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尚礼!》

清竹居隐上客

<p class="ql-block">  从前的车马很慢,交通也很闭塞。从小活动的范围不过尚礼、象山、湖塘这几个行政村。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小学的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从象山一路走到六店的都督山。天真烂漫的一群孩子,没有现在小孩的读书压力,朝着心中向往的一座寺庙前行,穿过一个个村庄,走过一条条小路。虽然腰酸腿疼,但心情却是说不出的放松和愉悦。那时没有公交车,出行主要靠双脚,去更远的地方都是拼搭带斗篷的三轮车和面包车,黑色桑塔纳是有钱人的私人座驾,我们这些农村家境贫寒的毛头小孩是无福搭乘的。</p><p class="ql-block"> 等上了初中,学校离家不远。可以步行,翻过一座矮矮的土山,再走过几条横七竖八的田埂去学校,也可以骑自行车走较宽阔的石子马路和大部队一起前行。我更喜欢背着我的黄帆布书包走山路,在二级站之上抗旱渠道旁边的斜坡草地上坐一坐,看看夕阳晚霞,看看这些我熟悉的乡村和远山,这些风景虽然不能算多美,但却深深地刻在我脑海深处。也许这就是年少时的故乡,镌刻着时光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从未真正离开过尚礼,去别的地方看一看。直到那年中考,我第一次坐上去往远方的面包车,经过了严桥镇,到达无为县城。那时用远方来形容县城,在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可笑,但那时确实觉得去了很遥远的陌生地方,看见了高楼和商铺,看见那个有点像东方明珠塔的无为县供电局大厦(如今依然矗立在那里)。那年17岁,和我的父亲出了最远的一趟门,最后在大水的围追堵截下,匆匆地回了尚礼,那年中考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高中三年,是艰苦求学的三年,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注定学得吃力,走得艰难。到了县城,才感觉人和人有差距,家境贫寒是学习的动力,也是自卑的源头。有时候觉得来县城上学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背负着压力和孤独,还是向往小学和同伴一起爬都督山,自由自在地行走,简单而快乐。但人在成长的路上,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你不能回头,也不能转身。</p><p class="ql-block"> 高中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礼拜天可以坐车回尚礼,看看父母,看看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下午放学以后,学校门口就有到开城镇的面包车,车子到了开城桥头一点就不再往前开,然后需要转乘到六店的车子,再步行几公里回尚礼。记得有一次冬天天黑得早,车子到了开城,左看右等,就是没有到六店的车子。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没有手机,也联系不上父母,只有硬着头皮,</span>摸着黑从开城往尚礼走。当时最盼望的就是能遇到一辆顺风车,能把我往前捎一程。</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夜里没有星光,只有模糊的前路和远处人家朦胧的灯火。从六店拐到去尚礼的岔路,离尚礼已经不远。沿路的灯火在黑暗和寒冷里发着微弱的光芒,却藏着家的温馨,是你走过长长的黑暗,鼓足勇气继续前行的动力。半路上一个手电筒迎面走来,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父亲不放心我,迎上来寻我。我们一起走回家,回到那个虽然简陋,但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有着温暖灯光的家。</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我早已工作,兜兜转转都离老家不远。也许我是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的人,习惯了这熟悉的环境和空气,早已安于做一只井底之蛙。尚礼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路交通也越来越完善。特别是无为撤县设市以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加快,城市公交体系日趋完备,全市所有乡镇都通了公交车,家乡人出门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无六路建好以后,乡村公交车也已全面覆盖,我的老家尚礼的居民以后出门前往市里肯定方便得多。可后来才知道,全覆盖的公交车到六店都督山下站点就不再往前开,到不了尚礼,到严桥镇的公交车只到严桥街道。老尚礼乡的众多居民出行,如果没有私家车,那还只能像我当初上学时一样,拼搭面包车出行。</p><p class="ql-block"> 老尚礼乡民风淳朴,辖区居民人口众多。既然公交车覆盖城乡是惠民政策,要是能往前多开几公里,让原老尚礼乡的居民出行更便捷,该有多好。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覆盖全市的公交车也能:下一站,尚礼!也希望承载着我们所有青春记忆的故乡尚礼能越来越好,真正地当得起“美丽尚礼,文明尚礼”的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