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信阳纪事14

老豆

<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51 北伐前线</b></font></h1> 此时驻军信阳的还有魏益三部,也是从保定回撤下来的。<br><br><br><br>魏益三(1884-1964)本系东北军郭松林部下炮兵团团长,他的本钱是张作霖引进的30门德国克虏伯重炮。郭松林死后作为“东北国民军”唯一投降冯玉祥的降将,带着炮团的克虏伯重炮投入国民军,与冯玉祥合作后任国民军第四军军长,所部仍有1.5万人。<br><br>1926年2月7日被奉军驱赶至保定后,冯玉祥的国民军失势。魏益三3月份曾投靠阎锡山晋军。田维勤抵达直隶后,魏益三转投吴佩孚系,受到吴佩孚重用,任命其为“讨贼联军第四路副总司令”“第三路总司令”。 <h5><b>魏益三</b></h5> 北伐前,吴佩孚部属刘玉春占领信阳后,刘部第八师就留驻信阳。靳云鹗部仍有数千人驻守信阳,主要在武胜关、平靖关和鸡公山一带。<br><br>此后,田维勤部2万余人调防信阳取代刘玉春的防卫,进驻信阳城内和信阳北关外火车站;魏益三部南口下来之后,仍旧拖着他的30门克虏伯大炮,也驻兵信阳游河、吴家店、平昌关,并有炮团驻信阳至罗山、光山沿途地带,魏部军力计2万人;另有粱寿凯师近万人驻五里店、双桥镇。庞炳勋部队师部近万人驻洋河、黄家院;还有高汝桐部驻中山铺、严济民旅驻二十里河。<br><br>彼时信阳驻军是有史以来最大者,不计其他仅正规部队数量辄10万以上。夫役马匹、薪俸粮袜悉取自民间,“赭山伐树,竭池捕鱼”,给信阳黎民百姓带来巨大负担。<br><br>由于信阳国共两党致力多年,信阳地方农运和连年战乱。造成这个跨越南北的过渡地带治安失控,革命气氛浓郁。<br><br>1926年3月8日,吴佩孚重新委任了地方官员:余廷鉴任豫南道尹(汝阳道尹),张启堂任信阳县知事。另以袁家骥任豫南剿匪总司令,尹之鑫为信阳豫卫军总司令,令其网罗地方势力维护地方治安。 只有37万人口的信阳县,供养着十万各路兵马。<br><br>这些号称吴佩孚部下的兵马,事实上并不完全听从吴佩孚的调遣,多系各自为阵,并且北伐军临近后纷纷改换门庭,忙着各找门路投靠北伐军。<br><br>1926年9月1日,北伐军进抵武昌城下。 <h5><b>革命军北伐征战图</b></h5> 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于凌晨3时开始攻打武昌,吴佩孚守军刘玉春部顽强抗击,北伐军进攻未能奏效。当晚蒋介石及苏联顾问等抵达余家湾车站,决定再度强攻,以李宗仁为攻城总司令,限48小时攻下。<br><br>9月5日,北伐军四、七两军协同进攻,牺牲甚多仍未攻下。<br><br>当天中午蒋介石亲临洪山一带督战,见伤亡过大,便将武昌包围起来,暂停进攻。 <h5><b>北伐军占领汉口</b></h5> <h5><b>接管汉口后对外交涉</b></h5> <h5><b>北伐军和苏俄军事代表</b></h5> <h5><b>北伐军士兵</b></h5> <h5><b>汉口英租界</b></h5> 武昌城内受令新任湖北省长及汉阳防守司令的刘佐龙临阵倒戈,调转炮口轰击高汝桐在龟山上禹王宫的司令部,并向汉口查家墩吴佩孚司令部发动炮击。<br><br>9月6日北伐军攻占龟山,刘佐龙献城投降并击退靳云鹗当夜组织的反攻。<br><br>9月7日,吴佩孚仓皇登车,在靳云鹗陪同下向信阳逃去。<br><br>留下武昌一座孤城让刘玉春、陈家谟坚守了一个多月。10月1日刘玉春试图突围未逞。城中已绝粮,经慈善团体斡旋,争取到开门三天赈济老弱妇幼的机会。<br><br>相信刘玉春是在以信阳陕军守将蒋世杰为楷模,一直坚持到8日。在与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邓演达定下七条收编协定后,武昌城破。<br><br>刘玉春被擒后大义凛然,北伐军政治部郭沫若盛赞其“难得”,留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军事参议。 <h5><b>攻占汉口的北伐军人</b></h5> 12月20日,唐生智部攻克荆沙,北洋守将于学忠、张连生改悬青天白日旗,湖北全境失守。 <h5><b>武汉革命政府</b></h5>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br><br>“武汉国民政府”此时还是倡导国共合作的,不过已经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尾声。<br><br>信阳是这一时期的北伐前线,大别山是北洋政府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b><font color="#ff8a00">52 云鹗转向</font></b></h1> 1926年、1927年这两年,信阳的地位颇为尴尬。<br><br>就像武汉一样,在吴佩孚向北进攻的时候,它是大后方;而吴佩孚向北防御、向南进攻的时候,它又成了前线。<br><br>打击国民军一出发信阳就被围了三个月,好不容易才打下来。一转眼,北伐军从南面过来连武汉老巢都被端掉了。信阳又成了前线。吴佩孚真是掉到风箱里两端受气,这下他也没有了后方,号召力顷刻之间烟消云散。<br><br>他就没想想把信阳作为根据地?就像后来的工农红军在信阳建立鄂豫皖根据地一样?这点智慧他远不如张国焘,更不及红四方面军(笑谈罢了,没有背景支持,任你是谁,离开了大城市和“皇粮国税”、离开了外国背景都没戏)。说他军阀他没有地盘,说他代理人他既不举外债也不入租界。<br><br>吴佩孚手下三员大将,陈家谟固守湘鄂,靳云鹗东征西讨,寇英杰南征北战。可惜他尽管威势煊赫,手下也只有这三员大将可以如手使指,别的都是三心二意了。 <h5><b>军用码头</b></h5> 至于孙传芳,“五省联军”早就自成一体,虽也纳入了“十二省联军”,但是并不受吴佩孚节制(联奉的结果事实上与孙传芳“抗奉”的初衷也是相拗的,就更难获孙传芳支持)。<br><br>由于张作霖与吴佩孚的理念不同,“联奉驱冯”结果造成了北军战略联盟的混乱不堪;拒不接受西北军的求降,直接将国民军推向北伐革命军。<br><br>靳云鹗起初挟着豫军,东出讨伐张宗昌欲夺山东,半路突然被吴佩孚调回西征。他情知吴佩孚“讨奉”已经变成“讨冯”,夺取山东做“鲁督”的美梦,也变一枕黄粱。<br><br>反戈一击,听命西征,靳云鹗奋勇作战,辛苦赶走国民二军岳维峻占了河南。<br><br>不料,“鲁督”未逮,“豫督”又给了寇英杰。靳云鹗沮丧不已,痛感大帅辜负自己一腔热血。所幸吴佩孚令其担任“十四省联军副总司令”才又振奋精神,继续北征,一直打到石家庄。不料,靳云鹗厄运未了,吴佩孚的疑忌难除,接着又被阎锡山垫了黑砖。<br><br>吴佩孚似乎感觉靳云鹗与孙传芳一样,恐有自立门户做“新直系”的倾向。且在南口大战前靳云鹗还与冯玉祥藕断丝连,只怕有尾大不掉之势。一狠心,索性将他一撸到底,免去了靳云鹗的“副总司令”及一切职务,命其去做个空名的“陕督”。 失去了所有的职务,连十四师的军权也被剥夺了,失望已极的靳云鹗也不就“陕西督军”,抽身南返,回到信阳。直至南口战罢,武汉危殆,大帅复又召唤,并赋予看守武汉三镇的重任。<br><br>虽然勉力而为,一切都已经太迟。好在他留在河南京汉线上和信阳老营的还有部队,残兵败卒,老帅不弃,靳云鹗也不忍割离。<br><br>对吴佩孚的为人靳云鹗没有丝毫怀疑,尤其是大帅忠肝义胆的处世之道人神共知。但是,当今天下已经不是朗朗乾坤,旧道德与新观念格格不入,单纯的“愚忠”显然已不合时宜。<br><br>眼下,面对南北两线进逼,夹在中间的吴佩孚也是无计可施,上不接天,下不沾地了。不过,玉帅原先秉持的许多政治观点,其实有许多与新观念还是契契相符的。靳云鹗恐怕还是想要劝他顺应时局,试试转换观念。<br><br>无奈玉帅不晓与时俱进的道理,断难回头,我行我素。<br><br>国民军是吴佩孚死对头,“赤色之嫌”的冯玉祥,藉借外人扩张实力,越来越不像话,今公然仰仗苏俄,横结党人,与南方政府沆瀣一气。作为北方诸将丝毫不将大帅“不受外资,不用外人,不凭外力”的底线放在眼里,内勾外联竞仰洋人鼻息,连奉系都不如。这是吴佩孚最不能容忍的。 <h5><b>1926-1927形势图</b></h5> 眼看南北“革命势力”渐成气候,大帅也对继续坚持与奉张联手疑虑重重。靳云鹗的坚持到如今倒显出有几分道理:如果不是将有意修好的冯玉祥逼出国去,南口大战徒费军力,也不至于两头作战,顾头不顾尾。怎么能相信张作霖他“不入关”?怎么可能关内关外分而治之?结果是丢了北京又丢了武汉,进退失据。<br><br>靳云鹗当初收复河南失地后,作为河南省长,开封各公团曾共同推举其为“河南保安总司令”。他避免河南再燃战火,保境安民的政治态度在河南广有拥趸。<br><br>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京汉线靳云鹗的部队还在,河南仍是他赖以重起的大本营。河南省长虽然是由吴佩孚任命,而“河南保安总司令”乃社团民众推选,借此与南方北方都有周旋余地。靳云鹗被吴佩孚一撸到底后,国民革命军反而对他分外重视起来,在冯玉祥和唐生智之间还有很大的转圜余地,自己的嫡系部队实力犹存。这些都是他的看家本钱,赖此为起点犹有可为。 <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53 彼此隐忍</b></font></h1> 1926年9月7日,吴佩孚自汉口退往信阳。<br><br>京汉线上北军军车阻塞,他自己调来援汉的军队在武胜关内外逗留徘徊,密密麻麻的军车拥挤不堪。好不容易才从中挤出一条道,9月10日专车终于到达信阳。<br><br>靳云鹗在信阳有“凡通过境内之武装均应缴械通过”的命令,靳部下黄殿臣不分青红皂白要缴吴佩孚卫队的枪械,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差点打起来。加上铁路工人到处掀翻列车,破坏轨道,还未到信阳就被列车倾覆吓着,逼得吴只得换车另寻他途方至孝感。 <h5><b>汉口民众冲击租界</b></h5> <h5><b>苏俄汉口领事馆前</b></h5> <h5><b>汉口英租界对峙</b></h5> 看到自己属下纷乱情形,大家各自为阵,失去统一指挥的定力,吴佩孚感到分外痛心。靳云鹗亲冯,寇英杰亲奉,萧耀南死后继任鄂督的陈家谟虽然忠心耿耿却也无能为力。他看好的一些新起之秀如刘玉春、王为蔚、田维勤、刘佐龙、魏益三、庞炳勋、高汝桐等,或羽翼未丰,或另寻其主,个个三心二意。<br><br>其中,好像只有48岁的刘玉春能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令,这令吴佩孚备感欣慰。占领信阳城后刘玉春驻军信阳,并升任第八师师长,继而又升为军长。吴佩孚将他的第十五旅调作自己亲随卫队旅,汀泗桥危急时吴佩孚把卫队旅三个团全投入火线,三个团长竟全都战死,39个连长战死34个。<br><br>吴佩孚和靳云鹗被迫撤出武汉后,将武昌托给刘玉春守卫,刘玉春不负所托,抱着“与城共存亡”的态度守了一个多月。<br><br>共守武昌的还有鄂督陈家谟,两相对照,陈家谟化妆缒城,虽然被俘后装聋作哑,毕竟贪生怕死面目碎了一地。而刘玉春令人击节的昂然赴死一节,更令大帅谓之心痛。<br><br>最令吴佩孚和诸侪齿冷不已的是那个湖北省长刘佐龙。<br><br>刘佐龙也与刘玉春一样,是被吴佩孚从鄂军第4混成旅提拔师长,又升为军长的。吴对其委以重任,提拔其担任湖北省长兼汉阳防守司令。没想到刘佐龙临阵叛变倒戈,被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封官许愿收买,竟调转炮口轰击吴的查家墩总部,公然攻击靳云鹗反攻的守备部队,逼迫吴佩孚不得不撤离汉口。<br><br>吴佩孚指望共守武汉三镇的靳云鹗、刘佐龙、刘玉春三员大将,只剩下靳云鹗还追随着自己。此一番经历,焉能不令吴佩孚变得彷徨起来:自己多年栽培的手下尚且如此,还有谁值得信赖? <h5><b>欢迎北伐军的民众集会</b></h5> <h5><b>集会主席台</b></h5> 靳云鹗9月2日才从鸡公山被吴佩孚紧急调往汉口,任武阳夏三镇警备司令,仅十几天就被迫逃离。他即使被罢免了“联军副总司令”,依然还十分敬重大帅的人格人品,因此亦十分看重武汉保卫战。<br><br>贺胜桥失守后,作为“武汉三镇警备司令”的靳云鹗继续做新的反攻准备,部署部队直至与刘佐龙公开开战。<br><br>不能不说刘佐龙开门纳降对靳云鹗没有影响,也不能说抵抗到最后的刘玉春和陈家谟对他没有影响。<br><br>退出汉口时,大帅登车先行,靳云鹗断后续行。<br><br>未料吴佩孚在北上信阳途中遇到黄殿臣阻挡,吴的专车座驾和卫士均受到威胁,几乎酿成惨祸,直至靳云鹗赶上来。中途另觅车辆,循京汉路抵达信阳住下,方才放心。<br><br>在信阳,吴佩孚靳云鹗只停留数日,便匆匆北上郑州。<br><br><br><br>两湖之地已经全失,河南不能再丢了。可是,南方逼迫不已,北方“两贼”势难两立,“讨贼联军”无力讨贼,强弩之末,几近绝望,彷徨犹豫,如何保住河南都一筹莫展。<br><br>“联奉拒冯”即使取得南口大捷,靳云鹗始终未释疑虑,两湖丢弃更加让他对前途彷徨犹疑。虽然没有河南督理身份,他却依然把河南当做自己的阵地。<br><br>这与当初第二次直奉大战后他退回河南,国民二军胡景翼翼下羁留,令其依然能以河南为容身之地也有关系。大帅再起,他受国民军之托挥师山东,欲夺鲁督之位。出豫东征时是”抗奉“,靳云鹗与国民军豫军还算盟军(甚至他就是国民军);而回归吴佩孚之后,西向回夺河南就是“抗冯”,就是与国民军为敌了。 <h5><b>北伐军人</b></h5> 幸亏豫督已经换了岳维峻,不再是胡景翼,不然靳云鹗也许不好意思翻云覆雨呢。何况,靳云鹗与冯玉祥还有当年共同南征三湘,有同驻信阳那么一点渊源。保住河南,拒奉联冯也是靳云鹗最大的心思。自己和寇英杰在老帅面前一个主“联冯”一个主“联奉”,倘若奉来必定青睐迎奉的寇英杰,自己也只有联冯一途。<br><br>也正因如此,靳云鹗对“联奉”“联冯”,与寇英杰两人的观点绝无妥协了。 <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br></b></font></h1><h1><font color="#ff8a00"><b>54 军心涣散</b></font></h1> 顶着“十四省讨贼联军副总司令”的名衔,靳云鹗比寇英杰地位要高,西征北伐一路顺手。“河南省长”的名头他辞了,“副总司令”被撸了,但作为河南实力人物,他要绝对保住河南,对自己阵营中“联奉”派处处小心。<br><br>即使戴着“豫督”的名号坐镇开封的寇英杰,也管不了京汉线豫西、豫南的防务。 <h5><b>自右至左:汪精卫、张太雷、鲍罗廷等</b></h5> 靳云鹗对奉张不敢存有幻想,但他知道自己很难撼动吴佩孚“为昭大信,不背盟友”的立场。为不违拗自己做人底线,又不束缚手脚绝地求生,他自己便抱定“联南抗北”“联冯抗奉”的念头,决意一力走下去。<br><br>他明白迟早奉军要反反目,面和心不和难免两军一战。一方面他勉为其难继续维护老帅,一方面他要自己组织力量“保卫河南”了。<br><br>当时河南可指挥的军队尚有20多万,但军心涣散,隶属混乱,并不能统一调度。9月20日,吴佩孚抵达郑州召开军事会议整顿残兵,还企图以援武昌。但众将领三心二意,别人不说,就是“副总司令”靳云鹗也对迎奉拒南消极对付,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到郾城。<br><br>军情危殆,武昌尚在,要紧急筹备驰援南下。吴佩孚亲自把残兵重新改编,任用王为蔚为第一军长、王维城为第六军长、魏益三为第八军长,派田维勤守信阳。靳云鹗主张北上,被边缘化。<br><br>势危时艰,筹备未及,驰援大军尚未出动,武昌已失。 <h5><b>国府要人</b></h5> <h5><b>北伐军女军人</b></h5> <h5><b>北伐女军人</b></h5> 吴佩孚此一时期多靠靳云鹗扶掖,武汉失利后他已是强弩之末。<br><br>攻势凌厉的北伐军,所到之处几乎望风披靡。豫南三关,自古天险,大别山虽然高险,却眼见得也难挡革命军北伐步伐了。<br><br>北军败的败,垮的垮,走的走,降的降。投机革命已经变得时髦,诸将见风使舵,是战是降,是亡是走,每人都面临选择。<br><br>最要命的是本来已近鸟兽散的冯玉祥国民军,历经南口大战大败之后居然又再次振作。冯玉祥在苏俄和国共两党的扶持下重新聚集起来,矛头专指吴佩孚,与蒋介石北伐军南北夹击。<br><br>是战是和?全世界目光都集中到中国西北的这片黄土高坡的版图上了。 <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请接下来等待阅读第十五部分】</b></div></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