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以《城堡》之名卡夫卡读书会(之十六)

雨中的了悟

<p class="ql-block">非琴:我第一套卡夫卡全集中译本,是劣质的,结果当年读得非常细致,划了不少重点。后来买了和你一样的版本,九卷本。全集之前,都是不同地方旧书店和旧书摊淘来的,不完整。</p> <p class="ql-block">了悟:你可以重新拿出来看看。布伯的书一时看不下去的,大体了解一下就好。商务印书馆那本《我与你》(涵芬书馆)看着还不错,不过你可以读,我读不下去。 布伯对待阿拉伯人的态度与卡夫卡书中描写的还是不同的。不过,这是他晚年的态度,卡夫卡写那篇文章是1917年。</p> <p class="ql-block">oscure:布伯这个你和我,绕晕了,但是有些点很有意思,值得思索。</p> <p class="ql-block">了悟:有点哲学与宗教基础的人能读下去吧,有点绕。我本来想买一本的,刚很认真的看了介绍与摘录,算了,放弃。</p> <p class="ql-block">oscure:“在所有这些情况中,树都是我的对象,它有它的位置、期限、方式和特性。但在意志和上天恩赐的共同作用下,我也可能在凝望树的同时,与它产生关系。这样一来,树就不再是“它”了。专注的力量彻底征服了我。”我下午观察了一只小麻雀,在想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会不会被人打……应该不会,那么它能活几岁,饿不饿……我跟这只麻雀短暂地产生了联系,它飞走了,我再也认不出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捡能理解的理解,不理解的过哈哈。</p> <p class="ql-block">了悟:等有时间我把最近大家谈的观点整理一下,扩展开来的讨论很有意思。同样是读一书,却仿佛看了许多本书。就如我们读白鲸,最后爱伦坡霍桑詹姆斯康拉徳…都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oscure:是啊,一起读书太赞了,能跟大家学到好多东西。</p> <p class="ql-block">了悟:象征的回味无穷可能在于它的形象,宏观,永恒,简约而又隽永吧。</p> <p class="ql-block">了悟:昨天读《豺狗与阿拉伯人》后,看了梁展的解读,里面同时解读了“中国长城建造时”那篇小说,属于遗作,今晚就从这篇看起吧。</p> <p class="ql-block">了悟:《中国长城建造时》看得不甚了了,又把昨天梁展的文章找出来看看,也许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作为长城脚下的原住民,还是觉得不怎么好理解。上、下两篇有关《中国长城建造时》与《守陵人》的解读,实在是太长了,也涉及到卡夫卡那个时代前后奥匈帝国的大量历史,感兴趣就看看。(下我没看完,实在是太长了,把我都看困了)</p> <p class="ql-block">了悟:《中国长城修建时》并非一篇完整成形的小说,而是留在作家一个笔记本中的一部残稿,卡夫卡生前没有发表它,人们只是从他给妹妹奥丽塔的一份赠言中推断出,它可能写于一九一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之前。在写作《中国长城修建时》时,卡夫卡手边摆着三部德国汉学家的著作,即迪特马的《在新中国:旅行印象》(一九一二)、汉斯•希尔曼翻译的《中国抒情诗:从十二世纪到当代》(一九〇五),以及卫礼贤翻译整理的《中国民间童话》</p> <p class="ql-block">了悟:我因为《兄弟谋杀》那篇文章,无意间看到高晓松这个视频,看了看,觉得他还没有完全了解卡夫卡,他所说的都还停留在表面,文艺青年的表面认识。相对于需要懂一些犹太历史才能理解的《中国长城的建造》,《兄弟谋杀》和《一份为某科学院所写的报告》更精彩些。</p> <p class="ql-block">了悟:《中国长城的建造》和《守陵人》,德语版。</p> <p class="ql-block">了悟:有空看看我发的那个卡夫卡的微电影,石膏版画,抓住了卡夫卡一生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历,和书,但我感觉不是很好理解。明天可以讨论一下这两个短篇。</p> <p class="ql-block">oscure:小短片的风格很蒙克了。梁展的那篇太长了,没看完。</p> <p class="ql-block">oscure:卡夫卡虽然喜欢中国文化,但其中的文化隔阂实在是太大了。梁展文章里也提到了那首诗,“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卡夫卡在日记里说,他读这首诗时脑子里想的是:哇,中国人太有钱啦,上床睡觉前都要用香水喷洒卧具!卡夫卡觉得中国人裹小脚,是因为想拥有一个大臀部。《中国长城建造时》里,还有牧师,都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p> <p class="ql-block">了悟:那个时代的外国人,想真正了解中国的文化,是很不容易的,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也是从他自己的认知出发,许多偏差。</p> <p class="ql-block">梅兰:了悟,读了这么多卡夫卡和对卡夫卡的评论作品,你觉得内里的卡夫卡是怎样的?非文青怎么看卡夫卡?</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非文青还会看卡夫卡吗?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了悟:文青尚且很少有懂卡夫卡,非文青,怕连卡夫卡是谁都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梅兰:了悟说高所说的都还停留在表面,文青的表面认识,想知道文中的认识。文学中年!</p> <p class="ql-block">了悟:高晓松一直强调卡夫卡很丧,很颓废,但其实卡夫卡不是这样的。他就如我们中间的某个喜欢文学的青年,虽然有许多现实的压抑,却还是想顽强的生活下去。比如高晓松拿他的《变形记》作例子,说他是极为颓丧的一个人…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或者说如oscure那样有切身的感受,会觉得这文章一点不荒诞,不颓废,他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为工作、为家庭奔波的那个孩子,而家庭并没给他足够的温暖,一旦他丧失劳动能力所面临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了悟:虽然无意发表,但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还在病床上校对自己的作品,如果真的颓废,这时节早唉声叹气了,还能那么认真的对待文学?对待自己一生喜欢却为工作所困不能随时随地创作的文学么?他清校“饥饿艺术家”时流下了眼泪,某一方面说,他不就是那个艺术家么?而我们许多人,只看到他作品中荒诞的一面,只看到让自己读得昏昏欲睡的那一面。</p> <p class="ql-block">了悟:那天“未读”的几篇文章,我觉得有道理,卡夫卡就如996下的青年,一面很丧,一面却顽强的甚至以前所未有的执着生活下去。对了,还有一点,我们还要把卡夫卡放在他那个时代背景下,一战爆发的奥地利,布拉格,犹太人,昨晚看了梁展的文章觉得卡夫卡因病去世也许是幸运的,他的两个妹妹都死于纳粹的集中营(大概是,有点忘了😣 )。</p> <p class="ql-block">爱家比萨:犹太人的历史、信仰、使命都影响着卡夫卡。</p> <p class="ql-block">梅兰:早晨看群看得耽误做饭了,这一通手忙脚乱。喘口气喝点水再跟你讨论。</p> <p class="ql-block">非琴:昨天购得克尔凯廓尔日记,台版,爱不释手。卡夫卡对他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再看看佩索阿、克尔凯郭尔和卡夫卡,这三个都选择了独身。</p> <p class="ql-block">了悟:我那本克尔凯廓尔传还没看着,那本恐惧也没看呢。</p> <p class="ql-block">非琴:下面这照片是《世界文学》杂志这一期内容之一,佩索阿情诗选的译者序。新书即将上市,浙江文艺出版社的。</p> <p class="ql-block">了悟:卡夫卡有个短篇,叫《本性使然》,很有意思。一只经常开小差的狗,每次开开小差被发现都痛哭流涕,保证改正,可下次还犯,甚至离开的时间更长。还有一篇《切不开的面包》,那个切不来面包的父亲说:难道办成功一件事不比办不成一件事更怪么?睡觉去!也许我到头来就会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了悟:这就像一个人走着走着走到了沼泽地里,再挪不动一下脚步(挪一步就可能陷进沼泽里),他大声呼救,救他的人来了,说你怎么走进去的呢?别急,我去找人帮忙,不过找人之前应该先向领导汇报,领导也许还会开会讨论……许多手续呢</p> <p class="ql-block">了悟:这个短篇也挺有意思。卡夫卡描述的场景很写意,有种画面感,透过文字,你分明能看到夜色里的小平房,一个过路人被歌声吸引,走到窗前倾听,听又听不懂,忍不住好奇,就想一跃到窗台上,偏偏劲道大了点,直接越过窗子掉进了靠窗的桌子上,但竟然说时迟那时快,旋既被人抓起来扔出去了。他也利索,掉进草丛一个翻身就站起来了。整个场景跟武打小说一样。</p> <p class="ql-block">了悟:今晚看的几个短篇小说,都是他生前没发表过的,有些还是残篇断章。颓废么?一点没觉得,反而透出许多小幽默,让你看了忍不住会笑,那种嘴角微微一翘的笑,然后,又有一点点苦涩,就如含了一根苦艾蒿。这篇,就是无言的鞭挞了。</p> <p class="ql-block">oscure:@雨中的了悟 卡夫卡有些没发表的文章,有的有好几个版本,他在不断修改、删减,以达到对人生思考的精炼。有时候觉得跟那些掉书袋的作家相比,卡夫卡似乎没读过什么书,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就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引发共鸣。</p> <p class="ql-block">了悟:我想起卡夫卡经常熬夜写作,第二天还要准时上班,全然不像那些全职作家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太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oscure:我想起群主经常熬夜读书,第二天还要准时上班,全然不像那些全职读者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太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山人:在人类看来,造物主对人类的承诺,好象是虚假的,人类无法相信最美好的真理。所以只好自贬身份去信奉某种宗教,而大多数宗教教导的却是怕、无能和拒斥,而非,爱、力量和接纳。人类心中充满了怕,最怕承诺成为谎言。</p> <p class="ql-block">之江:对宗教错误,狭隘的理解才会偏向于负面吧,宗教精神里面除了敬畏,忍耐,还有爱和希冀等精神。</p> <p class="ql-block">山人:其实,人若是去除欲望,人即神,神即人,就可以拥有世上任何的一切。 ​​​信,其姿态本身已自降身份了。</p> <p class="ql-block">之江:就像古希腊哲学本意是爱智慧,人只能说在走向神的途中,爱神,永远不可能是神,人毕竟是有限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山人:这就是个自设的垮。谁规定的?信仰,这个词就是错的,信,是因不信,仰,就不说了,套在皮囊里了。</p> <p class="ql-block">之江:信仰是个完整的体系,不是单独拿出一方面去解读的,信仰说穿了属于价值倾向,人行动都是有一个价值缘起的,理性只是实践的工具手段。</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这波我同意山人,终于他不吹圣经了,终究是人造物,哈哈哈。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目的。理性是手段,信仰也是手段罢了。之前写过一篇人们对“虔诚”的误解,人们都觉得虔诚是个好词儿呢,其实虔诚就是傻。</p> <p class="ql-block">梅兰:这波我同意之江。理由见之江以上所言不重复。</p> <p class="ql-block">山人:相对领域是被人类一起创造出来的现实,人类一起来不断设计,前后,左右,曲直,对错,存在与虚无,信仰与叛逆,不断添砖加瓦式的完善,无休止地毫无意义的争论……有时,人,还真不如动物,活在本能里。</p> <p class="ql-block">梅兰:听陈以侃了,你有他翻译的《毛姆短篇小说全集》吗?</p> <p class="ql-block">了悟:@梅兰 有,三本。后来又出了第四本,我没记得再买。这本放在教授屋,但我估计她们谁也没看的,另外两本在我家,毛姆的书就短篇没怎么看。</p> <p class="ql-block">了悟:老师:没有一种学习是不光彩的。再说这学校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通道。</p><p class="ql-block">督学:那么对于您来说呢?</p><p class="ql-block">老师:对我来说其实也是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督学与老师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哪个宗教的爱能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既然有好有坏,何不去粗存精,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为了人类天下大同而努力,把解放全人类当做信仰。</p> <p class="ql-block">了悟:你们开始打疫苗了?</p> <p class="ql-block">恍然大悟:我才不去,疫苗还不知安全否……开玩笑。有脑子都这样,开玩笑,谁愿把命交给别人。</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我也是,不打,四期实验,现在美国政府的公信力不太行。</p> <p class="ql-block">了悟:你跟小哪咤一样,我命由我不由天。</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瑞典的数据,每周都有3天没有疫情,曲线每周都几乎一样,生活太规律了。</p> <p class="ql-block">了悟:三天没有疫情,这几乎不太可能,除非三天都猫在家里,没有统计。</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不是猫在家里,是医院不上班,瑞典所有场所正常开放,怎么会猫在家里。</p> <p class="ql-block">梅兰:意大利的花式封锁,圣诞节封,元旦封。圣诞节和元旦之间开放3天。</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我们正在online party。一年一度的红酒会。发错了...撤不回了,尴尬~~</p> <p class="ql-block">了悟:@别有所思 你们正在网上聚会,很好呀,大家都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每年一度的红酒会:12瓶红酒,贴上编号盖住标签,每个人都尝一遍,给这12种红酒打分,最后选出年度红酒,公布每种红酒是什么,多少钱。第二天送每个人他自己最喜欢的红酒一瓶。老板喜欢热闹。</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看这张,今年每一种红酒都用实验室的离心管分装了。但是看大家都是倒到杯子喝的,没看到有人用管子喝。50毫升离心管,12管,能喝醉了。1个就1两,不算1小口了吧,老板戴手套口罩分装好之后放在自封袋里,每个人去领一袋。这个姑娘就是还没尝完就上头了。</p> <p class="ql-block">了悟:哈哈,老板很有创意,老顽童吧。</p> <p class="ql-block">oscure:老板不是老顽童,老板媳妇儿才是老顽童。老板媳妇儿有点儿半身不遂,但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比我们年轻人还生猛。喝酒放一堆冰块那种猛。如果只看外表,像个需要搀扶的病人。她……红酒里面放冰块。</p> <p class="ql-block">之江:我上次去找同学,喝啤酒加冰,感觉喝的就是冰水,当时罐装啤酒,其实冰镇一下就好了,没必要加冰,到山东不能喝酒,上次到青州,规矩太多,一轮下来,人就晕了。</p> <p class="ql-block">oscure:坐下的时候看到窗外,今天的月亮是个小月牙。</p> <p class="ql-block">之江:月色朦胧,你们红酒可以喝起来,宜言宜酒。</p> <p class="ql-block">别有所思:我现在到哪儿都不喝酒了,美国人这点儿特别好,饭桌上说不就是不,从来不会有人劝。</p> <p class="ql-block">了悟:返回烟台的途中,这几天没读卡夫卡,便连这群里也很安静了。昨天偶遇的小众书坊在东城区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四合院内,“小众书坊”的英文译为“Poetic Books”,意思是要卖诗意的书、做诗意的出版,书以诗歌为主,兼顾小说散文,近门口的桌上摆着一些花瓣和写有爱情诗句的书签。</p> <p class="ql-block">了悟:出了书店想发位置给四月天,首先弹出的词条是“蒋介石行辕”,奇怪蒋介石也在这住过么?好奇的沿着胡同往前走,果然发现有“蒋介石行辕”,只不再对外开放,相距不远处是矛盾故居,再往前走一点就是热闹的南锣鼓巷。北京实在是有故事的地方,而“小众书坊”开放的大客厅,据说是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常来一聚的地方,它深居小巷,有可能是上世纪林徽因客厅在今天城市里的一种延伸么?我无所知晓,我只是昨天的路人甲……</p> <p class="ql-block">之江: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挺好,意思就是和你一起做梦。</p> <p class="ql-block">了悟:没有雾霾的冬天,可以很闲适的走走京城老胡同,路过南锣鼓巷,追着什刹海的光线,夜色降临后再坐地铁回来,地铁上,母女俩儿忙着讲“爱在三部曲”,居然坐过了站,很开心的再坐回来,反正不赶时间,晚上又去看电影《神奇女侠》</p> <p class="ql-block">了悟:刚又爬楼20里,把卡夫卡群里的聊天记录再整理一部分。回头重新看的时候,发现又看明白一些当时不太理解的文字,比如兰花与蒲公英,比如爱林说看不进去的短篇。</p> <p class="ql-block">了悟:“之六”,与布罗徳的传记有关,当然,因为是每天不同的话题,有些庞杂,整理的过程中,想起伊桑•霍克的爱在三部曲,那三部电影几乎没有情节,就是两个人边走边聊,漫无目的的各种聊(小宝说是话唠),却把有关人生、爱情、家庭的话题都聊到了。</p> <p class="ql-block">了悟:之八,是前几天提到“马丁•布伯”时觉得很好,抽空整理的,后来又把追忆群里的一部分相关文字也搬过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