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火火的中国火火的时代!今天(2021.3.6)中午,井贝村村委在村广场圆满举行了一场热闹、开心、激动、别开生面的庆祝“三八国际妇女劳动节”活动,广大妇女、村民涌跃参加了这一盛会活动,场面热烈、振奋、载歌载舞,洋溢着节日欢快的气纷,令人豪爽、激动、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90, 2, 153); color: rgb(255, 255, 255);">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新风尚、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花正在井贝村扎根、开花结果。井贝村的广大村民、父老乡亲幸福感、获得感、开心感满满的!现正在井贝村委的正确领导下朝着共同富裕、奔康、脱贫的目标奋勇迈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井贝寨~一个古老美丽而又历史悠久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源漳溪畲族乡井贝村, 229省道贯穿全村,位于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东北部,距离乡政府约500米,漳溪圩镇集市基本上是在原井贝林场旧址上建设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总体地形状象二十八星宿之一的“井"宿,由建造在小丘陵的村寨地形象象贝壳的“贝”,据宋代陆佃训诂书《埤雅》曰: “贝以其背用,故谓贝”,故名“井贝",曾用名“井背”。始建于明朝中叶,据传村寨受赣南四大堪舆祖师之一“赖布衣”指点,按八卦形状布局,正东“离"卦设“东寅门",正西“坎”卦立“西溪门",正南“乾"卦为“南阜门",到民国时已衍出400多间民房。现村寨建国后在原地重建或搬至村寨周边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漳溪畬族乡井贝村明清乃至国时,属于惠州府连平州忠信图辖地,1949年隶属河源县漳溪乡,1958年隶属河源县船塘人民公社,1961年7月隶属河源县漳溪人民公社,1983年隶属河源县漳溪区,1988年隶属河源市郊区漳溪乡,1993年隶属东源县漳溪畬族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漳溪畲族乡井贝村位于风景秀丽的铁炉嶂脚下,属于山清水秀的石灰岩丘陵山地,东为上世纪90年代由井贝村析出的东华村,南邻中联村,西连群星村,北靠井口村,一条小河由东南向西北蜿蜒流入相邻的井口村,汇入漳溪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井贝寨~村落中的老屋古寨。是畲族乡村落民族中较特别的老屋古寨,它坐落在漳溪铁炉嶂北麓的一片螃蟹形的山岗上,寨屋坐南向北,房屋布局奇特:四周围着一圈房门向里边的屋,紧连着用大小不等石头铺砌的大街,环通全寨。寨中里屋紧接大街,也座南向北,依着地势从底到高布设有十来排房,每排房子又由三至五间自成一幢,规格不一。里屋整体布局:分设三条纵巷、八道横街,阡陌交通。寨的东、南、西三面设有东寅、南阜、西溪三座大门,大门与环寨大街相通,方便寨人出入,寨后边屋东南角亦设有小门,门外龙祖山长着高大茂密的百年老松。寨前西溪门外,从右到左排着三口池塘直至南阜门右边;东寅门外左边也有一口池塘,东南两门各有一口供人食用的古井,像螃蟹的两只眼睛。前面是一片只有三五百亩平坦的水稻田,一直伸到小河那边,世代如此,至今未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井贝寨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寨。明代中叶吴诚公迁到这里居住,至今己有六百余年了。那时漳溪吴姓居住地域隶属连平州忠信管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清乾隆四十二(1777年)丁酉科乡试,吴方元中得举人,遂获拣造知县,是附近乡镇在近代所出现有如此功名的唯一人。寨里人也不乏反抗压迫、勇于追求自由、敢于斗争的精神。咸丰年间(1859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住在东门的吴顺(人称长毛顺)就参加了太平军并当了小头目。石达开败退时,他回家把母亲接走,而一去不返。民国十四年(1925年)吴晓廷(又名每仔)与上莞江田村女青年江任英追求婚姻自由,遭到地主豪绅陈湛波等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拦,勾结军阀血腥镇压,杀害了九条无辜生命,焚毁四百多间房屋,造成对井贝寨的一场浩劫。为求翻身解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东缎游击队在坪寨(今东华)中心屋建立后,井贝寨就有六、七个人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井贝寨的宗祠从此成为游击队的驻地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其中徒居禄田围的游击队员吴黄舅在支援骆湖白狼游击队反击国民党军包围的战斗中而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井贝寨东西宽160多米,南北深180多米,占地面积近50亩,居全乡十个村落民居首位。据老人回忆,井贝寨鼎盛时期有200多户人家,共有700多口人。经过几百年风雨后,虽然破败凋零不堪,可至1948年土改分田时,仍有120多户人家,400余口人丁依旧居住在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井贝寨才有十多户人家陆续在寨外择地建起了三、四座房屋。1973年以后,全寨80%的人家搬出破败的老屋,在村店坡地、小河对岸等处营造砖瓦屋。开放改革以来,90%以上的村民又将平房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2004年以后,偌大的井贝寨除了吴诚,君舆两个宗祠犹存(斯冲宗祠倒塌未修复外),已空无一户民居存留了!可幸的是:东寅门和南阜门依然屹立不动,东门井,南门井还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