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略考

闲云舒卷

<p class="ql-block"><b>科举制度略考</b></p><p class="ql-block">[原创]图文/闲云舒卷</p><p class="ql-block">2021_02_22</p> <p class="ql-block">灿烂的民族文化,推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步、发展的历史。其中,科举制度的渊源、形成和完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不了解灿烂民族文化中的那朵奇葩——科举制度。</p> <p class="ql-block"><b>一、科举制度的基本概况</b></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具有自由报考、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和以成绩定取舍等特点。</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由隋文帝创立。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5)开设进士科起算,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延续整整1300年。</p> <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虽然创立于隋朝,但其渊源却可追溯至先秦。</p><p class="ql-block">西周的乡举里选、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均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选才功能。但都因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而逐渐衍生出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门阀垄断等弊端。科举的出现,是选才制度走向公平、公正的历史必然。</p> <p class="ql-block">到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与其相匹配的防止徇私舞弊制度,考试内容也有较大变化。明清两朝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但清朝科举以八股文取士,使人们思想僵化,阻碍了社会发展。1905年9月2日,张之洞、袁世凯等六重臣会衔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清廷诏准,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p> <p class="ql-block">科举考试从低到高,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等级,每三年举行一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古代赶考途中的读书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科举考试的三级资格考试——童试</span></p> <p class="ql-block">古代,读书人报考之后,需要首先参加每年一次的,分别由知县、知府和学政主考的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也称童试。即地方官学的入学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只有成为“生员”,读书人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p> <p class="ql-block">乡试,于秋季在各省城举行。期间,赴考的秀才要在贡院的号舍里,经历九天六夜的考验与挑战,素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谚。乡试中举者称之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p><p class="ql-block">会试,由朝廷礼部主持,各省新科、历科举人汇聚京城考试,于乡试第二年春季举行,故又称“春试”“礼部试”。考中者称之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p><p class="ql-block">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又称“御试”,由皇帝出题,考场设在皇宫的金銮殿,在会试的次月举行。殿试没有淘汰生,仅为赴考贡士的排名考试,故贡士也可称为进士。依据考绩,殿试分为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二、三名分别称为“榜眼”“探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使用于乡试的贡院号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科举殿试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古代读书人,如果通不过童试,成不了秀才,就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低一等级科举考试不中,就难以参加高一级科举考试。因此,科举制度是一种优胜劣汰、层层选拔人才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中,能取得解元、会员、状元者,都是各层次的佼佼者。如果同一人在三级考试中均取得第一名,即为连中“三元”。</p><p class="ql-block">在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上,摘取“三元”桂冠的,仅有17人,平均近一百年才出一人,可见难之又难,难于登青天啊!诚然,摘取“三元”桂冠者,乃是历史之俊彦、人杰中之人杰、奇才中之奇才。</p> <p class="ql-block">实行科举1300年间,摘取状元桂冠者有770余人。其中唐、宋、清三朝的状元数量名居前三,均在百人以上,紧随其后的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初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末的刘春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科第世家”——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府邸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科举制度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清)殿试卷(此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古代,乡试是改变人生命运最为关键的考试。读书人只要乡试中举,不仅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而且还可以使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大大提升,进而成为社会重要力量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而一朝及第,成为进士后,即大魁天下人中龙,从此大富大贵,漫长、艰辛的寒窗苦读、屡次应考生涯就此终结,进入朝廷官吏阶层。</p><p class="ql-block">即使通过科举资格考试——童试的秀才,也享有犯法不能用刑、免征徭役、减免土地税负、按时领取月俸等特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清光绪年间状元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清乾隆年间的进士木匾</span></p> <p class="ql-block"><b>二、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南北分裂、对峙局面,实现全国统一,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p><p class="ql-block">为适应封建政治、经济关系变化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隋朝将官吏选拔的权利收归中央,以科举制替代了九品中正制。</p><p class="ql-block">从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长达1300年,可见其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历朝君主,求贤若渴。商末周文王拉车八百步,求得姜子牙(图)。</span></p> <p class="ql-block">首先,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世族垄断、血缘世袭的用人制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使社会各阶层的读书人,均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和封建王朝的各级机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其次,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适应了封建社会选才、用人的需要,使社会各种关系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衡,维持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第三,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以至于影响中国封建社会1300年,这是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用人制度所不及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科举考试,重视诗词歌赋,从而对唐诗、宋词的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致使其成为难于超越的艺术高峰。</p> <p class="ql-block">第五,科举制度也影响着世界,可与中国“四大发明”比肩。像日、朝、韩、越等国,历史上都曾效仿中国实行过科举制。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文官考试制度。</p> <p class="ql-block"><b>三、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与其废除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科举制度的局限性表现在:</p><p class="ql-block">重视儒学文化的传授教育和官吏的选拔,而忽视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的选拔。</p><p class="ql-block">科举教育考试内容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当人类社会进入热兵器时代后,武举内容依然刀马弓箭。</p><p class="ql-block">由于科举制度的盛行,致使选才、用人制度单一。应试以八股文取士,禁固了世人思想,阻碍了社会发展。科举制几乎杜绝了女性的参与等等。</p> <p class="ql-block">废除科举制度的意义在于,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使中国传统的政治信仰、思想模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加速了清王朝的垮台,导致以“士”为首的“四民”社会解体,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取而代之的新式教育,学堂和在校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近代知识分子群体迅速扩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民国政府设置考试院</span></p> <p class="ql-block">说明:文中图片由作者拍摄于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考了博物馆和互联网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