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湖南省的整个地貌轮廓很有趣,一个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是大面积的低山和丘陵,北部是洞庭湖冲积平原。仔细一看,三面腾起的山地像一片卷了边的树叶,将境内无数山川河流囊入怀中;著名的湘、资、沅、澧四水像树叶的经脉,蜿蜒着向北方奔腾而去,汇聚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最后与长江汇合,流入海洋。湖南地貌类型丰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河川”等形态,共同造就了潇湘大地“山水广布、奇景绚彩”的风光美景。再加上地处中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在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山水田土里的各类物种繁衍生长,尤以鸭、鱼为甚,物产极其丰富,堪称“鱼米之乡”。</p> <p class="ql-block">湘西,即“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湘西”包括今张家界市大部,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怀化市全部,以及邵阳市、常德市一部分,共20余个县市。奠基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改土归流完成以后,建辰沅永靖兵备道,湘西指称范围基本明确。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山脉纵横,河网密布,著名的山脉有武陵山脉、雪峰山脉,著名的河水有沅水、澧水,占了湖南四大水系的两个水系。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部分地域处在武陵山区。湖南省境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湘江、资水、沅江、澧水4条主要水系,最后向东北方向汇入洞庭湖,可以说,沅江对湘西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沿途的近水城镇如沅陵、泸溪、洪江、凤凰等地,都因此成为重要商埠,也成为文化深厚的湘西重镇和文化辐射之地。冰孕育出了洗车河、王村、召市等依山傍水的场贸集镇。</p> <p class="ql-block">此次湘西地理探寻,主要以城镇、交通、政区这几个方面内容为主,地点从桑植县开始。自2019年底黔张常铁路开通客运后,由川渝地区前往湖南,也便得非常快捷。列车穿行在武陵山区,桥隧径直通连,很快就将我们带到了这片充满着乡土、民族浓郁气息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北邻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潇湘4大水系之澧水干流发源于此。原属羁糜土司辖地,宋代设桑植宣抚司,清代改土归流后置县。县域东邻张家界名胜旅游区,多以山地、河谷风貌为主。</p> <p class="ql-block">县城澧源镇,澧水与支流郁溪在此相汇,形成了“两江四岸”的城市框架。县城因受河谷所夹峙,东西方向呈狭长状,建成区从西侧人民医院至东侧汽车站约8公里,并按照老城、新城、行政中心3大功能组团进行整体规划。这里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境内八公山、峰峦溪、九天洞等自然景观可供游览。人文方面靠积淀了多年的历史基础,以红军长征、将帅故里、白族民俗等内容进行宣传。</p><p class="ql-block">关于桑植白族的资料报道—http://www.mszsx.com/AmorousFeelings/2019-04-19/95443.html</p> <p class="ql-block">来到桑植县,首先前往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出发地—刘家坪乡观揽。刘家坪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城东北端15公里,原称“珠玑塔”,1984年成立刘家坪白族乡,这里也是湘西白族的分布点之一,其仗鼓舞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特定时间会举办白族风情活动。目前刘家坪乡以长征村、刘家坪村形成主体聚落,澧水支流—郁溪穿跨场境。</p><p class="ql-block">刘家坪乡的驻治地—长征村。这是一处小型路口,为场镇商贸交易的中心。那天正值早市逢场,肉类摊铺便摆在了显眼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长征村西侧的刘家坪村聚落,老石桥下为澧水支流—郁溪。刘家坪将长征内容打造成为旅游项目后,主线公路也改由郁溪东岸穿行,并途经了纪念碑与纪念馆,再折往红二、六军团的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刘家坪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从这里到纪念馆约500米路段,都已进行过修复,规划打造了公园式步行绿道,增添了景观性与休闲点。</p> <p class="ql-block">刘家坪乡“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于2018年11月19日建成开馆,那天便是红二方面军从桑植县开始出发长征的纪念日。</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的展区一共分为4大部分,内容从1928年贺龙领导“桑植起义”后,于湘鄂川黔边创立游击区开始,再历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一直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刘家坪开始出发长征为止,事件节点铺设清晰,可以作为了解军史、党史的基础参考。</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过郁溪桥,再步行约1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刘家坪乡龙堰峪组的“红二、六军团”指挥部旧址,即刘氏宅院。此处宅院初为当地乡绅刘景星之私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院落背靠山梁,前侧是一片稻藕田池,视野开阔,环境清幽,呈态一组山地传统木架结构穿斗式建筑。冬日晨曦,稻田仍在沉睡,以待来年春耕复苏。</p> <p class="ql-block">1935年10下旬至11月中旬,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各级领导机构在此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与决定了活动在这一区域的红二、六军团实施战略转移的方针,并进行了转移前的相关准备。这里进而也成为了中共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决策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现经修复打造,可供参观游览,已纳入全国文保单位,并立文保牌进行了展示与介绍。在此需要说明一点,“红二方面军”的番号是在红二、六军团经长征到达川西甘孜后才命名的,所以后来建立的纪念馆与纪念碑可以使用“红二方面军”的名称贯穿沿革。而指挥部在处于使用阶段期间,仍是红二、六军团的老番号,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在称谓上便应当复原了。</p> <p class="ql-block">从刘家坪乡离开后,先回到桑植县城,再转客车前往永顺县,从桑植到永顺走国道约3小时。永顺县城灵溪镇,位于沅江支流—猛洞河穿切的沟谷崖台上,聚落主体依坡筑造,地势狭窄,凸显高度落差。城内路网盘绕,人口稠密拥挤;城旁山林,作为了生态游憩功能。</p> <p class="ql-block">位于永顺县城府正街的“永保县革命委员会”机构旧址。1934年由湖南省永顺县东南端与保靖县部分区域析置“永保县”,以两县首字定其专名,驻地在今永顺县城(灵溪镇),属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范围组成。1935年该县撤销后,辖域仍归原属各县。该旧址有两层院落,楼廊旋矗,现为省级文保单位。永顺县文物管理局也在此办公,对文物本身进行了正常利用。</p> <p class="ql-block">来到永顺县,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址则是一处必看点。老司城遗址,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镇老城村,毗靠灵溪河畔(沅江支流猛洞河上源称谓)。老司城最早建立于南宋时期,为永顺宣慰司彭氏的“百年司治”所在,其统治瓦解于自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明代后期土司的治所在迁移到了以北的颗砂地区(今永顺县颗砂乡),称作“新司城”,因而原址称被称作“老司城”。2001年老司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5年老司城遗址作为“土司遗址”之一成功登入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灵溪河畔的“老司城”全貌观揽。</p> <p class="ql-block">据清代乾隆十年《永顺县志》记载,土司彭福石宠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袭职后,迁治于灵溪之福石郡,即今老司城。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土归流,末代土司彭肇槐于次年迁回祖籍江西吉安。老司城从此废弃。</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南楚王马殷接纳彭瑊进入南楚,并让彭瑊担任溪州刺史。彭氏在溪州以恩惠凝聚人心,受到溪州人民的拥戴,而成为了溪州之地的世袭土司。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彭福石宠(彭福石冲)担任土司后,时常感到司治(土司治所)下溪州(今古丈县会溪坪)受到辰州势力的约束,于是将司治迁到了灵溪的福石郡,并在此筑城,即今老司城。</p> <p class="ql-block">关于司治的变迁还有另一种记载:在迁往老司城之前,即公元971年时,第四世土司彭允林将司治迁往龙潭城(在今永顺县麻岔乡)。元代,原来的溪州被分割为永顺安抚司、葛蛮安抚司(辖南渭州)、思州安抚司(辖麦着、会溪、施溶三感化州和驴迟峒、腊惹峒)。永顺彭氏土司实际所辖的空间变得极为有限。 </p> <p class="ql-block">到明代时,永顺土司对老司城进行了重建。遗址现存的大部分建筑都为明代所筑。</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中心城址主要建筑朝向于西南,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随形就势而建,体现了湘西地区土家族传统聚落建于半山的选址特征。城址背山面水,其周边山系可作为城址的天然屏障,灵溪河自西北曲折流向东南环城而过。中心城址分为生活区、衙署区、墓葬区、街市区、本地族群信仰区、中央文教区等,各区域以正街、河街、右街、左街、紫金街等形成的道路系统连通。老司城遗址具有良好的生存环境条件,自古为众多小型族群聚居地。现存老司城及周邻民居可分左街(向家湾)、周家湾、喻家堡、杨茶枯、谢圃、响塘等6处自然村落,沿河流两岸平缓处居住。</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遗址在历史时段、地理环境、族群属性、行政级别、功能构成、聚落形态、建筑风格等方面显著地表现出土司遗存特有的共性特征和内在关联,展现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间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的独特的管理智慧。</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遗址的考古现场,地面中还零散着一些文物,并搭建了防雨棚户进行遮挡。1995年10~12月、1996年9月、1998年10~11月、2010年4月至2011年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文物局及永顺县文物局先后四次对老司城及外围相关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基本明确了城址各个功能区的分布情况。</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司城遗址北部的“衙署区”部分。衙署区与生活区相邻,是土司及其职官行政办公和临时居住的衙署政务机构所在地,平面接近长方形,城墙周长408.8米,面积8762.4平方米。其东、南、西墙保存较为完好,一般残高1─2米。衙署区西门残基至今仍出露在地面上,门宽3.4米,以条石作石阶,下通到正街。</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遗址衙署区的“凉热洞”,背后建筑即为彭氏宗祠。凉热洞是因季节不同而用于避暑或御寒功能的特殊建筑。整体由青砖起券砌筑,分内外两间,以厚1.53米、高1.8米的拱券门连接,面积约40平方米。外间洞口宽3.9米,进深6米;内间宽4.6米,进深3.8米。</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内的排水系统。2017年负责对老司城调查的考古队在遗址北部衙署旁发掘出一段城墙。北部城墙长约44米,宽约3.8米至5.6米,残高2.8米,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内、外墙之间较宽的空间形成一条大型的排水沟,沟底用土坯砖堆填,并用沙质黄土夯实。在多处陡峭地段,排水沟被设计成了阶梯状。坡度越大,阶梯的间距越短。坡度小、地形平缓的地方,阶梯的间距相对较长。在排水沟内部接近出水口的位置,有很多圆形或方形的大型石块。当山洪爆发时,巨大的水流通过北部城墙中的排水沟倾泻,到排水沟尾部被大石阻挡,向四周形成散流。如此反复多次,水势逐步得到减缓,从而减轻了洪水对城墙、城门以及城门入水口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老司城遗址作为原生态、原遗址、原文化、原住民的重要承载地,至今保存有完整的格局、大型的规模、丰富的遗存,是最具价值特征代表性的土司城遗址,是中国西南山区与中央政权核心地区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汇地带,是土司制度实施的典型先行地区。</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司城北侧的永顺县灵溪镇老城村,一处土家族传统聚落,全为木质结构瓦房。目前配合遗址旅游主导观光集散功能。永顺县城的老汽车站有班车直达老司城,约1小时。班车一是方便了自助行的背包游客前往,同时也是老城村居民对外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全貌示意图必不可少。2016年05月01日,在荣获世界文化遗产半年后,老司城遗址作为了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供观览。</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老司城后,先乘车返回永顺县城,再转车经芙蓉镇前往古丈县。古丈县,地处武陵山脉中段,清代之前先后为“酉阳、大乡、溪州、泸溪、保靖、永顺”诸郡州县域,清代道光年间始置“古丈坪厅”,民国初年废厅改县,今隶属湖南省湘西州所辖。古丈城区位于酉水支流古阳河东岸的“凸”状缓坝上,四周被山丘夹峙,老城内空间狭小,隧道便成为了山体阻隔下的重要人车通行体系。</p> <p class="ql-block">古丈老城非常小,完全靠步行即可转遍全城。城内路网主轴线—古阳路,从东端连城隧道口到西端林波大酒店,仅约500米,县政府也位于这条路上。而县级政区所拥有的各项功能,城区角落间都有分布。</p><p class="ql-block">左侧这栋5层老楼是原古丈县电影公司的办公场所及招待所,电影公司早已不复,招待所则仍在营业。</p> <p class="ql-block">古丈城内最繁华的街区—供销大厦及其附近。供销社作为曾经县城里重要的商业交易场所,见证了县域商品经济的时代变迁。虽然城区会不断拓变,但因市场承载与消费习惯而产生的长久积淀,对所处位置的人流量+吸引度,仍存在着较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丈县在老城北端思源桥村与南端红星村拓建新城区,思源桥村以卫生医疗、物贸建材交易等功能为主;红星村则入驻了公检法、自然资源局等政府机关,打造行政功能,并通过建在此地的县会展中心,开展各类活动,外宣县域窗口。</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古丈县城区简图。</p> <p class="ql-block">在古丈县城冒雨进行了约一个小时的短暂探访后,又乘车前往吉首市,在此转车到泸溪县。因为次日要探寻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驳口—三角坪,之前查阅地图,三角坪虽然属辖沅陵县,但距离泸溪新县城(白沙镇)更近(约10公里),而且有班车可直达。所以当天选择在泸溪新县城休息整备是最合适的。</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老地图中的泸溪老县城(武溪镇)街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虽然只是在泸溪县中转休整,但毕竟大老远来一趟,而且泸溪又涉及过县城搬迁,由此也便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直观了解县域政区治所迁驻等情况。</p><p class="ql-block">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唐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沅陵地,设卢溪县;时卢溪县疆域宽广,东到沅陵酉溪130里,南至麻阳县280里,东南到辰溪县80里,西北到保靖宣尉司830里,西至镇溪(今吉首市)千户所120里。卢溪县治所先驻洗溪口(今洗溪镇),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再迁楠木洲(今武溪镇)。清代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改定泸溪县,专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泸溪老县城武溪镇,沅江与武水在此融汇。境内现已发掘“楠木洲遗址”,证明早在史前,这里即有人类居住与活动的痕迹。南北朝梁代形成聚落,拥有1500多年历史。老城背山面水,功能集中于岛洲之上。</p> <p class="ql-block">武溪老城的僻街角落。泥泞的小路旁有好几块耕种的菜地,左侧那排房屋位于主街商铺的背后,随意修改搭建,显得错落及凌乱。当县域主导中心迁移后,对老城的各项管理、开发也将减弱,而在某些方面会由城市朝乡土产生着“逆回归”。</p> <p class="ql-block">位于武溪场镇东端,沅江岸边的泸溪港务码头(武溪作业区),依托沅江航道,泸溪县在水运方面也占据了很大的基础条件。循沅江,出洞庭,进而通江达海。</p> <p class="ql-block">跨越武水的老大桥已经关闭,旁边正在建设一座新桥,右侧高楼所在地属武溪镇的城南社区,原是一片荒滩,现已开发为了都市功能区。</p> <p class="ql-block">地跨武水两岸的泸溪县老县城—武溪镇,远处是武水与沅江的汇流点。由于老大桥关闭新建,现在连接白沙新城与武溪老城之间均依靠武水二桥通行。</p> <p class="ql-block">泸溪新老县城之间(武溪-白沙)相隔10公里,由市政化的319国道进行连接,并开行了公交车往返。</p><p class="ql-block">泸溪新县城—白沙镇,位于泸溪县域最东端,毗邻辰溪县,地处沅江西岸一块“几”字型的半岛上,三面环水、东侧临崖,四周青山亘绕绵延。早在1995年泸溪就将县城从狭窄的武溪搬迁至了这里,但未获得正式批准,直到2001年官方才发函同意,今年正好也已20载。</p> <p class="ql-block">说是新县城,也仅相对更老的武溪而言。白沙自1991年便开始进行建设,积淀了30年的城镇基础。如电信大楼与工商大楼,是国内很多县城里的标志性建筑。而房屋的瓷砖外立面,更是那个年代的一大标配特点。</p> <p class="ql-block">白沙这块“几”字型,且如同小八卦。城内也有坡度起伏,但总体平缓;东侧崖壁虽不利于城市开发,却作为了滨江自然景观进行原貌保持。崖壁顶端属城南公园范围,矗立着一座仿明清风格的七星宝塔,依托其沅江曲弯,并结合半岛型城市框架,为泸溪县增添了秀美绚丽的山水色彩!</p> <p class="ql-block">泸溪“涉江楼”,建于新时期,位屹沅江畔,临朝青山间。主楼共5层,目前作为了泸溪新县城的一座标志性仿古建筑,登楼可观江看景,俯崖观峙。</p> <p class="ql-block">涉江楼的功能利用不仅只局限于登步观景,也作为了泸溪县城市规划展览馆(5楼)与民族文化展览馆(4楼)使用。在城规馆内,通过这幅宣传图片,可以直观的看到白沙镇“几”字型半岛全貌,对于没有航拍设备来说,也算一个弥补吧。</p> <p class="ql-block">泸溪县的区位条件。左下角那副与周边城市关系图,湖南省外竟然只标准了重庆。不过除省会长沙外,重庆的确也是距离泸溪最近的特大城市。以前有川湘公路(今319国道)连接,目前可通过G65包茂高速+G56杭瑞高速到达。未来还规划有渝湘高铁过境设站,建成后会更加便捷提升。</p> <p class="ql-block">泸溪县的总体规划图。县城主体虽然搬迁到了白沙,但泸溪采取“双子同城化”的发展模式。新老县城均作为城市组团,承担着不同功能:白沙镇以行政、商贸、居住类为主,武溪则发展港口、物流与乡土集散类,还在两镇之间布局工业设施与交通窗口(未来高铁站),并对319国道进行市政化改造,开行公交车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城市框架,明确区域发展目标。同时又利用附近的自然空间配以沅江风光,营造生态景观带。一座山水相融的半岛状园林城市,将作为湘西城镇化发展的建设样板。</p> <p class="ql-block">泸溪县城东侧的山崖,这片自然景观已被纳入沅江观光走廊与城南公园绿地。而那座七星宝塔雄矗崖顶,俯瞰城市今昔,守护绿色家园。</p> <p class="ql-block">沅江上游,泸溪新县城(白沙)南端方向。右边是泸溪城内的楼盘,左侧远处的坡丘已是辰溪县境内。从319国道铁山河大桥开始,向南蜿蜒到浦市镇,沅江都作为了泸溪与辰溪两县的一条天然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319国道铁山河大桥,位于泸溪新县城东南端,上跨沅江,过桥后向东,可至三角坪(属沅陵县),即老川湘公路与湘黔公路的接驳点。按照地图上的标注所示,铁山河大桥东侧还有小部分属于辰溪县的辖域,主要是一些汽修工厂,但未看到明显的分界标识,所以也未做细节探寻了,在此等着前往三角坪。</p> <p class="ql-block">从泸溪乘坐到筲箕湾的客车,中途在三角坪下车,探寻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驳点。</p><p class="ql-block">川湘公路,始建自1935年,两年后(1937年)竣工通车。线路西起四川省綦江县雷神店(今属重庆市),与川黔公路衔连,东经南川、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吉首等地,横贯川(渝)东南与湘西境域,至湖南省沅陵县三角坪与湘黔公路接驳,全长886公里,大致与今319国道重合。三角坪位于沅陵县南部,属筲箕湾镇行政村,是一块由低山丘岭所环绕的平坝类地貌,农耕、房舍分布其间。</p> <p class="ql-block">川湘公路湖南端的接驳点位于一处山谷坳口内,从三角坪村沿公路步行约1公里,待拐弯进入前方的峰丘簇林中便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走到距离接驳点路口约300米处,就看见了所设立的地名通达引导牌。1981年以三角坪为界,北侧公路(沅陵方向)划定为319国道,南侧公路(辰溪方向)划定为湖南省道干线之一。 目前三角坪仍是从沅陵连接怀化的通行要隘。</p> <p class="ql-block">到达接驳点路口,路面箭头亦为驾驶人员带来明确指向。而川湘公路从雷神店出发后一路向东,盘山涉水,终抵于此。右侧房屋是道班养护站,墙上还刻有“中国公路”的标志图案。</p> <p class="ql-block">道班养护站的办公与休息场所,好像已经搬迁,并未看到工人与管理机构。而且房屋大都破旧失修,目前仅有零散居民,不知是否为道班留守工人的日常住房。</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的旧式老商店,现已改为超市。青砖、瓦房、木门,突出了浓郁的时代怀旧感。这里因公路运输而兴盛,并逐渐形成了一处拥有“道班、车站、商店”等功能场所的聚落点。路口周边还零散分布着许多农家自建住房。</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全貌。图一右侧是车站,有代售长途汽车票的业务。中间道路就是从重庆方向而来的川湘公路主线(319国道)。往西约12公里可以到达泸溪县城—白沙镇,也是距离三角坪最近的县城。如果需要前往沅陵、辰溪等附近短途县城,即可在此招手拦停过路的客车,只要没有满载,都能顺利上车。</p> <p class="ql-block">三角坪路口北侧,沅陵方向319国道1772KM里程碑(从国道西端起点成都算起)。</p> <p class="ql-block">老地图中的三角坪,公路接驳点的要素信息标注非常清晰明显。如今随着高速公路的网络化开通,老国道/省道等运输地位也变成了辅助、配套性质。昔日热闹场景已不再现,只为大众旅途情怀留存着一丝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三角坪搭乘上了一辆由麻阳开往沅陵的班车,约1小时便到达沅陵县城。先登上城南凤鸣塔,瞰揽沅江北岸的核心城貌。</p> <p class="ql-block">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区腹地,沅江与酉水在此融汇。这里古治辰州府,依托沅江航运,成为了湘黔川毗邻省际的物贸集散码头与区域中心城市。虽沿革了古辰州之渊源,但时过境迁,却因现代交通的发展而改变(怀化铁路枢纽取代了沅江主导航运,也失去了区域中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沅陵县城地处沅江北岸坡台上,呈似一座椭圆型半岛。九十年代五强溪水电站建成后,县城南侧街道大部被淹,遂往北拓山扩城,又依南岸聚落,并配合高速公路过境设口,城南布局有住宅、市场、交通等功能,构建“线状”城市组团。核心城区以辰州中街-西街形成衔连东西端的路网主骨架,城内两桥飞跨,通连三岸。</p><p class="ql-block">在沅江南岸的风景名胜—凤凰山上瞰观沅陵城貌。凤凰山曾是民国东北军统帅张学良的幽禁地,山上有明代古刹—凤凰寺,并与凤鸣塔遥想对应。</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地图集·清代卷》中的古“辰州府”辖域范围。大致在今地级怀化市东/北部的溆浦、辰溪、沅陵三县与湘西州东部泸溪县。</p> <p class="ql-block">宽缓的沅江水面,自西南流向东北,进入洞庭湖,涌汇长江畔,在视觉上更具有“极目楚天舒”之观感!</p> <p class="ql-block">来到沅江北岸的文昌码头处(老城中南门旧址)远眺沅江大桥、凤凰山与凤鸣塔。</p> <p class="ql-block">文昌码头(中南门旧址)西侧约150米处,就是沅陵老城的范围了。沅陵老街区呈横状椭圆框架,主要分布在西起酉水河口,东到船溪码头的沅江北岸,正街全长约3公里。90年代初,因修建五强溪水电站,沅陵老城南侧街市被淹,部分功能区后靠搬迁,地势较高的龙兴讲寺、虎溪书院、胜利公园、辰州天主堂及清真寺等建筑得以保存。而后结合抗战初期,沅陵作为湖南省半年临时省会的迁驻历史(1938年11月-1939年5月),在今老城“尤家巷(东)-文化南路(西)-滨江大道(北)-荷花街(南)”范围内统一规划了“抗战临时省会旧址群”,该旧址群规模较大,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多彰显出中西合璧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沅陵古城一角。现代高楼右侧那栋带有西式风格的老建筑,是宏恩医院旧址,该医院在清末由英国基督教会所创办。抗战初期湘雅医院西迁沅陵,在此设立战时分院;抗战后期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九医院;1953年改设沅陵县人民医院至今。现在人民医院早已迁离,原址旧楼还一度曾遭火患,仍旧孤矗留存。</p> <p class="ql-block">沅陵古城内的老宅旧居,原主人为中共地下党员,驻苏大使刘晓(湖南辰溪人,长期从事敌后情报与外交工作)。</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的《辰州日报》旧址,此报又称《抗战日报》,最初由文艺活动家田汉、廖沫沙创刊于长沙,后迁至沅陵复刊,作为当年在湖南后方宣传抗战救亡的重要信息来源。</p> <p class="ql-block">沅陵老城的坡道石梯,带有错落空间下的层次感。</p> <p class="ql-block">在滨江大道的龙舟广场上,可以看出沅陵老城的鳞次风貌。</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区龙舟广场北侧的县级文保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军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军部旧址属胜利门社区,毗邻以湘西剿匪为主题的胜利公园。这一带范围从名称到场所,都具有浓厚的军事元素。</p> <p class="ql-block">47军的前身为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1948年底整编建军。1949年南下作战,参与了攻占湘鄂西、川东等区域的多次战斗。1950年驻返湘西沅陵,执行剿匪任务。1951年又北上参加朝鲜战争,之后回防陕西。现已转隶为西部战区所属。</p> <p class="ql-block">47军军部旧址共有两栋,均为二层,门牌号分别是30号与31号。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瓦盖面,其中30号楼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与建筑艺术等价值。2018年军部旧址进行过修缮,但尚未开放。其实这里可以打造“湘西剿匪纪念馆”,陈列47军在剿匪过程中的珍贵文档、图片、物品等,并成为宣传地方区域史、近现代军事史的教育参观平台。</p> <p class="ql-block">从军部旧址到胜利公园之间为一处小坡丘,穿过公园后,便是沅陵县城的主干道—辰州(西)路。在此一路西行,而至酉水大桥,可观酉水与沅江的汇流口。</p> <p class="ql-block">酉水,古称“酉溪”,沅江水系最大支流。《汉书·地理志》载称:“酉源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酉水源头共分两支,北支出湘鄂渝交界处的武陵腹地—湖北省鹤峰县椿木营(酉源山),是正源;南支出贵州省松桃县山羊溪,为僻源,贴经川(渝)黔边界,至重庆市秀山县石堤镇与北源相汇后,继往东流,终于湖南省沅陵县城注入沅江。</p> <p class="ql-block">酉水流程总长477千米,流域面积约18530平方公里。酉水·沅江入河点位于沅陵县城西侧的溪子口,遂在此“扼控河溪曲涌,瞰揽两江贯融”。河口北岸还建有“放生寺”等庙宇,符合水文环境下的信仰行为。</p> <p class="ql-block">酉水河口东侧的沅陵城区及码头渡口,沿革古辰州因水运而崛兴城镇的基础渊源。</p> <p class="ql-block">老地图要素中的沅陵城区与沅酉江河汇流处。</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沅陵东郊客运码头,在这里也可眺望沅江大桥与南岸的凤凰山与凤鸣塔。</p> <p class="ql-block">从东郊客运码头乘船,可前往地处沅江下游、五强溪水库范围内的深溪口、朱红溪(北溶)、陈家滩、肖家桥等江畔聚落。这些乡镇远离沅陵县城(均在三十公里以上),其中五强溪镇位居县域东北角,已毗邻桃源县,到县城约有140公里,所以票价也是最高的。如走公路前往会非常绕行,水运沟通则相对便捷,客船仍是库区居民们的出行首选。</p> <p class="ql-block">老地图中的沅陵县城区街巷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乘车离开沅陵县,前往桃源县。沅陵到桃源走高速约2小时到达。之前一直都是在湘西的武陵山区里转悠,来到桃源县,也算是走出了大山,此间地形虽有过渡起伏,但已大致进入到了湖南西北部的洞庭湖冲积平原区。湖南省桃源县,北宋初年由武陵县析置,以“县西南三十里,有桃源山之桃源洞,相传即为陶潜所记桃花源也”而得专名。</p><p class="ql-block">沅江桃源段的一座湿地公园。</p> <p class="ql-block">桃源县地处沅江下游,受武陵、雪峰两山余脉所夹峙,属湘西山区与湘北洞庭湖积平原的过渡带,境内低山、缓丘、平原各地貌兼备,沅江众条支流蜿贯分布。农经耕植稻米、茶叶、油菜,配以湘莲、鲜鱼、水禽,丰润环境下,物产亦富足。并拥有桂花糖、漆河粉、精石雕等传统产品。</p><p class="ql-block">桃源县城滨江路段的“红军码头”。1935年10月,出发长征前的红二、六军团开展东进攻势,出山占领桃源后,在此渡过沅江佯袭常德,后又回师西指,踏上征途。江畔码头因承载了这段历史,便被列入了县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桃源县城漳江镇坐落在沅江北岸,江滩结合历史遗迹打造了景观带;桃源距离区域中心城市(常德)较近,易发展卫星城。名胜有桃花源、渔父祠等可供观览。</p><p class="ql-block">桃源县城的街道,道路平缓笔直,空间视野开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对桃源县的探寻后,又乘车前往常德,再转车返回重庆,冬日湘西行游至此结束。从山区折转到平原,在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沅江流域,感受了浓郁的民族、人文风情,对具有地理、历史意义的各处要点也进行了逐一寻索,以完善对乡土地理的系统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