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在万县的日子

清心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住在二马路六机部宿舍楼下,爸爸当时被军分区派去修建襄渝铁路,长年不在家。家里弟妹多,妈妈里外忙得焦头烂额,为了帮助妈妈分担压力教导孙辈,1971年夏天,外婆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我家。</p><p class="ql-block"> 外婆身高1.72米,能说会道,是个气质特别、识文明理的小脚婆婆。妈妈上班,外婆坐阵指挥家里的孩子们分工参与劳动,大姐学着做饭、做针线,我就包了打扫全家的卫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还亲自教我缝被子;</span>三妹新爱负责给她洗小脚、倒尿盆;她教四妹新华针活儿,切菜切丝儿,在外婆的教导下,我们都学会了不少家务。外婆喜欢和邻居家的小脚婆婆相约去西山公园玩,每次带上四妹陪着她们。外婆来家,大舅每月都会寄来二十元生活费,爸爸给她订有一份《参考消息》报,外婆在北京生活时养成了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邻居们喜欢和她聊天,她说话条理清晰,头脑反映敏捷。外婆很会教育我们,孩子的心思她全能知晓,用眼神就能震慑住你,调皮捣蛋的事儿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外婆还抽烟,抽竹筒水烟,抽烟的样子很享受,我们姐妹都帮她点过烟。点烟还要有点技巧,竹筒烟嘴上装上烟丝,用草纸卷的小卷,点着后又灭火,抽烟时用嘴巴再吹燃,慢慢的用。她用草纸点烟不用火柴,可以少花钱。</p><p class="ql-block"> 据说外婆年轻时家中富裕是独生女儿,嫁给外公后一起做生意,养育成人的有七个儿女,治家理财都很在行,抗战动荡时期也坚持让儿女们读书学习,重视教育,妈妈很是佩服、孝顺自己的母亲,爸爸和外婆相处也很好,我们心里对外婆既喜欢又是有几分畏惧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院子里路面坏了高低不平,就在家旁边的过道上,一个估计一寸多高的小坎,外婆不小心绊了一下没站稳就坐下去了,她个高又是小脚,上重下轻的坐下去就把大腿骨坐裂,还摔坏了大腿,当时就送往二马路医院,医生说要动手术,妈妈吓坏了赶紧写信告诉爸爸。爸爸从襄渝铁路请假回来,在医院住院了一段时间,因为外婆对万县地区小医院医疗条件能力表示质疑,坚决要求保守治疗就没有做手术。回家后,由于我家人多经济条件有限,爸爸只能托人买了许多中药用外敷方法治疗外婆的伤腿,但还是没有能够帮助外婆站起来。外婆一直很想回北京治疗,爸爸也曾给大舅去信商量方案,可是路途遥远,爸爸连往返送外婆的路费都凑不齐,各家都有难处实在无法实现,经过长辈们商议,西安五姨也寄来生活费补贴,外婆只能继续留在万县和我们生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1972年,我们搬家到后勤部大院里居住。外婆个性坚强,恢复一段时间也已经能用两个方板凳在楼道上来回倒替着挪动身体出门了,七妹儿和八娃儿给她搬凳子还比赛谁做得好,被外婆夸奖得好开心。</p><p class="ql-block"> 外婆一直单独在伙食团搭伙,打饭的任务主要是四妹新华、二弟新川去完成,她也心疼自己的外孙们,跑腿是有奖励的,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沾光,打饭还常换人。我建议外婆把打饭的差事儿多交给二弟,因为营养不良他的头顶都长方了,这样就可以吃到一至二片肉,那以后出门新川就是外婆的拐杖,不论去哪儿都陪她,吃剩下的饭菜都是给新川吃,大弟新跃还常常嫉妒因此欺负二弟。</p><p class="ql-block"> 遇到孩子们生日,外婆会用她的私房钱专门给做两个煎鸡蛋吃,每个孩子都很盼望着过生日。外婆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大姐下乡后从农村回家探亲,因为姐姐总是把土特产都带回家,常常给全家人惊喜,鸡、鸭、兔子、鸡蛋都是稀罕物,家里就会比过节还热闹,能有几天好的荤腥解馋。</p><p class="ql-block"> 1973年底,外婆因为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发病时我就在她跟前,送到医院一直晕迷着,医生说如果七天内醒来后就有救,爸爸急急地回来了,和妈妈在医院忙前忙后安排守护着外婆,我和三妹放学后晚上也轮流值夜班,替换爸爸妈妈。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我们用最快捷的电报通知了各处的长辈们,大姐也自己从凉风下乡点回来,说是突然心里慌慌的觉得家里有什么事儿,背着满背篓吃的就往家里赶,终于在医院见到外婆的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妈妈的兄弟姐妹们除了幺舅在北大荒太远了回不来都赶来参加外婆的葬礼,家里也是第一次来这么多亲戚。爸爸当时归属军分区司令部,部队还派了军用吉普车给予方便,司机恰好是五姨的战友廖丛林。丧事办完,大舅看我妈妈一个人要支撑这么大个家太辛苦了,就提出把六岁的幺妹儿新斌接去北京读书,分担一些生活压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外婆,早年从北碚水土镇迁居重庆市区储奇门,万县、合川、西安、北京辗转南北,一辈子都围绕家庭,为了儿女们奔波,她在每个儿女家里都居住过一段,在万县生活的日子,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站,享年七十二岁,也是我们家人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段日子。</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姊妹们聚会,常会回忆起过去的往事,怀念我们的父母和充满智慧的小脚外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