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

晓颖

<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学习总书记用典 汲取精神的力量</b></p><p><br></p><p> 在乍暖还寒、春寒料峭的期待和希望中,我们迎来了第二季“巾帼阅读”活动。回想第一季中女神们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点点滴滴精彩阅读和美好分享,依然余音绕耳、余温尚暖。如今,我们又携手开启了书香润心灵、阅读共明志的读书之旅。</p> <p>  根据活动部署要求,本季推荐阅读的书目以政治理论书籍为主。因本人政治理论水平有限,才薄智浅、疏于学习,正在为推荐分享抓耳挠腮、搓手顿足时,高中学习的儿子向我推荐了《习近平用典》这本书籍。认真阅读后,受益匪浅。学得不深、尚未悟透,敬请各位女神批评指正。</p> <p>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书记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p> <p>  《习近平用典》是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著的政治理论著作,历时一年的编写、校订工作,是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旨在对总书记著作、重要讲话和文章引用典故进行追根溯源,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总书记的思想精髓,也有助于领导干部学习中华典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该书分13个篇章,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每则典故,采用解读、释义结合,解读部分阐述了习近平同志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p> <p>  中国共产党90多年光辉历程启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打掉横亘在党和群众之间的无形之墙,增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在“敬民”的话语坐标下,强调亲民有真感情、爱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p> <p>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用典喻今,既是政治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p> <p>  <b>增强文化自信。</b>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非常热爱。每次出访,几乎都在当地发表演讲,或在媒体发表文章,介绍阐释中华文化,用典是最集中的体现。今人用典,既包含着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体现着对历史文化的自信。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驾轻就熟的用典体现的是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高度自信。尤其在外交活动中是如此。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他引用“计利当计天下利”;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他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他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用典展现的是中国气派,体现的是中华精神,彰显的是中华文化自信。学习习近平用典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p> <p><b>  汲取政治智慧。</b>中华文化讲究修齐治平,落脚于治国安民。古人也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习近平善于运用中华经典阐释治国理政思想,展示了大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比如:学习他引用的“政者,正也”“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可以加深对政治及执政的理解;学习他引用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可以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学习他引用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可以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学习他引用的“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以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学习习近平用典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严峻的考验,更好地推进各项工作。</p> <p>  <b>涵养浩然正气。</b>中华文化强调价值理念,追求道德崇高。习近平用典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比如,他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描摹中华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国梦的壮阔历程,强调“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他用“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以百姓之心为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强调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他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强调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权力,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学习习近平用典,有助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精神坐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b>培养笃学精神。</b>中华文化倡导学习,讲究崇学向善。习近平用典,何以脱口而出?何以把握得当?何以运用自如?何以影响深远?根本在于习近平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热爱,在于对一切优秀文化的借鉴吸收,在于孜孜不倦地学习积累。近年来他特别指出学习传统的态度,“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学习习近平用典有助于以继承发扬态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态度对待和借鉴外来文化,通过不断学习成长为学习型干部,建设好学习型政党和国家。</p> <p>  <b>坚定理想信念。</b>中华文化倡导责任,讲究家国情怀。习近平立足于原典,着眼于创新,将经典融入一篇篇生动丰富深刻的讲话、文章当中,汇聚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融合在复兴使命、家国情怀与伟岸人格中,体现了当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对接与传承,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鉴古镜今、继往开来,展现了文明大国领导人的风采和魅力。用典主题宏大、立意高远、丰厚丰满,充满革命理想的张扬、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浓厚的为民务实情怀,体现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学习习近平用典可以进一步滋养心灵情感、积聚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p> <p>  中国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巨变,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中华民族的绚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