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惊喜的上海召稼楼古镇。 都说(干净冬至邋遢年)冬至,艳阳天。没想到牛年春节竟然晴好。快去晒太阳。

左安龙

<p class="ql-block">我住浦东北蔡,早就听说有个古镇召稼楼,一查地图半小时路程。说走就走。反正到此一游什么准备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召稼楼的大交通还是很方便的,但是八号地铁下车后要到目的地,还是很艰难的。这最后一公里当地政府可能还要花点力气。</p> <p class="ql-block">出了停车场,跨过沈杜公路,迎面在蓝天白云中,看到巍峨矗立的召稼楼牌楼,好心情油然。</p> <p class="ql-block">牌楼题字放大一看(召稼楼)这啥意思?我一直以为是赵家楼,想当然是赵姓家族的宅居。难道不是吗?</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春节,这个游人那,摩肩擦踵朝里涌。咋这么多人尼,来干啥有啥好看尼。</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四面一看,呆了。小桥、流水、人家,顿入眼帘为之惊叹,好一排江南春光。</p> <p class="ql-block">看着看着,心里起了疑惑,这上海的古镇咋就成了典型的徽派建筑了呢。两个疑问,一,啥叫召稼楼,二,为啥都是徽派建筑。</p> <p class="ql-block">你看徽派建筑吧,齐刷刷的白墙黛瓦,骑马门楼。好看是好看但那是上海的古镇吗?</p> <p class="ql-block">拍好桥上风景,一转身就看到桥下纵横交错的小巷子,挤满了游客都在买上海的土特产和各种上海小吃。一句话,壮观。</p> <p class="ql-block">小点心、真诱人。</p> <p class="ql-block">酱花生,看着就掉口水。</p> <p class="ql-block">这个购买力旺啊,一路买买买。</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些个店的金子招牌就想进去试试。</p> <p class="ql-block">你别看挂着的都是写着本帮xx,经营者都是外地口音 的商贩。</p> <p class="ql-block">古镇搭台,餐饮唱戏。仅就这一点应该说是成功的</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好像是一个不是亚洲的外国家庭。但是各种路牌都只是中韩两种文字。</p> <p class="ql-block">中午要找个地方坐下来吃午饭还颇费周折。价钱么不算便宜,俩个人吃了两百多元,味道一般。</p> <p class="ql-block">难道恢复重建古镇仅仅就是为了繁荣一方经济吗?整个古镇一路走来除了铺天盖地的餐饮小吃店外,居然没有一个服务点,没有一张导览图,导游的指示牌也几乎很少看到,全凭自己乱走。嗨,七转八转,还真找到一个景点,(礼园),老年人免票,其他的每人20元门票。经过索要得到了一张召稼楼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礼园的正门,礼园里集中陈设了几个和当地人文历史有紧密关系纪念馆。以便游人可以集中了解召稼楼的历史沿革。据说网上对召稼楼景点一片吐槽声,认为这都是人造景点,人造文物一文不值,没有任何意义。此事可以探讨。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因种种原因原有的文物景点不复存在了。我认为只要历史是真实的故事是真实的,我们今天日子好起来了,把我们的历史挖掘出来,把我们先人的故事讲出来,对后人来说不乏也是一种感恩之举。这就是盛世修典啊。</p> <p class="ql-block">礼园原是清代大户奚氏家族的仁善堂,礼园两字取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修面容、习礼仪之意。经过现在扩建重新布局后,里面设有好几个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礼园里看到了对(召稼楼)历史沿革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江上游常年沙泥下泄,形成下游上海浦东滩涂。日积月累滩涂日益扩大至今也没有停止。至宋朝迁都临安建立史称南宋(今杭州),一批中原地区居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有归隐人士谈德中选择了偏僻的上海浦东滩涂。为聚集人气先人谈公,专为移民搭置简易楼棚,意为召集流散民众垦荒种植庄稼,时称(召稼楼)。元至正年间,富商奚仰怀、元廷参军沈万四加盟。至明朝天顺年间,谈公儿子明廷右侍郎谈田进一步扩建楼宇,并上悬大钟,以鸣钟作息。钟声远播引各色人等纷至沓来。召稼楼由此独步海上。</p> <p class="ql-block">礼园内的理水眆</p> <p class="ql-block">这是礼园内的机云亭,传说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陆䕖之孙陆机、陆云,二陆乃幼时聪颖好学,成就一代文豪。至今乡里民间都有传闻。机云亭,就是取了两位先贤的名字,用以祭奠。</p> <p class="ql-block">礼园和苏州园林相似,好像比苏州园林开阔大气。据说庭院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机云亭正在召稼楼景点的中轴线上,亭、园、水三位一体含聚气之意。</p> <p class="ql-block">礼园内专设了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礼园内又见徽派骑马墙头。现在终于知道了,原来(召稼楼)三个字是这么起来的。也知道为什么重建召稼楼建了那么多的徽派建筑,是反应了当时中原人南下带来的中原文化。</p> <p class="ql-block">怪了刚才外面那么多人,礼园内几乎没有游客,不会是因为门票的关系吧。刚才看到的人满为患的场面还是老人多啊,老人是免票的啊。</p> <p class="ql-block">边走着看到一处似乎是庙堂,外面小广场上置有一个规格很大铜鼎,铜鼎内尚有烟火,供奉的是何方神圣?</p> <p class="ql-block">走近一看,原来不是庙堂。匾额上题写着(叶宗行纪念馆)几个金灿灿的大字。正厅正中供奉着一尊古人坐像。谁是叶宗行?叶宗行是谁?</p> <p class="ql-block">正面就是叶宗行的坐像,坐像上方书有匾额,题:禹功江浦。侧墙上题写者叶宗行的功绩。原来,太湖朝下游排水出东海,后上游排泄量增加,若雨季水量暴增经常形成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明永乐元年当地书生叶宗行自幼喜好水文地理,提出治水方略上书朝廷,被采纳,水患被治理。因在浦东治水有功,被提拔重用,任钱塘县县令,为官清廉有(钱塘一叶清)美誉。后又被委派治理北方水患,终因积劳成疾于任上鞠躬尽瘁。看完令人唏嘘,上海的先人竟然有这等造福民众的伟人。远没有被弘扬,今天的上海人有几个知道叶宗行。</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明朝初期太湖向东的泄水图。从图上可以明确看到当时没有黄浦江,只有吴淞江和东江。如今的黄浦江在当时还只是一条叫上海浦的小河沟。看了图就很清晰地展示了,巨大的上游水源下泄,下游没有能力泄洪。下游水灾是必然的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叶宗行治理浦东洪水的方案图。图中已经明显出现了黄浦江,这条黄浦江就是叶宗行提议开挖上海浦得来的,让黄浦江接通吴淞江和东江,一,可以平衡下泄水流,二,放弃原有吴淞江的出海口,利用黄浦江加大对新出海口的冲刷,保持畅通。此一举不但浦东水患解除,客观上为一个全新的大城市上海的出现,奠定了孕育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叶宗行纪念馆最后这样做了结论,无比深刻。确实让我们今天的上海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因为当时也可以开挖加宽吴淞江和东江来治理水患那。如果是那样就没有后来的上海了。我们今天对上海的恩人叶宗行的纪念太轻描淡写了 太不庄重了,上海人有多少知道叶宗行故事。我想至少在黄浦江最重要最关键的位置应该是属于叶宗行的,应该有他的铜像。让世世代代上海人祭奠叶宗行感恩叶宗行。</p> <p class="ql-block">远眺叶宗行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紧挨着叶宗行纪念馆的是秦裕伯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说到秦裕伯上海人都知道,就是上海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老爷。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封的</p> <p class="ql-block">这篇秦裕伯铭文石刻很有意义,比较明确地记录了上海城隍历明清两代都是秦裕伯,可见先人秦裕伯所作所为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就叫有口皆碑。</p> <p class="ql-block">出了礼园便是召稼楼的私塾广智学堂的建筑。一般以为这是古戏台,非也。此建于清末民初,西风东进私塾渐变为洋学堂,这是一个演讲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当地私塾学堂外面建立的一个西洋门楼。估计全部召稼楼景区,这个门楼是少有的几个原汁原味的旧建筑,号称八百年历史的古镇只保留了一个清末民初中西合璧的砖门。留下无限的惆怅。</p> <p class="ql-block">随拍一张。和历史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要感恩上海浦东的先人们,他们在历史的大变迁时刻,八方融合聚住滩涂,除了号召人们垦荒种粮、改善盐碱地,还特别重视教育,创建私塾学堂。后来的黄炎培先生更是创办了全国著名浦东中学,这都为上海能够开风气之先走向世界奠定了人才基础。所以教育一直是上海的硬实力。</p> <p class="ql-block">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谢辛劳一辈子的老师。如同蜡烛默默点亮消融自己,照亮一批一批学生前进。</p> <p class="ql-block">广智私塾学堂外一撇</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蓝天下看白玉兰尤其艳丽。以往经常白玉兰盛开季节遇到春雨狂风。</p> <p class="ql-block">学堂外墙的白玉兰在艳阳中怒放。</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实拍全景摄影,可以放大展开看。正中是演讲台或者叫典礼台。左侧是学堂门楼,里面是私塾学堂,右侧民国兴办的洋学堂。这个中西学堂培育了众多国家栋梁。</p><p class="ql-block"> 那么大的一个全景图就一个行人,绝了。餐饮街上人挤人啊。</p> <p class="ql-block">礼园里还见到相当气派的电影艺术家秦怡的艺术馆。有点纳闷,为啥要在这里建秦怡艺术馆。秦怡确实是老艺术家,但是单独建艺术馆。而且规格非同一般为啥。</p> <p class="ql-block">这朱漆厅堂门楼啥气派。</p> <p class="ql-block">专门的石雕坐像,巨大的花园这可不是一般的规格啊。看了石刻介绍恍然大悟。秦怡 原名秦德和,竟然是上海城隍秦裕伯的后人,这对于秦裕伯的故乡人来说当然太兴奋了。何况秦怡已将进入百岁老人,又是老艺术家,见证并参与了上海百年电影事业起步、发家的曲折历史。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声誉。就凭这个今天无人可出其右。</p> <p class="ql-block">出了礼园,沿着召稼楼中心河道姚家浜看去有不少很精致的石桥。这个叫资训桥。不知有何典故。</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桥刻着(理耕桥)的名字,当然我知道这都是新造的桥,可是这应该是根据遵祖制,修老街宗旨啊,历史上应该有过这个桥,既然有名称,肯定是有故事啊。这个故事就是文物、就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提名(报恩桥)。并立有碑刻铭记。说的是乡里大户奚氏,为保护明东林党人冯氏遗孤,受托三箱金银。奚氏不惜多年辗转寻访,将三箱金银归于遗孤。遗孤成才后,加倍以六箱金银报恩奚氏。最后三箱用于建造(报恩桥)将原有木桥改建石拱桥,三箱用于修缮金刚庙。清道光九年报恩桥重修。1962年报恩桥坍塌,建水泥桥易名(保安桥)。此番重建新农村再建石拱桥并回复原名(报恩桥)。我的乖乖,多精彩的感人故事。这就是上海的历史,这是无价之宝啊。</p> <p class="ql-block">报恩桥桥身对联,上联;行善事 不图报是至善。</p> <p class="ql-block">报恩桥桥身对联,下联;知情意 富感恩 为真情。</p><p class="ql-block">尽管1962年原报恩桥倾圮改建水泥桥,并易名保安桥,但乡里百姓对造桥报恩的故事仍代代口口相传。民心不可欺。</p> <p class="ql-block">召稼楼桥</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牌坊应该也有来历吧。要是能把故事写出来该多好啊。我相信是有的,也许只是我没看到。</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然需要上海特产、上海小吃,但是我们更需要上海乡土真实的藏于民间的故事,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历史会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慕色下的召稼楼</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的召稼楼</p> <p class="ql-block">宁静的美,一点也不输给国外景点。不,和国外的一样美。</p> <p class="ql-block">召稼楼,将迎来再次辉煌。</p> <p class="ql-block">华灯初上召稼楼。</p> <p class="ql-block">落叶缤纷居然也这么美艳</p> <p class="ql-block">这个在陈列室看到改建前的召稼楼</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看来还要再游召稼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