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167efb">2021年3月,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发布,本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与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组成。</font><div><div><br></div></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本书总报告<font color="#167efb">《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font>(以下简称《总报告》)由心理所陈祉妍博士与郭菲博士撰写完成。《<font color="#167efb">总报告》对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并与2008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对比,提出了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br></font><br> 《总报告》依据的是<font color="#167efb">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核心样本,</font>经过全国公开征集与筛选,其地域覆盖了全国东、中、西部的12省市;采集对象涵盖了各年龄层、各行各业人群;在全部有效样本中抽取代表性较好的样本,构成由5098个样本组成的核心样本。核心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特征为:男性占44.3%,女性占55.7%;年龄范围为18-76岁,平均值为31.4岁,标准差为9.5岁;城镇户口占62.8%,农村户口占37.2%;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占19.4%,中专/大专占25.4%,大学本科占47.0%,研究生及以上占8.2%;东部地区占69.0%,中部地区占12.0%,西部地区占10.8%,东北地区占8.2%。<br><br> 本次调查的核心问卷是<font color="#167efb">中国心理健康量表,</font>该量表为陈祉妍等于2008年编制的多维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适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该工具包含情绪体验、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认知效能、适应能力5个分量表,既可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可反映个体内部的优势与不足。除核心监测工具外,本次调查同时使用了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多维生活满意度问卷等调查问题。<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2020年心理健康情况</b></fon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1.心理健康状况地区差异显著<b><br></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结果发现,<font color="#167efb">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font>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以抑郁调查结果为例,东部地区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4%,东北地区的检出率为12.4%,中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6%,西部地区的检出率为20.1%。</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 <font color="#167efb">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font>其中,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农村户口的抑郁检出率为16.5%,高于城镇户口的检出率14%。<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167efb"><span style="line-height: 1.5;">2.</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不同户口、学历群体之间存在差异</span></font></div><br> 对户口类型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分析,发现抑郁水平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户口人群中抑郁高风险的检出率为16.5%,略高于城镇户口的检出率14.0%。</div><div><br> <font color="#167efb"> 不同学历的调查对象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差异。</font>以抑郁为例,大学本科及以上群体的抑郁高风险检出率为13.6%,中专/大专群体的检出率为16%,高中及以下群体的检出率为18.1%。<br></div> <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3.年龄差异显著</font><br><br> 将调查对象划分为四个年龄段:18~24岁、25~34岁、35~44岁、45岁及以上。分析发现,<font color="#167efb">年龄差异显著。</font>随着年龄增大,以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衡量的心理健康指数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div><div><br> 25~34岁组与35~44岁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18~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45岁及以上组高于其他各年龄段。抑郁水平则呈现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趋势。</div><div><br> 这一结果提示,<font color="#167efb">青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多发,</font>需要重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br></div> <div><br></div><div>(文章转自“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微信公众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