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山位于平度城北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西北1.5公里处,海拔307.4米。相传,当年汉武帝东巡至东莱,驻跸山下,登山赏景流连忘返,后人又称其为御驾山。</p><p class="ql-block"> 山顶玉皇顶、狮子盔、沙帽翅三座山峰高耸,由东向西依序排列,形似古代笔架,因此又得名笔架山。</p> <p class="ql-block"> 平度藏友孙文吉提供的古籍《胶东三山图记》,让湮没了多年的“三山八景”再次从历史的烟云中浮现出来。 </p><p class="ql-block">三山八景尚余七处 </p><p class="ql-block"> 据孙文吉介绍,此书为高仲敏(字慎行,今大泽山镇洼高村人)辑录三山碑刻、景点,天柱山摩崖石刻,发行于清光绪丁未年(1907),石印本,书名由章丘刘元亮(字菊农,光绪十五年进士)题写,书中辑有东武吴元瑞(诸城人,曾创办大仓纺织有限公司)、夷安单庭兰(高密最后一位解元)所作序文,平度王崧翰所作跋文,并绘有三山、天柱山、天柱山西峰(马鞍山)图三张。 </p><p class="ql-block"> 书中除了对郑文公上碑、天柱山铭、天柱山颂、东堪石室铭等石刻进行了翔实抄录外,还收有光绪癸卯年(1903)高仲敏文章一篇,虽然字数不多,但对“三山八景”作了简要传神的描述。书中绘制的《三山图》详细记载了庙宇、谢真人墓和八个景点的分布位置,对照图片可知,八景除“殿前古柏”外,其余七景尚存。但其中的“凤凰小桥”,因修路时埋入地下,今人已难见其尊容;“帝座云洞”,由于上殿毁于战乱,被掩埋在瓦砾之下。 </p><p class="ql-block">山上庙宇清初修建 </p><p class="ql-block"> 三山山顶曾立有石碑十余幢,大多是清、民国年间的功德碑。其中有一幢立于清宣统二年王嵩翰撰述的《重修玉皇庙碑》,碑文中有“庙莫考有其始,山右趾列三冢,两旁僧也,中一碑志:云鹤子,潍人也,隐此,灵山卫教授某志。余具剥泐矣。此本《三山图记》中,高仲敏对这“三冢”进行了详细地抄录,并将其方位在《三山图》中作了标注。 </p><p class="ql-block"> 三山之上庙宇的年代,曾有资料称其为始建于明代,从谢真人碑文可知,康熙年间谢真人来到三山时,并没有提到山上有庙宇建筑或者遗址,由此可推断,图中所绘之庙宇,应是康熙年间始建或者是在前代基础上的一次重建。三山之上庙宇后历代有重修,至民国时期依然香火兴盛。 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庙宇被毁,只剩残壁断垣间散落的残碑和石钟亭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山义学百年兴衰 </p><p class="ql-block"> 义学,又称义塾,是中国古代初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三山义学首创为谢云鹤。道光年间,綦筍(莱州人,生平不详)踵谢真人旧址,招徒讲学,盛极一时,三山周围之“耆来多出于其门下”。 </p><p class="ql-block"> 綦筍之后,三山义学,渐即衰歇,至光绪年间废止。出生于三山脚下的高仲敏惜三山义学久废,于是提议重修旧址,恢复义学,得到了乡中耆老和乡绅的赞许和认可。同时又深感三山、天柱山之碑刻、景色虽“名于世”,然亦仅见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更没有主动去学习的。于是,高仲敏“觅得郑碑原拓录其全文,以天柱三山并作一图”,以告“诸大人先生之门人”。 </p><p class="ql-block"> 据高仲敏孙子高振平介绍,民国时期高仲敏先后在莱州夏邱、青岛等地行医,并出版有《东生集妇科》等医学专著。 1958年,高仲敏从青岛回到家乡,在原大泽山乡上甲村、洼子高家村开设联合诊所,1959年病逝于家乡,享年86岁。高振平继承其衣钵,从小跟随高仲敏学医,悬壶济世,在当地颇有名气。 </p><p class="ql-block"> ——摘自《青岛晚报》</p><p class="ql-block">三山八景 </p><p class="ql-block">峰顶天池 </p><p class="ql-block">在庙庭东偏石壁下,方九尺,深七尺,水澄清,有五色鳞鱼。东岸龙潭 水深尺许,经年不见损益,汲以烹茶甚佳。</p><p class="ql-block">文案笔峰 </p><p class="ql-block">在山半,旧义学垣东,突立巨石,秀削如笔,有直插云霄之势。</p><p class="ql-block">帝座云洞 </p><p class="ql-block">在上殿神座下,深远无底,以石试之,半日有声。</p><p class="ql-block">殿前古柏 </p><p class="ql-block">树大四围,遥望之荫覆山顶,晴日雾气上腾,重叠如翠云数朵。</p><p class="ql-block">涧底虎洞 </p><p class="ql-block">深丈余,高四尺,洞内有泉,流而成河过凤凰桥而西。</p><p class="ql-block">凤凰小桥 </p><p class="ql-block">虎洞泉水至山麓中流,有数石陡立,因以为桥,妙如天成。</p><p class="ql-block">燕饮仙石 </p><p class="ql-block">山后平石上,巨石突起,圆方如桌,可容四五人,杯箸之迹悉具,俗传仙人燕饮之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