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高湖,山川秀丽,气候适宜,人杰地灵,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故居,雕梁画栋,泥墙黛瓦,天地合一,闲庭雅居。</p><p class="ql-block">后嗣,瓜瓞绵绵,宜室宜家,四海为家,敬恭桑梓。</p><p class="ql-block">家风,书香门第,勤劳致富,乐尚好施,传承家风。</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高湖延陵季宗渊源</p><p class="ql-block"> 延陵季氏祖族沿袭</p><p class="ql-block"> 炎黄华夏中华始祖→黄帝二十八世桓公允(允公之四子友,排伯仲叔季位,姓季),分渤海延陵寿春三郡→黄帝三十六世季札,生公元前576,卒公元前485年,享年92岁,排季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公元前547年</span>受封延陵郡,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札。</p><p class="ql-block"> 迁浙始祖延陵季锦,唐明皇开元间公元720年,迁居杭州桐锣巷,又称铁板桥头,后迁绍兴和乐村和衢州,经历了晋云,鐄,偿三代。</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公元785年前后,分三支迁居江西[錞,鐄兄]平阳[链,鐄弟]龙泉[长子偿,鐄生三子],迁龙泉四都蜚溪始祖[今查田石隆村溪一带,生子谋],居龙泉二世谋共祭祖先,三世琪[谋三子次子],四世季静[琪次子,兄和],五世綦生七子绅缙藴蒋覇恭[鲁]说,一文[说]五将农师[蕴],前六子居龙泉四都蜚溪[今查田石隆溪一带],七子说,字则君,居龙泉渎[独]田村)。迁龙泉始祖季偿,唐德宗年(784年)任龙泉县令[知县]。</p><p class="ql-block"> 季友五十九世(迁浙始祖季锦十世,迁龙泉季偿六世)季说,文号廿三公,中江南秋元官任文资光绿大夫,生三子,伸孟敦(六兄恭[鲁]公,现后裔居龙泉岩樟何坑村)→季友六十世季孟→季友六十一世季南寿(约1111?一1180,字元衡,龙泉县南宏山人)→季友六十二世季质(1112年进士)→季友六十三世季方,生三子,文静迁居龙泉,文德迁居高湖,文光居龙泉。</p><p class="ql-block"> 季友六十四世季文德(季说三世南寿生1111?一1180,以高湖季氏出自姬周之苗裔,啟基太祖说公,字君则之第六世文德公于宋景祐年间1241年因以粮储长赴东嘉,榆桑竣事还道青田,爱石门,剑石为神仙宅,从龙泉渎田迁至高湖)迁居高湖发祥。</p><p class="ql-block"> 文德第三世太乙迁居方山石门头村→文德六世阳(阳之四子)迁居缙云→文德八世分东[高湖<100人]西房→文德十九世西房分春京[西山]四房派春长[引坑]春豪[项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茹[海溪]</span>元现元滨派春荣春初春盛春明春美春秀等十房(四子,可/常恭礼禹,分<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盛春明春秀三</span>房)。</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三世春秀房国琮(第四房)贡生(1730年生)→文德二十四世殿扬增生(1757年生,二弟殿鳌迁居旦[阜]山,至文德二十九世宗云俩子大学生,与宗标弟或分别迁居甘肃西和县与山西翼城县)→文德二十五世传文贡生(1783年生)→文德二十六世之藩岁贡生(1832年生,光绪五年1880年,颁贡元匾)→文德二十七世佐良(1859年生,贡生)→文德二十八世俊杰(1887年生)→文德二十九世父辈(1918年生,处师毕业)。</p><p class="ql-block"> 高湖延陵人丁兴旺,先前刘姓梅姓没落,在世文德二十七世至三十四世。吾族至三十二世,至迁居高湖文德始祖约780年间。</p><p class="ql-block"> 至南寿三十五世约910年间。说公三十七世约1105年间。迁龙泉(始祖季偿公之子)二世季谋共祭祖先约1236年间。迁浙四十六世季锦始祖约1300年间。春秋时期延陵季札始祖八十八世约2568年间(季札的出生比孔子早21年,比释迦牟尼早32年,与老子出生年岁差不多)。<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秋时期</span>黄帝二十八世桓公(允之子季友)九十五世约2800年间。高湖族孙至黄帝一百二十五世代历史。</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五月十六日,笫14次高湖文德季氏族谱圆谱庆典,荣幸二十七世族长辈(西山,高寿奔九十)和三十四世族末孙(青壮奔三十)受邀莅临庆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传说炎黄帝出自同一部落,后来成为两个部落首领,黄帝打败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汉人,在唐朝以后称唐人。炎黄子孙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炎黄二帝是中华始祖。</p><p class="ql-block"> 季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季姓的来源有七个说法:一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公族季札的后代;二是季姓来自春秋时期季友的后代;三是季姓来自上古季连的后代;四是季姓来自生序兄弟排行;五是季姓来自唐朝时期赵渠汉化改姓;六是季姓来自蒙古族汉化改姓;七是季姓来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p><p class="ql-block"> 黄帝一世至二十八世桓公允(允生四子:庆文、叔牙、同、季友)。</p> <p class="ql-block"> 季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帝二十八世桓公允之四子,排叔伯仲季位,姓季名友。</span>季姓源于上古皇帝世代的季连和周文王后代鲁国季友起七代为丞相之说。有渤海延陵寿春三大郡。</p> <p class="ql-block"> 季札,黄帝三十六世季友八世,春秋时吴国公族,受封于延陵(公元前547年,今江苏常州)。</p> <p class="ql-block"> 季锦迁浙始祖,季友五十世季札四十三世,公元720年迁浙始祖:錦諱(锦讳)秀字兆華唐元宗開元间因避安禄山之乱始由延陵而迁武林之铜锣巷内。</p> <p class="ql-block"> 唐德宗公元785年前后,分三支迁居江西(錞,鐄兄)平阳(链,鐄弟)龙泉(长子偿,鐄生三子),迁龙泉四都蜚溪始祖,生子谋。居龙泉二世季谋共祭祖先。三世季琪[谋三子次子],四世季静[琪次子,和静],来括始祖。五世季綦生七子绅缙藴蒋覇恭[鲁]说,一文(说)五将一农师[蕴],前六子居龙泉四都蜚溪,七子季说字则君居龙泉渎田)。龙泉第一代太祖季偿系唐德宗初年(780)进士,国子先生,唐德宗时(784)龙泉知县[县令]。季友五十九世(迁浙始祖季锦十世)季说一世(文号廿三公,中江南秋元官任文资光绿大夫,生三子,伸孟敦。六兄恭[鲁]公,1989年高湖佑烈寻着后裔居龙泉岩樟何坑村)。</p><p class="ql-block"> 龙泉四都蜚溪:今龙泉市查田镇石隆(村)溪一带。</p> <p class="ql-block"> 季偿,公元785年,迁龙泉始祖。季友五十四世季札四十七世季锦迁浙第四世,子季谋共祭祖先。</p> <p class="ql-block"> 迁龙泉二世季谋共祭祖先,三世季琪[谋三子次子],西北行军招讨使赠郡公,四世季静[琪次子,和静],静称商中杰士,西北行军招讨復赠郡公。</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季綦,来括苍(处州丽水)始祖,公元907年,</span>季友五十八世季札五十一世<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浙第九世</span>迁龙泉第五世:綦公子绅缙藴蒋覇恭[鲁]居龍泉四都蜚溪(查田石隆村溪一带,一文[说]五将农师[大蕴]),七子说字君则,世居龍泉凟田治易經宋太平興國六年進士授江州司尹参軍轉,衡州通判再授兵部员外郎迁工部侍郎光祿大夫(文官)。</p> <p class="ql-block"> 季说,公元905年,迁浙第十世遷龍六世:綦公子绅缙藴蒋覇恭[鲁](说),居龍泉四都蜚溪(查田石隆村溪一带,一文五将官蕴农师),七子说字君则,世居龍泉凟田治易經宋太平興國六年進士授江州司尹参軍轉,衡州通判再授兵部员外郎迁工部侍郎光祿大夫(文官)。</p><p class="ql-block"> 季说生三子,伸孟敦,季友六十世孟为高湖祖先。</p> <p class="ql-block"> 季友五十九世:(恭)鲁(生子:通)说(生三子:伸,孟,敦)世居龙泉渎田配章氏合葬渎田。季说一世,季札五十二世,季友五十九世,黄帝八十七世。</p><p class="ql-block"> 季友六十一世:廉(通之子。)十三(伸之长子,生三子:密,案,会。)十五(伸之次子,生二子:轸,侃。)南寿(孟之长子,生二子:宗,质。)润(孟之次子)。</p> <p class="ql-block"> 季友六十一世季说三世南寿(约1111?一1180,字元衡,龙泉县南宏山人)→季友六十二世季质→季友六十三世季方[生三子,文静迁居龙泉,文德迁居高湖,文光居龙泉]</p> <p class="ql-block"> 文德,宋景佑1241年,季友六十四世季札五十七世迁浙十五世迁龙泉十一世迁高湖季文德一世。季友六十三世季方,生三子,文静迁居龙泉,文德迁居高湖,文光居龙泉。</p> <p class="ql-block"> 至此龙泉季姓发展迅速,布及龙泉各乡镇及街道,近千余人。龙泉季姓先后迁居庆元、景宁、云和、遂昌、松阳、丽水,缙云和青田(16000余人),以及永康、金华、义乌(5800余人),余姚、绍兴(大蕴公后裔)、杭州和温州等地。福建的蒲城、武夷山、厦门、闽侯和安徽的宁国等地季姓均从龙泉迁出,初步统计约30万人口意思,算是“叶茂根源远,山雄英才出”。</p> <p class="ql-block"> 延陵季宗,龙泉发源,高湖发祥,青田县现有季姓人口2.2万多,位列第九,是本县在姓望族之一,于清朝光绪年十二都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德六世阳(阳之四子)迁居缙云</p><p class="ql-block"> 文德五世庆:配叶氏合葬泗泽洋下末子4:隐、佑、祥、阳</p><p class="ql-block"> 文德六世祥:配乐清翁市王氏合葬张塘子3:感、治、邦,阳:{阳之四子}迁居缙云</p><p class="ql-block"> 文德七世治:配乐清吴氏葬徐岸金叉子2:(荣)长荣,详后东房派(居高湖:梅勇、成利、成康等)(生)(全、主?)次生,详后西房。</p><p class="ql-block"> 文德八世生:{治之次子}配蒋氏葬徐岸金叉子3:思济、思淳、思谦文德九世思谦:{生之三子}元恩洲路学正生大德丙午五月十八日时卒洪武壬子七月二十七配叶氏合葬本里乌坑子4:凡、齐、兰、惠(凡):详后西山派(春京派,居西山)(齐):详后18世分元现、元宾派。</p><p class="ql-block"> 文德十世齐:{思谦之次子}配五云东湖王氏葬万坑长蛇子2:桂、权(桂):详后18世福大房、福二房(权):详后四房派(分春长、春豪、春茹)【19世春长(引坑)、春豪(项山)、春茹(海溪)】。</p><p class="ql-block"> 文德第十七世憎:{恿之长子}:配卢氏葬徐岸子2:元现福大房、元宾福二房</p><p class="ql-block"> 文德十八世元现:{憎之长子}:配黄氏子1:春荣;继配毛氏子1:春初同葬徐岸新坟元宾:{憎之次子}:子4:春盛、春明、春美、春秀。</p><p class="ql-block"> 文德十九世:分(春荣、春初房)春荣:{元现之长子}:配梅氏,子1:可达继子阿香春初:{元现之次子}:配黄氏葬徐岸金叉,子4:可常、可恭、可礼、可禹。分(春盛、春明、春秀房)。</p> <p class="ql-block"> 文德七世分东西房→文德十八世西房分春京派[西山]四房派春长[引坑]春豪[项山]春茹[海溪]元现元滨派春荣春初春盛春明春秀等九房(生四子,可/常恭礼禹,分春盛春明春秀三房)→文德二十三世春秀房国琮(笫四房)贡生(1730年生)。</p> <p class="ql-block"> 文德九世思谦:{生之三子}元恩洲路学正生大德丙午五月十八日时,卒洪武壬子七月二十七配叶氏合葬本里乌坑。子4:凡、齐、兰、惠(凡):详后西山派(春京派,居西山)(齐):详后18世分元现、元宾派。</p><p class="ql-block"> 文德十世齐:{思谦之次子}配五云东湖王氏葬万坑长蛇。子2:桂、权(桂):详后18世福大房、福二房(权):详后四房派(分春长、春豪、春茹)【19世春长(引坑)、春豪(项山)、春茹(海溪)】。</p> <p class="ql-block"> 文德十八世,春京派居西山,元现元宾派,分福大房、福二房,四房派分春长、春豪、春茹。春长(引坑)、春豪(项山)、春茹(海溪)。</p> <p class="ql-block"> 文德十九世:分(春荣、春初房)春荣:{元现之长子}:配梅氏子1:可达继子阿香春初:{元现之次子}:配黄氏葬徐岸金叉子4:可常、可恭、可礼、可禹。分(春盛、春明、春秀房)</p> <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三世春秀房第四房国琮贡生(生三子:长子殿扬增生,次殿魁子孙三代,三子殿鳌迁居阜山族孙三十二世)</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五世春秀房传文贡生(生四子:长子梁贡生,次子屏贡生,三子翰贡生,四子潘岁贡生,贡元匾)。</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五世春秀房传文公,系黄帝一百十六世,季友八十八世,季札八十一世,季说三十世,春秀房七世,国琮公长子之长孙。葬于高湖去旦头山的路上有个叫“洞子开殿”右边进入,项山屋后太平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六世春秀房之藩【又名寿椿,生三子:长子思唐(佐明、号受策),次子佐良(德),三子佐周】寿椿葬于高湖村后山“垟塘弄”右边山形“金钩滴(得)”转湾处,三排门写有季公寿椿之墓。</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七世长子佐明(又名祖明、思唐,号受策,生三子:长子立英,次迪英,三子高英居温州)葬于高湖镇东岸后山,居高湖季氏民宅前坦屋。</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七世次子佐良(字汉溪,生四子:长子俊杰,次子秀杰,三子英杰,四子智杰)葬于船寮镇舒庄村后山背,于2020年冬至,重修坟墓,墓碑柱保留"背靠打鼓岩,脚踏鲤鱼背"字,前岳母葬于高湖往东源山路上“官塘”左边半山腰。</p><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七世三子佐周(字宋溪,生三子:长子岩奶,次子岩妹,三子岩杰)葬于高湖镇东山村双港后山。</p> <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八世俊杰(1887年生)→文德二十九世父辈(1918年生,处师毕业)。</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季氏从黄帝三十六世季札沿袭至今,二千六百多年间祖先著名人物。</p><p class="ql-block"> 黄帝二十八世桓公允之子季友,季友八世季札,公元前547年),季锦唐明皇开元间公元720年,迁居杭州桐锣巷,又称铁板桥头,后迁绍兴和乐村和衢州经历了三代(晋云/鐄/偿)。</p><p class="ql-block"> 唐德宗公元785年前后,后裔分三支迁居江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鐄兄錞]</span>,平阳[<span style="font-size: 18px;">鐄弟</span>链]和龙泉,居龙泉丶历经十一世,季说(綦公七子绅缙藴蒋覇恭[鲁]说,一文[说]五将一农师[蕴],前六子居龙泉四都蜚溪[查田石隆],七子季说字则君,居龙泉渎田。季说生之子伸孟敦,至孟,南寿,质,方五世。</p><p class="ql-block"> 六世季文德(以高湖季氏出自姬周之苗裔,啟基太祖说公,字君则之第六世文德公于宋景祐年间1241年因以粮储长赴东嘉,榆桑竣事还道青田,爱石门,剑石为神仙宅,从龙泉渎田迁至高湖。是高湖季氏啟基始祖)迁居高湖始祖,三十四世780年间。</p> <p class="ql-block"> 传说炎黄帝出自同一部落,后来成为两个部落首领,黄帝打败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汉人,在唐朝以后称唐人。炎黄子孙就是中华民族的后代,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炎黄二帝是中华始祖。</p> <p class="ql-block"> 黄帝一世至二十八世桓公允(允生四子,庆文、叔牙、同、季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季姓源于上古皇帝世代的季连和周文王后代鲁国季友起七代为丞相之说。</span>有渤海延陵寿春三大郡,渤海郡布及全国,延陵郡主要分布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寿春郡分在安徽南部一带,其中,据2008年统计,江苏上海浙江占全国季姓人口的59%。</p> <p class="ql-block"> 季札,春秋时吴国公族,受封于延陵(生公元前576,卒公元前485年,享年92岁,排季位,公元前547年受封延陵郡,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札)。季札的出生比孔子早21年,比释迦牟尼早32年,与老子出生年岁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季札当时震动诸侯国际的五件大事</p><p class="ql-block"> 礼让贤士(三让王位) </p><p class="ql-block"> 忠诚谋士(出访中原) </p><p class="ql-block"> 文艺博士(鲁国观乐) </p><p class="ql-block"> 诚信义士(徐墓挂剑) </p><p class="ql-block"> 智慧高士(大义救陈) </p><p class="ql-block"> 其中“徐墓挂剑”一事是季札一生事迹中,流传最广最久远的一件。季札的“心许不欺”的品格成为中华诚信美德的典范——诚实守信不欺心。 </p><p class="ql-block"> “徐墓挂剑”――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引自《史记》)——当初季札出访时,北上途中拜见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爱季札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明白他的意思,因为还要出使中原诸国,没能将宝剑赠送给他。在他回国时又来到徐国,徐君已经去世,他便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才离开。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您还把剑送给他干什么呢?”季札说:“不能这样说,当初我心里已经决定送给他,怎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初衷呢?”</p> <p class="ql-block"> 迁浙始祖延陵季锦,唐明皇开元间公元720年,迁居杭州桐锣巷,又称铁板桥头,后迁绍兴和乐村和衢州经历了三代(晋云,季鐄,季偿)。唐德宗公元785年前后,分三支迁居江西(錞,鐄兄)平阳(或链,鐄弟)龙泉(长子偿,鐄生三子),迁龙泉四都蜚溪始祖,生子谋。</p> <p class="ql-block"> 季 偿, 字秉乾, 行维, 唐德宗 ( 780---804 ) 初年自武林 ( 今杭州市 ) 宦居剑川县邑城 ( 今龙泉市龙渊镇 )。季偿是唐德宗时从学于阳城的太先生,《旧唐书阳城传》。迁龙泉始祖偿,于唐德宗年(784年)任龙泉县令(知县)。</p> <p class="ql-block"> 迁龙泉始祖季偿之子季谋(二世)年七十余岁,鹤发童颜,形容丰伟,人称德寿公,即今天我们共祭的祖先。</p><p class="ql-block"> 三世季琪,西北招讨将威赠郡公,择定葬父和儿子季静(四世)婚礼,同时举行,所以有“猛虎出林”,“半夜夫妻生一子,一子盛传八百丁”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四世季静商中杰士,西北行军招讨復赠郡公。子季綦(五世)长大后,来括苍(处州丽水)始祖,授西北招讨将,号六大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季氏宗祠在龙泉兰巨乡大汪村,离市区八公里。</p> <p class="ql-block"> 西北招讨将,号六大将季綦生七子。即绅缙大蕴蒋霸恭(说)七兄弟[季说六世,浙第九世遷龍始祖:綦公(六)子绅缙藴蒋覇恭居龍泉四都蜚溪。七子说字君则(生三子,伸孟敦),世居龍泉凟田治易經宋太平興國六年進士授江州司尹参軍轉,衡州通判再授兵部员外郎迁工部侍郎光祿大夫]其中五人为将官,一人为文官(说)。只有老三大蕴(六世)为农种地,当时北方大批军民,因战乱迁居龙泉,不懂耕种,大蕴悉心传授技术,后封为农师。前六子居龙泉四都蜚溪,七子季说字则君居龙泉渎田。</p> <p class="ql-block"> 授西北招讨将,号六大将季綦,来括始祖,生七子绅缙蒋覇恭(鲁)五大将使(一文官一农师):</p><p class="ql-block">绅 吴越王封镇隘将使晋陵郡公;</p><p class="ql-block">缙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越王封</span>守括苍营田史;</p><p class="ql-block">蒋 守括勒封镇隘将使;</p><p class="ql-block">霸 勒封将使;</p><p class="ql-block">恭[鲁]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吴越王封镇隘将使将安郡公,婆殳王事隘将神庙(城西三十里锦川),封英济候。</span></p> <p class="ql-block"> 季大蕴(綦三子) 龙泉县南宏山人,唐末黄巢破临安,其后唐将刘汉宏,董昌混战,中原士民纷纷徒居龙泉避难,艰于衣食。大蕴擅长农桑将技术广为传授,使外来士民安居乐业,也为龙泉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唐昭宗三年(891)钱缪诛董昌,平定战乱,建立吴越国。吴越王为其立墓碑封为见农师。现选为龙泉市历史十大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季大蕴(唐末至五代在世),处州龙泉县南宏山村人。生卒年月不详。唐末,黄巢破临安,其后唐镇将刘汉宏、董昌混战,中原士民纷纷南下徙居龙泉避难,但不懂山区耕作技术,艰于衣食。大蕴世居龙泉,擅长种植农桑,将技术广为传授,使外来士民安居乐业,也为龙泉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人物背景</p><p class="ql-block"> 唐昭宗三年(公元891年),世居龙泉宏山,擅长种植农桑茶。吴越王封他为农师。季大蕴是龙泉季姓六世祖,兄弟七人;长为大公、次为晋公、三是大蕴、四为蒋公、五为霸公、六为鲁公、七为说公。七兄弟中有一人[说]在朝廷为文官;有五人为朝廷武官。仅大蕴一人务农。</p><p class="ql-block"> 曾赴闽地武夷山引茶,并建盘茶王殿,以供茶圣陆羽像;死后因广为传授种茶技术被吴越王钱氏封为农师,后人为纪念他引茶、传茶和种茶的功绩,在盘茶王殿陆羽像旁塑上了大蕴像。</p> <p class="ql-block"> 季说(綦七子) 迁浙始祖季锦十世(文号廿三公,中江南秋元官任文资光绿大夫,生三子,伸孟敦。六兄恭[鲁]公,现后裔居龙泉岩樟何坑村)→季友六十世季孟→季友六十一世季南寿(约1111?一1180,字元衡,龙泉县南宏山人)→季友六十二世季质→季友六十三世季方,生三子,文静迁居龙泉,文德迁居高湖,文光居龙泉。</p> <p class="ql-block"> 南寿(孟之长子,生二子:宗,质。约1111?—1180),字元衡,龙泉县南宏山人)。</p><p class="ql-block"> 宋绍兴五年(1135),中进士。初任鄞县主簿,继任台州、东阳教授。</p><p class="ql-block"> 绍兴十八年(1148),再考中博学宏词科。迁校书郎兼兵部员外郎等职。</p><p class="ql-block"> 绍兴三十年,出任道州知府,上书裁减大礼钱,用于救治贫病之民,百姓欢悦。提升为尚书左郎兼王子庆王府直讲、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职。 </p><p class="ql-block"> 乾道五年(1169)出任四川简州知州,对简州乱法官吏敢于量罪定刑。乾道八年任眉阳守时,暴水冲溢,南寿传告篙工:“能救活一人,提取我俸钱奖励”,被救者不少。</p><p class="ql-block"> 淳熙元年(1174),年迈辞官,进直显谟阁致仕。著有《入蜀日记》、《简之道院戏稿》、《眉之近古堂编》及《编馀杂著》。</p> <p class="ql-block"> 季 质(生卒不详) 政和二年(1112)进士,张邦昌女婿,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京都,掳去徽钦二帝。三月金立太宰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四月张南归投高宗,帝慰抚之,授太傅五月起复季为试常少卿,六月张邦昌贬窜,季质亦罢,建炎元年(1128)六月新授太常少卿。主管毫州明道官。(1130)三年三月授承议郎复为死起居舍人。此后,惟在进士季质名下,注终龙阁右史。(坟墓)条称龙图阁学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迁浙十五世迁龙泉十一世文德,季说三世南寿约1111?一1180,则以高湖季氏出自姬周之苗裔,啟基太祖说公,字君则之第六世文德公于宋景祐年间1241年因以粮储长赴东嘉,榆桑竣事还道青田,爱石门,剑石为神仙宅,从龙泉渎田迁至高湖发祥。</p> <p class="ql-block"> 文德二十七世春秀房佑烈一行龙泉寻宗小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九年三月九日,我们一行四人动身到龙泉渎田(独田)寻宗,但同宗己迁往他乡,村中无季代。寻五公里至钊湖乡长季良根,介绍其兄交谈认定同宗说公之裔孙。当夜住龙泉季迎春旅馆,与其叔相见,龙泉城内季氏宗祠文革被毁,旧址改建广播站文化舘。小宗祠堂在岩峰乡下(何,青田话下)坑村。十一日乘车至双港村下车,沿山道冒雨攀藤执杖,爬坡越涧,忍渴挨饥,十二时才到下(何)坑。村支书季水根之父良华冒雨带领到宗祠祭祖,花炮连天,惊村响族。拜望92岁族长祥占公,查阅族谱,高湖太祖说公与下坑太祖鲁(绅晋蕴蒋霸恭[鲁]说)公为同胞(七)兄弟(一文[说]五将一农师[蕴])也。十二日回归高湖故里。</p><p class="ql-block"> 龙泉渎田现为龙泉市兰巨乡独田村(2019年6月,由原独田、上塆等2村合并而来),兰巨乡独田村距龙泉市区14公里,距兰巨乡政府所在地3.5公里。全村共有上垆塘、塘后排、毛竹坑、黄泥亭、黄墩头、北场、瓦窑口、后岭8个自然村,总面积10829亩,其中耕地面积774亩,山林面积7459亩。共有8个村民小组,202户农户,744人,该村东与豫章相邻,南与仙仁相连,西与上塆接壤,位于54省道路边,交通十分便捷,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食用菌生产、烟叶种植、农业生产、劳务输出等(2019年)。</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思谦湖山義塾 高湖季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据谱载:季氏宗祠建于原季谦(文德九世思谦)祖屋,义塾旧址。于清光绪二年(1876)兴建,1989年重建,复合式四合院,占地1575平方,坐东朝西。曾一度作为高湖学校用房。原季氏祠堂高大雄伟,四方大柱合抱,二进之间有一合抱桂花古树,八月香飘全村,祠前有半月池塘,水清鱼跃,古樟高大荫盖祠前,别有一番风味,至本纪八十年代,学校搬迁后一老太婆护祠,缺电费点烛,烛翻火焚,古祠烧毁。虽一九八九年佑烈为首举全村之力修复三退祠堂,但与老祠相比,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天差地别。实乃古今憾事,后悔莫及。相传刘基曾为该祠堂选择地基,后山紧靠高湖卧虎山形的虎尾,气势磅礴,威力无穷,永世兴旺。</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1]青田:山名,在浙江省青田县西北,有泉石之胜,为道书称三十六洞天之一,名青田大鹤天。亦为县名。历代因之,明清皆属处州府。[2]繇(yóu):通“由”,从,自。[3]巘(yǎn):山峰、山顶。[4]俊彦:才智杰出的人。《书·太甲》:“旁求俊彦,启迪后人。”[5]殷阜(fù):富实。[6]谦:季谦,人名。生平不详。[7]绵亘阡陌:意即延伸至田界和道路。绵亘,连续延伸。阡陌,田界,田间小路。[8]光销:光彩荣耀消逝。影烁:痕迹也没有了。影,痕迹、踪迹。烁。通铄,熔化、消融。[9]纤芥:细微、细小。[10]侈(chǐ)然大:即侈大,骄纵自大之意。[11]颠连困厄:颠连,困顿、苦难。困厄,窘迫,贫苦。意即因困顿而落入贫困之境。[12]织蒲补履(lǚ):因家贫,以织蒲为糊口之营生。蒲,香蒲,供食用,蒲叶供编织,制席、扇等及包裹用。补履,修补鞋子。履,鞋,单底之鞋。旧时均为家贫用来糊口之贱业。[13]不肖(xiào):不成材,不正派。[14]冻馁(něi):寒冷、饥饿。[15]惴惴(zhùi):恐惧貌。《诗·小雅·小宛》:“惴惴小心,中临如谷。”[16]族姻:指有血缘关系的同族和有婚姻关系的亲戚。[17]廊庑(wǔ):堂前廊屋。[18]周垣(yuán):四周院墙。垣,矮墙。[19]萃(cuì):聚集。[20]肃肃:恭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 浙江有座青田山,往山上走四十里有处泉水,汇集却没有形成深潭,由潭进入山谷十五里的地方,是高湖的源头,这个地方多是些奇绝的山峰,高大的树木屈曲茂盛,呈献奇特秀美的景色,所以读书人中有很多才智杰出的人,家境富足,季家是其中之一。有个名叫季谦字为伯益的人,喜欢学习,崇尚道义,所以他的家境一天天富裕起来,于是对别人说:“哪个人不爱自己的子孙?却不知道为什么要爱他们。现在拥有良田美宅,延伸至田界和道路,堆积的钱物,装满仓库,自己认为用不完,可以无期限的享用。一旦光彩荣耀消逝,没有一点点东西留存下来,怎么办呢?富裕之极就会产生骄奢淫逸,而纵欲败坏法度的人,常常是由于不觉察前人成败之原因,反而自认为可以骄纵自大,等到他到了老年的时候因困顿而落入贫困的境地,四处彷徨没有地方可以安身,即使想效仿从事编织蒲叶、修补鞋子之类的事情来度过余生。已经是不能够了。像这种情况,即使是这个人不成器,也许是他的父兄处理不得法。今在我幸亏凭借先人留下来的家业因而能够免除自己的受冻挨饿,自己未曾不是小心谨慎,况且还能够保全自己的子孙后代吗?所以愿意置办制产业来建立读书的地方,聘请名儒作为老师,来教育子弟,以及众多的亲戚,全都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大的方面就是修身齐家以对当代社会有作用,小的方面也不失成为乡里的行善之人,不也是可以的吗?”于是在居室的旁边修筑房屋,作为学校,学堂中设置孔子画像,旁边建造学校宿舍,边上是堂前廊屋,四周还绕院墙,买下一些田亩,来供给老师和弟子的饮食,聚集家族的子弟全部来上学。此时,他们穿戴整洁,面容恭敬,诵读的声音,洪亮地传向四周,来到这种地方的人,没有不感叹而羡慕高兴的。啊!像季氏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疼爱整洁子孙后代的人呀!</p> <p class="ql-block"> 季谦义熟 括苍之最 刘基撰谨</p><p class="ql-block"> 义塾为古代私塾一种(私塾分义塾、家塾、学馆三种形式,以私塾居多),元代高湖人季谦创立的“湖山义塾”是青田教育史上最早的义塾,也是丽水市最早的义塾之一。刘基作为提举儒学的行省官员,闻悉故里乡亲“制产以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及族姻之人,咸知所学”,自然大为快意,遂应洪生之求,撰《季氏湖山义塾之记》以嘉善人及乐道人善者,他写到:“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刘基这种对振兴教育的高标期望一直鼓舞着以后历代故里乡绅,兴办学校之义举至今不绝并走在全省前列,故里青田人民深受泽惠。</p><p class="ql-block"> 这是研究该碑,纪念刘基,宏扬刘基文化的意义所在。650余年后的今天,此碑成了世上唯一尚存的刘基撰文之碑,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季谦(文德九世思谦1306-1372),字伯益,号东隐,高湖村人,曾任恩州学正,平生好学尚义,乐于施舍,热心地方教育事业,元至正十年(1350)创办湖山义塾。设义塾以教姻族闾里子弟,并得到当时青田县尹叶伯颜景姻的赞成。刘基为其撰写《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碑文。国学生文林郎,处州路丽水县尹王铨撰《季氏湖山义塾后记》碑文,碑额季氏湖山义塾后记八字由项棣孙撰,碑文字由郑镇孙书。两通碑为朱褐色石镌刻,碑残高1米75和1米45,宽9O厘米,圆形额刻双龙戏珠纹,另一碑座被村民砸开做磨刀石后遗部分。</p><p class="ql-block"> 《季氏湖山义塾记》作者刘基青田之山[1],其上四十里有泉,汇而不潭,繇潭入谷十有五里[2],是为高湖之源,其上多奇峰绝巘[3],大木之所盘蔚,献奇纳秀,故士多俊彦[4],室常殷阜[5],季氏其一也。有名谦字伯益者[6],好学尚义,故其家日裕,乃谓其人曰:“人孰不爱其子孙?而不知所以爱之者。今有良田美宅,绵亘阡陌[7],堆金积帛,充斥梁栋,自以为用之不竭,享之无穷也。一旦光销影烁[8],而无纤芥之留者[9],何耶?骄淫生于富溢,而纵欲败度之子,常由不寤前人成败之际,而自视侈然大也[10],及其颠连困厄于垂老之际[11],彷徨无所容其身,虽欲效织蒲补履以食其馀年[12]。且不可得。若是者,虽其人之不肖[13],抑亦其父兄处之不得其道也。今予幸藉先人馀业以自免于冻馁[14],未尝不惴惴于吾身[15],况能保于其子孙?故愿制产以建读书之所,延名儒为师,以训子弟,以及族姻之人[16],咸知所学。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不亦可乎?”乃筑于其居之侧,以为堂,中设孔子像,旁列斋舍,翼以廊庑[17],缭以周垣[18],买田若干亩,以给师弟子之食,萃其族之子弟悉入学[19]。于是襟佩衣裳,肃肃有容[20],弦诵之音,蔼蔼旁达,入其乡者,莫不感叹而慕悦也。呜呼!若季氏者,真知爱其子孙哉!由是达于一乡一邑,以播于天下,使人人闻而效其所为,则将见比屋皆为贤士大夫,而愚不肖者寡矣。邑人洪应求道其事于余,且请为之记,予既乐乡里之有善人,而又嘉洪生之乐道人善也,故善而书之。</p><p class="ql-block"> 选自刘基《诚意伯文集》卷六, 注:《季氏湖山义塾记》之元末碑刻,至今尚保存在今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季氏祠堂之内。(下有注释,译文和义塾释解)</p> <p class="ql-block"> 《湖川乡中心学校匕[校]史考略》</p><p class="ql-block"> 今夫一乡人民学识水淮之高低,视乎其乡校教育之兴替,而乡校教育之无有乎弗同者也。尝观吾邑诸乡校之教育求其成绩优良卓异堪资垂范后人者,人莫不首推吾湖川乡中心学校焉!然而其创始者以及继任者之缔造艰难,几经盘错周折,又岂能可以一二言尽之耶!谨考其史略如左:</p><p class="ql-block"> 一校舍之位置:忆吾湖校即庭母校,原为遥接吾远祖季谦字伯益号东隐者所建之湖山义塾,而改创者自开创以来,其校址即定高湖镇南门左侧吾季氏宗祠中。</p><p class="ql-block"> 二校名之沿革:吾湖校自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春正月始成立。初名湖山两等小学,爰改称湖山第一小学,迨民国二十四年,奉部令改名高湖小学,三十一年又奉改为湖川乡中心学校,至三十五年以良川村设立第二乡校,乃奉令改称湖川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p><p class="ql-block"> 三(校?)校长教师之嬗:第一任校长季让吴,其次为季香、季道章、季宗吴、季岳庵、季春雷、季思隋、季秀轩、季竹冬、季村如、季琅、季玉衡、季哲林。以现任校长为季清泉诸君子。其历任名教师就庭所知者言之,则有季秀芝、李游赓、李怀赓、陈松巢、叶友竹、季颐典、殷达轩、叶竹庵、夏昆生、季一帆、季志川、王泽波、卢冠英、游观舆、廖公助、季巍、季哲林、季林夫诸先生,而庭以袜线之才亦曾滥竽其间有年矣。</p><p class="ql-block"> 四历任校长之动劳方让吴公为首任校长之际,其时草昧初开,百废待举,诸如学祖之提拨,校舍之兴筑,图书仪器之设置,往匕遭受封建之恶势力所阻压,而让吴公不惜干众忌,不顾捐已产,卒能惨淡经营,冲破难关,以实现其目的---可谓造时势之英雄矣!厥后若道章叔、竹冬公辈,对学校之建设亦俱有极度之贡献,吾乡人士类能言之。至若吾春雷叔则于再任校长时,利用庭之狂戆,为之提拨寺租,复于三莅校职时聘用哲林林夫诸贤为教职员,开诚布公、集思广益,竟更改造校舍,增置图书及校具,新辟校园与大体育场等,匕而令学生日涵泳鼓舞于琅环福地,间其省县督学之下校视导者,与夫四方文人学士之来校参观者,无不以耳目焕然一新赞叹,吾湖校以为得未曾有也。然则吾(春)雷叔之一种劳怨不辞,与富有奋斗力创造力之大无畏精神,又岂言行不顾,无如狮之魄力,如铁之手腕者,所彷佛其力万一,而谓:非出类拨萃之英贤而能如是耶。</p><p class="ql-block"> 五历届毕业学生之成绩当道章叔与宗吴弟任校长时,以知人善任,故获得一般教师之负责尽职,曾叠遵县令率同学生季信叶季青等三十馀人两面次参加全县小学会考均占全县冠军之誉(前次季信第一、二次叶季青第一)。厥后,吾春雷叔及清泉侄诸位任校长时,则主教者与承教者程度更高,学验更富,凡经其薰陶毕业之学生而投考瓯栝(括?)间各中等以上学校者,则多考列前茅,且如养叔之射,发无不中,绝鲜闻有名落孙山者,是尤可谓后来居上矣。至吾母校所造就之学生,出而问世者,则如陈总队祖康(陈晓帆),哩(叶)参谋长锟(叶醉白),季督察若恂(协助戴历笠刺杀汪逆精卫)辈,现俱名列将校之班,膺封疆之重任,独当一面,为党国柱石矣。其处而为地方服务者,亦皆为社会之中坚矣,而况后起之秀,更将源而来耶!</p><p class="ql-block"> 六基金之来源与提拨经过:期溯吾春雷叔(原名香)初校长时,间则首提吾宗初二太祖公之祭租四十石,二次为校长时,复续提吾远祖治公所助高湖惠众寺之租四十石,迨春雷叔三次履任校长时,则又将吾宗初一初三?两太祖治公(暨两太祖治)暨公所遗之祭租八十石全数提拨,更拨高湖八角亭文武庙租十馀石,与借拨吾六分始租(祖)可达公所助东岸安福寺租二十馀石,现综计学租盖不下二百石之谱焉基石叙述?则吾母校之历史,不亦悠久而光荣耶,其成绩不亦彰明而较著耶,其季姓创始者与继任者不亦劳苦功高、为文苑儒林之泰斗耶!而考其基金之来源又如此,则吾祖德宗功,更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万古常昭矣。在昔元末,我伯益公之捐产兴学时,明开国元勋刘诚意公尝为撰碑,记以阐扬其功德矣,今我宗谱名儒硕彦,复能远承祖武克绍箕裘而创规模如是钜丽之模范乡校,我知我伯益公在天之灵亦必将引以为深慰焉耳。然庭去乡久,记忆疏,且又属簿书鞅掌,才尽江郎,凡所考证,未免有阔略诸贤达办学勋绩之处,所赖我父老兄弟诸姑姊妹教而正之、颂以补之,是则庭之所馨香祷祝,而求之者也。谨此笔记我母校之史略如是。以示景慕与不忘。</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谷旦</p><p class="ql-block">季光庭撰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 1.季光庭,系高湖白门楼29世春荣房的口音名"雪浦"又名"进先"等名字及其笔名,曾做上门女婿到季宅去了,后代只有孙辈在高湖音名"小玲"在世。现高湖祖谱己确定是季宅人季光庭是文章笔名。文章繁体字版在季氏祖谱1947年12次总族谱序言里。</p><p class="ql-block"> 2.<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任校长季让吴(季承吾,字德谦,生二子竹冬,梅冬),其次为季香(裴臣)、季道章(裴臣)、季宗吴(茂才)、季岳庵(秀杰)、季春雷(裴臣)、季思隋(后半路季汉民老婆的前夫)、季秀轩(名子鹤,绍书之父,之翰之孙)、季竹冬(曾任台北青田同乡会长)、季村如(儿在丰孙王海等)、季琅(佑烈)、季玉衡(正群之叔,台中)、季哲林(亦飞的爷爷,春焦的二堂爷爷)。以现任校长为季清泉(后半路建耕小耕之父)诸君子。其历任名教师就庭所知者言之,则有季秀芝、李游赓、李怀赓、陈松巢(权利外曾祖父,其母亲的爷爷)、叶友竹、季颐典、殷达轩、叶竹庵、夏昆生、季一帆(后来任校长)、季志川(六抗医生之爷爷)、王泽波、卢冠英、游观舆、廖公助(芝溪头人)、季巍、季哲林、季林夫诸先生,而庭以袜线之才亦曾滥竽其间有年矣。</span></p> <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 百年传文老宅,高湖人文将士</p> <p class="ql-block"> 前坦屋(季氏民宅前面栋房子)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或是1866年前后建造),三合院,门楼砖筑三牌楼,门额书"香挹台山",内额书"香缮流风”,中堂挂贡元匾额。为长子为官时建,俗称官厅。</p><p class="ql-block"> 相传该祖辈(均是贡生,二十四世烈祖殿扬(增生,额外廪生)生三子天祖传文,廪丰,文丰。二十五世传文(字伯昌号蕙亭)贡生有四子,均贡生,二十六世长子之梁居旗杆底祖屋,次子之屏(富元东元外曾祖父)和三子之瀚(海/池定棠吴;绍/鸾书之曾祖父)居上半首,四子之藩岁贡生居下半首,后由二十七世长子曾祖思唐<字祖(佐)明,号受策﹥居住,后坦屋文物季氏民宅系光诸年间(1875-1908)之藩高祖建(或是1887年左右),二十七世次子曾祖佐良<佐德,字汉溪>居下半首,二十世三子曾祖佐周<字宋溪>居上半首),祖辈到外地任官,乐善好施,为民办实事,家丰财足。遵父(或殿扬)所嘱为高湖家乡做点好事。商定长子(或是传文)建房,二子(不知何时建,或是二天祖廪丰)建官塘,三子(不知何时建,或是三天祖文丰)建官堤。该房即大子(传文天祖)所建村民称官厅。三子为官各为村民办实事的事绩,功德无量,口口相传,代代不忘。二子(二天祖廪丰,字伯叙)在东源岭脚建此官塘(不知年间建),填体高大,埧脚铺以条石,埧顶宽及六米,数百年坚固不破。灌溉高湖数百亩农田及地改田,供应千户村民生活用水,大得民心。三子(三天祖文丰,字伯茂)在西圩东头建一数百米防洪大堤(不知何年间建),并在堤头建像官厅的大凉亭供行人歇息,笔者少时经常路过确像官厅,四方大柱,周围拦橙,四周除中大间行道外高墙封顶,十分壮观。防洪堤及水垻保护了几百亩西圩东头垟的田及灌溉,因东头堤高大陆续迁入农户成为有名的东头村。可惜由于扩镇建设堤及大凉亭被拆,村被并。少了一处历史景观。</p> <p class="ql-block"> 后坦屋季氏民宅,系季文德二十五世春秀房传文(字伯昌,号蕙亭)四子之藩【生三子:长子思唐(字佐明,祖明,号受策),次子佐良(字汉溪),三子佐周(字宋溪)】建造季氏民宅,明德(曾祖佐良或佐德,字汉溪),祖周(三曾祖佐周,字宋溪)老宅。季氏民宅(门眉:秀花台山)现位于青田县高湖镇高湖村中央街93号至101号合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或是1887年前后建造),四合院,建地1O78平方,梁枋精雕人物,花鸟鱼虫等高浮雕,楼上楼下四交石全可通行,村民又叫走马楼。具有较高建筑工艺和艺术研究观赏价值。被县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季氏民宅建筑工艺非常精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泥墙黛瓦,多处施有彩绘,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肖,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线条流畅。檐柱牛腿雕刻着耕读文化,栩栩如生,细微之美遍布古建筑的每个细节。精雕细琢出独具韵味的村落文化,透着一种质朴而又古雅的气质。季氏民宅黄泥垒砌墙体、青瓦覆顶的民居颜色与人体肤色接近,正好契合我们祖先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颜色与大地相一致,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从地里生长而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季氏后嗣传承耕读文化,“耕”是基础,“读”是根本,世代沿袭“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禀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的教育思想”。</p><p class="ql-block"> 2004年1月立为县级古民居建筑文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门门眉:秀花台山</p><p class="ql-block">左右对联:大翼垂天九万里,长松拔地五千年。</p> <p class="ql-block">白墙黑瓦,庭院深深</p><p class="ql-block">江南的古宅自有江南的韵味</p><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飞檐斗拱,自成一派</p><p class="ql-block">气势恢宏,却也不减水乡温婉一幢房子就是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一座古宅就是一抹乡思</p><p class="ql-block">那是祖辈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是先祖的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也是「穿越」爱好者</p><p class="ql-block">不妨到青田高湖季氏民宅逛一逛</p><p class="ql-block">在破旧一百三十年多深宅大院里</p><p class="ql-block">感受当年贡元大户人家的“江湖”……</p> <p class="ql-block"> 见物思迁</p><p class="ql-block"> 浙青光平美篇随记,系良川陈松典之子</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9日,由于旧讨改造的原因,我们一行来到该屋,原汁原味。发现少了二个精腿牛腿。让我想起一件往事,那是1962年的一个早晨,我爸(良川陈松典1917一2000)从高湖背回一个牛腿,很像这家的,也雕刻着两人,一老人胡子倒卷手拿葫芦,葫芦口冒出酒气飞出许多蝙蝠,旁边站着一美女,很像八仙中铁拐李和篮采和,我特喜欢,我问爸哪里背来的。我爸说,昨晚帮高湖人做了一夜的寿桃,主人要将这牛腿劈开烧火煮米膜,我说这个好东西勿劈,真要劈送给我,主家说烂东西硬柴的也难劈,你要求之不得,我做好寿桃就背回来。我妈也说破东西只有你爸希爱,我说我也喜欢特好看。那时我十岁,是我把他放在后楼的稻草堆里。六三年破四旧,造反派带一批人到我家,记得有金林友廷张岳等来抄家,被金林等发现拿出来放道坦用斧头劈开烧火了,我和我爸心痛不已。还在的话我真物归原主完璧归赵。我爸很聪明能干,做寿桃船寮港最好,人物花鸟无所不精,但从不收人家半文工钱。还会画画塑佛拉琴写对联,开田造地良川属他最多。原良川凉亭墙上两幅宣传画(孙悟空大萝卜翻斤斗,猪八戒躺大白菜玩耍)和良川导示图,养猪场巨画大母猪与小猪)均出于他的手笔。喜欢记笔记画稿等。这次许多传说传闻和罗隐秀故事均出于他的记录和口述。见物思迁,写此补缺,不无遗憾。也给高湖(季氏民宅)这一文物添一故事。</p> <p class="ql-block"> 高湖季氏春秀房第廿三世住旗杆底四子(房)国琮cong,贡生,配朱坳夏氏,子三殿扬,殿魁,殿鳌(居<章>旦<阜>山),女三长适在城贡生包洪,次适上洋庠生叶成桓,三适庠生蒋维瑞。合葬金钩得(现无法找到墓地石碑)。</p><p class="ql-block"> 第廿四世住旗杆底长子殿扬,增廣生,配在城韩氏,子三传文(造官厅,子四),广丰(造官塘,子三,三子之幹次子宋亨的孙子耀飞,耀飞同辈24人),文丰(造官栋,子之舜,无下),女适武池周瑞玉。同葬良川万坑坐北(大路洋“先彬”老屋后竹园)。</p><p class="ql-block"> 第廿五世传文住旗杆底,配东源叶氏,同葬项山屋后(大平)坐艮向坤,四子之梁(配叶氏章氏,葬规峰祖坟下,一子受祜一女适舒庄舒璋),之屏(配叶氏,坟白象降坐北,继子思龙有一子勤王),之翰(配舒氏,二子成龙思龙二女长适洪宅洪受益,次适良川项碎鹏,成龙生子元<子有海/池,定,棠,吴>,子鹤生二子绍/鸾,书。葬本里金钩得坐北),之藩fan(三子思唐<剑钊剑雄的爷爷>,佐良<俊杰秀杰英杰智杰>,佐周<斐臣,岩妹(建曼的爷爷)岩杰>,葬金钩坐东),女二长适武池周林士,次适季宅洪大清。</p> <p class="ql-block"> 季氏民宅祖辈文人</p><p class="ql-block"> 文德公春秀房二十三世国琮(贡生)→二十四世殿扬(增生,额外贡生)→二十五世传文(贡生)→二十六世之梁(贡生)、之屏(贡生)、之翰(庠生)、之潘(庠生、岁贡生)→二十七世思唐(字佐明,号受策)邑yi庠生(秀才,邑庠:本县县学)、佐良(字汉溪)和佐周(字宁溪)均为贡生(文物石碑载明)。</p><p class="ql-block"> 文德公春秀房二十五世廪丰(传文长弟)→二十六世之栋(庠生)→二十七世镇岐(庠生)。</p><p class="ql-block"> 文德公二十五世世文丰(传文次弟)。</p><p class="ql-block"> 《湖川乡中心学校校史》记载校长13人次,老师17人次,有一半多校长老师同属春秀房,其中校长老师传文后嗣有7人次,包括季传文四世岩奶(香,春雷,道章,裴臣)3任,秀杰(字岳庵),子鹤(秀轩)和五世茂才(秀杰之子,又名宗吴)各一任校长,以及五世荣吴曾任教过湖川乡中心学校。</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记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存在1300周年。它是中国史、世界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明、清时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童试包括县试、(州)府试、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举行县试,清朝二月举行,连考5场,通过后由府主持府试,4月进行,连考3场,通过县府试后称为皆称“儒童”或“童生”,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院试,童生参加,三年两次,通过后称为“生员”(第一名为案首),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相公”等。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 后嗣学历水平</p><p class="ql-block"> 文德三十世、之潘五世,二十九世应龙叔之女表堂姐,季小咪,女,1957年2月出生,浙江青田高湖人,嫁居温州乐清市。</p><p class="ql-block"> 季小咪是中国国家艺术文学家,主要成就之一,《神六巡天》国际优秀作品奖。1992年上半年在鲁迅文学院学习,1993年于《中国校园文学》发表散文。《雁荡山》等五篇入选《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主要成就《神六巡天》国际优秀作品奖。《8·10“桑美”登陆》和谐中国论文一等奖,《中国福娃·魅力名镇》获“国际优秀科研学术成果探索奖”,《勇敢》共和国功勋谱论文特等奖。荣获“迎奥运促和谐文明楷模”金奖。《微笑桑兰》等5篇获中国作家论坛一等奖。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上海黄金周》等三篇散文载入《中华文艺家大辞典》。《东海麦莎》、《自愿者》入编《中华作家大辞典》。个人业绩入编《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世界名人录》。《太空之旅》“盛英杯”一等奖,《神六巡天》国际优秀作品奖。</p><p class="ql-block"> 天祖传文家族谱,从二十三世起五代以上大多数是贡生以上(1905年废止,湖山(川)小学始,文德二十八世起),从族孙二十九世绍书叔(生一九二二年六月廿九),解放前后复旦大学毕业,曾在福州某银行和青田县医院工作。三十世三十一世有绍叔女儿五姐妹,兄弟及堂兄姐,程弟妹和丽姐弟等大学生,而璐是浙大与南开研究生毕业,从事省级金融业。绝大多数人在从教从警中任职,是高湖季氏祖族书香门第罕有家族。</p><p class="ql-block"> 文德公25世廪丰(传文大弟)长子之幹长孙的二孙敏龙(生1963年2月19日)之女31世族孙女佳倩浙大毕业,适山东淄博市李芝。</p><p class="ql-block"> 文德公24世殿鳌(传文二叔,迁居阜山)三孙二十六世三卿的三孙二十九世宗云(或迁居甘肃省西和县)之子三十世族孙阳阳(生1989年8月27日)亮亮(生1994年6月17日)俩兄弟大学毕业,同娶甘肃省西和县十里乡和苏合乡的刘雪霞和叶剑宁。</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它考上高等院校者不计其数,然后离开季氏民宅,出国或者到其他地方成家立业,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族、商人及作家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 民国期间文人将士</p><p class="ql-block">1.季让吴(季承吾,字德谦)是湖川乡中心学校第一任校长,文学书法具佳,民国初捐祖田产创办湖山小学,自任校长,困难子女免费,学生成绩为全县学校之冠。民国十五年倡筑高湖村堤,开垦沙滩为良田数百亩,劝农栽桐植桑种茶和棕,近村群起效之。使之成为本乡出口重要产品,十六年选为省四届议员,十九年二月廿九日中风病故,在台子竹冬,柳冬,梅冬,各有建树,军地中任要职。</p><p class="ql-block">2.李佰棠,良川底坑人,民国二年处州省立十一师范预科,与陈诚,叶以新,严端为要好同学,体壮曾获长跑冠军,曾在附小任教,后任高市小学校长,县敬业小学校长,县教育局长。民国十六年由陈诚介绍任二十一师补充团旗官,北路军武汉办事处中尉课员,九战区政治部上尉课员,青田党部秘书。</p><p class="ql-block">3.李少侯,良川万坑寮人,杭州体专毕业,曾任湖川乡乡长兼民团团长,精中医师。</p><p class="ql-block">4.李桂荣,良川万坑寮人,政叙二十二期,曾任救国军二纵队大队长,国防部直属总队中校科长。</p><p class="ql-block">5.季竹冬(字潜珍,灿然),高湖人,上海大同大学和军需学校毕业,曾位十八军会计少校课长,军委政治部总务厅中校主任,财政粮食部湖北省会计主任,军政部供应局三阶专员,联勤部第一补给区上校部附,国防部预算局一等军需处长,台湾物资委香港办事处专委,民园银行公会付主任秘书。</p><p class="ql-block">6.季梅冬,高湖人,军政部军需学校毕业,曾任第一,六战区及远征军司令长部,后勤第二,七补给区,上海港口三等军需科员,军政部八团三等少校军需主任。</p><p class="ql-block">7.陈俊伯,良川村人,民国十一年良川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8.赵志垚(字淳如,1895一1962),高湖东山人,其父赵菊莊前清贡生,十八岁入处州中学就读,与陈诚至交甚厚,聪明刻苦,考试第一,后在上海开设信达利汇票号,效号同业先。后受陈诚邀为21师会计股长,軍事委上海办事处中校处员,11师军需处长兼赣驻京处主任,国民大会代表,军事委广州行营参议。武汉卫戍总部兵站总监,政治部总务厅厅长,湖北财政厅厅长和银行董事长。軍政部军需署付署长兼供应局局长,四五年日本投降,任军政部京沪区特派员,参加受降典礼于南京。后任勤务总部第一补给司令,国防部预算局局长,参谋总长办公室参议,到台湾后由于两子女当中共地下党员陈诚数次委重任均被蒋介石压制不用,由财政部指任为交通银行董事长。1937年任政治部总务厅长(陈诚部长,周恩来付部长)时,省下慈母七十寿庆二千四百余银元,在东源凤凰山麓建校舍二十余间创办东源小学。周恩来为其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一生历任军需财政工业金融要职,鞠躬尽瘁,家无余财,于六二年六月三日病故,享年67岁,著有(赵志垚先生遗著选集),蒋介石赐颁"忠勤著绩”挽额,陈诚挽以:为学时即廉介自期,少岁共相亲,常见小心持大体:於海外以微疴而逝,平生无尽意,每从艰苦忆斯人。</p> <p class="ql-block"> 德谦次子柳冬,创办湖川乡合作社,曾任湖川乡乡长,后辞职从戎经商。</p> <p class="ql-block">9.陈祖康,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平桥村,小学就读于湖川乡中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48年秋,浙江省保安旅五团2个营、四团3个营、旅部独立营以及青田县自卫队约3000人,兵分4路包围万山革命根据地。10月10日,石平川村民兵积极配合十三区队占领有利地形,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击溃敌军1个营1个连,毙敌官兵15人,生俘43人。缴获轻机枪4挺、步枪25支、子弹数千发、战马2匹、收发报机1台、浙江省军用地图一套。11月,浙江省保安旅四团团长陈祖康率部到黄、峰山、石平川、万山、底项、平山等地报复扫荡,是月17日放火烧村。十三区队队长何经直、政委廖义融率部,兵分3路,在金龙、岩坑口和钱塘头水牛潭背伏击敌人。石平川村全体党员和民兵配合区队作战。毙敌15人,敌残部向金龙逃命,途中又被打死7人、活捉8人,全歼放火烧毁万山、底项两村的敌人。当万山岭的敌人听到枪声,派出1个加强排40多人前来支援时,也在岩下口被全部歼灭。在战争年代,中共石平川支部不但充分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沉重打击敌人,而且还积极发动群众筹粮、运粮、妇女做布鞋等支前活动,开展反"清乡"和抗租、抗税、抗丁、抗粮、抗捐、抗息等"六抗"斗争。</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开始,全体中共党员和青年民兵又配合解放军部队积极投入围剿国民党残部的战斗。历经3年多时间追击,于1954年2月在吴坑乡塘坑村山上击毙土匪头子塘坑金(绰号),消灭土匪余部,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10.叶醉白(1909年—1999年),又名叶锟,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大洋村,小学就读于湖川乡中心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p><p class="ql-block"> 多年戎马生涯中由爱马而至画马,深得马之精髓,四十岁时受宋人梁楷泼墨人物画启发,即以泼墨画马,自谓:“半生戎马,半生画马”。</p><p class="ql-block"> 叶醉白画马落笔有雷霆万钧之势,被张大千先生赞为“曹韩而后未见此奇胜”。</p><p class="ql-block"> 叶醉白作品驰誉海内外,被世界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收藏,其中不乏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约翰逊以及沙特国王等名人。他不但精于书画,且能执笔为文,著有约六万字《天马论》。</p><p class="ql-block"> 叶醉白逝世后,好友刘法成先生为弘扬叶醉白先生天马画魂,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和香港等地继续举办叶醉白天马画展。</p><p class="ql-block">11.季信,男,生卒1909-1964,汉族,中共党员,浙江青田人。小学就读于湖川乡中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33年毕业于西湖艺术学院,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理事,左翼美术家联盟执行委员,军委会政治部第三所文化工作委员会科员、组员,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全国文代会代表,全国文协会员、候补委员。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p> <p class="ql-block">12.季若恂督察,小学就读于湖川乡中心学校,协助戴历笠刺杀汪逆精卫。</p><p class="ql-block"> 1938年12月21日,日本首相近卫文发表第三次对华声明,汪精卫立即响应。于12月29日发表“艳电”,致重庆国民党中央党部、总裁蒋介石、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公开表示以降日为目的的“恢复和平”。国民党将汪精卫永远开除出党并撤除一切职务。蒋介石在给日本人暗送秋波的同时,一面又派戴笠组织军统杀手,奔赴河内制裁汪逆。调集的人马来齐后,戴笠在他的铜锣湾晚景楼公寓里部署制汪行动:派原天津站站长陈恭澍(行刺伪华北行政院院长王克敏者)、王鲁翘先行赴河内联系、安排有关事宜;续派余乐醒(军统临澧训练班爆破教官)、陈邦国(局本部行政特务)、唐英杰(局本部武功教官)等6人赴河内,听从陈恭澍指挥,组成行动小组。戴笠指定陈恭澍为刺汪行动总指挥,原陈部属唐英杰为行动组长,老资格军统余乐醒为参赞机要。派王绍谦、季若恂留港,专事刺汪来往密电翻泽,王绍谦为军统香港站译电负责人。戴笠强调说:“这次行动,是报批委座而由局本部直接指挥的。凡重大行动,必须报告重庆,不得擅自妄动。”</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临时会议作出罢免汪精卫公职的决定,并剥夺其国民党党籍,动员全国报纸对汪进行揭露,下令“严缉惩办汉奸”。此后,蒋介石密令戴笠立即拟订制裁汪精卫的行动计划,抓紧时间进行布置,一定要抢在汪精卫离开河内去南京组织伪政府之前把他除掉。具体行动时间则要听蒋的最后通知。戴笠是靠暗杀起家的,在布置行动方面虽有丰富的经验,但对完成这次任务也感到毫无把握,因为执行中难度很大。河内第一次行动失败后,戴笠于1939年1月中旬,带着甲室的毛万里、王绍谦、季若恂等人直飞香港,在香港铜锣湾晚景楼一号公寓内设立指挥中心,并在香港高街6号设立联络站,安排甲室秘书毛万里在此办公和住宿,负责联络工作。戴笠本来在香港购置有一幢洋房,但为了隐蔽形踪,却另外在香港、九龙分别租赁公寓,轮流居住。为了保密,戴笠一般只于夜间接见调遣陈恭澍等有关人员,并在联络站设立两座电台,由戴笠指定报务员日夜值班,不间断地与河内、重庆保持联系,电报则由甲室工作人员王绍谦、季若恂亲译,交戴笠亲自处理。</p> <p class="ql-block"> 传文族孙军士</p><p class="ql-block"> 传文祖族二十八世至三十世族孙任军职,青田百名军士官录中</p><p class="ql-block">叔公勤王(字蚨飞,富元之舅)任第一军二团团长。</p><p class="ql-block">叔公春雷(字一声)黄埔军校四/五期毕业任营长,岩奶(传说拜岩石为干爸,不宜取岩儿,没囗里男的字,取岩囡,囡字青田话释奶字),字裴臣,号春雷。任湖川乡校长有季香,道章,春雷等名字,曾任连营长,高湖(湖川)乡小学校长等职。陈诚见其同乡一心想提拔他,但该人胆小怕事,一见枪炮声忙捂耳闭眼躲避,更不敢往前冲,陈诚见无法使用,但不是封了个上尉连长,搞部队中医。后转业回乡开一中药铺,村民反映为人不错,但解放初被枪决。</p><p class="ql-block">叔海池(或字进新,居新彊乌鲁木齐)任军官小校营长。</p><p class="ql-block">叔绍鸾工校要塞毕业任教官参谋。</p><p class="ql-block">叔茂长黄埔军校成都十八期/中央军校十一期毕业任某团长,叔茂长(正其)与叶宁生(乃斐)吾大舅时任排长,同属黄埔军校成都十八期。</p><p class="ql-block">还有绍吴,荣吴,旭龙,茂叶(处中毕业)和海棠等伯叔在地方军警(巡)长任职。</p><p class="ql-block">大堂兄任台湾海军司令部作战部付主任海军少将。</p> <p class="ql-block"> 民国乡长名相</p><p class="ql-block"> 中央横街一原乡长房门台。原高湖乡长季九青自建民国风格房,九青曾任国民党后期乡长,与良川陈王松争乡长大打出手,两村斗欧。据村老人反映,任内为人差,处事凶,村民反映不佳,该人会敲杠吃铜,为人奸恶,占地争田谋利,该房占地在高湖最大,猪脚用稻桶腌,腊肉腊鸡挂满楼,房屋解放时被分,人被枪决被枪决。</p><p class="ql-block"> 高湖民国时期原乡长季柳东古居,据村民介绍,柳东是高湖乡长当的最好的一个,关心贫困,敬重老人,有难必帮。有一孤老人偷了他家玉米,知道后还登门送粮道歉,称对他关心不够,偷者感动流泪跪地感恩。春荒过年拿出家中财物接济困难,为村公益事业卖掉百亩良田搞建设,临解放时自费续回,续回后解放又被没收无怨言,好人得好报,多数表现不好的旧乡长均被枪决,分了田地。而柳东房产没没收给乡政府当办公楼,生命无忧,后按政策归还房产。至今村民仍念他的好。</p><p class="ql-block"> 高湖有名相:祖明相(佐明、思唐),枝加相,宋芝相,环荫相,时典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 高湖人文传说</p> <p class="ql-block">樟树下罗隐秀赐誓</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最靠村前的地标古樟树,是村民聚集的中心地点。树下有石走路大道,道边设有一水埠头,水埠头水渠前即溪滩。相传罗隐秀离开东山到樟树下,当时樟树下非常热闹,点心摊茶摊油条大饼摊齐全,各摊主争先招待罗隐秀,希望得到好话好彩头。最早粉心糊摊主端上一碗满满的香菇肉碎粉心糊,罗隐秀吃的高兴说:"好吃粉心糊,高湖盖大屋"。油条摊主见状马上送他两根油条,罗隐秀闻闻香吃吃脆,边吃边说:"油条香,油条长。高湖出相又出将"。米冻摊主赶快端一碗猪肉米冻,罗隐秀更加兴奋说:“米冻米冻做条冻(防洪堤),全村个个喝白众(粥)。旁边一后生感到做冻喝粥不满意,插嘴道:建条街新好。罗隐秀答道:"建条街,烧焦炭“。后生听说建街烧焦炭立即火冒三丈,随手拿过粪勺化水骂罗隐秀放屁,罗隐秀见状,东山后生拿棒,高湖后生拿棒加瓢,全身被泼湿。哼道;小小后生不识货,不爱柴水真罪过。身子一抖水即回泼后生,扬长而去。说来也怪,从此高湖财主到处盖大屋,三退五退雕梁雕腿画柱雕花窗。全村尊师重教办学堂,修身养性,文明儒雅,季相叶相夏相出了不少相,也出了不少将軍。过去没做防洪堤良川溪水直冲年年水灾,大水一过,白腊腊一片溪滩。自从建了防洪堤,开了几百亩良田,几千人的村吃了粥,过去有粥吃的地方称天堂。最近几年防洪堤变大街,引进许多阀门厂,用焦炭炼钢铸阀门致富,成为阀门重镇。想不到后生认为不吉利的烧焦炭反而是件大好事,难怪罗隐秀讲后生不识货。由于高湖滩高十二都良川溪流水低,大水一片汪洋,水过溪滩白洋洋,藏不了水。做了防洪堤村庄离十二都源主溪坑更远。全村只能打水井担水吃,哪天不担水就没水吃。村大人多山被开地不出柴,只能带干粮到角坑桐子坑角和良川内冯万坑寮角砍柴,一天一担,真正苦了后生。还有村里人材济济,真有不识货的,解放前陈诚黄浦选才,高湖人怕枪炮逃避归里,大批人才投靠国民党逃台湾,在家被枪决,远者刘基到高湖选良材武将胆小不肯去,近者把刘基碑文当石板铺路,砸碑做磨石,埋采子塘,挖官塘,拆东头大凉亭等。真中了罗隐秀的毒誓。大家都讲神仙是得罪不得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匠降法与旗杆夾</p><p class="ql-block"> 相传高湖旗杆底一财主请了八位木匠建房,足足干了一年多,隔天杀鸡宰鸭,添酒加菜,但从来吃不到鸡鸭肫。时间一长,工匠认为主家欺待他们,上梁这天一位木匠在正梁上偷偷画上碗和筷,让他子孙下代讨饭。新房完工,木匠还是没有吃到鸡鸭肫,早饭后怀着一肚子气结账回家。途中走到良川凉亭解开饭包,意外发现大家饭包中都埋着许多鸡鸭肫。原来主家不是不给吃肫,而是建房不完工老师不能吃盹的习俗。平时鸡鸭旽腌制完工相送。木匠明白主家用意,重新回程向主家赔理道歉。主家宽宏大量不在意,木匠内疚急甲。几十年过后,这家财主奇迹出现,儿子金榜题名中进士,下代高官叠出,旗杆林立,旗杆夾排列。村民称该房叫旗杆夾和旗杆夹底。</p> <p class="ql-block">人心贪福全完</p><p class="ql-block"> 相传过去高湖有一个穷苦青年,非常孝顺,好吃东西先给家中生病老母,一日带饭包砍柴,路上踫到弯腰驼背白须老头,走几步停几步,见状青年背起老人背过几个山头,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老人还说肚饿,拉肚子喝水,青年自饿肚把午饭都给老人吃了,还为他揩屁股,既砍不了柴又饿肚子,但毫无怨言将老头背回家。临走时,老头说:"你真好,我没什么报答的,"托"的一声,折下一小手头递给青年,青年不敢接,老人说"快拿去,这指头能治病,你刮一点泡茶给你妈喝病就好了,以后你当郎中,谁来看病都要看,富人收点钱,穷人要白看"。回到家,摸出手指头,说来奇怪变成中药柴根了,刮了一点给娘吃,娘居然脸色红润病全好了。从此全村知道青年得神仙宝药能治病,乡亲看病送点鸡蛋,但不收穷人钱。四乡三村里的病都被治好,青年娶妻也生了二个儿子。城里的人也知道青年有神药,看病开始送金收银,药根刮了细,细变粗,永远刮不完。青年也富了,盖豪宅,全家穿金戴银,青年变郎中,财大气粗,看不起穷人,态度变差,不给钱不治病。一日来了一个满身臭气,烂脚烂嘴的老头敲门求看病,青年要他三千钱,老人给他二千五才肯治他脚,不肯治嘴,第二天带足钱才肯看嘴,当青年伸手看嘴时,老人咔嚓一声咬断了青年的手指,接到自己的断指上,这时青年才看清原来老头就是赠给他神指的白须老翁,老翁说:人心善才有福,人心贪福全完,当初话你全忘,人心蛇吞象不可救。说完吹口气,豪宅家产倾刻消亡,身上戴的金银变黄泥,摸身上的药根也不见了,白须老翁转眼不知去向,青年重新过上艰苦的每天砍柴生活。</p> <p class="ql-block">章楷巧断采子园塘</p><p class="ql-block"> 高湖季,刘两姓为一口池塘发生争执,闹的不可开交,准备打官司。季姓派人请章楷写状,刘姓也亲自跑去叫章楷诉讼。章楷明说,我都不能写,池塘不是季姓的,是刘家祖宗刘泽梓开发的防火防旱及高湖风水池塘。以前泽梓园塘,年深月久误称采子园塘。经章楷解释,两姓化解,季刘双方均认为池塘事实上己成为全村防火防旱共享池塘,不必争论,从此季刘两姓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观音坐莲</p><p class="ql-block"> 相传此处为观音坐莲吉地,正前方湖山寺山墩为莲心莲蓬,又称龙珠。周围有五条山垅既象莲花瓣又象盘龙,对准莲心龙珠。传说高湖有一财主请风水先生寻得此吉地,将祖宗遗骨埋予吉穴。风水先生交代,由于该地到东源一深坑不利小手,只有长子无后,其他子才能兴旺发达。财主即带来一继子,但不给他娶媳生子,自己娶来年轻老婆,生三子,真的个个出息登科为官,富甲一方。但遭村民咒骂缺心德。但其他三子对继兄关怀有加,生活富裕,但终身未娶,孤老一生。观音坐莲吉地湖山寺山墩为莲心莲蓬,又称龙珠,湖山寺,始建于元代,又名湖山书院,后毁,又于清代重建,占地1O2平方,坐东朝西,寺后古樟树围3米6,树高20多米,遮盖全寺。据风水先生传闻该地为观音坐莲之莲心莲蓬之正穴之地,人杰地灵,佑民佑富佑平安。</p><p class="ql-block"> 现寺为一九八O年原址拆建,可惜寺旁增建民房,古樟根胸围部任意建屋复盖,痛失雅观古韵。</p> <p class="ql-block">八角凉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1996年重修,分主殿和路亭两部分,占地77平方,坐东朝西,凉亭长10米宽6米,两边设座位。2O12年,周福群季玉玲等八位理事原址扩大重建。</p><p class="ql-block"> 八角凉亭的传说相传八角凉亭为通京大道方便行人歇息,原为一层双边拦靠坐位,行人穿流不息,一晩八仙路过此亭,见高湖地大物博,山川秀美。但亭平淡无奇无气派,逐每仙用法术点化两层八角亭,并在亭角标有法宝标志,使八角亭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请出武财神关公镇守。保佑过路客官平安发财。另传原凉亭简单一层,罗隐秀经过该亭唱道八方来客,八方应酬,八方气派,八方来财,八位高人,八天速建,八角凉亭,八方平安。刚好被高湖一后生听到,八角凉亭关公殿外景他刚好有八个结拜兄弟,回去立刻召集自己结拜兄弟捐资,八天增建八角翘角凉亭并在翘角饰上八仙宝物图案,在二楼塑上财神关公(因为高湖卧虎吉地,供奉武财神)祀求发财平安,八角凉亭才响誉内外。</p><p class="ql-block"> 八角凉亭建在青田至缙云通京古道上,南来北往,穿流不息,坐在凉亭凉风习习,天南地北,故事新闻,耳听目堵,真真假假,丰富多彩,坐亭一日,胜读十年书。真像现代的电视新闻直播。笔者到东源读初中每星期二次必经之地,目睹雄姿,八角飞翘,廊道优雅,古樟勃发盖荫。心身舒畅,难以忘怀。今日得见,虽殿堂雄伟,关公高大,然古樟被盖房中,凉亭比例失调,失去往日神韵与古色。</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难过百</p><p class="ql-block"> 传说刘基到高湖选将寻相,看到东房三兄弟虎背熊腰,力大无穷,石磨当扇,石臼当帽,条石当棒杵。劝其出山助朱元璋打天下,但三兄弟胆小如鼠,称洞门底的狗。主家也不同意。刘基英雄有武不用,有请勿来,错失良机后悔莫及,后看家中风水说道,只有九十九难过百。三兄弟认定有九十九岁也够了。还哈哈傻笑,未曾想东房人丁不旺。最多九十九个,达一百当年必死一人,现东房人口只有67人,而西房孔雀开屏己有六七千人。是东房的百倍。刘基告诫高湖人,高湖风水后山卧虎,前山孔雀开屏,但坐东朝西,东低西高水南流,卧虎在村,后代只能在村称相当将。卧虎雄起,须离村发展,雄风呼啸,哪叱风云,虎虎生威,千秋功业有来人。谨记认大势,识大体,投明主,否则有生命之危。高湖命中缺水,应劈水源蓄水成塘,平衡山水,虎有水,既有威力又有水旺,避邪归正,富贵万年。</p> <p class="ql-block">六十太公二十婆</p><p class="ql-block"> 相传高湖一刘氏祖宗年过六十无子女,家富裕为人好,日夜想子。一日经过良川万坑寮,见一妙令漂亮女子溪边洗衣,引起刘公关注:请问姑娘,六十年陈谷是否发新芽?女子一听两腮发红答道:只怕田不肥不怕谷子陈。刘公一听连夜托媒人做谋娶该女为妾。原来该女芳令二十,尚未许人,经不住刘公一而再,再而三追求和聘以厚礼和媒人的甜言蜜语,终于说服岳父母亲邻叔伯,同意嫁给刘公。婚后老夫少妻恩爱如蜜。第二年便生一子。刘公老年得子开心之余担心年老儿子养不大。忽一日听太平坦传来"老夫少妇,临老生儿吃拳丁”。刘公不禁发出长叹,正在这时,懞陇中一位白胡子老翁突然出现眼前,对刘公道:六十公娶二十春,老年得子中举封知县,寿元九十不算老,终前必定见贤孙。说完飘然而去,不见踪影,第二天,杀了整头猪羊鸡朝天拜天神。从此一心扶养教育幼子成人,后来刘公真的活到九十九岁。儿子中贡生当了知县,抱了孙子后才魂归西天。但六十太公二十婆的俗语一直传闻至今。后人也有叫刘太公,万坑婆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如今,文德二十七世春秀国琮房大曾祖季思唐(字佐明,号受策),一生娶三妻子三女四继女一,年老(六十)取小妻(十九)。六十二岁生长子,至七十五岁生幼三子,享年七十九岁,三子高英公卒于二0一八年一月五日,享年八十八岁。亦谓季氏老十太公二十婆(叶店太婆,叶店村范氏)典范。</p> <p class="ql-block">酒潭</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代高湖地方很穷,水质差,做的酒酒质又酸又苦。一天早晨,村里一村姑挑菜到村尾蹬步上洗菜。只见一老头赶着群山羊朝高湖村走来,过蹬步时山羊见着青菜,一哄而上伸嘴抢食。村姑赶紧拿扁担赶羊,一只羊立刻掉入水中,变成一只青瓷葫芦。村姑好奇,从水中捞起葫芦,只见葫芦嘴流出浓香扑鼻的酒来。村姑翻身还葫芦,老人与羊不见了,抬头只见有个佩剑老人骑在鹤背上向天上飞去,不时向村姑指点,一直飞向白鹤洞方向。村姑马上收起葫芦,但只剩半葫,朝天跪拜。从此以后,高湖村民过冬做酒都挑仙人倒过酒的蹬步上的水做酒,酒量多味道好。蹬步下做的酒还是原样又酸又苦。</p> <p class="ql-block">鹅卵石对谷</p><p class="ql-block"> 相传白门楼盖好后,雇用村民发两条麻袋到溪滩选大小一致的鹅卵石。因主家平时为人人好,村民自觉不讲工钱,接连几天起草摸黑不惜辛苦选石挑到坦。一日主家见卵石差不多,用丰盛晚歺招待寻石村民,饭毕,主家叫用各人的麻袋到仓库装满挑回算工钱,个个争先恐后高高兴兴挑回家。可那些挑得破烂的麻袋不好装谷,站在一旁疑惑不解,主家看在眼里,笑呼呼地对他们说:"你的破麻袋的特别辛苦,挑的也多。每人五担"。并分给每人新麻袋第二天如数高高兴兴挑回五担谷。从白门楼鹅卵石道坦谷对石传说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讲切字</p><p class="ql-block"> 先前白鹤洞一个篾匠出门做生意专门讲切字(暗语)。一天篾匠到高湖碰到一农妇说:阿嫂,你家剔骨流皮吗?那妇人说:剔骨流皮老司,请你帮助我家做几件用具吧。篾匠很高兴到她家,那妇人说:第一件,千条篾下出头,第二件半天搭架,第三件水面翻身,第四件针筒直吹。需多少毛竹老司自取吧。蔑匠听了这些切字惊呆了,就假装头痛说:我今天头痛改天再来,赶紧收集工具回家。回到家把经过告诉老婆,老婆说:连这简单四件都听不懂,第一件是洗镬用先帚,第二件热菜用的哈个坦,第三件捞饭的爪篱,第四件是火滚(筒),连高湖一个老活忍客都讲不过,还喜欢讲切字,勿怕难为请。从此这个蔑匠再也不敢讲切字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部分 伏笔结尾</p> <p class="ql-block"> 季氏民宅大记事</p><p class="ql-block">2016年冬至,天祖传文族孙筹资重修项山屋后山顶即太平山传文公墓。</p><p class="ql-block">2017年冬至,高祖之藩族孙筹资重修季宅潘庄高祖婆陈氏之墓。</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23日,天祖传文之来孙离乡70年大堂兄少将携夫人弟妹连续三年返乡祭祖探亲,并莅临云和参加堂弟女儿婚礼。</p><p class="ql-block">2019年3月29日10时许,青田县高湖镇高湖村新湖街农村信用社旁老房子着火。着火的是一个土木结构的(约一百五十年)四合院老宅(前坦屋天祖传文造),距离火场不远就是一个县级文保单位“季氏民宅”以及成片的民房。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火势被扑灭,成功保住了文保单位(季氏民宅约一百三十年后坦屋祖屋,传文之幼子高祖之藩造)。</p><p class="ql-block">2020年冬至,曾祖佐良族孙筹资重修船寮舒庄后山背顶曾祖佐良公墓。</p><p class="ql-block">2021年,将动议筹资修建二十五世天祖传文公墓步行便道,或有500多米长爬山步行道。望族孙尽力而为,便族孙祭祖扫拜。</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抚今追昔,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叶落归根,寻宗问祖;</p><p class="ql-block">吴国公族,得姓始祖。</p><p class="ql-block">独田发源,高湖发祥;</p><p class="ql-block">文德32世,国琮十世;</p><p class="ql-block">书香门第,尔昌尔炽。</p><p class="ql-block">季谦义熟,伯温撰颂;</p><p class="ql-block">殿扬三子,造塘筑堤;</p><p class="ql-block">惠及民生,流芳百世。</p><p class="ql-block">传承家风,耕读文化;</p><p class="ql-block">崇尚崇德,爱国守法;</p><p class="ql-block">螽斯衍庆,喜迁新居。</p><p class="ql-block">季氏民宅,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残垣断壁,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欣逢盛世,文物保护。</p><p class="ql-block">季氏族谱,庠生贡元;</p><p class="ql-block">传文后嗣,子承父业;</p><p class="ql-block">负箧曳履,光宗耀祖。</p> <p class="ql-block"> 落尾</p><p class="ql-block">炎黄子孙一百二十一世</p><p class="ql-block">季友九十三世季札八十六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迁浙季锦四十四世迁龙泉季偿四十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迁龙泉季说三十五世迁居高湖</span>文德三十世</p><p class="ql-block">西房春秀房十二世西房春秀房国琮八世</p><p class="ql-block">文德二十六世之藩(岁贡生)五世</p><p class="ql-block">文德二十九世荣吴公俩儿子整理修订</p><p class="ql-block">始2021年2月19日 于青田云和</p> <p class="ql-block"> 抛砖引玉,百思仍不得其解?据族谱和史资记载:季南寿生卒(约1111一1180)和中进士履职时间宋绍兴五年(1135一1174),与其子季质(生卒不详)政和二年(1112)进士和靖康二年(1127)至建炎元年间(1128一1130)履职时间,几乎滞后一致,谁之过错?南寿出生大问题也??敬请指教。如是南寿在1080年前后出生,有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关健词:高湖 宗祠 民宅 季札 南寿 思谦 八角凉亭 樟树下 旗杆底</p> <p class="ql-block"> 华夏三大始祖</p><p class="ql-block"> 传说,华夏共有八个姓氏,代表了八支不同种族的人群,即: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过对姓氏的溯源,最终指向炎黄二帝和蚩尤。</p><p class="ql-block">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因黄帝居住的地方是姬水之畔,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故改姓氏为姬姓,黄帝也被称为姬轩辕。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姬姓,目前仍然是一种姓氏,在百家姓中第297位,人口数量大致为54万,属于人数较少的姓氏。但由姬姓直接衍出的姓氏则非常多,一共411个,占到了百家姓中的82%。这也是人们把姬姓称为"万姓之祖"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万姓之祖</p><p class="ql-block">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在新石器时代,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故号炎帝。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生于四川地区,上古蜀人,骁勇善战,冶炼铜铁,坐骑食铁兽(大熊猫)并沿长江向东发展,开疆扩土,其部分族人留守蜀地。三支种族各据一方发展,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实现了民族的团结融合。故华夏人称自己为炎帝和黄帝的后代,近年来,也有史学家将战败的蚩尤也归入中华民族的始祖,故炎帝、黄帝与蚩尤并称为华夏文明的三大始祖。黄帝战败炎帝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神农炎帝北迁与中原以黄帝部落遭遇坂泉之战,黄帝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躲回营内不敢挑衅。黄帝在炎帝营外摆阵练兵,一边以星斗七旗战法练兵做掩护,一边派人兵日夜掘进,早将洞穴挖到炎帝营的后方。忽一日,黄帝兵将突然窜出,偷袭了炎帝阵营,活捉了炎帝。炎帝上交“投名状”告知黄帝蚩尤九黎族的存在,以保全族人。黄帝收下炎帝的医药和农耕技术,还想到一个共同的强大敌人蚩尤,最终炎黄集团合作。蚩尤战败炎帝</p> <p class="ql-block"> 蚩尤还有九九八十一个兄弟,都长得丑陋,各自都发展了不错的势力领土也是越来越大,最后扩张到了长江黄河流域,这就侵犯到了炎帝的利益了。蚩尤东进遭遇湖北神农氏炎帝部落,神农氏不敌,炎帝惨败后,去北方寻求皇帝的帮助。带大部分族人北迁,向陕西、山西、河南迁徙,部分迁移至湖南,部分与九黎族融合。蚩尤带领的九黎部落逐步发展为以秦岭-淮河下游川、湘、鄂、苏、皖地区的南方强大部落。炎黄帝战败蚩尤相传,在5000多年以前,黄帝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东夷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现存有轩辕丘、蚩尤坟、黄帝泉(阪泉)等遗址遗存。涿鹿之战,蚩尤未死,本想带着余部族人回四川,由于古代没有地图,只知道一路向西,沿着秦岭西迁再也没回到四川。蚩尤西出青海、西藏、新疆随着时间推移甚至西亚、中东、埃及欧洲。部分</p> <p class="ql-block"> 九黎族人归顺炎黄集团,或成为奴隶或特殊人群,在长期的中原文化发展中。绝大部分人成为平民,这是“黎民百姓”的由来。蚩尤的后人有很大一部分都被赶到了贵州地区,那里的苗族人就是过去蚩尤的后人,直到现在那里的农村还保存在远古时期的风俗,有很多风俗节日都和蚩尤息息相关,比如如今苗族的歌舞峰会就是当时蚩尤被击溃躲在深山中,为了召集旧部便用大树撑起旗杆人们派苗族儿女日夜笙歌,现在这已经是苗族子民的传统节日了,再有苗族信仰的图腾也和蚩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初蚩尤毕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虽然这已经过去了很漫长的时间,但蚩尤的后人远不止一些少数民族,汉族也有一些姓氏也都是蚩尤的后人,邹、屠俩姓,就是典型代表。直到现在中国各地依旧将蚩尤当成神明来供奉,尤其是当时有着极大群众基础的山东,山东某地在2001年还斥巨资建造了一座蚩尤广场,其实虽然我们现在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但这并不是全部,只是这些部落后面逐渐式微或是像蚩尤一样战败,最终也就组合成了炎黄两个最大部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黄山季公坑外季松林2001年清明节编季氏简谱与高湖宗谱有缺入。</span></p> <p class="ql-block">季光宇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