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走进正月的乡村,随处看到的是家家大门上的大红灯笼,装饰秀美的大红对联,楼前檐下拉扯着五颜六色的灯带,街道上,两旁和上空挂满了串串红灯。一看便知人们都非常重视春节过年。</p><p class="ql-block"> 年还是一样的,吃穿不愁,阳光暖暖地笼罩着村庄,给人的感觉是昔日的年味完全没了。</p><p class="ql-block"> 思绪慢慢地把我带回了五六十年代的过年。进入腊月,乡村的供销社里人来客往,老百姓都在这个时侯给孩子们撕新布缝衣裳,母亲一腊月要给子女缝好过年的新衣裳,做好新鞋袜。往往是三十日晚上,煤油灯下还忙个不停。村里的几盘碾子从初十开始就不歇息,一家挨着一家,碾黄白玉米面,正常每户一碾就是三两斗。</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送闺女,二十二都圪积,二十三洗灯盏,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写对子,二十八蒸馍馍,二十九剁馅儿,三十日大红对联都贴起,初一大的小的给老祖先挫揖”。这是小时候过年常听到的顺口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拿着红纸去请村上的秀才先生书写对联的事,记得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老人点头增旧岁,儿童拍手贺新春”。“增旧岁”我不解其意,还专门去问了一下先生。后来我就接替那位老先生写起了对联。直到现在,我家门上的对联都是自己亲笔书写。</p><p class="ql-block"> “瑞雪兆丰年” ,我总以为没有寒冷,沒有雪花,就不是过年。回忆儿时,过年下雪的年头经常出现,可大年初一,年轻人吃过早饭,不畏寒冷,早早的拿上铁旦,口袋里装几颗核桃就到村里那块宽敞的场地打核桃(又称碰核桃)。打核桃,全凭自己的眼神,参加者若干人,在地上划一横线,把铁旦放在横线中间,参与者依次把手里的核桃抛向横线,按照离横线远近排列先后顺序。横线为界,超过横线的为“烧”,放在铁旦后面,排序最后。参与者先后顺序排好后,在场地的一个端头连画三至五个圆圈,然后把核桃放在圆圈中心,第一个参与者在场地对面的端头,描准核桃,用铁旦向核桃滚去,核桃碰出圆圈为赢。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参加打核桃话动。</p><p class="ql-block"> 女孩子是找一个光滑的平石头拿石子,也叫抓石子。口里还不停地念道:巧莲花,把子抓,不留一,留下一,不留二,留下二,不留三,留下三,不留四,留下四,五子全,全散开……</p><p class="ql-block"> 中年人玩“扳三磨”、“走方的”,走“推小车”,“三六九”,“下象棋”,还有“撩窑”、“叉鳖”、“走牛蹄”等等,虽说那个时侯科学不发达,但过年那几天挺有意思。</p><p class="ql-block"> 从正月初三开始,村里又组织闹故事,排节目,排戏曲,糊花灯,准备参加镇上举行的闹正月和文艺汇演。从正月十三到十七日,连续五天,镇上都要举行节目表演。十三开始,按照镇上安排,上午就有街头故事;十四晚上,离村较近的近十个村的花灯参加元宵节灯会。下午五点各村花灯报到镇上,每人挑一盏花灯,按灯点数,统一发给蜡烛一支。组织者按村排序,六点半开始,龙灯引领,各村花灯随从,排列有序。每家花灯领队都有八音会牵头,各村主灯现示村标,路过关键地段都要呜鞭放炮,整个古镇街道真是灯火辉煌不夜天。要知道那时的花灯全是蜡烛照明,显示了农村能工巧匠的工艺。十五晚上各村还要在本村提灯,庙会供神,乞求老天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白天镇上的街道是街头表演,有高翘,有舞蹈,有抬阁,有扛装,有跑驴,有竹马,有舞狮,有小车舞,有鼓楼,有彩车,真是五花八门。每天晚上,镇上的戏台,大戏、落子、秧歌、相声,百花齐放。八点开始,十一点结束,三里五庄,十里八庄的村民三五成群不怕寒冷,披着大衣,戴着四块瓦棉帽,捂着毛巾长巾,穿着棉布暖鞋,鸦雀无声站在台下观看演出。不瞧个吹灯夺鼓,不离戏台!</p><p class="ql-block"> 更为方便群众的是,村里还搭起秋千。荡秋千的有男有女,勇者为王,一登一个老杆平,往往是二人配合,此上彼下,观者惊叹不已。在人烟密集地段还垒起脊火,供村民说笑取暖,开心玩乐,冷了,围住脊火烤手暖脚。</p><p class="ql-block"> 往事不堪回首,这些都是往昔过年的回忆,是那贫穷年代,老百姓过新年的精神面貌的体现,是“穷活精神”的一种欢乐,是“穷则思变”的写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镇上和村里又在元宵节之夜举行一场烟火晚会。记不清从那年开始,国家提倡节约,乡村过年闹红火的习俗逐渐淡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家家有了电视,每年央视有春节联欢晩会,更使人感到发展最快的是,北斗卫星上天,国家研发互联网,人人有了智能手机,大人小孩都沉迷在了手机上。看视频,玩游戏,拍抖音,斗地主,网上购物,网上聊天,一部手机包罗万象,应能尽能。这又是新世纪乡村过年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过年,从年三十到正十五每天都充满温馨。年前腊月,政府为老百姓发面发油,年货市场应有尽有。新年怡始国家主席发表新年致词,除夕之前举行春节团拜会,除夕之夜有春节晚会,人们通过电视享受党的温暖,享受丰富的文化大餐。春节晚会每年都是零时以后结束,年轻人,小孩子零点以后还不睡觉。过去是不到五点就起床,烘年火,放鞭炮;现在是年轻人睡不醒,不起床。手机玩到三点多,零点钟声一敲,手机就互相拜年。天空大明,父母亲才把小孩叫起来,拜租先,放鞭炮,吃饺子,给儿孙发放红包压岁钱。</p><p class="ql-block"> 乡村百姓非常崇尚礼尚往来,拜年是春节的头等大事,从初二开始,公路上车水马龙,村民开着自家的小汽车,一家四五口到姥姥家拜年,问候姥爷姥姥,拜访姑舅长者,场景热闹壮观。一声“过年好”的问候,把亲情友情交织在一起,大家的心里暖融融的。</p><p class="ql-block"> 过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段最好的时光,孩子们正处于寒假期间,手机不离双手,屁股不离沙发,又是游戏,又是抖音,网上聊天,手不停息。跟着大人去走亲戚,崭新的“毛爷爷”一张张放进了衣兜。小点的孩子口袋里装着零散的鞭炮,噼哩啪啦把整个村庄响得热热闹闹。</p><p class="ql-block"> 少了昔日政府组织闹正月的热闹,农家屋内看不到糊花灯,剪窗花,糊风筝的迹象,代之而来的是打扑克,打麻将的氛围,村中空闲的场所,妇女们三五成群地跳起了广场舞,优美动听的歌曲乐调响彻村庄上空。相比昔日的年味,人们的精生活和物质享受确实入|是上了很高的档次。人们扬眉吐气地走进了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一年之季在于春,正月是春的起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元宵未过,好多村民早已心慌稳不住脚,检修农具,准备备耕,浏览农村农业网站,联系打工地点,正月刚刚起始,心中充满希望。</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元宵节一过,年也意味着过完了。学校正式开学,有孩子的家庭又上门落锁,带领孩子进城陪学。年轻的小伙将告别家乡父母,告别妻儿恋人,带着父母爱人准备好的行装,带着亲人的爱与牵挂,依依惜别。这一别又将是一年的等待,村里又只留下了老来无能的老人,村庄又伙复了平时的宁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就是过年,仿佛一幅浓郁的风情画卷,让人久久回味。犹如一坛芳香醇美的好酒,韵味悠长。年,漫泡在浓浓的喜气里,亲情、友情、乡情、情韵绵绵,让我们慢慢地回味,静静地细品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今年我家大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彩凤衔春至;天官赐福来”。相信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将把我们美丽的乡村建设的更加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秦安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1年3月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