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实秋(4)

南坡后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文字均摘自梁实秋文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均为我的朋友韩国杰先生拍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地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事前不知道他是如此爱惜气力,所以不免要热心地迎上去握,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涔涔地讨一场没趣。而且你还要及早罢手,赶快撒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他预备把那巨灵之掌给另一个人去握——不是握,是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朋友相见,握手言欢,本是很自然的事,有甚于握手者,亦未曾不可,只要双方同意,与人无涉。唯独大庭广众之下,宾客环坐,握手势必普遍举行,面目可憎者,语言无味者,想饱以老拳尚不足以泄愤者,都要一亲炙,皮肉相接,在这种情形之下握手,我觉得是一种刑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三人日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意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奇怪的是,这洋玩意儿兴了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蔚成风气。长一辈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横冲直撞,孩子们当然认为这是生存技能之一。学校不能负起教导的责任,因为教师就有许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无排队之明文规定,警察管不了这么多。大家自由活动,也能活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洋人排队另有一套,他们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队。邮局、银行、剧院无论矣,就是到餐厅进膳,也常要排队听候指引-入座。人多了要排队,两三个人也要排队。” “洋人排队,浪费空间,他们排队占用一里,由我们来排队大概半里就足够。因为他们每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通常保持相当距离,没有肌肤之亲,也没有摩肩接踵之事。我们排队就亲热得多,紧迫盯人,唯恐脱节,前面人的胳膊肘会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喷出的热气会轻拂你的脖颈。其缘故之一,大概是我们的人丁太旺而场地太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是礼仪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常幻想着“风雨故人来”的境界,在风飒飒雨霏霏的时候,心情枯寂百无聊赖,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欢,莫逆于心,来客不必如何风雅,但至少第一不谈物价升降,第二不谈宦海浮沉,第三不劝我买保险,第四不劝我信教,乘兴而来,兴尽即返,这真是人生一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人是永远不知足的。无客时嫌岑寂,有客时嫌烦嚣,客走后扫地抹桌又另有一番冷落空虚之感,问题的症结全在于客的素质,如果素质好,则未来时想他来,既来了想他不走,既走想他再来;如果素质不好,未来时怕他来,既来了怕他不走,既走怕他再来。虽说物以类聚,但不速之客甚难预防。"夜半待客客不至,闲敲棋子落灯花" ,那种境界我觉得最足令人低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 “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做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呜呜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困扰人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为度,而无须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畎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了脖子喊一声: “你吃过饭啦? ”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地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韩国杰先生深入山谷丛林所拍摄的珍稀鸟类摄影,生动传神,真是漂亮极了!向他致敬致谢!)</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