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儿

<p class="ql-block">  打开记忆的闸门,年“味”于我来讲,永远是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年“味”陪伴着我成长,填满了我童年直到中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从懂得年“味”起,阳光都分外灿烂明媚。</p><p class="ql-block"> 苦涩的“年”味——卖“年”猪。</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那一年卖“年”猪。小时候,妈妈生病,我们三姐妹又太小,日子过得很是拮据,过年要是能杀上“年”猪纯属奢望。当供销社的叔叔、阿姨来村里收“年”猪的那一天,正好在村头碰上大眼睛的小男孩儿——年仅六岁的哥哥,当知道叔叔、阿姨是来收年猪的时候,哥哥拍拍胸脯对叔叔、阿姨们打包票:“我家猪不卖,我爸说了,过年自己杀,爱吃肥的就吃肥的,爱吃瘦的就吃瘦的。”爸爸知道这事后,哭笑不得,之后,“年”猪终究是没有杀成,杀“年”猪在当时来看,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病床上的妈妈需要用卖猪换来的钱来买药维持生命。</p><p class="ql-block"> 随着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哥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年’猪自己杀,爱吃肥的吃肥的,爱吃瘦的吃瘦的”,不仅仅能杀上“年”猪,还能杀鸡、杀羊了呢!</p> <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年” 味——包粘豆包</p><p class="ql-block"> 农村过大年有意思的事太多了。进了腊月,家家都会包上一两大缸粘豆包,记得爸爸会在晚上和好两三大缸面等待发酵,有粘高粱面的,有大黄米、玉米面的。爸爸发的面尤其好,半夜就得起来翻动面缸,否则发好的面会顺着缸沿儿往下掉的。第二天一大早,爸爸请来的一屋子叔叔、阿姨就开始流水作业了,他们包馅的包馅,贴叶的贴叶,很快,一屉屉热气腾腾碗口大小的粘豆包从蒸锅中取出来,被爸爸整整齐齐的摆在屋檐下提前钉好的长长的高粱杆儿帘子上,直到冻成形后就收进米缸里封存。</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是我们小孩子恣意玩耍、享用美味的时候了,我们常常三五个人聚集在一起,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甜丝丝的,冻的硬硬的粘豆包相互款待,那感觉,至今记忆尤新,不亚于今天的小孩子美滋滋享用各色冰淇凌的甜美。</p> <p class="ql-block">  浓浓的“年”味——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了,吃过早饭,家家户户就开始热热闹闹的贴春联了,等爸爸做好了浆糊,我们姐妹几个就也嘻嘻哈哈的跟着爸爸凑热闹,刷浆糊的刷浆糊,贴对联的贴对联,身高不够用,就拿小凳子找补。妈妈虽然干不了活,却也没闲着,一遍遍嘱咐我们“别贴错了地儿,鱼嘴要朝里贴,聚财呢……”我们还是故意把“”井泉兴旺”贴在猪圈上,把“”六畜兴旺”贴在屋门口,把鱼嘴朝向门的两边,姐几个笑够了,趁着对联还没贴紧,赶紧重新换地贴好。贴过春联的小院,虽然破旧但整洁依旧,更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 放鞭炮:每逢过年,我和姐姐最盼望的是漂亮的新衣服,哥哥最盼望的却是放鞭炮,爸爸把新买来的一挂鞭炮一个个拆开,这样哥哥过年之前就可以随时装一裤兜鞭炮,啥时候来瘾了就点上一个,潇洒的甩向空中,再看着鞭炮自然地炸裂,蹦断成两截,然后哈哈大笑着再点燃一个,一挂鞭改变了下燃放方法,就让哥哥很长久地享受到了放鞭炮的乐趣。等到三十的晚上,放整挂鞭的光荣任务责无旁贷,非常艰巨的落在我和哥哥的肩上,我跟在哥哥的后面费力的爬上鸡窝,顺着鸡窝又爬上厢房房顶,哥哥在前,我在后,用力压举起长长的架好鞭炮的木杆,爸爸在屋檐下先点燃火堆,等火烧旺,再把鞭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响,我和哥哥边喊边笑,小脸都笑红了,姐姐笑忘了形,后背被窗台上的蜡烛点染了才猛然发觉,爸爸没有责怪姐姐,“火烧旺运,火烧旺运,这是个好兆头。”过年就是这么好,不用担心会挨骂,爸爸妈妈过年的时候一点脾气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三十的晚上,爸爸七点多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爸爸把洗好的钢镚包在饺子里,谁有幸吃到会得到全家人的祝福,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吉祥如意。提前备好蒜酱,早早就先摆在桌子正中间,防止有谁嘴快找蒜酱。年三十的晚上是最忌讳说“蒜”的,寓意来年日子宽裕,不用天天算着钱花。</p><p class="ql-block">收红包:正月初一,全村男孩子跟在大人屁股后头全村磕头,挨家挨户拜新年,每一家都像是提前约好了似的,几乎是同一时间出门,见面都是点头互道“过年好”,拜年的队伍不断的在扩大。</p><p class="ql-block"> 长辈们准备好花生、瓜子、糖块……包好红包在家等候着拜年的晚辈们,当然,红包不是所有人都给发,只发给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晚辈中的小孩子们,随着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长辈们包的红包就越来越厚,小孩子得的压岁钱就越来越多,眼下,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髦的长辈干脆发微信红包给晚辈们了,最美的还得是女孩子们,不用跟着大人满村跑,只去近亲家拜年,也不用磕头,点头行礼说声“过年好”就能收到压岁钱了。</p> <p class="ql-block">  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年”味也随着摇身一变,花样翻新。从“吃”字当头到乐活过年,其实,无论过年方式怎样变化,人们对春节的美好期待、阖家团圆的年“味”儿永远没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