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听力健康——迎宾路小学爱耳日科普知识宣传

🌟

<h3>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br></h3><h3> 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重度耳聋在新生儿期的发病率约为3%-4%;0-6岁的中度聋和轻度重聋约占5%,多由中耳炎引发,并认为婴幼儿中耳炎可能影响语言发育。面对这样众多的耳聋患者,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普及宣传听力保健知识,加强医学监护及科学用药,是预防听力受损的关键。</h3><h3></h3> <h3> 2021年3月3日,是第二十二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爱耳日”主题为“人人享有听力健康”。海港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号召广大市民朋友们树立爱耳意识,重视听力健康。下面来普及一下婴幼儿及儿童期的听力保健知识。</h3> <h3>在胎儿期如何防聋? </h3><h3> 听力保健的工作在妊娠期就应开始,如在产前期,母体一般不要接受预防注射,腹部不要接受放射性照射,预防母体患病毒性感染,一旦感染要及时进行治疗,用药时禁用耳毒性药物。 </h3><h3></h3> <h3>在新生儿期如何防聋? </h3><h3> 新生儿期耳聋预防应在围产期就开始,在这一时期不仅可发生器质性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而且可引起内耳毛细胞损害。尤其是早产引产时外伤或产期的各种原因缺氧、新生儿黄疸极易引起感觉神经性耳聋。因此,对这些疾病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防治耳聋的重要环节。 </h3><h3></h3> <h3>在小儿期如何防聋? </h3><h3> 感染性聋是婴幼儿时期常见多发病,其中以小儿渗出性中耳炎导致的传导性聋及由于腮腺炎、高热等疾病导致的感觉神经性聋最为常见。小儿期耳聋早期多不易发现,特别是感染期经常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更容易发生耳聋。所以预防感染,科学用药是重要的防聋措施。 </h3><h3></h3> <h1><b>儿童的听力保健</b></h1><h3>1.孕期避免盲目用药、防止病毒感染。</h3><h3> 要想让宝宝拥有正常的听力,在孕期就要十分注意,避免服用一些对胎宝宝听力有损伤的药物,比如庆大霉素等。另外还要尽量避免感染感冒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避免接触X射线。如果家族里曾经出现过先天陛耳聋,或者出生不久就患耳聋的情况,建议准妈妈咨询医学专家的意见。</h3><h3></h3> <h3>2.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h3><h3> 莫让孩子把细小物品如豆子、小珠子等塞入耳内。儿童喜欢打闹,不小心也会碰伤耳道,要教导孩子有安全意识。</h3> <h3>3.给宝宝清理耳垢必须去医院。</h3><h3> 如果耳垢比较少的话,不需要清理。但是,如果耳垢已经比较多了,形成了团状,像个塞子一样塞在耳朵里面,就需要带宝宝到医院,请医生帮助清理。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为这点儿小事跑医院很麻烦,于是就自己给宝宝弄起来了。实际上,这种做法很危险。一是因为一般家庭中都没有耳灯,父母往往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很容易造成局部损伤;二是因为很多宝宝还没学会合作,可能会乱动;三是一旦在挖耳的过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击,比如旁人经过不小心碰了妈妈的手等等,有可能会捅破鼓膜。 而医生可以通过耳灯或者反光耳镜直接观察耳道内部的情况,耳垢较多时,可直接用棉签或医用镊子取出。当耳垢已经形成耳垢石很难取出时,医生还可以选用滴耳液软化耳垢。软化的耳垢会从外耳道排出,也很容易清理。</h3><h3></h3> <h3>4.打耳光对儿童听力影响很大。</h3><h3> 为了孩子的健康,如果孩子犯错了要惩罚,就换一种温和惩罚方法吧。</h3> <h3>5.耳里进水不要慌。</h3><h3> 应立即侧耳,牵拉耳廓,成人向后上牵拉,儿童向下,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轻轻放进去(不可进深),把水吸出来。</h3> <h3>6.不要让宝宝长时间戴耳机。</h3><h3> 有些父母感觉MP3很时尚,于是也想让小宝宝“享受”一下。但是,因为宝宝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可能控制不好音量。如果音量很大的话,对于宝宝的听力是有损害的。另外,耳机的耳塞直接被塞到耳朵里面,声音直接刺激鼓膜,然后通过鼓膜来传导,时间长了,鼓膜很容易疲劳,也容易造成听力下降。所以,在让宝宝听音乐、听故事的时候,最好还是采用外放的方式,而且音量不要过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