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物讲述学校历史——“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

胡国良

<p class="ql-block">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了向苏联全面学习的方针。1949年10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要学习苏联体育方面的好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简称:劳卫制)”是前苏联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初,“劳卫制”为苏联赢得卫国战争胜利和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社会主义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借鉴苏联的做法,1952年5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试行条例》(草案)及相关标准,“劳卫制”先是在部队、后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p> <p class="ql-block">  “劳卫制”设置了包括力量、速度、耐久力、灵巧性等必测项目和各等级达标标准,那时的在校学生以能够达到“劳卫制”锻炼标准、获得“劳卫制”证书和证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体育运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p><p class="ql-block"> 1964年,基于中苏关系的恶化等原因,我国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改称《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又改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从前苏联引进的鼓励民众、特别是在校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的一种制度,在建国初期对促进我国民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