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青田縣山口鎮林氏宗親源流支紀</p> <p class="ql-block">林氏始祖 林 堅 出生於公元前1029年 長林山(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石室之中 是(比干丞相)之小儿子 原於(子)姓 太丁之孫 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之曾孫 周武王賜姓 林 命為三監 封公爵 食邑博陵二千戶 享年63歲</p> <p class="ql-block">福建林氏始祖:林禒公,生於西晉太康十年 (公元289年),公元317年 从濟南 隨晉元帝南渡,授招遠將軍。晉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敕守晉安郡,(今福建)遂定居晉安,為入閩林姓始祖。東晉.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病卒,享年68歲。</p> <p class="ql-block">林 禄 始祖第五代:林世保:居泉州南安府任徐太守,三品官衔,(相当于现代的省委书记。)</p><p class="ql-block">第七代:林茂:迁移莆田始祖。</p><p class="ql-block">第八代:林孝宝,字 賢才,封南安群泉州剌史印保,三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九代:林文濟,字 明文,潞州剌史,三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十代:林国都,常侍参军,四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代:林圆泰,灜州剌史,三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代:林萬寵,镜州太守,三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代:林 韜,林 尊之父。(林 披,九牧之父)</p><p class="ql-block">第十四代:林 尊,户部郎中,三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廿二代:林 寅(寬),林謙之,林通之父。</p><p class="ql-block">第廿三代(是青田县第一代林氏始祖林通之)。</p><p class="ql-block">青田县第一代:林通之,字 邦達,宋进士任温州知州,四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二代:长子、林 道,字 階平,移居到永嘉二三都林岙和温州林岙。次子、林 钺(钱),字 伯仁,任宋朝監司。三品官衔。三子、林 熙,字 永弼,任宋进士县丞。</p><p class="ql-block">第五代:林 真,字 道贯,任宋大理寺评事,七品官衔。</p><p class="ql-block">第八代:林良柯,字 日新,移居仁钟(始祖)。</p><p class="ql-block">第九代:长子,林 璇,字 天麟,(贡元),第十代:林 儲,(省参议大夫),四品官衔。第十一代:林 愷,字 原文,(纍贈曲陶群伯)。第十二代:林 諫,字 格非,(兵部待郎、署樞密院事),(封曲陶伯)。</p><p class="ql-block">第九代:次子,林 瑞,字 文龍,(宋进士任大理寺乡)。第十代:林 佳,林 俪。第十一代:林 忠,字 贯道。等十二代:林 詢,字 仲庸,(林 全公之父)。</p><p class="ql-block">等十三代:林 全,字 伯光,(贡生)号種竹,乡贡元任福建“邵武府檢校”。第十四代:长子、林 翼,字 端佐;(福房)。次子、林 疇,字 端宏,(禄房)。三字、林 璣,字 端朝,(壽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青山林源紀} 宋 进士林通之公字邦達 从福建莆田調派担任温州知府 定居到青田沙埠 卒於青田沙埠 安葬四都雪峰山其勝地 有三個子 大子林 道 字階平 孫林明因 遷居永嘉二都三都林嶴及溫州等處 次孫林明困徙溫州林嶴定居 次子 林 錢 (鉞)字伯仁 任監司 孫林廷用 遷居四都林嶴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分居沙埠及塘後村等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三子 林 熙 宋進士縣丞 安居林山守孝 孫林 眞 字道 貫 宋大理寺評事 第八世 林 眞 孫 林良柯 初修家普公元1225年於林山 公元1241年移居仁鐘 成仁鐘始祖 第九世 林 璇字天 麟 (貢元) 大子林 儲 (省參議大夫)第十一世 林 愷(纍贈曲陶那伯)。</span></p> <p class="ql-block">顕始祖 昇二公 林 諫 字格非 兵部侍郎 署樞密院事 封曲陶伯</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世 谷口肇基祖 林 詢 字仲庸 是林 諫公堂兄。</p><p class="ql-block">山口最早地名叫芝田 二都三溪口坑下 ,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有留氏一家从章旦鄭坑下村移迁到此地住下来,十年后1378年林氏在此屋旁边盖起房屋三间,以后就把此处叫回家低(回家里)。他有孙子的时候才改名叫谷口庄,在民国初期才改名叫山口村,现在是山口镇。一位从仁钟庄林氏壮年男士入赘到竹溪村徐氏家招女婿,</p><p class="ql-block">有生育俩子,后来妻子徐氏早世,再娶章旦村留氏做二妻生育俩子,二妻长子名林 全,字 林伯光。父亲名林 絢,字 林仲庸,经常去此地打猎,目的是为了探亲,有一次到黄昏想回家时,因有聪明绝顶的猎狗不想回去,拉着主人不要走,后来主人就试探狗,是不是要我住下来啊,如果想要我留住在这里的话,那就向我叩三个响头,我就住下,猎狗就真的向主人叩三个响头,狗的意思是这里有一位年晚的老人无人照顾,请求主人留下来。前面的二都三溪坑口的一家原来就是从章旦村移居到此地住的就是全 公 林伯光的外祖母一家。1378年时,那年晚的老岳母无子没人照顾,他就在不远处另建小屋三间,与老岳母相伴。为待照顾老人潮夕,那年林伯光13岁,住居二年后,伯光15岁时父亲送他到县氶 李 矩家里读诗经四年,因他父亲棄世守制在家。洪武丁仰年,公元1387年夏天娶妻吴氏结婚,生育三子,长子,端佐 福房,次子,端宏 祿房,三子,端朝 寿房。有孙 十三位,分十三房。至今有656年历史,已有廿三代人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世 谷口始祖 林 全 字 伯光 生於公元1365年 卒於公元1424年 是林 詢的兒子 (貢生)種竹鄉貢元任福建邵武府檢校 </p> <p class="ql-block">谷口始祖全公有子三個 ,大子林 翼 字端佐 列為福房祖。次子 林 疇 字端宏 列為祿房祖 坟墓在宅後坟公路下。三子 林 璣 字端朝 列為壽房。第十五世 林 睦 字崇和 祿智五房祖 坟墓在前王山腳 。第十六世 林 暄 字邦素 (仁恩祖始)坟墓在仁恩降下穴。第十七世 林 涨 字良信 (鄉寳)坟墓在九龍金山坟 (金山太公)。第十八世 林 縕 字孔含 魚山房祖 坟墓在魚山田外降。第十九世 林應會 字尚禮 庠生(鄉寶)第二十一世。林鵬場壽官(族長)。第二十二世 林長青壽官(族長)。第二十二世 林有莘 字宗尹 (族長)。第二十二世 林 嘉 字宗會 (族長)。第二十三世 林天主壽官(族長)。第二十三世 林可柄 字汝宰 (族長)。第二十三世 林名士 字公望(族長)壽官。第二十三世 林天潤 字上霖 号名(驮伯雲)山口驮屋祖始 紹興儒家学子 天資聰敏 少精學業 未獲售志 而得道不忝儒流 府縣屢試均列前茅 稱為族中之元老。第二十四世 林茂時 字毓芳 (壽官) 精文理 達世故 志雖不售 于心無愧 少當遇朮者 謂公學優而數奇 名今晚歲 家室饒裕 精神矍矍鑠 繞芝蘭 榮玉樹 年高德邵 恩賜八品頂服 輝煌卓然 一鄉碩望宜矣 修譜修祠皆有重勞。 第二十五世 林松濤 字 甘泉 号雨霑(相) 学位(庠生) 精通法律 裁判超人。 第二十九世 林世典 字耀琦 (清朝武舉人)。第二十九世 林國材 字梓良 (歲貢生) 優秀学士 心地善良 樂於助人。 鄉裡前賢 前輩有位 林笛秋 才高八斗 心地善良 精通中醫 謙恭穩重 淡薄功名 為治病濟世 溫良仁慈 治病救伤 為鄉裡貧人無償醫治 鄉鄰評論良好。林君坦(字著明,1872-1956年)赴美国经商,是为驮屋华侨第一人。 林庭應 才學高深 但任山口小学校長 兼(鄉長) 鄉裡敬佩。</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世 林君坦 字著明 山口富商 馱屋前賢 早期旅歐老華僑 善智陰陽 精通天文地理 交龍點穴 替人排八字 </p> <p class="ql-block">林德光 字景光 出生於公元一九O七年 山口村人 一九二七年赴歐洲 并在法國參加革命 一九三八年回國 曾任武漢(新華日報)印刷部副主任 重慶印刷部主任 一九四五年任沈陽東北地區印刷管理處經理等 </p> <p class="ql-block">林藝圃 一九三五年仕山口區委書記 四O年任縉雲工委書記 四九年任麗水地委委員 松陽縣長 六O年調到國防科研部門 任副院長 負責火箭 衛星的研制和發射的領導工作 </p> <p class="ql-block">林言椒 一九三O年出生在山口 一九五三年復旦大學畢業 一九五九年開始 在報刊上發表史學文章多篇 一九八三年評為副編番 一九八七年評為編番(教授) 編(太平天國革命討淪集)等多篇文章 </p> <p class="ql-block">林如奎 中國工藝美朮大師 青田石雕藝朮家 浙江省工藝美朮學會顧間 曾任山口石刻生産合作社首任社長 作品格調高雅 技藝精湛 </p> <p class="ql-block">林福照 於1982年 出任青田山口石雕厂厂长 1995年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同年被推选为青田石雕研究院的首任院长 1998年 组织举办“中国石雕之乡”回报社会青田石雕精品展 2004年 被中国玉石协会授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 称号 </p> <p class="ql-block">林獻毅 1950年在山口,方山等地參加土地改革工作 後來去油竹担任民校教師 兼任山口团支部書記 1953年由青田縣文教科分配到城区仁塘湾鄉任校長 1956年到青田縣農林水利局 从事畜牧兽医工作 任兽医站站長 獲得(兽医技師) </p> <p class="ql-block">林希樵 山口大隊黨支部書記 十修宗譜主任 為祠堂收回做了大量工作 </p> <p class="ql-block">林浙泸 山口鎮居委主任 鎮僑聯秘書長 愛好文藝 特出奇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錫樵 山口鎮僑聯副主席 山口鎮象棋協會主席 意大利米蘭意中僑民工會青田分會會長 中国侨联侨商会委员 湖北省侨联顧問 樂於助人 周而不比 馱屋長老 </p> <p class="ql-block">林序景 旅居丹麥 担任華人總會顾问 从少年离鄉 不忘故裡 幫助親戚朋友鄰居辦理出國多人 从不收錢 給人吃住 還辦轉移 助人為樂 可貴精神 </p> <p class="ql-block">林京煌 西班牙中西女企业家協会主席 无私奉獻的追求 庄嚴承諾的金鳳凰 </p> <p class="ql-block">林勝琴 欧洲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主席 匈牙利华侨华人妇女联合总会会长 青田县海内外女企业家联合总会名誉会长 无私貢獻 八方支援 為疫情纷纷捐款捐物 共克难关 精神可貴 </p> <p class="ql-block">林國權 山口鎮僑聯副主席 芬蘭國青田同鄉會會長 關懷祖國 熱愛家鄉 </p> <p class="ql-block">林燕龍 西班牙南部華僑華人恊會會長 西班牙塞维利亞中文學校創始人 學校協會主席兼校長 </p> <p class="ql-block">林燕標 1979年抵达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1993年加入丹麦华人协会 历任副会长 常务副主席 现任丹麦华人总会主席 丹麦华人总会中文学校校长 丹麦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高级顾问 丹麦华人艺术团顾问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 中国侨联海外委员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理事 中华海外联谊会海外理事 北京市海外交流协会理事 北京侨联海外委员 愛國愛鄉 2000年為家鄉千絲岩 獨資修建媽祖廟 愛好文藝 樂於助人 </p> <p class="ql-block">林葉利宗 丹麥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p> <p class="ql-block">山高谷底玄 筆架在眼前 泉川三白水 岳目四丘山 東有千絲岩 南有圖書山 西有獅子頭 北有鼻象山 華麗勝桃園 似人間天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 山口本色八詠風景記 ⊙</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一詠 筆架山 筆峰高聳翠連天 露滴林泉潤硯田 無限嵐光和墨寫 恍如落紙起雲烟 </p><p class="ql-block"> 第二詠 泗洲堂 象鼻原來在水間 天然削壁手難攀 更看亭外雙溪水 流到灘前九析灣 </p><p class="ql-block"> 第三詠 獅子頭 山勢崔巍貓似獅 天生頭角更稀奇 千行柳竹隨風舞 恍似眠雲欲醒時 </p><p class="ql-block"> 第四詠 石貓山 咬牙張爪似貓形 蹲踞緣何不發聲 料是山空無鼠過 年饑霜雪幾多經 </p><p class="ql-block"> 第五詠 將軍岩 盔甲昂昂山勢擎 將軍撫劍恨難平 至今溪水渹渹裹 猶是當年戰鬥聲 </p><p class="ql-block"> 第六詠 迭詔岩 偶因國憂避岩隈 新詔緣何迭迭催 縂是人臣無二主 忍拋沙漠去仍回 </p><p class="ql-block"> 第七詠 千絲岩 不見前人在 空從此地游 山深雙壁合 瀑濺一天秋 照日虹光麗 陰雲暑氣收 臨流無限意 潭水自悠悠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八詠 圖書山 結伴上山徑 但聞鳥鵲喧 問洞何處是 山深地且偏 採掘岩腰下 烟霞罩半山 山氣菁華聚 樵夫相往還 此間有文石 珍貴莫可言 </span></p> <p class="ql-block">青天白雲美 山高水秀麗</p> <p class="ql-block">永安橋頭榕樹盛 橋前臥樂老人亭 </p><p class="ql-block">石板橋建於1888年 通橋典禮時有本地鄉親三十二歲牽孫行橋 表示平安吉祥 取名 (永安橋)</p> <p class="ql-block"> 山深雙壁合 瀑濺一天秋 </p><p class="ql-block"> 臨遊無限意 潭水自悠悠</p> <p class="ql-block">山口下殿泗洲堂 保佑大家都安康 </p> <p class="ql-block">泗洲堂前松樹大 美景傳遍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魚山後面有方岩 景點開發眞奇怪</p> <p class="ql-block">天後娘娘媽祖廟 有求必應保平安 </p> <p class="ql-block">林氏祠堂在中央 世上百善孝為先</p> <p class="ql-block">上殿就是龍溪廟 求神学佛多了愿</p> <p class="ql-block">本村大宅第二份 出個笛秋救窮人</p> <p class="ql-block">南山拱秀在馱屋 天潤茂時子孫多</p><p class="ql-block">馱屋前賢雨霑相 判决家愤众得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三份老屋</p> <p class="ql-block">新四份老屋</p> <p class="ql-block">八份改上祠堂</p> <p class="ql-block">陳家老屋</p> <p class="ql-block">周家底老屋</p> <p class="ql-block">山口老屋摸撈撈 能間都住新洋房</p> <p class="ql-block">樵夫救鹤得宝石</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谷口(今山口)村有个樵夫上山砍柴,到了半山腰,忽然传来白鹤的声声哀鸣。他抬头一看,只见一株大松树上,有只白鹤伸长头颈向下看,两眼泪汪汪的。樵夫走近树下,发现一个树洞被茅草掩着,一只白鹤双脚被藤蔓缠住,陷在洞里飞不起来。他俯身抱起白鹤,解开藤蔓,放白鹤飞上树顶。树上那只白鹤马上鼓动双翼,两鹤对着樵夫鸣谢三声,展开双翅在他头上盘旋三圈,落下一片白色羽毛。樵夫伸手去接,却忘了手中还捏着柴刀,只听“当啷”声,柴刀脱手掉在头上,将石头劈下一块。他急忙捡起柴刀,“怪呀,柴刀一不崩口二不卷刃。”再看那块石头,竟然玉彩斑斓,晶莹闪亮。他惊喜地将那块石头揣在怀里,带回家中。村人看了都高兴地叫了起来:“宝石!宝石!”这“宝石”就是能雕可琢的青田石。</p><p class="ql-block"> 来源于青田县志</p> <p class="ql-block">石雕精品 發揚世界 歷史悠久 大師衆多 名聞天下 石都之鄉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口曆史从 林 諫公 名 格非的堂侄林全公 名 伯光 祖始 打獵到此地定居 莫干湖 (後干底)又名 谷口 現名山口镇 至今匆過656多年 繁榮24代的山口鎮 歷史悠遠 變化萬千 (居林山通之公后裔至今有第36代 於(城)字輩)</p><p class="ql-block">山口镇是青田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田县城西南,区位优势突出,东南与温州市瓯海区相邻,交通便捷,距青田火车站7公里,温州机场50公里,省道青岱线贯穿全镇。经区划调整,下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行政区域35平方公里,林业面积48648亩,耕地2191亩,常住人口1.2万人。</p><p class="ql-block">1949年建竹山乡,1952年更名山口乡,1958年称管理区,1961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85年改镇。1997年,面积67.9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大田、朱坑、陈半山、雅陈、彭裕、大安、驮寮背、山口、小平坑、牛寮坦、方岩下、11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山口镇是集“石雕文化”、“华侨文化”、“名人文化”最为浓郁的乡镇,有汇聚石雕精品的青田中国石雕城,有游客如织的千丝岩石文化4A景区。2014年,山口镇深入实施“创石雕文化名城,建休闲养生福地,打造中国石雕风情小镇”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具有浓郁华侨石雕文化特色的“秀水石都”。</p><p class="ql-block"> 山口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山口镇居民80%以上是侨属。全镇现有1.6万名华侨旅居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他们艰苦创业,并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青田华侨发源地之一,山口镇正积1极探索建立华侨历史陈列馆,大力宣传华侨的创业精神和爱国爱乡之情,弘扬山口华侨文化。</p><p class="ql-block"> 林燕榮 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