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本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花了四个课时,前两首古诗花了两个课时,后一阕词花了两个课时。</p><p> 四年级的古诗词教学相较前面的年级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浅显的理论,如:平仄交替、押韵等。这不,上个学期教过的平仄交替的规律有不少同学在拿到这学期教科书以后就能用上了。开学第一天早上杨楚帆同学就拿着书本指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上自己标好的平仄和我说:“老师,您不是说过平仄交替吗?为什么这首诗的‘白’、‘蝶’不符合平仄交替的规律?”我立马在全班表演了杨楚帆很会思考,接着就给大家介绍了入声字,古汉语中有些字的音、形、义跟现代汉语差别很大,有些字如果用普通话读不符合平仄交替的话就用湖南方言读出来,我们南方的方言很接近当时的调(平水韵),这样读诗,节奏和韵味就出来了。其实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还应注意第二首诗《宿新市徐公店》的“蝶”字读音,“蝶”字虽不在二四六字,但为这首诗的白脚,格律诗的韵脚和白脚平仄是相反的,所以这首诗的“蝶”也有必要让学生读入声,至于理论方面可不求甚解。</p><p> 学习这两首诗,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少孩子利用注释、资料理解了课题,但对《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了解不多,于是介绍了这些诗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此诗是夏日的第一首。紧接着黄柯伦同学就联系历史背景介绍了范成大的主要成就,他晚年之所以能这么安逸、闲适地退居石湖,与他的外交成就是分不开的。在谈到范成大和杨万里关系的时候,龙俊希同学利用手头的资料告诉大家他们都是“南宋中兴四大家”,我接着补充了一位重要人物陆游,他们三人不光都位列“南宋中兴四大家”,而且还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不过陆游没有他俩幸运,因为小人(秦桧)的不满乡试第一的陆游在殿试中名落孙山。(介绍陆游原因有二:一、前面积累《示儿》的时候有所了解;二、本单元日积月累学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还会拓展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建立了诗人间的联系后,我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内容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接着让学生重点读好《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再半扶半放着让学生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补充的两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老教材选诗)、《宿新市徐公店(其一)》。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我引导学生在各种形式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形式美,在诵读过程中我根据学生情况,引导学生逐步地划出停顿、标出平仄、圈号韵字,有了方法的指导后再让学生朗读,诗的节奏就在结构(七言诗四三或二二三)、韵律(平仄交替、押韵)中得到凸显。读好了诗的形式美,我接着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当小诗人想象画面,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再让学生体悟景物的美。在对比前后画面不同的美时,陈梓骁同学说:蜻蜓蛱蝶让这样静谧的画面有了生机,成智威同学接着道:蜻蜓蛱蝶增加了几分情调。多么有诗心的两个孩子啊!王崧舟老师说诗词教学应以诗性为重,会心诵读才能感其情,这两位同学真正做到了会心诵读。读出了画面的美,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就可想而知。读诗的梯度自然就出来了:读出画面感、读出动静之美、读出诗人闲适、享受的感觉。读好后我让学生想想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陈奕晗、谭智仁异口同声地说:夏天,因为老师您之前介绍了春日、晚春都有十二首,那二十五就是写夏天了。表扬了两位同学善于思考以后我又问道还有其他原因吗,立马又有同学回答这些景物都是夏天的特征,菜花都要谢了,所以很稀疏,这就意味着夏天来了。接过菜花的话题我又问:第二首诗是写的什么季节啊?王雅青同学略加思考,答道:“春天,黄蝶飞入菜花都找不到了,证明菜花开得很茂盛,那肯定是春天。”听了这样的回答,真的被小朋友的智慧所折服。于是就着课堂的生成顺利引入到了第二首诗的学习,掌握了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学习这样同类的诗就游刃有余了。</p><p> 教学《清平乐•村居》花的时间较多,原因一:这是词这种体裁第一次以精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原因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中独树一帜的代表,要通过学习一篇文章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多篇文章甚至去研究作者、整本书,需要多花些工夫。正如宋代大学问家陆九渊所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教学之初,我让学生回忆了二年级上册所学的《村居》,再出示本课所要学的《清平乐•村居》,当比较题目异同时,罗志宇同学立马回答今天所学的是词,清平乐是它的词牌,词牌后面加一个点再写题目。我肯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后继续发问:那它们除了体裁不同还有其他的不同吗?给了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后,陈奕晗回答:词的形式不同,李栩涵接着补充:中间空了几格分出了自然段。在肯定孩子善于发现的同时,我纠正了她的叫法,词是用“阕”或“片”来表示,中间空格将词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一个部分叫“上阕”或“上片”,下面一个部分就叫“下阕”或“下片”。接着王雅青又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词的字数不一,而诗都是很整齐的五个字或七个字。真是个用心观察的孩子!正因如此词又称为“长短句”,于是就引出了词的相关知识“词又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这样的理论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肯定有难度,但放到具体的词里进行解释就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了。词就是唱歌的歌词,每首歌都有固定的曲调,每首歌调都有固定的几句话(结合音乐课学过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每句话都有规定的字数,每个字都有规定的声调。我们在本单元日积月累中学习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还会补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学生对照一下就更进一步理解了。初读词,发现孩子们预习得很不错,字音、停顿都没问题,于是就看看孩子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如我预设,“醉里吴音相媚好”不好理解,并不是说字面意思不好理解,而是吴音怎么就媚好了。紧接着我播放了歌唱家程桂兰所唱的《茉莉花》(虽为江苏民歌,但咬字行腔很接近吴侬软语),孩子们听后抒发了自己的感觉:很悠长、嗲嗲的、很柔和,这样的感觉真可用一个词形容——媚好。理解了词意后,学生继续读词,边读边圈出作者的所见所闻,感受作者所思所感。在交流作者所闻时,我让学生想象情景,说说老两口是如何相媚好的,有的说老两口在聊年轻时候的事,有的说老两口在聊孩子们的事,有的说老两口在说情话。那此情此景又给你什么感觉呢?温馨、和谐、美好(李栩涵等同学答)“这样的场景怎么不让生在北方的词人辛弃疾喜爱呢?但作者的最爱还在后面。”我话锋一转引入到下阕的学习,为了更好地理解下阕的情感我引入了汉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儿的悠闲自在、天真可爱。再把感受到的情感送到朗读中,读词就上一个层次了。读好词的情感后,我再回到这阙词的词牌——清平乐,鼓励学生猜一猜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孩子们望文生义清平就是清净太平。“没错,这首曲子就是祈祷天下太平的。天下真的像词里描述的那样太平吗?”王雅青结合自己手头的资料回答:“这只是小范围的,当时南宋朝廷并不太平。”是啊,辛弃疾也深深知道这一点。黄柯伦同学拿着历史书说到:“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打了好多仗,但南宋朝廷主张谈和,没有辛弃疾的用武之地。”说到这我又引入了辛弃疾同时期的词句“说剑论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学生理解了意思后,更加明白了辛弃疾的悲愤、郁闷。“读到这,醉的只是这对老夫妇吗?辛弃疾又是真的想醉吗?辛弃疾还有很多词里有这个“醉”字。”话音刚落,任灏雨同学就吟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此环节的设置虽与本单元人文主题无关,但很有必要,第一是基于学情,孩子们通过上学期的阅读,已经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课堂上也有所呈现;第二能全面把握辛弃疾词的基调,带动学生读更多辛弃疾的词。) </p><p> 越来越享受这样的课堂!它让我成长,也让我带着孩子们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