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无极

<p class="ql-block">李渔,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戏曲家和小说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美妙生活情趣的生活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希望成就功业的古代士子一样,出生于明未成长在清初的李渔开始走了科举道路,中了秀才后未能再登层楼。读了书,长了见识,他再也不能回归田里做个耕耘田垅的农夫了,那就走另一条路吧。这条路古代仕子在失意官场、科举挫败后多半走过,“大隐于世”做个冷眼旁观的看客,让心中无所牵,人生有所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渊明不是归去来兮了吗,与清风明月为伴,东篱菊花为舞,过起一瓢酒一箪食的隐士生活。李渔也走入了隐者人生,只不过李渔善经营,不甘心与贫穷相随,他是变着法子尝遍生活百态,赏遍冷暖人生创造精彩的文化人。</p> <p class="ql-block">巜闲情偶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后六部主要就是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生活情趣,内容丰富,切合实用,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三百多年前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全景式的图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亭台楼阁、池塘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室内家具的摆放,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涉猎极其广泛。李渔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在优美的文辞之外对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渔写了许多的戏曲,培养女艺人,开设剧院。有着戏曲家对生活的独特慧眼,也有导演相人选角的精到,他在《闲情偶寄•声容部》里,对如何选材、怎么培养人才、女性衣饰、仪态、头饰、才艺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堪称中国最早的女性声容著作。</p> <p class="ql-block">在他看来女子妩媚多姿,终究以姿色为底色,肌肤白净细腻是容颜的基础。脸是身体的主体,眼睛又是脸的主体。看人必看脸,看脸先看眼。而观察内心的邪正,最妙莫过于观察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晴细长,秉性必然温柔;眼睛粗大的,性格必然凶悍;眼睛善动而且黑白分明的,必然聪慧;目光呆滞而且白多黑少或白少黑多的,必定接近愚蠢。很有点相面认人的成分,却也确有点令人信服。他说眉以细与曲为美,“眉若远山”、“眉如新月”,都是说眉毛弯曲的极致。女性妆容可依此而描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谈女性仪态时说:女性有妩媚之态,就如同火有焰、灯有光、珠贝金银有宝色一样,这是无形的东西,而非有形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礼仪体态有度中规,让美丽的人更美丽,娇艳的人更娇艳。在容貌与姿色中选才,总不如挑选仪态重要。现在所讲的气质内涵、个性鲜明可能就是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他提及女性头饰以为发髻,不妨日新月异,但是应该合乎情理,钗环以暗浅简明为好。簪子、耳环之外,用来点缀头发的,没有比鲜花更妙的。和珍珠美玉相比,不仅高雅俗气一眼看出,而且生机死气迥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着国色的美人就是人中花,而名花就是群花中的美人,花与人应当朝夕相伴。女性清晨簪花,听凭自己的选择,喜欢红的就戴红的,喜欢紫的就戴紫的,随心插戴,自然得体即可。他建议女子学点花艺之术,养点花。</p> <p class="ql-block">李渔对服饰颇有研究,他讲女性的衣服,不贵精致而贵洁净;不贵艳丽而贵素雅。要依据人天生的容貌体态选择与之相配的衣服,按照身体特征量体裁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脸色接近白色的人,衣服颜色可深可浅;脸色接近黑色的人,就不适合浅色而只适合深色,浅色衣服会显得脸更黑。肌肤细腻的,衣服可精致也可粗糙;肌肤粗糙的,就不适合精致的只适合粗糙的,精致的衣服会使皮肤显得更加粗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只有脸色最白最嫩与体态最轻盈的女子,才什么衣服都适合。色浅能显出她的淡雅,色深更能显出她的淡雅;精致的衣服使她显得娇媚,粗糙的衣服更能使她显得娇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来衣服的时尚,有远远胜于古代,我们可以把李渔的观点当作固定不变的法则,即使形式变了,但衣服的元素没有变。</p> <p class="ql-block">他谈及女性的自我修养,认为学习技艺必须先学习文字,再去读书作文。称得上大家闺秀的女性,书、画、琴、棋四种技艺都不能缺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是基础,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女性学琴,可陶冶性情。学习歌舞,是为了让女性练习声音和仪容。想让声音婉转,就必须学习唱歌。想要体态轻盈,就必须学习跳舞。学会跳舞后,举手投足,都带着柳枝翻飘、鲜花含笑的仪容,不用跳舞而舞蹈的韵味已经在一举一动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棋的好处在于除去杂念,让人安静。画画是末技,稍微涉猎即可,以做点缀之用。这和我们今天培养儿女,向多才艺发展是何其相似啊。</p> <p class="ql-block">世间的风景各有风情,总有一处会波澜不惊地落入内心。浮生匆匆,而李渔自得其乐,他以一种悠游林下的闲情雅兴感知生活、品味生活,并将对生活的感悟和精致反映在奇书《闲情偶寄》之中。即有细微的观察,也有深邃的思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渔的生活实践为我们鉴赏生活打开了一扇观察的窗口。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并且是一个能把生活过得很艺术的人。而且他又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