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民国奇女子悲剧的银幕呈现

凤凰山人

<p class="ql-block">一、民国五邑奇女子余美颜的悲剧始末</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19日,香港兴昌轮船公司一艘命名为“加拿大皇后号”的邮轮,从香港开往上海,从船舱里突然走出一个神情憔悴、喜怒无常面容秀丽而举止怪异的女人,“她对船上的旅客说:‘在这种黑暗的社会里偷生,还不如一死了之。’当邮轮驶达温州海口,余美颜便对她的佣人说:‘船到了上海,假如你找不到我,你便立刻回香港去。’说毕便交给佣人一百元,佣人弄得莫名其妙,只好唯唯诺诺。夜深两时半,船中忽然大哗,原来‘奇女子’投海自杀。……投海前遗下两封函件,一封是给她的情人,一封是告全国女同胞的,均托船长寄港,当时余美颜仅三十一岁。”此事“广州民国日报”也有及时报道:“事后据船员言,大餐楼管事某甲,曾得余赏银五十元,侍役则三十元二十元不等,然此为船,搭客时有之事,无足为奇,而不知余此际已下自杀之决心矣。至余之遗物,抵沪后由皇后轮船之船长代为收存,寄香港兴昌公司转寄其家。”关于这个叫余美颜的奇女子的演义很多,“余美颜,台山狄海人,别署梦天。以其赋性豪爽放荡,人遂以奇女子称之。少小未尝诵读经史,而对人谈话,辄大发议论。”后来甚至有人认为她是民国女子荡妇的代表,追求性爱自由的前卫女郎,“她本出生于富商之家,过着一种平静奢华的生活,却因为丈夫经商不在家,不忍寂寞,断然去外面寻找‘性福’;她和三千个男子上过床,喜欢在旅馆裸睡,她是民国第一位‘身体写作’的先锋,不仅把情人的情书印刷成册,还广而告之,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二十八岁时,她看破尘世,遁入空门,却又参不透情事,最后跳海自杀……”这些语未免有些夸大其辞,吸人眼球,甚至有猎奇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那么,拨开历史的迷雾,余美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述的说法,依据相关史料,推算余美颜的年龄,应该出生于1897年,并非某些作者说的出生于1900年。她生于五邑侨乡台山狄海,(狄海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划分给开平)。余美颜的父亲也并非某些作者说的是“富商”,而是广州某当铺的一名伙计,每月收入仅四十元,仅够一家人生活。但余美颜父母亲很开通,尽管生活艰辛,但仍然坚持让女儿读书。余美颜秉性聪慧,伶牙俐齿。十三岁文章已做得很像样,十五岁已经会作诗,成了一个才女。余美颜生于寒门,但心性很强,凡事都与男孩子一争高下,她读中学时,甚至和男孩子一起游泳。那个年代,会游泳的人很少,尤其是女孩子,穿泳衣游泳被视为大逆不道,但余美颜不顾这些,甚至代表学校参加了当时台山县举办的联合运动会。十七岁的余美颜长得清纯美丽,加上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顿时成为运动会上的焦点人物,正好“被开平县富商的儿子谭祖香看见,惊为天人,于是千方百计使人撮合,美颜的父母以为对方既是富家子弟,便答应了这门亲事。”其实,在遇到谭祖香之前,有个叫“渤海九少”的青年也在追求余美颜,尽管余美颜也很心仪“渤海九少”的人品,但由于与谭祖香订了婚,加上父母之命不得违抗,余美颜还是断然与“渤海九少”断绝了关系。说明此时的余美颜还是一个非常单纯的女孩,对父母的话还是言听计从的。</p> <p class="ql-block">  余美颜勉强嫁给谭祖香,谭祖香还是以自己的温情打动了余美颜,两人在一起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谭家是开平富商,和海外有许多贸易关系。新婚不久,谭祖香就接到国外的电报,促他立即赶往美国去处理商务,余美颜也想跟随丈夫出国,但谭家并不允许。谭祖香便与余美颜告别,而且这一走就千山万水,音讯渺然。余美颜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女子,她不甘心像侨乡众多侨眷过这种守活寡的日子,她想给丈夫写信,“可是,丈夫行踪不定,有时候是美国,有时候有跑到了南洋,开始的时候,还回封信,渐渐地,杳无音信。她觉得丈夫抛弃了自己,在无数个夜里,她感到,自己成了这桩婚姻的牺牲品。”余美颜毕竟还受过多年新式教育,看问题深刻,加上婆婆病逝她失去管束,于是悄悄离家出走去了广州,谁知刚到广州就遭受牢狱之灾。“美颜抵广州之日,即前海军总长程璧光被刺之翌晨。当时美颜身穿奇服,行动亦怪,公安局警察以其形迹可疑,便拘入第四区署,旋为其姨丈某县长保释留养之。及谭氏家人知美颜逃遁,遂告其父。乃父追至广州,竟控美颜于公安局,乃判入习艺所(即管教所,笔者注),一年期满出。”世道黑暗,老父无情,这事在余美颜内心播下下对社会叛逆的种子。从习艺所出来后,余美颜“离开广州,于是她到香港,转道上海,赴欧洲,游南洋,安南缅甸,而印度,所到之处,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个情人,那时谭祖香念着旧情找到她劝她一同赴美,也置之不理。”这时的余美颜,已经成为一个周旋于官场、商界的交际花。反正娘家婆家视她为耻辱,早已与她断绝了关系,她也没有任何牵挂,于是阅人无数,玩弄达官贵人与股掌之上,享尽了人世间的浮华,因此艳名远扬。自然,数年后余美颜对这种浪荡生活也渐生厌倦,她也有从良嫁人的念头,据说那个少女时代的情人“渤海九少”还爱着她,但是却遭到“渤海九少”整个家族的反对,有情人还是难成眷属。于是,余美颜心灰意冷,“觉得人生实在没有意义,于是便入九龙青山佛寺当尼姑,三戒已受,结果秘密漏泄出去,到青山寺去看她的人很多,主持以为有碍清规,便要她离寺。终于走上了自杀一途。”于是,便有了前面香港去上海“加拿大皇后号”邮轮上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二、民国影坛女明星杨耐梅拍摄《奇女子》</p><p class="ql-block"> 余美颜传奇性的悲剧故事轰动民国社会,同时也在民国影坛引起强烈反响,当时有一个人决定要将这个题材搬上银幕,这个人便是电影女明星杨耐梅。</p><p class="ql-block"> 杨耐梅是广东佛山人,与余美颜算是大老乡,也是民国影坛的一位奇女子。杨耐梅原名杨丽珠,1904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杨易初虽是广东富商,但非常开明,把女儿当成掌上明珠,一心望女成凤。所以,杨丽珠就学于上海有名的贵族学校务本女中,虽然天资聪颖,但'她并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杨丽珠虽成绩平平,却是校内各种团体活动的风云人物,演讲、唱歌、跳舞、演戏,样样在行,又出落得婷婷娇艳,是远近闻名的‘校花’。”</p><p class="ql-block"> 杨丽珠走上银幕与郑正秋有关,由于杨耐梅“在学生时代她就喜欢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课余时间,经常跑到上海著名的笑舞台去看文明戏,因而认识了郑正秋,也经常跑到明星公司的摄影棚看拍电影。渐渐地,她对电影产生了兴趣,梦想当名演员。她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中学毕业后,她的父亲想送她去英国读书,但迷恋影戏的她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广东老乡郑正秋的赏识,杨丽珠在1923年明星公司拍摄的《玉梨魂》中扮演了一个富家之女筠倩,这是个美艳且风骚的角色,在当时很难寻觅到这种女演员,郑正秋独具慧眼推荐了杨丽珠。杨丽珠也没有辜负郑正秋的期望,以极为本色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放荡不羁的人物形象。由于这部影片在社会上轰动,杨丽珠饰演的角色也引起观众的普遍关注,这时她已经改名杨耐梅。尔后杨耐梅一发不可收,又被百合公司请去主演《采茶女》,又一次扮演一个大胆风流的角色,又一次受观众欢迎。</p> <p class="ql-block">  明星公司老板张石川是个非常精明的人物,她立即从杨耐梅身上发现商机,认为她是为不可多得的另类女演员,于是量身定做为她拍摄一部《诱婚》的电影,杨耐梅在其中扮演一位名叫“云英”的虚荣女子。“在民国十二三年的我国电影界,还只是初具形式而已,一般女性们,对于这电影是什么?还不是十分了解,认为拍电影的便是‘戏子’,而做‘戏子’,是件不荣耀的事情,所以一般大家闺秀,固然绝足不想踏进电影界,连那些爱出风头的摩登小姐们,也不愿意在银幕上露面,因此,这初期电影界的女明星远没有今日这样的多,对于人才方面,极感缺乏。”于是,身为女学生的大家闺秀杨耐梅“以其有争议的表演,获得无争议的成功。她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以风流放荡著称的女明星。杨耐梅受到影迷和媒体的追逐,为之兴奋和眩晕,但是这一切给她的家庭带来极大的失望和痛苦。爱女自毁前程,不仅‘堕为戏子’,‘自逐末流’,更以放荡形骸沾沾自喜于银幕,杨耐梅的父亲不能接受,又无法改变她的选择,父女感情破裂,杨耐梅负气离家。”</p><p class="ql-block"> 同余美颜一样,摆脱了家庭束缚的杨耐梅,从此在影坛大显身手,成为民国影坛一颗耀眼的艳星。她更加放任自流。“她虽然平时任性,但一进入摄影棚,却是一切听从导演的指挥。但是,在她出名之后社交活动日趋频繁,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变了。她经常临时请假、迟到、早退,给导演及有关的工作人员带来不少麻烦。”她的所作所为,引起明星公司老板张石川对其极度不满,二人最后分道扬镳的导火索,还是因为奇女子余美颜。</p> <p class="ql-block">  1928年,当余美颜的传奇事件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之时,杨耐梅突然向张石川提出要拍摄并主演余美颜的电影,遭到保守的张石川的反对,认为此片有伤风化,无什么意义。而杨耐梅坚持要拍这部电影,于是与张石川闹翻,脱离了明星公司,并准备自主成立了一家耐梅影片公司,公司的第一部电影便取材余美颜的传奇故事,定名为《奇女子》。影片还未开拍,社会上早已议论纷纷:“非有深刻之浪漫描写不足以状‘奇女子’之所以为奇也。”也有人认为此片社会影响不好,有伤风化,但杨耐梅此举得到当时的电影新秀也是广东老乡蔡楚生等人的支持,蔡楚生认为借余美颜这个题材来揭示社会黑暗:“社会迫杀人才,彼之投海,即为不可移至罪证,顾我人殊不能平淡视之也。杨耐梅女子自创办公司后,即运用其敏锐眼光,于此艺术晦暗之时期中,依然以兹新旧潮流所冲击演成之大悲剧——奇女子——摄为影片,诚可谓有心人也。盖其剧旨虽为描写美颜事实,而其重心乃在揭发社会之罪恶,间虽少及浪漫处,维期实浪漫也,乃益见美颜之处于孤愤,而昭示此人世之绝望,将使观众见银幕上之美颜,而了然于其死,乃为时代潮流而牺牲,而迥异于常人之死,其描写社会内心能为是之彻也。故不特无诲淫之弊,而其合教育性亦至伟大。”对于杨耐梅主演这部电影,则完全没有任何争议,一致认为杨耐梅本身就是一位“奇女子”,完全胜任这个角色。“奇女子余美颜一角,在我国电影界中,舍耐梅外,无第二人可以胜任。”。这无疑给了杨耐梅极大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  但是,拍电影需要投资,杨耐梅失去了父亲的支持,又脱离了财大气粗的明星公司,她上哪里去筹集拍片的资金呢?这时,山东军阀张宗昌朝她伸出了援手。粗俗好色的张宗昌早就钟情于这位沪上艳星,听说杨耐梅自组公司拍片,暗中派特使到上海商谈,只要杨耐梅亲赴济南,他愿投巨资助其拍片。张宗昌名声不佳,又好猎色,这似乎是个陷阱,杨耐梅也不得不考虑,以免落下与这种人同流合污的口实。许多朋友都劝说杨耐梅不要去,杨耐梅思考再三,为了《奇女子》影片,她豁出去了。“头牌艳星驾临济南,掀起轩然大波。张宗昌博得美人的笑靥和亲昵,杨耐梅则荷包鼓鼓钞票满载,各得所需各如所愿。十多天后,杨耐梅竟然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在上海焦急等待的朋友们又喜又惊。返沪的杨耐梅马上宣布成立‘耐梅影片公司’,风风火火地开拍新片《奇女子》。”</p><p class="ql-block"> 《奇女子》由史东山、蔡楚生联合导演,杨耐梅与当红小生朱飞分别扮演余美颜与渤海九少,由于余美颜与杨耐梅都是新闻人物,此片拍摄前又有诸多话题与花边新闻,因此未映先热。影片上映后,一时引起轰动,耐梅影片公司初战告捷,收回拍摄成本还有盈利。</p> <p class="ql-block">三、对两位奇女子悲剧结局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但是,与余美颜一样,等待杨耐梅的竟然也是一个悲剧结局。</p><p class="ql-block"> 《奇女子》一片获得巨大成功,杨耐梅本来可以借此机会再继续拓展事业,但她对电影的兴趣很快就消退了,却沉湎于赌博和鸦片,最后将拍片的盈余耗费殆尽,自己也陷于落魄的境地,耐梅公司实际上只拍了这一部《奇女子》便宣告结束。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有声电影的崛起,杨耐梅是广东人,只会讲沪语与粤语,而不擅国语,加上年长色衰,不再适合在银幕上扮演她所擅长的角色。相反,有关她的各种风流韵事到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此时的杨耐梅已经对演戏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便有了归隐之心。1932年,杨耐梅在一家小厂大东公司,拍了她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春风杨柳》后,便将自己嫁了,她嫁给了五邑侨乡的革命先驱陈少白的儿子陈逊民(又名陈君景)。陈逊民早年留学美国学习经济,虽然他对杨耐梅的风流韵史并不介怀,两人也还情投意合,但却遭到陈氏家族的一致反对,陈逊民只好与杨耐梅移居香港,杨耐梅也从此一改往昔,过起了平凡人的生活。1935年2月出版的上海《电声》杂志第四卷7期“电影精趣短讯”中,有一则关于她的报道颇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杨耐梅今昔大不同</p><p class="ql-block"> 老牌明星杨耐梅女士,六七年前,与张织云、王汉伦、韩云珍等齐名,其演剧作风,则以浪漫泼辣见长。杨于电影界时,喜与男性交友,尤善挥霍瞬息千金,如富家公子。年前嫔陈训民,陈训民者,党国元老陈少白之子也,最近杨耐梅之翁作古北平,训民奔甚忙,还沪时,有人以杨之近况相询,训民云:“耐梅侍婆至孝,与本人情感益增浓厚,昔日挥霍之情,今乃大改,自至港两年于兹,未添一双皮鞋”,简朴莫名,杨耐梅真今昔大不同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则报道也透露了若干信息:杨耐梅已经“改邪归正”,被婆家接纳。另外,甘于过清贫的生活,两年“未添一双皮鞋”。其实,杨耐梅嫁给陈训民后,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由于战乱,陈训民的经济状况不佳,最后竟至于穷困潦倒,生活愈来愈困难。1956年,陈训民还是离开了杨耐梅,无计谋生的杨耐梅,只好沦落香港街头行乞。1957年,她被嫁到台北的女儿接去,1960年,这位一代影坛“奇女子”死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  作为杨耐梅一生转折点的电影《奇女子》,竟然使她和余美颜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人的悲剧虽然有别,但仍有许多共同之处,令人喟叹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其一:“奇女子”余美颜与杨耐梅的所作所为不被当时的民国社会所认可。余美颜自杀后,社会舆论基本是给予谴责:“余美颜放荡不羁,逐逐如河间妇,士人所不齿。”杨耐梅亦如是,尽管她婚后也确实一心与往事告别,安心做一个贤妻良母,由于后来还是被生活所迫,重新走上舞台,在上海的戏院演起了话剧。沪上的电影杂志曾为此对她极尽嘲讽之能事:“声势既不浩大,演出又很搭浆(即差劲之意,笔者注。)这已是天大的失败了,加之杨耐梅又来得推板(也是差劲之意,笔者注。),‘人老珠黄不值钱’,后天失调,两出戏之后,就寿终正寝。……倒楣的是杨耐梅,本钱亏了,声名也不佳,只好在家里孵豆芽,胜利之后,想来她的情况可以好一点,因为她的夫婿乃是革命先烈陈少白的后嗣,这会子大可享享官太太的清福了。”杨耐梅“声名也不佳”,表达了社会对其总体的评价。其二:“奇女子”余美颜与杨耐梅均以与男权社会抗争的姿态始,最后以妥协的姿态结束,令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奇女子》影片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湮灭于历史尘烟无从寻觅。据有关影史记载,由于杨耐梅与余美颜年龄相近,又是广东老乡,因此惺惺相惜,她的表演非常成功。影片对余美颜一生作了真实的再现,并表现了余美颜在自杀前的痛苦心理,这实际上也是杨耐梅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反映。余美颜在自己的遗书中也做了如是忏悔:“回忆前事,种种乖谬,罪不容诛。上违父母之命,背夫私逃,开女界不敢为之风,而行女界奇耻大辱之举。一思前非,万死不能蔽其辜。但今已如大梦初醒,非死无以赎其前愆,亦无以唤醒女界各同胞也。”杨耐梅虽然没有做出如是宣言,但从后来他的丈夫对她的评价:“耐梅嫔予尔后,布衣素服,一改昔日奢侈习气,至今好多年来,皮鞋亦不常添购,常年安分居家,养猫犬以自遣,足迹不履交际之场,早与往时判若两人矣。”应该不难看出,杨耐梅是以实际行动与过去告别,改变社会对自己的不良看法。但是尽管如此,杨耐梅最后仍然难逃悲剧的结局。她的行乞“苟活”,与余美颜的跳海赴死,她们的悲剧命运从本质意义上看,是完全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  五邑奇女子余美颜与民国影坛艳星杨耐梅,本来应该是不同的两个人,一个是小家碧玉,一个是大家闺秀。她们都曾是民国社会女权主义的先行者,因为与男权社会作出的抗争姿态,而成为新闻人物“奇女子”,最后因一部电影而将两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影史只要提及杨耐梅就会同时提及电影《奇女子》,自然也会涉及到余美颜。应该说,余美颜也好,杨耐梅也好,她们与男权社会的抗争并不彻底甚至流于表面,只是以一种叛逆的形式,吸引众多男性的目光,为的是获得自己内心的某种虚荣而已,而她们的抗争又分明带有“游戏人生”的性质,类似一种娱乐表演。如余美颜从自家楼上抛洒银元,看行人哄抢为乐。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众多男性调情,还将自己与这些男性的情书编成一本畅销书《摩登情书》公开出版,这分明有卖弄风骚的意味。杨耐梅也是公开与许多男人周旋,包括为拍电影大张旗鼓地去找军阀张宗昌求援,也有博人眼球的嫌疑。因为好色的张宗昌也并非善类,轻易就奉上大笔银子让她清白离开,至于最后张宗昌私下对杨耐梅有什么潜规则,显然只有天知地知她知,这些都有悖于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加上两位奇女子自身性格的弱点,反抗男权又依附男性,产生悲剧自然难免。如余美颜玩弄男性情感,又将自己情感寄托于纨绔子弟“渤海九少”,在跳海前仍然给他留下情书。杨耐梅虽然放浪不羁,最后还是择婿嫁人,并且痛改前非。自然,她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作为民国社会的两位奇女子,对她们的私生活一味渲染猎奇显然是不可取的。她们的悲剧对女性主义话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真实生动的案例,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p> <p class="ql-block">(文中所有引文都有出处,因美篇不好标注,故省略,特此说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