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元宵节

洛村

<p class="ql-block">  自从离开老家来到这里工作之后,就再没有元宵节的概念了。因为大部分年份里,正月十五已经上班,有时是在教室里陪着学生们渡过的,有时是在旅途中渡过的,几乎没有专门为了元宵全家坐在一起吃个饭来庆祝元宵节的。</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元宵节还是还有盼头的。父亲会在农历十四的时候到集市上买一些烟花回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叫做魔术弹。每年手拿着魔术弹,看着一颗颗灯花冲天而上,在空中炸出一朵朵短暂而炫丽的光花。一边放还要一边数,一支里有几颗,土话叫几响。哥哥姐姐们还会在旁边数落,有没有拿得直一点,这样可以放得高一点。最啰嗦的是我家二姐,一会叫谁家的放最高,一会叫谁家放最多响。我记得有一年,父亲买了一些新玩意,大概是会旋转而飞的蝴蝶形状。从买回来那刻起,总要想偷出来先放掉。在那个普遍经济不是太好的年代,这种放烟火的快乐总是短暂的,甚至很多家庭是不放的,只是放只挂鞭炮了事。等到后来经济好转之后,我们也长大了,早已没有了那份盼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对于元宵节,小孩们最期盼的除了烟火之类还有另外一个活动,就是闹元宵,我们老家叫养灯。但是不是年年有。什么情况下会有呢。需要有人生了儿子。头年如果有人生了儿子,第二年的元宵节就可以给这个儿子在祠堂或者祖厅里上灯。作为一种荣耀,当然需要在祠堂或者祖厅里摆些东西出来请大家乐呵乐呵。一般情况下来庆祝的人是同一个太公的。我们村是一个大村,基本分成四五个片,也就最早来村里定居的祖宗生了四五个儿子,然后再分支出去。偶尔大家玩得兴起,也有互窜的情况发生,就是不同片的窜喜。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生产组都有一副铜锣等乐器。人们敲锣打鼓的结队前往庆贺的地方。一般来说进去之去,主人先发香烟之类的,然后队伍里就会有头人出来唱花鼓了。来的人和接的人,互相对唱,有点类似赛歌性质。大家玩得高兴就多唱一些。孩子们就跟在屁股后面起哄,听一些段子,到处乱窜。一般情况下,去的男孩子也有烟可以发到,你在那里抽,也没有大人管你。有些小孩调皮一点,就开始往袋子里塞吃的了。如果同一年里要庆贺的人多,可能在一个地方呆的时候就会短一些,但是最后一个往往就会玩眼久了。划拳,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我就记得小时候父亲基本上都醉着回来的,听说还经常在路上就踩进水田里的。主人家摆出来吃的东西,也会反映主家的经济状况。一般人家就是自家种的花生,自己做的云片果子,炸的米酥条子,葵花仔之类,洒一般也是加了水的米酒了。经济状况好的就会摆一些买来的新鲜东西,比如孩子抢的糖果之类的。</p><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开始南下打工。基本上初五初六就开始往外面散了。留下一些老头小孩在里家,就玩不起来了。虽然也会举行,但是都形式一下,一帮妇女老人带着一群小孩走过场去一下,稍微坐一下,就走了。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非得到过年过节才有了,孩子们也不稀罕了,去也就是凑凑热闹。会唱花鼓,会划拳的人也逐年老去,接不上茬了。</p><p class="ql-block"> 幸好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摆脱了为生计发愁的境况。小时候参加过这些活动的60后,70后开始怀念这些活动了,于是又开始购置了家伙,春节期间练起来。这也是因为有微信群之类的通讯工具,远在他乡的我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十分盼望能够恢复到几十年前的热闹情景,虽然谈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总归是一种传承吧。</p><p class="ql-block"> 我十分怀念逐渐模糊的家乡元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