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地安门中学的军乐队》

龙哥

<h3>《鼓楼静语》邮箱1225077169@qq.com</h3></br><h3>欢迎老街坊们投稿。</h3></br><h3>照片来自网络</h3></br><h3>时光流逝岁月如梭,眨眼之间我们这代人从少年已经跨入了老年,难忘的少年时光难忘的学生生活是那么短暂可又是那么让人难以忘怀。</h3></br><h3>前几年由于肩膀疼痛我在社区医院做理疗,每次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同时在诊室做理疗的还有七八位,有位姓王的病友每天做腿部康复,骨科治疗恢复起来比较慢,一边做着理疗一边和病友聊天一来二去的混熟了,闲聊之中得知老王以前是一中老高中的,聊起中学足球也是津津乐道,当他得知我是地安门中学的又聊起各学校军乐队的趣闻,他说那个年代地安门中学的军乐队很厉害啊!附近所有中学都不是对手。老王说的没错,当时我虽然没有参加军乐队,但我也知道地安门中学的军乐队阵容强大,当年在和其他学校军乐队茬架叫板(其实就是比一比高低的意思)中从来都是取胜的一方。</h3></br><h3>六十年代初期我家还住在鼓楼东大街的时候,马路斜对过就是二十三中,那时二十三中军乐队排练一走出校门,只要鼓号一响总会围拢过来一群小孩儿,有一次我也跟着看热闹一直跟着人家到东直门了,见离家远了也不知人家还往哪去我赶紧往回走。</h3></br><h3> <h3>照片来自网络</h3></br><h3>在帽儿胡同小学的时候,学校也有两面大鼓几面小鼓还有一副大镲几副小镲,那时候学校少先队有活动时也看见过辅导员李鼎均带着几个学生敲打鼓点奏乐,但相比中学军乐队的场面气势和水平那就无法相提并论了。</h3></br><h3>到地安门中学以后,那个年代搞庆祝游行的活动很多,比如庆祝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庆祝毛主席最新指示发表,欢迎工人宣传队和军宣队进驻我校,庆祝九大胜利召开等等,每次活动都少不了军乐队的表演啊!那时候只要一有最新指示发表,不管是晚上还是白天,全校师生非常自觉的聚集在操场上,按照班级排好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指挥下上千人的队伍走出校门直奔天安门广场。记得当时的游行路线是出地安门中学后向东,到张自忠路往南过东四到东单,然后拐弯往西走长安街,经天安门过中南海新华门往西经府右街南口往北拐经国务院西门时军乐队最忙活,之后往北走过北海大桥经景山公园西门到地安门内大街然后返回本校。</h3></br><h3> <h3>   照来自网络片</h3></br><h3>地安门中学军乐队当时在京城还真是小有名气,游行时排在全校师生的最前面,每次队列都是四人一排,前边是十六面(有时二十面)大鼓,紧跟着十六付大镲,后面是二十四付小镲,再往后是由女生敲打的二十四面(可能还多)小鼓,之后是三十几人的长号队伍,乐队有两个指挥,一个是总指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还有一个副指挥走在小鼓队列之后(长号队列之前)专门负责吹号的指挥。</h3></br><h3>当年乐队的总指挥是一位老初三的同学(忘记了名字),吴炳新(老初一同学)负责长号指挥,后来六九届的刘铁英也成了军乐队指挥,由于时间久远已经记不清楚军乐队都有过哪些同学了,只是大概回忆一下几个人吧,在老初三的学生中有一位是我们东不压桥胡同的何德勇当时打小镲,有老初三的温彰纪、有老初一的李新民,还有一个老初一外号叫狗鱼的,后来又补充了六九届的张京春、刘铁英、田玉跃、郑星桥、郑国强、秦志伟、赵振铁、冯子鸣、刘德舟、夏凯平等、还有七零届的许乃民、张大可、杨贤锋、藏铁豹、杨世浩、何德湘等等,到了六九年前半年由于当时住校有时晚上去游行,我也加入到军乐队中有时敲大鼓有时就敲大镲,反正是随着鼓点走不会出现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笑话,那时工宣队的陈队长除了喜欢打篮球、游行时也经常跟在军乐队前后照应。</h3></br><h3>游行时每一个班(四五十人)为一个小队伍,一个年级(十个班或十二个班)为一个年级队伍,有年级负责人带队,几个年级就是两千多人的长队,那时走那么长的路也没有感觉累,军乐队其实更忙活,一路上除了不多的休息时间,一边走一边敲打吹奏着几套乐曲,刚开始是总指挥右手举着指挥旗横过头顶顺时针转三圈,此时左手作手势提示演奏那一套乐曲,指挥旗横着转过三圈后竖着按鼓点上下摆动,鼓乐演奏之后就是号角齐鸣,尤其是在路口遇到别的学校游行队伍时,两支军乐队互相叫板,你的声音大我比你还大,此时鼓号声响成一片,游行的队伍不得不停了下来,除了看谁的声音大以外还要看谁的鼓点不乱,谁的号队吹的整齐,这比的也是实力和功夫,最后战败的一方只好偃旗息鼓走人完事。</h3></br><h3> <h3>照片来自网络</h3></br><h3>那时候地安门中学的军乐队还真是有实力有气势,在中学范围内很有影响力。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的练习是少不了的,在学校西面红砖三楼的楼顶上经常看到他们排练,很多吹号的同学为了更好的掌握技巧把号嘴带回家有时间就练。记得军乐有七八个套路,吹号也有好几个曲子,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奏,还有的时候是一问一答,总之中学的军乐队还是很有学问的,那会儿同学们都是少年,学什么都比较快。那个年代每到夏天和秋天全校师生都去郊区参加三夏或秋季劳动,下乡劳动的时间一般都是半个月左右,有时是整个年级在一个村子分散住在老乡家,有时是同一个年级的几个班分散在一个大队,为了集合方便,这时候军乐队会吹号的同学就发挥了专长,早晨该起床了吹起床号,需要集合出工劳动了就吹集合号,晚上该睡觉了就吹熄灯号。</h3></br><h3> <h3>   照来自网络片</h3></br><h3>离开学校以后再也听不到那种令人振奋的中学军乐了,也看不到那种激情壮观的场面了。大概是二十年前的九十年代期间街道空地上或商业中心广场上经常有大妈大爷扭秧歌,打扮的花花绿绿的还有敲锣打鼓奏乐的,但那种感觉实在过于俗气,那种氛围跟当年学生的军乐有天壤之别!六十年代后期当时生活还比较艰苦,文娱活动也不多,但那时候的学生都是生龙活虎,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现在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生活感觉还是挺留恋的。</h3></br><h3> 写于二零二一年二月</h3></br><h3> <h3><strong>鼓楼脚下生命的欢歌</strong><br></br></h3></br><h3> <h3>公众号内容简介</h3></br><h3>北京人的生活回忆,校园生活回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同学情,朋友情,邻里情、家人亲情,各类生活趣事。长年征集老照片。</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imsjjLOjZ8QauGQMZSrI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