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所大院的小鸟

陈举

2020年底至2021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流行,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没有到处乱跑,就在高能所大院里遛遛弯,大院绿化很好到处鸟语花香,顺便用相机拍照了一些小鸟,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看到的十几种小鸟。 大院里最多的是麻雀。麻雀(学名:Passer domesticus):共有13个亚种。是小型鸟类,体长14-16厘米。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两侧具皮黄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脸颊白色,其余下体白色,翅上具白色带斑。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西藏亚种及新疆亚种的脸颊及下体较白,体型比指名亚种小。西藏亚种胸部黑色较多。 主要栖息在人类居住环境,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还是城镇和乡村。留鸟,部分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或游荡。性喜结群,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小群。属杂食性鸟类, 分布于古北界及东半球;北美洲及南美洲,西非、中非及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在亚洲分布于亚洲中南部、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中国北方、阿富汗、印度、泰国、老挝及新加坡。 在拍摄麻雀时发现了比麻雀稍大一点儿的燕雀,它拍出来比麻雀好看。下面是我拍的燕雀。 燕雀(学名: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属小型鸟类,体长14-17厘米。嘴粗壮而尖,呈圆锥状。雄鸟从头至背辉黑色,背具黄褐色羽缘。腰白色,颏、喉、胸橙黄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淡棕色而具黑色斑点。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浅淡,上体褐色而具有黑色斑点,头顶和枕具窄的黑色羽缘,头侧和颈侧灰色,腰白色。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甚至集群多达数百、上千只,晚上多在树上过夜。主要以草子、果食、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尤以杂草种子最喜吃,也吃树木种子、果实。分布于北欧、亚洲、从挪威到勘察加、南欧、中国等地。 这是我拍的展翅飞翔的燕雀,由于我的相机是SONY-HX90(30X)的小长焦,抓拍动态画面效果不是太好。 在拍鸟过程中认识了专业摄影师催先生,他用专业相机拍的就太漂亮了,转发几张供大家欣赏。 我们大院灰喜鹊也很多,灰喜鹊(学名:Cyanopica cyanus):属雀形目、鸦科的中型鸟类。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体长33-40厘米。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br>栖息于开阔的松林及阔叶林,公园和城镇居民区。杂食性,但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虫及幼虫,兼食一些植物果实及种子。<br>分布于西班牙半岛、法国、蒙古北部、阿穆尔河流域至朝鲜半岛、日本。中国东北至华北,西至内蒙古、安徽省六安市月亮岛上、山西、甘肃、四川以及长江中、下游直至福建。 喜鹊(学名:Pica pica)是鸟纲鸦科鹊属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颈、背至尾均为黑色,并自前往后分别呈现紫色、绿蓝色、绿色等光泽,双翅黑色而在翼肩有一大形白斑,尾远较翅长,呈楔形,嘴、腿、脚纯黑色,腹面以胸为界,前黑后白。留鸟。<br>栖息地多样,常出没于人类活动地区,喜欢将巢筑在民宅旁的大树上。全年大多成对生活,杂食性,在旷野和田间觅食,繁殖期捕食昆虫、蛙类等小型动物,也盗食其他鸟类的卵和雏鸟,兼食瓜果、谷物、植物种子等。每窝产卵5-8枚。卵淡褐色,布褐色、灰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8天左右,1个月左右离巢。<br>除南美洲、大洋洲与南极洲外,几乎遍布世界各大陆。中国有4个亚种,见于除草原和荒漠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喜鹊在中国是吉祥的象征,自古有画鹊兆喜的风俗。 绿啄木鸟是所有啄木鸟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类。鴷形目,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 (Picus)。雄鸟前头有红斑,雌鸟没有。春天来到,树林里响起一片尖锐而生硬的叫声:“提亚卡干,提亚卡干,人们很远地就能听到,它们特别是在一冲一歇、一起一落地飞行着的时候这样叫着。主要在南方生殖繁衍。 嗜吃蚂蚁及其他昆虫,对农林业颇有益处<br>雄性成鸟 额和头顶鲜红色;枕和后颈黑色;眼先具黑色纵纹;脸和耳羽灰色;脸与喉之间有黑色纵纹。翕、背、腰为灰绿色,尾上覆羽金黄色;尾羽灰褐色,有许多宽阔的白色横斑;飞羽灰褐色,初级飞羽外羽片具白色圆斑,内羽片具白色大横斑;次级飞羽外羽片黄绿色,内羽片边缘有大的白斑。下体的颏、喉为带点绿的灰白色;前颈、胸、腹和两胁灰绿色;尾下覆羽基部黑色,端部灰色。 小星头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kizuki),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2-17厘米,额、头顶至枕灰褐色,雄鸟枕两侧各有一深红色小纵斑;颊纹和眉纹白色,翕和颈侧具白斑,其余上体黑色,具白色横斑。翅黑色而具白色斑点。喉白色,其余下体污白色,具黑褐色纵纹。<br>小星头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内,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繁殖后期亦见3-5只的家族群,以各类昆虫和幼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灰椋鸟(学名:Sturnus cineraceus):是雀形目椋鸟科的物种,体型较北椋鸟稍大,头顶至后颈黑色,额和头顶杂有白色,颊和耳覆羽白色微杂有黑色纵纹。上体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嘴橙红色,尖端黑色,脚橙黄色。<br>栖息于平原或山区的稀树地带,繁殖期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主要取食昆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黑龙江以南至辽宁、河北、内蒙古以及黄河流域一带的夏候鸟,迁徙及越冬时普遍见于东部至华南广大地区。 珠颈斑鸠 [1] (学名:Spilopelia chinensis),又名鸪雕、鸪鸟、中斑、花斑鸠、花脖斑鸠、珍珠鸠、斑颈鸠、珠颈鸽、斑甲,是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中国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常见的斑鸠。<br>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是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常见的野生鸽形目鸟类,俗称“野鸽子”。体长30厘米左右,和鸽子大小相似。通体褐色,颈部至腹部略沾粉色。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颈部两侧为黑色,密布白色点斑,像许许多多的“珍珠”散落在颈部,为本种最为显著的特征,因而得名“珠颈”斑鸠。 [2] 不过这个珍珠斑点只有成年的珠颈斑鸠才有,幼鸟是没有的(此外,印度还有一个亚种也是没有“珍珠”的),且幼鸟的颜色也没有成鸟那样鲜艳。 黄腹山雀(学名:Parus venustulus)小型鸟类,体长9~11厘米。雄鸟头和上背黑色,脸颊和后颈各具一白色块斑,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背、腰亮蓝灰色,翅上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飞羽暗褐色,羽缘灰绿色;尾黑色,外侧一对尾羽大部白色;颏至上胸黑色,下胸至尾下覆羽黄色。雌鸟上体灰绿色,颏、喉、颊和耳羽灰白色,其余下体淡黄色绿色。<br>相似种绿背山雀体型较大,腹有宽的黑色纵带,野外容易识别。<br>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有时与其他种类混群。叫声似灰蓝山雀。高音的嘁嘁喳喳声及似责骂声。复杂鸣声包括高调颤音。 乌鸫(学名:Turdus merula):是鸟纲、鸫科鸫属的鸟类。体重55-126克,体长210-296毫米;雄性的乌鸫除了黄色的眼圏和喙外,全身都是黑色。雌性和初生的乌鸫没有黄色的眼圏,但有一身褐色的羽毛和喙。虹膜褐色,鸟喙橙黄色或黄色,脚黑色。<br>栖息于次生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中。海拔高度从数百米到4500米左右均可遇见,是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昆虫、蚯蚓、种子和浆果。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乌鸫是瑞典国鸟。 戴胜(学名:Upupa epops):共有8个亚种。依不同亚种体长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体重55-80克。头顶羽冠长而阔,呈扇形。颜包为棕红色或沙粉红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头侧和后颈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杂有淡棕白色宽阔横斑。初级飞羽黑色,飞羽中部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具多道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较宽的白色或棕白色横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横斑。颏、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杂有褐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脚和趾铅色或褐色。<br>栖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缘、路边、河谷、农田、草地、村屯和果园等开阔地方,尤其以林缘耕地生境较为常见。以虫类为食,在树上的洞内做窝。性活泼,喜开阔潮湿地面,长长的嘴在地面翻动寻找食物。有警情时冠羽立起,起飞后松懈下来。每年5、6月份繁殖,选择天然树洞和啄木鸟凿空的蛀树孔里营巢产卵,有时也建窝在岩石缝隙、堤岸洼坑、断墙残垣的窟窿中。每窝产卵5-9枚。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戴胜鸟是以色列国鸟,《那年那兔那些事》里的戴胜鸟即代指以色列。 白头鹎(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头翁 、白头壳仔(台语),是雀形目鹎科小型鸟类,为鸣禽,冬季北方鸟南迁为候鸟,台湾亚种于台湾为留鸟,平均寿命约10到15年。白头翁常见于东亚,台湾宜兰平原,中国大陆则是在长江南部的大多地区,以及香港,琉球群岛(八重山群岛,冲绳等),性活泼,不甚畏人。食昆虫,种子和水果,属杂食性,雄鸟胸部灰色较深,雌鸟浅淡,雄鸟枕部(后头部)白色极为清晰醒目。<br>白头鹎(音:bēi)(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br>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div><br></div><div>照片大部分陈举拍摄,一部分精品来自专业摄影师崔先生,在此向他表示感谢!</div><div>文字来源网络,在此表示感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