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关乎最高良知的著名审判,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逃往西德的青年克利斯。1992年2月,在统一的柏林法庭上,亨里奇受到审判,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在执行命令,她没有选择的权利。然而法官却给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反驳的审判的理由——即使是在执行命令,仍有把枪抬高一厘米的主权,选择打不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著名的“一厘米主权”。</p><p class="ql-block"> 虽然在历史真实性上存在诸多说法,但故事本身却能带给我们诸多反思。是啊,一厘米虽小,却可以拯救一个在这世界上只活一次的生命。在无论多么严苛的体制和残酷的环境下,我们每个人的手中都拥有这一厘米的主权。 </p><p class="ql-block"> 朱永通在《教育的细节》一书中引用这个故事启发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生活中也应该秉持一厘米的信念和行动。故而,他提倡“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一厘米虽然微小,但积少成多,就能引起更大的改变。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改变整体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但就像故事所告诉我们的,任何体制和环境都取消不了个人的相对自由,而这个自由正是体现在你处理的一个个细节上。 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据此,我非常认可周国平所说的:“看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念是否对头,不必看校园文化是否有声有色,教育改革是否轰轰烈烈,考核指标是否名列前茅,一个细节就足以让背后隐藏的丑陋暴露无遗。”就像他的题目一样,整本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和新潮的术语,有的只是一个个看似细枝末节的故事,带领我们直击教育现场,像电影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展示教育现象中的假恶丑和真善美,譬如那些有礼貌地深深地向老师鞠躬问好却得不到积极回应的学生,譬如那些被老师遗忘在地上的学生熬夜制作的卡片,譬如那教室中被孤立的单独座位……当然也不乏常常会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真善美:陪孩子谈心到深夜的背影,课堂上给予学困生鼓励的话语,下雨时老师递去的一把雨伞……在我看来,所谓“一厘米之变”就是被改变的一个个细节,正所谓“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当下的教育,教师没有自主权,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一厘米之变的意识,附注一厘米的行动,坚守一厘米的主权,依然可以舞出教育的春天。所以,请我们没有一个人握好手中的“一厘米的主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