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碛口(一)

靳瑞生和田国玉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到达碛口古镇的时候,下起了阵雨。这场久违的大雨似乎专为我们接风洗尘。在客栈洗漱一番,更换衣服之后,雨停了。于是,我带领爱人和儿子开始了心仪已久的碛口之行……</p> <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 雨后的碛口古镇呈现出一片安逸与宁静。</p><p class="ql-block">&nbsp; 踏着光滑的青石板路,漫步古老的明清街道,导游小姐侃侃而谈,“追溯历史,碛口之名最早出现在《隋书》。当时,这里是山西抵御匈奴的要塞;碛口镇这一称呼则是从清乾隆年间才开始的。可以说碛口登上历史舞台,走向辉煌,完全得益于晋商的兴起……”</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游人稀少。】</p> <p class="ql-block">由于家族原因,对于晋商,我情有独钟,以前就曾做过一些研究,也写过一点文字。</p><p class="ql-block"> 从清代至民国年间300多年的岁月里,晋中地区汾、平、介、孝一带的商人组成一支支强大的商帮(史称晋商),艰难地开辟了著名的“走西口”之路。在这条漫长的西口路上,伴随着悠悠的驼铃声,晋商一方面将内地的茶叶、汾酒、日用百货运往我国西北甚至俄罗斯,同时又把“口外”的粮、油、盐、皮毛、药材等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回山西,再销往京津冀或者更远的长江以南。长年累月的辛劳,风餐露宿,匪患不断,加之黄河天堑,疲惫不堪的晋商确实需要一处中间休养放松的地方。这时,碛口凭借其独特险恶的天然地理位置就成了西口路上一处重要水陆码头。于是,明清时期,碛口“商旅往来,舟楫上下之要津……人烟辐辏,货物山积……”。</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当时碛口码头每天往来的船只多达150多艘,大大小小的店肆足有300家以上,“九曲黄河第一镇”名副其实。留存至今的道光年间郡人的一幅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就是当年碛口商贸繁华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一条大河,一座古镇,一段历史,一份情愫,竟使得我一次次投入你的怀抱……】</p> <p class="ql-block">&nbsp;黄河成就了碛口,也给碛口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历史上,碛口曾数次遭遇黄河泛滥淹没之苦。据传,曾经有“高人”指点河水泛滥乃是大河之中有一黑龙在作怪。于是,当地乡绅联合常年过往的晋商筹集巨资在卧虎山上修建庙宇一座,取名黑龙庙,专伺供奉河中作怪的黑龙,以求平安。说也奇怪,从此以后,碛口四季平安,商贸繁荣,黑龙庙也争得了香火不断。</p><p class="ql-block"> 今天,黑龙庙依然雄伟壮观,她默默地俯视着千年流淌的黄河,静静地接受着四方游客的朝拜。美丽的传说,反映了先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寄托着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渴盼。</p> <p class="ql-block">【晴空万里】</p> <p class="ql-block">【霞光沐浴】</p> <p class="ql-block">【黑龙庙院内】</p> <p class="ql-block">【秦晋之好】</p> <p class="ql-block">站在黑龙庙门口,瞩目远眺,雨后的碛口别有风味:夕阳下的黄河水波光粼粼,五里长街林立的店铺,鳞次栉比的客栈,曲径通幽的小巷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浑然一幅立体画!不由得感叹,碛口得到神灵黑龙的护佑,又有千古黄河的滋润,确是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水,昼夜不息,滚滚东流。上世纪随着时代发展,铁路、公路逐步兴起,碛口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她沉默了,她也该歇息了……</p> <p class="ql-block"> 2</p> <p class="ql-block">碛口的建筑颇有气势特色:街市随黄河河道延伸,一侧是涛声悠悠,河水奔腾;另一侧则是古香古色,店铺林立,;后街货栈,客栈,当铺,商会等随卧虎山势修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由下而上直通黑龙庙。</p> <p class="ql-block">【古有驴夫,今有车夫。】</p> <p class="ql-block">碛口虽然位居北方,建筑风格却融入了明显的江南特色。沿街店铺货栈都留有豪华大门、飞檐斗拱、五脊六兽、砖雕木刻,工艺精湛;门窗则采用南方特点的活动式屏门,这样白天敞开增大了空间,所有陈列货物让过往行人一目了然,夜晚关门上插,东家清理账目,安全无忧;间或宾客对饮,其乐融融。别的院落,虽然修建在斜坡山地,却是设计的整整齐齐,宽宽敞敞。下院的脑畔就是上院的院落,每个院落都留有两道大门,彼此相连,层层叠加,其间又有弯曲的小巷延伸,使得整个古镇建筑浑然一体。惊叹于古人这么聪明才智的同时,我更加理解了美国环境设计终身教授董伟先生对这种“立体交叉式的建筑”的高度评价:“碛口这种四通八达的乡土建筑,便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往来。说明当时的人际关系是非常融洽的。现在,美国人正研究这个问题,不曾想到中国人早有典范”。</p> <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逛碛口“夜市”。】</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碛口曾经是没有‘女人’的集镇”,这是因为历史上当地财主的女眷都住在今天的西湾村和李家山。可以说碛口古镇是财主和客商工作、休闲的场所,西湾村和李家山则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区域。富甲一方的财主修建自己的宅子时,自然不会吝啬,由此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西湾村一座大院里,我遇到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大爷。老人有点耳背,口齿却还算清楚利落,说起家族历史头头是道:先祖陈先模于明末年间从方山迁徙至此,历经几代繁衍,兴旺发达,遂在此依山傍水之处,大兴土木,修建房屋,经年累月,渐成规模。老者回忆,西湾村位于两座石山之间,周边修有围墙(后来逐渐拆除,直至今天仍然依稀可见其痕迹),构成一座城堡式庄园。徜徉西湾村,可见房屋和碛口古镇一样也是依山就势,层层叠加,高低错落,变化多端,院与院之间有门可通,却又自成一体,只是好多院里又多了石磨,石碾,水井。遥想古人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式生活该有多么惬意呀!</p> <p class="ql-block">位于碛口古镇南约一公里处的李家山也是碛口古镇一张靓丽的名片,这里四面环山,两条小溪自东向西注入黄河,村落整体结构酷似一只腾飞的凤凰,吴冠中先生站在东面山头远望西山建筑时曾感慨“大有布达拉宫之感”。吴先生1989年在李家山写生逗留过一段时间,随后他撰文写到:“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这里从外面看非常荒凉,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再难找到!”</p> <p class="ql-block">【也是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彩色毛驴】</p> <p class="ql-block">【拜师学艺,唱民歌。】</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院院落落的大红灯笼竟先点亮。站在河岸仰望整个碛口古镇,但见一片灯火阑珊,一派祥和景象,一幅别样的清明上河图。这时我突发奇思妙想,当年碛口可以说真是男人的乐园:在这里,他们歇歇脚,打理一番货物,舒服舒服筋骨,又将踏上枯燥凶险的西口之路,马不停蹄,走向远方……也许我的爷爷此时此刻就在其中某个影影倬倬的窗户下,或盘算生意盈利,或思念远方的父母妻儿,抑或正在与他的相好,卿卿我我,离愁别绪……</p> <p class="ql-block">【美酒+一支烟,美酒+一块馍,足以品位,听涛黄河。】</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靳瑞生,笔名和田国玉,中学英语老师,爱阅读,爱写作,爱旅游。以文会友,广结善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