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期以来,黄河两岸的人民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依恋,人民为了表达对黄河的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就产生了神化黄河和祭祀黄河的文化传统。 据传祭祀黄河始于夏朝。槐是夏朝第八位天子,在位26年,先后征服了泗水、淮河之间的九夷族,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是夏朝最强盛的时期。夏槐开创了沉祭仪式,就是在隆重的祭黄河仪式上,把牺牲品(祭品)猪、牛、羊沉进河里,还将当年舜帝赐给大禹的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即黑色的玉圭)也沉入河中,以表示对黄河水神的敬畏和虔诚。这种“沉祭”形式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历代国王、皇帝都相沿不辍。 商代祭祀黄河的盛典更频繁。祭祀黄河,就是人民把黄河神圣化。 <h3>历代国家公祭黄河的地点主要有:临晋(今陕西省朝邑镇)、河中府(今山西省蒲州)以及河南省武陟嘉应观。宋代以来,在今河南省滑县、温县、濮阳市、偃师市、兰考县、睢县、延津县,陕西省韩城市、佳县、吴堡县,山西省芮城县、偏关县,甘肃省兰州市、临夏回族自治州、靖远县,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font color="#ed2308">山东省东阿县</font>,江苏省沛县、淮安市等都有专门场所祭祀黄河。</h3> 据《东阿县志》、《解氏族谱》、《山东黄河志》记载,撒河灯习俗源于清咸丰10年,后延续于同治、光绪、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撒河灯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始终处在变迁的过程中。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更新而不断地消失演进,始终适应并引导着人们的生活需要。撒河灯这一古老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p class="ql-block">黄河夺大清河(古济水古道)(山东黄河志记载)由位山村穿过。黄河改道以来,将该村分到了两岸。淳朴勤劳的位山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并在水上经营着摆渡运输的行业,所以对黄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视河水中的稀奇动物为神灵。</p> 为祈求河神保佑平安,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在船上摆香案,在黄河里撒彩灯祭奠河神,以表达对河神的敬仰。 祭禽。 祭酒。 祭肉。 位山是黄河渡口,周围的村民大多以摆渡为生,早些年时,由于黄河水泥沙较多,堤堰低水势大,水上运输不断发生事故,沉船、翻船,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害,因此,便有了撒河灯、祭河神的习俗。 而如今,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也逐步消除,但位山人撒河灯的习俗并没有因此而终止。勤劳诚实的位山村民并没有忘记他们要在这条大河上求生存、求发展,而撒河灯的习俗由敬河神变成了一种平安吉祥的喜庆活动。 发劳务费。 扎河灯所需要的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高粱秸秆、竹签、浆糊,以及蜡烛、铁钉,将高粱秸秆截断、刮皮,然后用两根秸秆摆成十字形,用铁钉或者铁丝固定,在十字形的四边插入竹签,再糊上彩纸,一只河灯就制作完成了。河灯在扎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河灯的防风和浮力等问题,比如两根秸秆不能一样长,通常需要一根长一根短,比如其中一根40厘米的话,另外一根就要在45厘米,这样才能保持稳定。 十里八乡的人们晚饭后都赶来观河灯看烟花。 晚上7点许,撒河灯仪式正式开始,村民们小心翼翼地将做好的河灯点燃,各式各样的河灯被放入水中,顺着缓缓流淌的黄河,承载着村民的愿望和祝福,在烟花的伴随下漂向远方。 现在河灯的底座使用的泡沫板,比原来的秸秆底座省事多了。 站在浮桥上望去,河水与河灯渐渐地融为一体,好似一条闪闪烁烁的星河。 望着盛开的烟花,我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随着位山公路大桥的建通,从渡船到浮桥都将成为历史,但愿祭河神的习俗还能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