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宜之与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

YSW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中国特别是山东近代革命斗争史上,日照有一位著名的革命者、诗人,他就是牟宜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牟宜之(1909--1975),字去非,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人。早年去济南读中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战爆发后,由于其是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外甥,我党派其回到山东工作,不久担任了国民党乐陵县县长。1938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肖华率部进驻乐陵,牟宜之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并将县武装大队改编为八路军泰山支队,他也被吸收为中共特别党员。对牟宜之之举,周恩来曾给予高度评价。之后,牟宜之先后担任我党的多个地方行政职务和八路军一一五师参事室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牟宜之跟随罗荣桓、肖华来到东北参加东北解放战争,担任辽东军区联络部长,直接在陈云、肖华、肖劲光的领导下,负责对敌军的策反和战犯的教育改造工作。建国后曾在北京市、山东省、林业部和建设部任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6年被下放黑龙江,1975年病逝于济南。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牟宜之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牟宜之早期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东乐陵县肖华、牟宜之枣林结义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牟宜之不仅是一位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者,还是一位才华横溢、鲜为人知的诗人。特别是在身陷冤屈的艰辛时期,哼吟了大量充满革命豪气和理想的泣血之作。2008年7月,经有关专家整理并加注,编成《牟宜之诗》一书,由牟宜之老友何思源之女、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书名,并请前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锐作序,在牟宜之百年诞辰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牟宜之诗》收录了作者从20岁的《少年行》,到66岁去世前的《论作诗》,时间跨度46年,共179首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立于日照银河公园内的牟宜之诗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牟宜之的生平,近几年有许多的媒体和有意人进行过发掘、研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主要就牟宜之在抗战末期策反、整编敌伪军的史实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李锐同志在回忆纪念牟宜之的文章里有过这样的描述:“抗日战争爆发后,牟宜之……回到山东后,担任过滨海区副参议长、沂蒙专区专员、115师参事室主任、山东军区新编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等职,曾策反多股敌伪军起义”。李锐文中提到的“山东军区新编独立旅”,其实就是本文就要记叙其成立和沿革的八路军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这支部队曾浸洇过牟宜之大量的心血,从策反、整编到改造,都记录着牟宜之的印记。也是这支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上,留下过辉煌的一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东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牟宜之故居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题写的馆名。</span></p> <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立即发布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蒋介石迫于形势,勉强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表示要共同抗战。但由于国民党采取消极不抵抗政策,部队步步后撤,日寇步步紧逼,很快东北、华北相继沦陷。1938年日军占领山东各地。一时间,齐鲁大地敌寇横行,万物齐喑,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一些干过土匪的人、当过国民党兵的人、地痞恶霸纷纷出笼,还有少数开明地主和文人也参与,打出抗日的旗号成立队伍。很短的时间里,山东大地各种抗日中队、大队、营、团,各种旅长、师长、司令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队伍开始都是几个亲戚朋友一伙,搞到几支枪、几匹马,树起旗号,然后迅速招兵拉起队伍。许多穷苦农民看到鬼子来了,已没有安稳日子可过,就纷纷加入到抗日军中来。当时在益都(现青州)、临朐边界山区三岔店一带,就有这样的一支游击队,领导人为贺芳(临朐五井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8年初,接替被蒋介石处死的韩复榘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到任,流亡政府驻沂、临山区,他们对山东各地抗日游击队进行收编,授給暂编师或保安旅、团的番号,划分地盘,统一制发黄色军装,以各有枪弹为主,自行解决军饷、军粮。贺芳部就在这次收编中,被整编为“山东省暂编第一师第二旅”(第一旅为许树声部,驻莒县),贺芳任旅长,参谋长为王道,驻沂水、益都、临朐、淄博等地。部队受当时国民党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文的节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3年,日本鬼子在山东进行大扫荡,暂编第二旅被日军打得大败,除死亡、逃散的之外,余部一千余人被迫投降日寇,被拉到寿光县王高村一带,编为伪建国军第八团,负责驻守寿光、广饶交通线据点。团长为原暂编第二师的参谋长王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道(1902--1957),原名王徵绂,原莒县(现诸城市)大北杏村人,大地主文人,中共一大代表王荩美的族孙。早年毕业于济南法政大学,曾任国民党莒县县党部常委。抗战爆发后回到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反正后,先后任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鲁中军区司令员、青州警备区司令等职。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政协常委、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省体委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展出于日照市东港区奎山街道小牟家庄牟宜之纪念馆中的王道遗照。</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现展存于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社区村史馆内的王道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道部投敌后,驻守据点仍挂中华民国旗,明里和国民党、共产党怼,暗里也和日本鬼子怼。队伍里广大士兵和知识分子对当时的状况感到耻辱和不满。八路军根据王道不是死心塌地投靠日寇的实际情况,在军事上采取灵活打击策略,使他认识到抗日军民的强大力量,同时,山东军区派出共产党员深入王道部做策反工作。时任山东军区敌工部副部长的牟宜之带领沈福民等同志就这样来到了王道的身边。牟宜之是王道的结拜兄弟、老朋友,他的到来让王道分外高兴。王道把几年来的苦楚全盘向他倾吐出来,并请他拿个主意。牟宜之首先对王道进行了安慰,然后向他讲解了抗战形势和我党的主张,并介绍了我鲁南军区部队击毙伪建国军第十军第三师师长刘桂棠、鲁中军区部队两次讨伐吴化文战役的胜利,从而使王道坚定了跟共产党走光明大道的决心。与此同时,我们的同志身穿伪军服,既接触部队上层,也联系士兵,加强思想政治攻势。通过工作,让王道和一大部分官兵认清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王道及周围的一批人物,如刘同泰、岳岚等也都积极参与了部队的反正工作。经过牟宜之和同志们的努力,加上当时全国抗战形势的不断好转,反正起义瓜熟蒂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4年7月21日晚6时,八路军渤海军区主力部队进入王道部队驻守的各据点,占领各哨位。王道部1600余人全部集合,拉出寿光丰城,由王道、牟宜之带领连夜行军,进入小清河北的侯镇,踏入解放区的土地,成为八路军的一部。驻寿光城的日军得到消息后,派出步炮人员进行追击,在小清河边被我预先设防部队击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王道部反正后,我党立即通电全国,对当时的敌伪势力起到极大的震慑,并为下一步伪军反正起了很大的作用。反正部队在解放区受到了党政群的热烈欢迎,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专门到场,给反正部队官兵讲话,给与欢迎和鼓励。山东军区派出大批干部进驻部队,各营连都配备了政工干部,对反正官兵跟进思想教育。不久,部队拉到山东军区驻地附近的莒县中楼进行整编。山东军区将反正部队编为独立第一旅,王道任旅长,牟宜之任政治部主任,郭卓辛任副主任,赵凌汉任参谋长。不久,部队又移防现五莲县洪凝村一带,旅部设在河西村。牟宜之组织开展了紧张的练兵、学政治、学文化活动。对个别反对反正、顽固不化的反动军官在大郭村进行了处理。独立第一旅成立后,已近抗战末期,部队先后参加了解放利津县、莒县、益都等战役。通过学习、教育和实战,部队的战斗力和精神风貌都得到极大的提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邱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抗战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旅长、清河军区、渤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六纵副司令员、四野43军副军长。解放后,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授中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独立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郭卓辛(1912-1984),江西人,1931年参加红军。抗战时期接替牟宜之任第一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中军区第三、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徐州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先后任师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委、浙江省军区、安徽省军区副政委。1955年授少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独立第一旅参谋长赵凌汉(1907--?),河南唐河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抗大军事教员、训练处长。任职独一旅之后,于1948年7月任山东军区淄博特区司令员。后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后,牟宜之又根据山东军区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对其他几股伪军进行了艰苦的策反工作,促成了他们的反正起义,投入八路军的行列。如1944年11月莒县保安大队莫正民部3500余人反正,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1945年1月诸城县保安大队张希贤部1300余人反正,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三旅;1945年6月伪建国军第10团韩寿臣部1800余人在安丘反正,被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这些部队虽历经变动,但都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部,参与了解放战争和之后的新中国建设。实践证明了,山东军区策反伪军工作的意义十分重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立即收编了山东境内的所有伪军势力,作为打内战的重要本钱。而我党策反的这四支部队计8300余人,不仅没有成为国民党打内战的力量,极大地减轻了山东根据地的军事压力,反而成为我军的作战生力军。应该说,牟宜之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东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莫正民(1913--1983)。五莲汪湖莫家崖头村人。反正后,1946年入党。解放战争时期,独二旅合并后随解放军赴东北作战。建国后,转业地方,先后任北大荒萨尔图牧场场长、黑龙江农机化学院副院长、红色草原农垦局局长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着抗战胜利,党中央及时部署,抽调大量部队、干部赴东北开辟局面。牟宜之于1946年春调往东北,从此离开曾为之付出极大心血的独一旅,开始了新岗位上的工作。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也随着解放战争的步伐,在我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span></p> <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抗战胜利后,山东军区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对境内我地方部队进行了多次整编。山东军区第一旅也在不断的整编中由地方武装逐步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野战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6年1月,独一旅缩编为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第10团。不久,又与撤销番号的独立第四旅(韩寿臣部)合并为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警备5团(独一旅部队编为第一、二营,独四旅部队编为第三营),团长韩顾三,政委张文庄,参谋长宋胜,政治部主任杨德中。王道调任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部队驻防安丘、益都、临朐等地。这个期间,部队多是与土顽孙玉田作战。1947年2月,警备5团参加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莱芜战役,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负责莱芜东北方向望鲁山的阻击作战,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敌73军77师师部、两个旅部及所率突围敌军1370余人。警五团1营3连3排7班在青石关消灭敌77师指挥部,击毙少将师长田君健。战后,7班被鲁中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班”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警备五团团长韩顾三(1914-1990),山东新泰人。1938年入伍。原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第二军分区参谋长、七兵团32军105师副师长。解放后先后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空七师师长、空三军副军长,沈阳军区空军、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原鲁中军区警备5团政治部主任、解放军上将杨德中(1923--2020)。1936年入伍,建国后历任中央警卫团政委、中央警卫局局长、中办第一副主任,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在本文撰写期间,于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7年4月,警五团改编为鲁中军区警备一团,团长方明胜、政委桑子贞。在孟良崮战役中,警一团作为战役阻击预备队驻守沂水城西一带。战役结束后,部队来到莱芜、益都、临朐,参加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当年夏,部队开展了“三查(查阶级成分、查思想、查作风)”、“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运动,实行“三大方案(增产节约、精简机构、加强连队)”,部队思想水平、精神风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全年部队参加了解放淄博战役、南麻、临朐战役、颜庄伏击战、廖坞反击战等战斗。全团全年行军16000余里,参加大小战斗72次,歼敌正规军及“还乡团”4000余人,缴获武器弹药可装备四个团,受到鲁中军区、中共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的多次嘉奖。《大众日报》多次报道“方桑团”英勇作战鲁中地区的胜利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方明胜(1906--2004),湖北黄陂人。1930年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鲁中军区警备一团团长、鲁中南纵队46师师长、35军104师师长。建国后,先后任浙江军区第六军分区(台州)司令员兼104师师长、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长、宁波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少将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桑子贞(1913——?)山东寿光人。1932年入党,1937年入伍。先后任军分区保卫科长、警一团政委、46师136团政委、35军311团政委。建国后任浙江嘉兴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南京高等军事学院教育科长、北京高等军事学院系协理员、院务部政委、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等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48年3月,鲁中、鲁南军区合并,组建鲁中南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傅秋涛。下辖第46、47师,鲁中军区部队为46师(师长方明胜),鲁南军区部队为47师。原鲁中军区警备一团编为46师136团,团长邓和山、政委桑子贞、政治部主任杨德中。这段期间,部队先后参加了羊丘山阻击战、周村张店战役、潍县战役、兖州战役和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期间,136团作为我军解放济南的西线兵团主力部队,采取政治、军事等手段,对促使国民党吴化文部战场起义起了很大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46师136团团长邓和山(1913-1990),江西吉水人。1928年参加红军。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营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警备三团团长、136团团长。组建35军后,调任台枣军分区参谋长。建国后先后任沂水、临沂、菏泽、济宁、青岛、德州军分区司令员。1971年任青岛警备区副司令员(正军职)。1956年授大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济南战役后,经过短暂休整,136团又参加了淮海大战。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奉命围歼郯城的王洪九保安旅,拔除我军包围黄百韬兵团前进道路上的钉子。经过10个小时的作战,全歼守敌5000余人(敌首王洪九潜逃,1950年又被蒋介石任命为马祖守军司令)。随后,136团浴血奋战徐州东的沈家湾,与国民党“王牌军”新五军激战两昼夜,以伤亡400余人的代价,把敌人死死阻击在阵地之前,保证了大部队全歼黄百韬兵团;在战役的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136团随所在纵队参加了围歼黄维兵团南集团的作战;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合围杜聿明集团),136团在河南永城一带围困、打击敌军。整个战役,136团参加围歼、阻击、追击、合围等全团规模的主战斗34次,战场行程1800余里,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敌1800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鲁中南军区46师136团(原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1948年全年行军战斗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淮海战役结束后,136团随鲁中南纵队奉命到徐州东的曹八集一线休整。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被改名为第三野战军,鲁中南纵队与济南战役起义的吴化文部组建人民解放军第35军(鲁中南纵队编为103、104师,起义部队编为105师),吴化文任军长,何克希任政委。136团编为104师311团,团长牟汉光,政委桑子贞,政治部主任杨德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吴化文(1904--1962),山东掖县(现莱州)人。1920年应召入西北军,先后追随冯玉祥、蒋介石、汪精卫,后起义加入解放军。建国后,先后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省交通厅长、全国政协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牟汉光(1921--2002),潍坊寒亭区人。1938年入伍,先后任鲁中军区作战参谋、作训科长、副团长、35军104师311团团长。建国后,任七兵团(浙江军区)作战处长、22军66师参谋长、28军副参谋长、山西临汾军分区政委、临汾地委书记、28军副军长、军长等职。1955年授上校军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5军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番号存在时间最短的一支部队,从1949年2月设立,到1950年1月撤销,仅仅存在了一年。但这支部队却是在渡江战役中首先解放国民党政府老巢南京、第一个冲进南京伪总统府的部队。这一壮举,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重彩的一笔,也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极大嘲弄。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的后身——35军104师311团就是第一支冲进伪总统府的队伍。仅此一幕,就可以让311团的官兵们骄傲终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张中国革命史上鼎鼎大名的照片,就是原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的战士们的历史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京解放后,311团在保卫城市、肃清残匪中做了大量工作。不久,部队进军浙江,104师师部住绍兴,311团住临安、昌化、安吉等县,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艰巨的剿匪任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国解放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35军地方化,军部调上海成立华东海军(我军海军的前身),三个师分别组建了衢州、绍兴、杭州军分区。311团随着祖国建设的新形势,在五、六十年代先后被改编为地方部队、公安部队、武警部队。七十年代成为南京军区守备第26团,1975年调防为江苏省军区独立师步二团。改革开放后,军队大规模精简裁员,二团撤销,仅剩下一个被国防部命名为“军民联防模范连”的英模连队予以保留(该连是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于1944年7月在山东寿光丰城成立。1953年连队进驻浙江温州的洞头岛后,广泛开展军民联防活动,发动驻地群众共同守岛建岛。1965年9月,国防部授予该连“军民联防模范连”荣誉称号。以该连和驻地女子民兵连的联防事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海霞》曾风靡全国,家喻户晓),1981年移防到位于江苏连云港市东部黄海之上的东西连岛。在经历近40年、足迹踏遍祖国东部沿海二千里山河后,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的唯一血脉,又回到了部队诞生地的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连岛风光(1)</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连岛风光(2)</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连岛风光(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到解放初期的35军104师311团,这支部队的成员绝大多数是来自莒县(五莲)、沂水、安丘、益都、临朐等县的农民子弟。入伍的动机,既有抱着抗击外辱、维护民族尊严的,也有为生活所迫找出路谋生的,还有解放区的青年为实现建立新中国理想的。他们在我党的旗帜下,在残酷的战斗实践中,都得到了磨炼和提高。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这支部队涌现出许多的英雄集体和战斗英雄,也成长出多位共和国的高级将领。牟宜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山东,在等待安排工作的日子里,一定会回想起山东大地上走出来的这支他曾策反、领导过的部队。而独立第一旅的老战士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也都长眠在了江苏、浙江的山水之间。不论是牟宜之,还是老战士们,不论他们身处何方,思乡之魂一直在山东大地上徘徊。他们值得我们永远的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从战士成长为解放军中将的聂奎聚。山东青州人,1926年生人。35军地方化后,随军部机关去上海,先后担任舰长、支队参谋长、基地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1988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92年病逝,享年66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位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老战士的部分立功受奖证书、证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0年2月解放军35军104师、浙江军区第10军分区立功嘉奖令。</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1年2月浙江军区第10军分区立功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1年12月浙江军区、解放军第七兵团奖状。</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1月浙江军区、解放军第七兵团立功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47年山东军区鲁中军区颁发的先模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3年6月华东军区公安部队第三届英模代表大会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4年2月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所赠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5年5月浙江军区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6年浙江省首届民警治安功模代表大会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独立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抗战胜利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补注:在本文发表四年后,我在美篇里,看到一位曾在前身为311团的部队服役过的同志所写的关于311团的沿革,他把311团特别是50年代后的沿革情况写得比较清晰,整理后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4年7月:山东军区独立第一旅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1月:独一旅改编为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警备第十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6年冬:改编为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警备第五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4月:改编为鲁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警备一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3月:改编为鲁中南纵队46师13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04师311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月:35军地方化,104师组建浙江军区绍兴军分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2月:311团归入22军,为64师192团(参与解放舟山群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2月:改编为105师314团(驻象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10月:改编为公安17师50团,1955年进驻洞头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7年1月:改编为守备17旅直属营(部分人员分别去淞沪警备区和北大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1月:撤17旅,直属营改编为洞头守备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2月:改编为南京军区守备85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12月:改编为南京军区守备26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4月:26团调往江苏宿迁,隶属江苏省军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6月:与江苏省军区工兵营合编为省军区独一师步兵2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12月:2团撤编,保留两个连:一是“军民联防模范连”编为位于江苏连云港的守备31团连岛守备营,现为东部战区陆军海防301旅1营1连;二是另一个连编为炮兵团火箭炮营9连,1983年军队整编时撤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父亲百年诞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10月10日初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1月1日定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原载《日照文览》2021年第一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