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中拯救,于虚无里来往

吃牛的草

<p class="ql-block">在荒诞中拯救,于虚无里来往</p><p class="ql-block">———《人们来来往往》读后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当木沛骥上吊死去的时候,他的人生荒诞终于圈上了句号。至于后面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来来往往,是生者对着死者,合伙表演的一场大戏,包括他的官员儿子,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木恩义。亦或者说,是与死者一起,表演给木恩义看的。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你懂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一篇小说的结尾。“拯救木沛骥”,绍国老师小说集《人们来来往往》中的一篇,序排第二。与你看到的标题所想象不一样的是,整篇小说讲的其实是几个人的人生往事。乡下土地主的儿子木沛骥,是当然的主角,既有文化教养,又有身材样貌,却胆小怕事,满足于一个乡下教师的身份,又不得不面对各种人生无常。几乎没有什么主角光环,倘硬要安上的话,也是由别人罩着,区委周书记,根正苗红的革命老干部,曾经的游击队员,由于解放前受过木沛骥父亲的帮助,睡过他家的谷仓,临走时还拿了七斤大米。而另一个主要角色是饶大庆,与木沛骥属同一个学校的老师,刻薄势利,形象猥琐,属于反角担当,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坏蛋恶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我”,周可可,周书记的儿子,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大致是作为观察者存在的,有着可有可无的意味。在</span>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个人,更准确地说,是几家人的来来往往就这么展开了。没有轰轰烈烈的恩怨情仇,但揉杂在生活琐碎中的锋棱显露,在那个年代的特殊催化放大之下,也不乏你死我活的刀光剑影。稍一不慎,就会有粉身碎骨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明面上的拯救其实是直到小说最后才展开的,孤独的老人,退休后的木沛骥,被派出所所长,饶大庆的儿子饶雄鹰,以嫖娼的名义给抓进去了。而潜藏在背后的原因是木恩义不愿意为他仕途进一步升迁说话。而通过“我”居中幹旋,木沛骥终于被释放了。但也正是“我”的努力,反而让木沛骥更早地作了自我了断的人生选择。当然,从木沛骥被抓进去那刻开始,他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事实上,他的命运,在开始就有了某种冥冥之中的注定……</p><p class="ql-block"> 或者说,木沛骥的人生,都处于一种被拯救的状态。亦或者说,木沛骥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罪人。一个地主的儿子,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罪就是从基因里带过来的,但偏偏这样一个罪人,还成为不少人眼里羡慕的教师,甚至还成为不少教师眼里羡慕的教务主任,这样的看似身份倒悬,就让木沛骥处于一种随时需要被拯救的危险状态。而在周书记的庇护下,反角饶大庆几次作梗兴风作浪,最终还是化险为夷。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临老了,木沛骥跨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还是跨不过人性深处自我设置的罪责审判。</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无论是对木沛骥最后的拯救,还是对木沛骥整个人生的拯救,都是失败的。而正是这样的失败,引发我们深思,究竟是木沛骥错了?还是时代错了?</p><p class="ql-block"> 从小说中可以看到,木沛骥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老实人,几乎没做过什么坏事,即使所谓的嫖娼,也是在他的爱情幻灭后,于他生命最后时光里,一种自我伤害式的救赎。当伤口暴露后,救赎就彻底完成了,他的生命也就没有任何活下去的理由了。而作为读者则又明显感觉到,木沛骥没有错。既然如此,那答案就显而易见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一个含蓄而激烈的主题里展开各种细节,作者的叙述却是从容的,在细节的累进中,一个个人物就这么鲜活起来,把你带入一个混淆现实以假乱真的小说世界。可以说,这样的效果达成,在拯救木沛骥一文中,表达地淋漓尽致。也可以这么说,作者作为小说家的能力,亦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确实,在这本小说集里,拯救木沛骥是最能体现作者小说家身份的代表作之一。是的,只是之一。</p><p class="ql-block"> 而接下来的一篇,“人们来来往往”,这本小说集的名字,大概就是来源于此吧。在这篇小说里,父辈为核心的故事,也跳到“我”这一代。同样是关于人生的主题,“我”与几个发小,从小到大,人生的聚焦相对于拯救木沛骥,就大致有了一代人的后延。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改开后于经济大潮中摇摆的人生,更是他们的重点。</p><p class="ql-block"> 王大命,出生于城郊的底层,听名字,就是一个敢打敢拼的二愣子。这样的人物,在少年时代,往往也会因为桀骜,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搅动风云,但一旦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就会显现出浑噩来。最终,生活窘迫的王大命,在恶病绝症中死去。王大命,不是王,命也不大,他的命运,甚至比不上那打不死的小强,像极了一只想成为螃蟹的蝼蚁。</p><p class="ql-block"> 金炳,身份教师,就像这名字一样,他的人生并不张扬,缺乏火气(五行缺啥名字补啥),通过稳扎稳打,成了城里学校的校长,也算是小有成就。却因为坚持心中的底线,不愿意安排区委书记的儿子在高考中作弊,后来被纪委给抓进去了,当然,是以贪污受贿的名义。虽然“我”也是着力“拯救”,最终,还是被定了罪判了刑。无疑,对于金炳这样还有着尊严留底的小知识分子来说,这比杀了他还要难受。或者说,是另一种死亡。</p><p class="ql-block"> 至于陈伟光,出生于有钱人家,他的人生,是几个发小中最潇洒的。他是法国华侨,除了赚钱,就是游戏人生,活成了大多数男人羡慕的样子。但在潇洒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在目睹人生无常后,最终决定好好回归家庭照顾患病的妻子。这样的结局,虽然杀死了那个放浪自由的陈伟光,却也算是一种难得圆满了。</p><p class="ql-block"> 而“我”,作为退休的报社主编,是观察者,也是感悟者。几个发小的人生起落,命运无常,让“我”切身体解了虚无的庞大。对于人生而言,比起荒诞,虚无是更为极端的解构。荒诞往往是源于时代环境的撕裂,而虚无却常常是莫名其妙的,哪怕是走在闹热的街市,哪怕还披着堂皇的身份,但就那么一瞬间,虚无就会突然袭来,没有一点征兆迹象。</p><p class="ql-block">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荒诞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别印记,而虚无则是改开后经济大潮的无情冲刷。当然,两者也是没有明显切分的,更多是混杂在一起,无非是某种看似的侧重。拯救木沛骥,侧重于荒诞,人们来来往往,则侧重于虚无。</p><p class="ql-block"> 如此,这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如果抛开第一篇,“事情拜托你了,大哥。”这本小说集,大致就是“我”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我”经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木藤家事”中,涉及了木藤上下几代人的故事。两个爷爷辈,一个是国军,只参加了抗日战争就回家了,一个是解放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成了英雄。于是,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出来,命运也会分叉剧烈。不过对于战争,他们都是严肃的。哪怕是从英雄的嘴里说出,也没有刻意浪漫主义的渲染。而随着生命不断繁衍,这个家庭就有了更多的命运分叉,木藤,作者笔下的叙述中心,或者说,“我”的眼里,就是一个赌徒的命运展开。而被大家看好的姐姐,在国家要害部门工作,最终却因为购买走私电器,翻船淹死了。命运无常,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而在“苔丝给我打电话”一文中,作者则把时间线往上拓得更远。“我”作为家族中的一员,把上下几代人的命运连贯起来,从二十世纪初救亡时代开始,至改开经济大潮之后,几乎见证了一个世纪沧桑于一个家庭的迁变。</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在这本小说集中,总共九篇中短篇,看似各自独立的叙述,大概也包含着作者的某种野心。在荒诞与虚无的纠杂中,拯救一直是作者心底不舍的愿望。只是,生活是没有答案的,而作者,也没有刻意表达,或者说,给出拯救的方法。但对于其中人性现实展露,不动声色地,答案也会融入读者各自的心底。好的小说,从不会高悬人上谆谆教导,而是在你心上种草,野火不尽,春风又生。</p><p class="ql-block"> 确实,在我有限的小说阅读中,绍国老师无疑是一名优秀的小说家。即在温州本土一众小说家中,相对于求是老师的浪漫深迂,王手老师的市井味回,马叙老师的意像低冷,东君老师的书卷潜伏,哲贵老师的商富趣特,绍国老师在叙述上,貌似特色并不显明,但在时间线铺陈,时代契入度上,似乎又更为悠长。或者说,以历史厚重度及批判性言,是最为突显的。</p><p class="ql-block"> 而在更大范围内,个人所知闻的,温州小说家的写作在全国也是凸前了。至于此集子里有诸多小说被《小说月报》转载,或也可说明一二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补记:</p><p class="ql-block"> 初始的印象中,给我最深的,是绍国老师能喝酒,喜喝酒。能喝酒的人很多,喜喝酒的人也很多,但有意思的是,对于能喝酒喜喝酒的,总是会让我印象深刻。那时候,我的酒量虽然一般,却也是敢喝酒的。我鄙视自己,不过在喝酒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像男人一样在战斗。虽然,我也不知在战斗啥。现在,我已经不敢再喝酒了。留给我的,也只剩下鄙视了。</p><p class="ql-block"> 读见《林斤澜说》,又是喝许多酒以后的事了。确实,读得有意思。有意思的文章或许也多,但读见的却不多,大多时候,说有意思,其实是不好意思。但真有意思,那又是另外的意思。于是,对绍国老师的印象又多了一层意思。</p><p class="ql-block"> 年前,在朋友圈看到,绍国老师又出新书了,是小说集,“人们来来往往”。于是,赶紧网购了两本,一本是用来看的,一本算是粉丝的心思,有凑好事成双的意思吧。未过多久,我就收到了书,三本,还有一本是有绍国老师亲笔签名,他托朋友捎给我的。</p><p class="ql-block"> 看了,觉得有意思。是真的有意思。于是,便忍不住地想说点什么。以文字的形式。当然,那只是我的意思。但,毕竟也算是有意思的意思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