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提起连环画书(铺)摊,现在许多的70后往上都对它记忆尤深,那里有着几代人抹不去的童年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现代意义上最早的连环画出现于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三国志》、《西游记》、《水浒》等五种小人书,第一次在封面上印上了“连环图画”的字样,从此连环画便走进了中国百姓的阅读视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但连环画针对的阅读对象主要为少年儿童和底层识字不多的劳苦大众,让他们不断的去购买连环画阅读显然是不现实的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于是有书局想出了将连环画租给卖书的摊贩,而卖书的摊贩又想到了出租连环画的新办法,于是中国人记忆中的连环画书摊便应运而生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样的方法不但缓解了书局和摊贩的资金压力,对于读者来说也可以花少量的钱,看更多的书,甚至还可以看到最新上市的新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随着书摊上新书的增加,读者也越来越多,各地的连环画书摊也就此大量出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连环画书摊因为经济贫乏而兴起,最终也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消失。但无论怎样,它在许多人心中都是童年最值得回味的时光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一个说法,但意思都一样,因为小人书受众很多,但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所以小人书铺(摊)就产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人儿书的学名叫连环画。“连环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25年。当时,上海书局出版了古典文学《西游记》等画册,在书的广告宣传上,印有:“连环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这套画册发行量很大,它这一“首创“,还真的叫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此,小人儿书就开始叫连环画了,但是人们还是难改口儿,依然叫它小人儿书。有心人虽然不识字可也会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热点。那时以画儿为主的小人儿书成为那茬人的孩提时代,主要读物,孩子的精神食粮、良师益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正因为如此,当时诞生了一个行当出租小人儿书的小书摊。在小书摊现场看人1分钱一本;看字2分钱一本。按规定不超过45分钟(一节课),租回家看一天5分钱。也有的地方薄的一分钱一本,厚的二分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初期北京曾对此事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主要有三种经营连环画出租的场所:专门设有固定店铺的租书社(店),兼营纸烟或武侠、言情小说的固定的租书摊,分散于里巷、胡同或庙会的流动书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读者大都是小学生,其次是摊贩、店员、家庭妇女、工人等,每天的租书量从几百本到上千本不等。大部分书摊(店)九成以上的连环画都是旧内容,其中“毒素”比较多的“神怪武侠”类,少年儿童最喜欢看。新内容的连环画也有,如《小二黑结婚》《赵一曼》《刘胡兰》等,但数量不多,没有确立优势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据一份资料统计,当时全国的旧连环画约有两万八千种,而新连环画只有一千多种。大家反映新连环画不仅种类少、本子薄、故事性不强、不热闹,而且画幅少、画面简单、画得不够精致,无论是“质”还是“量”,都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需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市的连环画市场,新闻出版处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调查及处理本市旧连环画工作计划草案》,提出了三个改造步骤:一是出版和推广新连环画,夺取旧连环画的阵地;二是逐步肃清旧连环画;三是改造和组织旧连环画的摊、铺,使之成为人民所需要的图书阅览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一年的整治,北京市的连环画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旧连环画还没有彻底退出市场。伴随新中国的建设与思想改造,百姓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更加迫切地要求彻底根除旧连环画对少年儿童的不良影响,市民纷纷向各报社反映,请求更加彻底地处理旧连环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51年11月,北京市开始全面处理旧连环画。新闻出版处通过联谊会组织,分区召集各租赁连环画书商,作换书动员报告和解释换书办法。经过一个时期的整顿,北京市面上不健康的旧连环画明显减少,新连环画逐渐占领市场,少年儿童终于有了内容积极向上的心爱读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个老黄家花园居民想起的:临园里靠西安道的胡同口,这是比较正规书铺,店铺有前后两大间房,书多也比较全,别处没有的小人书这里都有,除了看书还可以在室外打克朗棋。店主是六十岁左右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对看书的孩子严格,小孩之间换书看要受到斥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洛阳道宝善里胡同口也有一个小人书铺。还有一个推的租书车,可租小人书,主要租字书。傍晚,租书人推着车,摇着巴掌大的铜铃在天隆里大胡同穿过,在临河北路胡同口停下来,等待人们租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看到这些我也想起,小时候我们宿舍大院对过,四马路、宇纬路交口处也有一个小人儿书铺,我们都称它为徐家书铺,除了小人书,还有一些小说。另外也有克朗棋外租,那可是我们一群小朋友常常聚集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另外,就是想起书铺门口老板表弟的萝卜摊,一辆三轮车,上面摆着洗干净的青萝卜和紫心萝卜,更漂亮的是萝卜上面摆着的萝卜花,还有就是用青萝卜雕刻的蝈蝈,再摆上一个鸣叫的真蝈蝈。哈哈这么些年一从那里过,脑子里就出现这些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 、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随着时代的变迁连环画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广义的连环画可以拓展到文人画的卷轴、庙堂的壁画、民间的花纸年画、建筑中木雕和砖刻。在连环画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娱乐生活相对简单,连环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成为许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重要的读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一定的历史时期特色,使其与其他国家的漫画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小人书曾是许多人的消遣之物。那时,许多街道里巷都有小人书铺。店主会将小人书的封面贴在墙上,供读者选择。其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长短故事。来租书的,不仅有小孩子,也有成年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物质匮乏,儿童生活更是单调,幸而有了小人书这一神秘、有趣、博学的玩伴。小人书的正名叫“连环画”,是很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现在发现最早的连环画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故事画。清末时石版印刷发达,连环画多起来,如上海出的《点石斋画报》,艺术已经纯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世纪20年代末,出现了有声电影,受之影响,连环画中的人物开始“开口”说话——人物口里像吐出块云彩,说的话就印在里面。这种图文并茂的连环画遂大受青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连环画红火起来。<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济南的小人书铺每半个多月就能进八九本上海新到的小人书,不独儿童爱看,也吸引了一些成年人,租上三五本小人书拿回家去看,可消磨半日之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小人书可分两类:一类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古典文学,如《列国》《三国》《封神演义》《聊斋》等,一部古典文学可有三五十册小人书,一本连一本,陆续出版。另一类是武侠故事,《夜半飞头记》《七剑十三侠》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有的小人书画得真好,人物神采奕奕,三四寸之间可容五六十个人马,须眉清晰,衣纹飘逸。景物有的以简胜繁,几座远山,一缕近水,使人觉得明净荒寒,天高野阔,饶有意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及至成人后才知道,上海画小人书的也有名家,如朱润斋、周云舫等,甚至出了“四大名旦”——沈曼云、赵宏本、钱笑呆、陈光镒。还有“南顾北刘”(顾炳鑫、刘继卣)等名家。他们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百看不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叔晖的《西厢记》隽永飘逸,惟妙惟肖;刘旦宅的《屈原》质朴凝重,遒劲奔放;王弘力的《十五贯》虚实相间,人物生动;笔如花的《官场现形记》妙笔生花,独树一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