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看戏(散文)</p><p class="ql-block"> 文/王大为</p><p class="ql-block"> 已经连续两年没有演戏了,也没有戏看,不是因为没有人唱,没有人看,只是疫情,百年不遇的疫情,在庄浪县过年没有秦腔,没有社火,没有地摊,没有高台的年就不叫年,庄浪人从来就不太注意吃,过年有一碗长面,几个油饼,最好有暖锅就已经很丰盛了,吃什么不讲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戏,十里八里,翻山越岭,只要有好戏,饿着肚子也要看,看的是文武场面,看的是生旦丑角,看的是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今年的年过的平平淡淡,无盐无味,紫荆广场闲人多,乱转看热闹的人多,没有了往年的精神气,人就像没有了魂似的,没有头绪的乱串,昔日的热闹场面不曾再现。</p><p class="ql-block"> 紫荆山以满山遍布紫荆花而得名,二郎山就是龙身,紫荆山就是龙头,静卧在两河之间,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本,山势玲珑剔透,雄浑壮观,环境幽雅,令人陶醉,是陇上颇负盛名的道观寺院。在紫荆广场的中央是“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就在著名的紫荆山底下,这种拿称号当称谓的命名做法,有点宽泛,应该叫“庄浪县梯田纪念馆”更为贴切,更能准确体现倡导的“庄浪精神”。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庄浪人的骄傲,是全国著名的庄浪梯田的真实记录和写照。是四十万庄浪人历经三十年把穷山僻壤建造成了百万亩梯田。“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的题字被放在县城的主要位置,中国梯田第一县名副其实,永记史册。</p><p class="ql-block"> 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本地人不以为然,不去看也不关注,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平常做的,放的些道具,都是日常用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政府官员导游领着看纪念馆的都是外地人,他们看现场,听讲解,一个个赞叹不已,佩服之声不绝于耳,夸的当地官员自满自信,洋洋得意,看庄浪人就像看神仙一样,其貌不扬额庄浪人怎么能够创造出这么壮丽的人间奇迹。庄浪人天生就是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自己的这片黄土,爱英雄,北宋庆历三年,刘沪将军收复水洛城,庄浪人民永远纪念着他们,把他当神一样纪念和拥戴,每年正月十二就是这里人们的盛大节日,是迎神日,也是艺术表演日,十里长街,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高台,马社火,跑摊子,彩车,延绵不断,宛若长龙。</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庄浪穷苦的出名,我一次坐天水到庄浪的班车,汽车司机给我们讲,早些年他跑庄浪到平凉的班车,只要拉上一车庄浪人,过六盘山,车很吃力,拉其它地方的人爬六盘山轻松就过了,后来他百思不得其解,以后到庄浪人的家里看了才知道,庄浪人一日三餐吃的多是洋芋,肚子里装的全是比重大的洋芋,其它地方的人肚子里装的是白面,清油,比重小。也许是个玩笑是个段子,但是也反映着当时庄浪人民的真实生活,饿着肚子,吃着救济粮,全家老少,白天黑夜,硬是把贫瘠的山地高造成了水平梯田。</p><p class="ql-block"> 日子再苦再穷也要唱戏,看戏,有戏就有年。每个村庄都有一个大的戏台,一般都是庄子的核心位置,过年初四五就开始唱戏,戏班子都是本村子的,现在唱戏的都是业余爱好,自娱自乐。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大力修梯田的年代,每年都要拍将近十本戏,全套文武班子好几十人,演员一个冬天都不用去修梯田,脱产排练,大家都想进戏班子,那里头轻松,工分高,每年唱戏都有献台挂红,献台就是在唱戏的时候,主办方或者个人向演出方送礼物,一般是吃的东西和绸缎,如上等的暖锅和油饼,村民们即便是自己舍不得吃,也要在戏上,在众人面前做足面子。唱戏是一个既荣耀又得实惠,让人羡慕的事情,可是唱戏需要一些天赋和唱功,武戏需要一些基本功,文戏需要好的嗓子和形象,唱戏的都是明星,都是公众人物,十里八乡都知道。</p><p class="ql-block"> 唱戏的日子大都集中在正月,一直能够唱到二月。一般是一天两场戏,下午一场戏,晚上一场戏。村民几乎是倾巢出动,人山人海,不太大的舞台,围的水泄不通,平日里一起劳作的人们,看着自己熟悉的人在台上风光无限,好不自豪,会向周围的人炫耀他的刻苦和天赋,把一些细节说的神乎其神,顺便把和他的关系套的更近,引来周围众多羡慕的目光,再从口袋里掏出一根上等的香烟点燃,潇洒的抽上两口,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那时候农村人都卷旱烟抽,城里人,也就是上班的人,他们基本上不抽旱烟,都抽香烟,过去那个香烟的香味真迷人,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他们穿着工整的衣服,头发抹的光亮,皮鞋擦得发亮,嘴里不停地抽着香烟,农村人见识短,看见个城里人就眼睛不停地打量着人家,整个戏场子除了看戏就是看人,好几个孩子就围着城里人捡烟头,然后就孝敬给自己的老爹或者大一些的孩子。台上的人唱的如痴如醉,秦香莲,王宝钏,佘太君,包文拯,杨六郎。他们塑造的一个个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戏剧性。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最神奇的是《铡美案》里的铡陈世美的一折戏,舞台效果的好坏尤为重要,真刀真铡,活人瞬间就要见人头,还要有红色的血,还要有烟幕,情节之复杂惊险,让人叹为观止,几个人的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舞台效果。有些演员不识字,记不住台词,幕后面有人小声念台词,很多时候还是被台下听到,即便如此,大家也不在乎,看的是热闹,看的是气氛,听的是曲调。</p><p class="ql-block"> 人闲着就觉着肚子饿,看戏就忘了,被故事打动着,被人物感染着,被曲折的故事所吸引。《韩琦杀庙》里讲, 韩琦是陈世美不愿意认他的原配夫人,因为认了他就当不了驸马,因此才派韩琦去杀秦香莲母子三人的,但是,韩琦发现他们三人是无辜的,就放了秦香莲母子三人,自己自杀身亡,舍生取义的动人场景深深地感染着人们,也为村民所敬仰。多数情况下大家的粮食是不够吃的,也就想尽一切办法糊口,除了把面汤做的更稀,再就是向山上求援,有人兴奋的发现了一个松鼠窝,用镢头抛开,眼前的一幕让人震惊,两个松鼠静静的爬在自己的粮食上,眼睛惊恐的看着人们,没有一丝要逃跑的举动,看着那洞内整理得平滑粮食,就像人们的粮仓,此时天寒地冻,满目荒凉,大家都知道,有这点粮食就能活命,这人被这个场面惊呆了,他试图撵走松鼠,但是松鼠仍然不肯离开,松鼠那无助的眼神,就像是同样无助的秦香莲的眼神,此时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把挖开的土填上,唱了一段韩琦的唱段,“唉,难煞人了!无故杀人天不容,左难右难难住我,把韩琦夹在两难中,韩琦心上主意定,一人死要救她三人生,诳她母子出庙去”。含着眼泪哭着回来了。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韩琪舍生取义的故事一直延续着。善良的人们也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留给大地。</p><p class="ql-block"> 陈峡村的戏就是好,在附近出名,源于山清水秀,重视文化,文武班子齐全,旦生俊朗优雅,附近的王家山庄村,杨洼村,深沟村等都要请去唱几天几夜。起初是有探马联系,商量好时间,曲目,人员的数量,演出天数,以及接待规格等等,然后回来和戏班子商量确定,出村演出代表着整个村子形象,护送的规格之高,整容之强大在村子里前所未有,出村演出争胜斗气必不可少,长期的结怨和不愉快也不少,如果对方有慢待,起哄,那必须武力征服,所以一般要派出村里最强壮的,有血气的年轻人,浩浩荡荡出征了,带着友谊,带着骄傲,带着蔑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演员就是使者,就是红花,是我们村的骄傲。只要他们唱好了,全村人有颜面,在亲戚面前直得起腰。但也有许多意外的事情。有一年韩店的戏到潘家河演了《审潘洪》,这个本来出于无意,但是潘家河的人多心了,他们认为是他们故意的,羞辱潘家人,之后潘家河的耿耿于怀,第二年,潘家河的人到了韩店去演出,也来了一本《斩韩信》,韩店人这才明白过来,是当年没有注意这个,得罪了潘家河的人,才落得这个样子,韩店人也只能默默地忍着。唱戏就这样,戏里有戏,活人也这样,饱饱饿饿,家长里短,皇天后土,生死有命富贵在天。</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是在王家山庄演出,戏唱到一半的时候锣鼓响起,鞭炮齐鸣,浩浩荡荡的献台队伍鱼贯而入,在人群中挤开了一个缝子,最前面的有暖锅,那飘着肥肉的冒着热气,飘着迷人香味的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那肥肉贴在锅壁上的香味,一直弥散在黑暗的夜空,后面是整盘子的油饼油果垒的高高的,还有挂的红,一字排开往上端,足足有十几个,这些都是给戏班子吃的,我们看完戏还要走几里路回家,这个最能体现一个庄风的好坏,庄浪人自古就是要面子,待人接物大方,自己饿肚子,也要给客人吃好。就在大家拥挤的时候,我看到我的一个伙伴趁着拥挤,用手打翻了一个油饼盘子,他趁机捡了几个消失在茫茫人群中,过了好一会他悄悄地塞给我一个油饼,那用胡麻油炸的油饼,还热乎乎的,那独特而略带苦味的油饼,在寒冷的冬夜,飘着香味,带着温度。我坚持没有要,我的眼睛湿润了,模糊了,孤零零的舞台那暗淡的灯光,此时已经变成了五彩的光斑。看着这些着执着而虔诚的人们,看着些全神贯注的演员,这些高亢激昂,婉转凄美的故事和旋律,飘落在这些人们双手缔造的梯田上,如同这里的风,这里的河一样永远流淌着,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正月写于庄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