鼻烟壶艺术博物馆

往事如烟

<p class="ql-block">自从上月看到曹钦白写的“鼻烟”一文,就对它产生了很多好奇和疑问。最近听说曲江有一个鼻烟壶博物馆,于是周末,打着导航驱车去找。导航只能带你去那个方位,查不到这个博物馆。明知已经到了附近,问人也是问不到。这种太小众化的产品,鲜有人会对它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里开车盘旋,转了一圈,终于看到这个博物馆的建筑,但是没有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这里其实是一个艺术馆,全称“鼻烟壶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闻吸鼻烟是十八世纪西方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带到中国,献给万历皇帝,得到推崇。自此,鼻烟也就成为中国皇室及达官显贵的雅好,并作为珍品,用于赏赐、馈赠。盛装鼻烟用具的也由西方的鼻烟瓶(俗称大金花、小金花),演变为中国的鼻烟壶,鼻烟壶由于其良好的功用得到很好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工艺美术达到鼎盛时期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各种传统艺术和技艺——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雕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器匏、镶金银、嵌螺钿、贴黄等,从而以其小巧玲珑的独特造型、种类繁多的选材用料、精美细致的制作工艺、携带方便的实用功能,被誉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从而受到上自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的钟爱。小小鼻烟壶,集中国历代工艺精华于一炉,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p> <p class="ql-block">鼻烟的烟草发现者是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约在14世纪选用上好的烟叶、掺入薄荷、冰片等药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陈化,经数年而生产出商业化的鼻烟。汉人吸闻鼻烟始于明代,后来慢慢地流行开来,至今也还在民间流传。</p> <p class="ql-block">鼻烟是经长期发酵的优质烟草粉末,加上香料做成的不燃烧的烟草消费品。鼻烟是需要通过鼻腔粘膜来吸食,所以吸食鼻烟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吸食鼻烟。但是鼻烟也有很多的好处,闻鼻烟可起到轻度的麻醉作用,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躯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鼻烟同卷烟作用基本一样,不但能解烟瘾而且能提神消除疲劳。除此以外鼻烟还具有清脑明目、降低血压、预防脑炎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鼻烟的味道比较清香,给人以温馨舒服的感觉,也有抑制卷烟,起到帮助戒卷烟的效果的。鼻烟实际是很廉价的东西,但是中国已经没有企业生产了。</p> <p class="ql-block">鼻烟品牌:印度鼻烟圣象牌 鼻烟口味:原味醇香 鼻烟重量:50克 鼻烟包装:铁盒包装&nbsp;。</p> <p class="ql-block">在《雍正王朝》等电视连续剧中,会发现许多清代达官贵人的衣服上常常挂有一个小瓶,这个小瓶就是鼻烟壶,而里面装的就是鼻烟。鼻烟,既不是毒品鸦片,也与现在人们常见的烟不同,但与烟草有关。</p> <p class="ql-block">在明万历年间,由利窦玛泛海入广东,后又辗转进贡北京的皇帝。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 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nbsp;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甚是风行,并从其使用 的鼻烟壶便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皇宫专门有为皇帝制作烟壶的“造办处”,民间也有制作各种烟壶的作坊。自康熙以后,互敬鼻烟成为了 人们见面的一种问候礼节。鼻烟分三六九等,有好有差。在清代,飞烟最好,被称作“一两黄金换不来一两飞烟。”飞烟体轻,细如粉尘、腻 如施油,看着清亮。往鼻孔一抹,一吸气使人眼睛发亮、神清气爽。同样,闻鼻烟讲究品味。不同的人可以品出不同的味来,如同吸纸烟的人 品的出醇和的烟香一样,不吸烟的人以之为呛。</p> <p class="ql-block">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一大类别,是生长于博大精深中国鼻烟壶文化下的一朵艺术奇葩。关于内画鼻烟壶起源的传说,乾隆时期有一位能书善画的文人,他素有闻吸鼻烟的嗜好,家道中落后由于买不起鼻烟过瘾,无奈中只好把以前盛鼻烟的空水晶烟壶拿来,用竹签掏挖沾在壶壁上的烟末儿来解瘾。无意中他发现刮过的划痕竟是十分清晰的线条,于是他有意划出梅竹图案,别人看了十分喜爱,纷纷拿出自己的水晶烟壶请他在内壁作画。</p><p class="ql-block">内画起源于乾隆至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香港鼻烟壶研究者梁知行先生考证,内画鼻烟壶是在清代嘉庆年间,由中国南方的一位年轻画家发明的(见梁知行《中国内画鼻烟壶新貌》)。这位年轻画家叫甘桓,他将小钢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壶内,来回晃动,使壶的内壁磨出一层细纹,以使水墨和颜料便于附着。然后再以弯曲的竹笔蘸上颜色在壶的内壁反向作画。他创作的内画鼻烟壶题材很广泛,敷色以墨色为主,以淡素的颜色为衬,早期作品是以甘桓署名的,后来也有的以甘桓文、一如居士、半山、云峯、古开樵等署名的。当初有人误认为真有这么多艺人,后经仔细研究,才明白署有这些不同名字的壶,实系出自同一人的手笔。据考证甘桓最早的作品作于1816年。</p> <p class="ql-block">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收藏甘桓文内画壶(1816年)</p><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内画鼻烟壶是甘桓文的作品,作于嘉庆丙子年(1816年)秋。这件一面绘有山水,另一面书写诗文的鼻烟壶,从笔触上看,应是用竹勾笔书画的。此壶构图、画技和书法功力均不平凡,说明作者绝非初学乍练,已进入成熟阶段。以此为据,内画鼻烟壶肯定早于1816年就已经出现。这一年为嘉庆二十一年,由此推论,内画鼻烟壶创造早于嘉庆时期较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也有研究表明,内画应该源于欧洲。十六世纪,欧洲兴起了玻璃绘画,这一绘画形式所创作出的作品.成为当时宫廷教堂和大教堂里最主要的装饰作品,背画是玻璃绘画中的一个品种,是由意大利和英国的画家发明的。</p><p class="ql-block">背画的技法不同于在帆布、木板上的绘画,它必须在透明或半透明的质地上,在反面进行相反的绘画、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正面看到正确的物象。据195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十八世纪出口艺术品》(作者朱尔丹M.Jourdain)一书中介绍,当时欧洲的背画技法已经影响到清代宫廷以及广州等地。</p><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由一些当时在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传播的。</p> <p class="ql-block">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制作的玻璃画,便是采取背面技法绘成的。我国的鼻烟壶制作匠师们,也许正是得益于背画技术,才创造了内画鼻烟壶艺术。</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清代高度透明的玻璃成功炼制和掏膛技术的成熟,这为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身怀绝技的内画艺人凭借其精湛的书法绘画技艺,在方寸天地间,妙笔生花,从而将中国鼻烟壶独特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巧妙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寸厘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在世界赢得了“中国一绝,鬼斧神工”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有所描写,曹雪芹在书中指出了鼻烟盒打开后容易走气的缺陷,它的另一个不足之处是不宜随身携带。正是由于这两个缺点,使它未能在宫廷内外普及开来,也正是这个原因推动了内廷对鼻烟盒的改造和创新,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实际需要创造了鼻烟壶,从而取代了来自欧洲的或广州仿造的鼻烟盒。</p> <p class="ql-block">参观已到尾声,整个博物馆除了我等几乎空无一人。</p> <p class="ql-block">将这个地方推荐给大家,闲暇之余还是可以过来参观。一是躲避城市嘈杂喧嚣,一是可以增长见识。没想到长安都市,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既有文化艺术气息,还能远离人群,尽享安逸清净,平抚内心浮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