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叮呤呤”的车铃声响起,是父亲下班回家了,每天几乎固定的时间,在进入胡同拐弯的地方打铃,是父亲的习惯。这一阵铃声如同“雷震”,我立马丢下一群正疯跑的小伙伴,飞快回家,做出正在写作业的样子。父亲也总是笑笑,不做深究,其实他何尝不知前一秒钟我还正扮演王母娘娘,追打着一群泼猴。第二天的早上,父亲又用他的自行车,横梁上驼着我,后座上坐着抱着妹妹的妈妈,一家四口自由的穿梭在大街小巷,我们三个对父亲的车技赞叹不已。多年后,自行车已落入历史的尘埃,但那辆载满了我们一家人欢声笑语的“宝马”却永久的留存在我的记忆里。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家训就是:家庭合睦,相亲相爱。那年我八岁。</p><p class="ql-block">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十八岁那年我来到洛阳师院读书,虽有电话,但父亲一直坚持手书书信寄给我,每月一封,雷打不动,可惜后来辗转流失,只保留一小部分。印象中我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跟父母倾诉,宿舍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学习的起起伏伏,包括第一次谈恋爱。父母亲经常一起写信给我,一封信里经常有一段是父亲写的,有一段是母亲写的,他们指导着我前进的道路,安慰着我偶有受伤的心灵,鼓励着我一路进取,后来我被保送到河南师范大学继续学习,一路做到学生会主席,连年拿一等奖学金,获得各种奖励,这身后都离不开父母的一路扶持。“勤奋进取,自强自立”是父亲给我的第二个家训,那年我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我又回到洛阳工作,父母依然在渑池老家,我知道,他们舍不下的是我那年迈的奶奶,爷爷去世的早,奶奶一个人拉扯着年幼的父亲长大成人,个中艰辛,父亲感怀在心。奶奶从三十几岁开始独自抚养父亲,直到九十一岁去世,父亲也从未离开奶奶半步。我的母亲自从嫁给父亲的那一天,就和父亲一起肩负起照顾老人的重任,相依相伴,互相扶持,陪伴奶奶六十多年。奶奶八十五岁那年患病,后来一直卧床,父母二人亲力亲为,事无巨细,悉心照料,奶奶喜欢鸡肉,父亲便常常买来嫩滑的鸡胸肉,再剁成肉糜,团成小丸子,稍微炸一下,配上切的细碎的青菜,煮进软烂的细面条里,一点一点喂给她。奶奶还喜欢西瓜,夏天的时候,经常看到母亲下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切西瓜,她仔细的把西瓜瓤取出,一点一点剔除瓜籽,再用勺子挖着喂给奶奶,直到九十一岁过世,奶奶没有受一点罪,卧床多年,离世时依然整洁体面。四邻八乡都称我父亲是个孝子,好多父母亲的同事经常到家里看望老奶奶,多半是钦佩我的父亲吧。奶奶过世的时候,几乎整个厂区的人都来家里吊唁,帮忙。孝感天地,说的就是父亲吧!“孝老爱亲,以身作则”是父亲给我的第三个家训。</p><p class="ql-block">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如今我也在洛阳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儿女,父母在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年搬到洛阳,又开启了照顾我和我的孩子的生活。我脾气急躁,容易冲动,是幽默的父亲和可爱的母亲,用他们的方式化解了我所有的积郁苦恼,也用他们的善良热情感染着我和周围的人。他们会买回来路边老爷爷摊子上所有的青菜为了让老人家早点回家;他们也会做各种好吃的送给上下左右的邻居,让钢筋水泥的楼房不再冰冷。不管在哪里,我父母的家里总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想起当年父亲执掌一个上千人大厂的物资供应。大到机器设备,小到一把苕帚,都要经过父亲的手。都说这个职位一般人都干不了一届,因为诱惑太多。然而我的父亲连任三届,直到退休。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很多厂里的同事提起父亲,莫不交口称赞。还记那个曾受父亲多年照拂的伯伯感激不尽,每年总是送来一些自己家种的苹果,父亲说这个是推脱不掉的,却总在伯伯返回的时候偷偷塞给他一些现金,或者一些装作我们不穿的新的衣物。“清正廉洁,与人为善”是父亲给我的第四个家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带洛水长,一脉家风扬。成年的我,深受父母教育感化,在洛阳这个第二故乡,扎根教育事业,专心工作,孝敬父母,敬爱公婆,和我的爱人虽相隔两地,但情深意重,共同抚育着我们的下一代。我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优秀的老师,优秀的父母,更希望父母给我的,我也能传承给我的孩子。并且做的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