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寻梅 暗香如故(原创)

李木子

<p class="ql-block">初春,咋暖还寒,驱车数十里,响水湖赏梅。每年春节,这的梅花展都会吸引众多爱梅君子翩翩前来。赏梅、拍梅、画梅、颂美,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梅原产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不但有露地栽培,还可栽为盆景,制作梅桩。 梅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竹、菊共称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文人对梅花情有独钟,视赏梅为一件雅事。赏梅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p><p class="ql-block">梅花之色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置身梅园,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诗云:“梅花香自苦寒来”。梅的香清逸幽雅,被文人墨客称为暗香,探梅时节,徜徉梅园,微风掠过,催人欲醉,别具神韵。</p><p class="ql-block">梅之美,即形态和姿势为第一。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p><p class="ql-block">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p> <p class="ql-block">宋朝张功甫的《梅品》中,专门介绍如何欣赏梅花。书曰有二十六宜: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苔,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早期,人们对梅的认识还局限在实用性上。如殷商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开始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有了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五代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梅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还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p><p class="ql-block">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也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建梅园,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梅的艺术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是梅文化的发展期,杨慎、焦宏、高启、唐寅等诸名家,都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p><p class="ql-block">从近现代的梅花作品看,作者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把作品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p> <p class="ql-block">日志完成于 2021年3月5日 北京</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 2021年2月6日 响水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