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剑英译杜甫,《春夜喜雨》

无心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春夜喜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Joyful Rain on a Spring Nigh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杜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By Du Fu</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Good rain knows season right,</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Coming at the time of spring.</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It sneaks with breeze into night,</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ilently nourishing each thing.</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Wild paths veiled by clouds dark,</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Only lamps on the boat so bright.</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Dawn sees wet red flowers spark,</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The bloom-laden Town's in sight!</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译于2010年1月1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八世纪的诗人杜甫,作为中国的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莎士比亚、弥尔顿、彭斯、华兹华斯、贝朗瑞、雨果及波德莱尔,被介绍给西方。为何一位诗人会被比作如此众多、各不相似的诗人?质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视为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独一无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使在成千上万的中国诗人当中,杜甫也是独一无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随着时间流逝而声名与日俱增的诗人。在杜甫的时代,他并非广为人知,但当他去世四十年之后,诗人们开始意识到杜甫是最伟大的诗歌艺术大师之一,而一些诗人则毫不犹豫地认为他是最出色的一位。杜甫去世三个世纪之后,学者们真挚地搜集、编纂和注释他的诗作。在杜甫诗作的光照之下,他们开始研究其生平事件,从而将杜甫的诗作置于其生平与时代之中去理解。对杜甫诗歌的迷恋,引发了对杜甫个人的尊崇,而对杜甫生平细节越来越多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其诗歌的尊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若干世纪以来,总有批评家挑出这个或那个在他们心目中优于杜甫的诗人。然而,绝大多数中国史学家、哲学家和诗人都把杜甫置于荣耀的最高殿堂;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当诗人杜甫追求诗艺的最广阔的多样性和最深层的真实性之际,杜甫个人则代表了最广大的同情和最高的伦理准则。如果列出杜甫作品选本和全集各种版本的目录,将数以百计。如果一份名单试图完全涵盖杜甫研究和注释的著述,则会数以千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当所有道德和文学的标准被抛进质疑和混淆之中,杜甫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他的魅力和他所受到的尊崇却依然如故,未曾经受挑战。一方面,那些主张绝对权力以维持现状的人士以杜甫为号召,因为他始终不渝地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毫不犹豫地反对叛乱。另一方面,那些支持流血革命的极端左翼人士也援引杜甫为例证,因为他描绘出了最为催人泪下的苦难场景,大声呼喊出对不公平现实的最为愤慨的谴责。一方面,研习文学的老派学生崇拜杜甫繁复典雅诗文中反映出来的渊博学识,那些词汇、典故源于各种各样的历史和文学典籍,恰如其分地被用于他所要描写的主题和情境。他们如痴如醉于杜甫既能严格遵循不同诗歌体裁的格律,又能灵活变通地加以拗救处理。而另一方面,提倡打破旧习的学生,又为杜甫从形式和语言上大胆涉及新内容而感到欢欣鼓舞。本国文学的鼓吹者指出,传统的文学语言束缚鲜活的情绪和创造性的思想,而杜甫常常使用方言俗语,由此他们骄傲地宣称杜甫是最早挑战僵死的文学传统语言的大师之一。如果要从古往今来的诗人诗作中去攫出这些字句篇章,不难看出杜甫的影响遍及外在形制与内在气质,这类例子成百上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想要了解杜甫的西方学生最好先参考《中国名人大辞典》(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大体说来,此书极为便利,易于理解,由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编撰。在几乎所有欧洲语言关于杜甫的简短说明中,翟理斯对杜甫的描述留下的痕迹宛然可见。例如1934年,一本关于杜甫蜀中诗歌的选本被译为英文出版,序言中附有对诗人生平的介绍,许多说法都是从《中国名人大辞典》中逐字转袭而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幸的是,翟理斯的介绍颇难令人惬意。令人吃惊的是为何如此之短的篇幅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讹误?当然,其中有些讹误是这位博学的编撰者从中国学者那里承袭来的,这倒能轻易辨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少数荒唐可笑、颇为离谱的讹误,它们绝非源于中国学者。经过一番研究,我最终回溯到德理文(d'Hervey)和雷慕沙(Remusat)同样不准确的说法,它们可能是西方语言中对杜甫生平加以研究的最早文字。此事见载于北京耶稣会传教士钱德明神父(Father Amiot)撰述,并于1780年出版的《北京传教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习惯纪录》(Memoires concernant les chinois)第五卷。钱氏著书之后的一个半世纪中,西方学者屡有关于杜甫生平的文字问世。还好,总的来说他们的错误都比较少。不过,这些文字都没什么趣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若干世纪以来,对杜甫生平以及杜诗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渐增长的过程。这一发现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直到公元813年,第一次介绍诗人生平的文字才问世。它遗漏了关于其生平的许多重要事实,比如生卒年,经过好几百年的研究才最终确定为712和770年。第一次尝试编纂杜诗全集已经迟至1039年。最终编成的20卷文集包含了1 405首诗歌和29篇文章。这一过程直至1667年才告结束,最终的版本包括1 457首诗歌和32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将遇到的杜甫是这样的一位诗人:他乐于用最精简的辞句去讲述最丰富的事物。但在我们欣赏其信息的逻辑完整性之前,我们常常不得不在字里行间去想象一个背景,去补充遗失的线索。我们对时间、地点和史实背景了解得越不精确,我们就越可能理解得不够正确,我们要么会误解这首诗,要么干脆没法理解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杜甫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有着社会背景,包含了重大的社会信息。杜甫生平的雄心是要通过施展政治才能以报效国家。即使是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中,当不断增加的疾病使得他确知所有任职朝廷的希望都付诸泡影时,他写给朋友的诗篇还总是激励他们要作良吏忠臣。他对自己的诗才极其自信,也为自己的诗作感到骄傲。但是对他而言,诗歌仅仅是一种个人天职,而非社会职业。作一名职业诗人远非杜甫的理想——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职业。只是在近些年来,随着商业性新闻事业的兴起,诗歌才成为可以出售的商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杜甫以诗为简寄给朋友。他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悲欢:一个人欢乐时,他会歌唱;杜甫在这种场合会唱出自己的歌声,有时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他伴随歌声的手舞足蹈。一个人极度悲伤时,他会哭泣;杜甫含着泪水写下诗篇,我们常常感到他的诗行间涕泗涟涟。因为他想要做一名政治家,须臾不忘国家和人民,所以他的焦虑和渴求总是同朝廷的兴衰成败、人民的幸福与灾难、战争与和平联系在一起。他的观察如此敏锐,描写如此鲜明,以至于他的诗歌被公认为研究他所处时代不可或缺的篇章。可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一个当时全世界最为辉煌的帝国,它享受过长期的宁静,拥有繁荣灿烂的文化,却忽然被抛入了最深、最混乱的漩涡,造成这一切的是政治阴谋、腐败和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位十世纪的作家写道,因为杜甫的诗歌如此全面和准确地反映了他所在的时代,当时人已经称他为“诗史”。我怀疑杜甫诗歌对历史的重要性是否在他的时代就被意识到了。我们能看到一些杜甫的朋友写给他的诗篇,其中并没有关于诗史的暗示。杜甫的同时代人并不需要通过他的诗歌去了解他们时代的风俗和事件。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后,在诗人的诗歌声名上升到顶峰之后,在新的一代人开始好奇他们的祖父辈所处的那个令人震惊的时代之后,杜诗中蕴含的历史意义得到了广泛地承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摘自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