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姚庆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玉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36年前,我们肩负着祖国的重托,背负着人民的希望,离别亲人,告别驻地,奔赴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西南边陲,走上那血与火,生与死的老山战场。烽火度年华,那是我们军旅生涯中,曾经度过的难以忘怀的硝烟岁月,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亲爱的朋友,本文展现了当年我们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胜似兄弟般的战友之情!展现了我们团结奋战、同仇敌忾,用我们的英雄壮举维护了祖国的尊严,用我们的青春热血谱写的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正是这种无私无畏的爱国奉献精神,彰显了一代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几天小孙女上幼儿园了,有时间把过去几十年积攒的信件、文书等清理一下。经过大半天时间的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大堆,其中信件一千余封,一般的信件都作废品处理了,对其中1985年至1986年间参战期间的300余封信件和100多件文书,又翻阅一遍。从中回想起了许多难忘的往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在家中整理战场上的文书信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都说往事如烟,如今已经36年过去了,可此时此刻一连串的往事就在眼前。仿佛又置身于我的战友之中,指导员这个称呼太亲切了。指导员这个岗位,对于我来说,是一生中最荣幸、最神圣的职位,也是我在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中,感受最深的称呼,到目前为止,战友们都一直用它称呼我。</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85年4月25日,战前全连在麻栗坡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是拥有了指导员这个称呼,才使我感悟到了什么叫使命,什么是责任,什么叫忠诚,什么是奉献。也使我懂得了什么叫理解,什么是战友,说到底,我用自身的体验诠释了“军人的使命与忠诚,懂得了"为什么战友亲如兄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沉睡在箱底里三十多年的这些书信,记录着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故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刻,似乎我又来到了战前那火热的练兵场。练体能,爬山涉水,翻山越岭,宁可今日多流汗,为了战时少流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前训练间隙</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前训练间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练技术,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宁可平时多吃苦,为了战时多杀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狙击手训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狙击手训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前训练山顶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练战术,摸爬滚打,灵活机动,宁可战前多磨炼,为了战中夺胜利。</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时,我仿佛又在组织一场战前的表决心大会,一个个铿锵有力声音,一张张充满信心和力量的面容,多么亲切,多么感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在作战前动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争夺艰巨任务的挑应战,更有争当突击队员的呼声与呐喊!我的连队,我的战友,亲爱的兄弟,是一群多么可爱的男子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舍小家顾大家,宁愿亏了我一个,也要幸福十亿人。是兴奋还是激动,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睛模糊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们的决心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擦了擦眼睛和镜片,继续在翻阅着。</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时任二排长肖百英思想汇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封封战中的书信又映入了我的眼睑,有党员在战场上的思想汇报,有战士们在战斗中的保证书、决心书,有共青团员们的火线入党申请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们的申请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对作战方案和作战行动的献言建策,还有反映和记叙战斗中随时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场英模事迹汇报材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此等等,叫我浮想联翩,又如身临其境。战斗中,干部就是兄长,指导员就是全连的主心骨和贴心人,特别是在危机时刻和极端险恶的战场环境中,对于这群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也二十刚出头的年轻战士们,他们更需要有兄长的支持、鞭策、鼓励、关心和体贴,看了这一封封战场的书信,我觉得我们的干部做到了,作为指导员,我也很欣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和战士们在战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战场上,干部关心爱护战士,战士关心支持干部,真是官兵亲如一家,情同手足。166和无名高地因后勤保障困难,有些前出独立的哨位,几天吃不上一顿米饭是常事。我们连司务长张春观和炊事班长王兆刚带领后勤人员,除战斗激烈情况外,每天都争取给阵地上送一次米饭,有时也送些炒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炊事班合照,右四司务长张春观,右三炊事班长王兆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我们的炊事员、军工战士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常常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跃过一道道炮火封锁区,闯过一个个"生死线",才将饭菜送上阵地,有时由于战事紧急,也来不及吃。一排长王东山、七班长徐再军用铁罐头盒做米饭送给那些经常吃不上米饭的战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指导员(右)和排长王东山(左)在战区最前沿的166高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把老家寄来的奶粉、牛肉干和后方赠送的慰问品等也不失时机地分发给阵地上的战士们。1985年9月3日上午,我突然接到军首长从营指挥所打来的电话。说句实在话,在前沿阵地上,作为一名连队指导员能接到军首长亲自打来的电话,真是出乎我的预料之外,顿时感到非常惊喜,也特别激动,首长一是向我们全连表示亲切的问候,同时对我们前一段时间的作战表现给予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二是详细了解我连阵地的防御情况,三是提出一定要加修工事,做好防炮准备,四是要做长期作战和打大仗、打恶仗的准备。我向首长汇报了我们防御阵地情况和干部战士的精神状态及士气,表示坚决执行命令,不论环境再艰苦,战斗再残酷都要坚决完成战斗任务的决心和信心,首长听了很满意。当首长问我还有什么要求时,我也毫无隐瞒地提出了解决战场无烟野炊问题,请求为前沿阵地提供无烟固体燃料,首长当即批复,并且给我们阵地送来了十箱苹果和十件大衣,表达军首长和机关对我们关怀和鼓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军首长在营指挥所听取马志营长的汇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把首长的关怀和支持及时以书信的形式发往各阵地。军首长和机关的关怀,极大地激发我们顽强坚守、英勇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坚定战胜一切困难、坚决消灭敢于偷袭和来犯之敌,做到坚守阵地,寸土不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以党支部的名义,写的一份发往各阵地的通知。主要内容是传达军首长问候和指示精神,提出具体要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是这样,我们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什么样的困难都难不倒我们,相反,困境之中,更增强了我们全体官兵团结奋战,英勇拼搏,充满夺取胜利信心和勇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战斗中,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阵地上,共产党员就是联系官兵的纽带,共产党员更是冲锋陷阵中的一面旗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连队党支部写给全体党员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危机时刻我们的党员、骨干,都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哪里最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共产党员就冲向哪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5年9月8日的战斗中,敌人以一个连的兵力,向我166高地发起攻击,敌人一枚手雷投入了一号哨位,正在洞口抗击敌人冲击的共产党员李忠良,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毫不犹豫地推开战友,抓起冒着烟的手雷向外扔去,一声炸响,战友们的生命保住了,可李忠良的左手被炸掉了,为了打退敌人的进攻,守住阵地,他全然不顾自己的伤势,继续带领大家坚持战斗,直到战斗结束。</span></p> <p>一等功臣李忠良 近影</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危难时刻,我们的党员、骨干总是挺身而出。1985年10月5日晚,敌人的一发燃烧弹打在了我168救护所的洞口处,引燃了洞口的伪装网,火势借助风力越烧越旺,排长张方政及时组织大家灭火,把仅有的两桶饮用水都用上了,也无济于事,洞内存放有大量的弹药,如果引燃后果将不堪设想,洞内的14人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此时洞口已经被大火封住,并不时有手榴弹的爆炸声,他们被迫向内洞转移,共产党员九班长王广生为了掩护战友,他最后一个转移,就在此时存放在外洞的50多箱手榴弹和40多管火炮发射药管同时被大火引爆,随着一声巨响,高温气浪和冲击波把他们都推倒在地,有七名战士被烧伤,处于最后转移的王广生全身重度烧伤。在张方政排长和九班付班长王其友的努力下,在内洞顶部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十四条生命总算脱险了。因168高地代号名为虎山,这正是我们戏说的"方政其友力顶千斤石,十四勇士虎口脱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部分战友在阵地上的合影:左一王其友,左二张方政,右一闫玉明,右二张玉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友王广生在阵地上烧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8高地是我连坚守防御作战的核心阵地,也是敌人炮击的重点目标。人称三连“小诸葛"的二排长肖百英带领一个加强排就坚守在这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后排右一肖百英排长出征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8高地是我连四个阵地中海拔最高的阵地,悬崖陡峭,怪石林立,地雷遍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68高地正面图、反斜面和阵地上的战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救护所到排指挥所和一线哨位是一条通过山脊的通路,战士王树群、八班副班长何宜生和工兵班长,在运送物资和抢救伤员中不幸触雷被炸掉腿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二排长肖百英在阵地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8月11日上午九时许,敌人炮火炸断了排指挥所至救护所的电话线,二排长肖百英立即组织人员抢修,担任通信任务的战士刘文平,冒着敌人的炮火冲上山脊查找断点,正当他俯身接线时,一颗罪恶的子弹从背部射入,由于伤势过重,在抢运过程壮烈牺牲,献出了年仅19岁的年轻生命。刘文平战友的牺牲激起我们全体官兵对敌人的无比愤慨,特别是二排长肖百英,不为战友报仇,誓不罢休。此后经过多次观察和测量,有时冒着生命危险爬到树上观察,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确定了敌火力点的精确位置。1985年9月5日下午,肖百英同两名战友,肩扛82无后座力炮隐蔽进入预定的发射位置,在战友的配合下,三发命中目标,彻底摧毁敌人这个火力点,终于为战友报了仇,同时也解除了该火力点对我防御体系的威胁。</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等功臣肖百英与首长合影照。上图一排左三为肖百英,下图二排左一为肖百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共产党员的英雄行为感召下,我们的共青团员们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正如担任送水任务的战士张玉平,在战中(1985年9月25日)给党支部的入党申请书中写到“我向祖国、向人民向党宣誓:头可断、血可流,送水一点不能丢,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为祖国为人民愿把青春撒南疆,为了一线战友的生活,宁可自己多流汗不让同志多等盼。我现在真正地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作用,就是在“22号”晚上,上无名高地去抢救伤员,我看到我的班长和九连六班长,在没有路可走的情况下,是我们的党员班长冒着生命危险探地雷,从那时,我才看到我们党(员)是那样坚决,不顾自己生死,所以,我愿加入共产党(组织),请党支部接受我的请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张玉平申请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见习排长林广龙给党支部的信。’“同甘苦,共患难,齐心协力把敌歼。为国誉,为军威,南疆战场把敌摧。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与实习排长林广龙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66高地的6号哨位和1号哨位,距敌最近,经常遭到当面之敌直瞄火炮的射击,敌人也经常往我们哨位上投掷手雷和手榴弹,这里也是敌人进攻和偷袭的重点,先后有两名战友在这里牺牲,多名同志负伤。一班副班长共青团员付泮忠、战士王保忠、王立品、齐华平等不畏艰险,他们主动请缨到6号和1号哨位坚守战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付泮忠、齐华平申请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付泮忠带领王保忠和齐华平到了6号哨位后(林广龙后补入),他们和见习排长林广龙,对6号哨位的地形和敌情进行了详细地勘查,他们发现6号哨位的洞口易被敌人发现,是敌经常偷袭的主要原因,同时在哨位的不远处有敌一个屯兵洞。于是他们对洞口进行了加固、改造和伪装,同时决定除掉敌屯兵洞,经过多次反复侦察,找准了接敌路线和爆破点。1985年9月26日这天晚上9时许,他们在排长王东山统一指挥协调下,由林广龙担任爆破手,付泮忠和王保忠负责前出掩护,齐华平值机,利用夜暗和零星炮火干扰下,秘密接近敌人,林广龙将15公斤炸药放在敌屯兵洞一侧,几分钟后,一声巨响,敌屯兵洞被炸毁,炸死炸伤敌多人。此后6号哨位再也没有出现人员伤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们的决心书</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王立品申请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10月25日王立品在阵地上给我的信中写到:“上级把我放到离敌最近的01号哨位,是对我的极大信赖,我也将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此项任务,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决心保持革命气节,危险困难面前不低头,只要有我在,就有01号在,决不会让小鬼子踏上我们的阵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信中,可以看出,他们说的都是发自于肺腑之言,表达的是他们的决心和勇气,倾诉的更是他们信心和忠诚。象他们这样,坚决要求到最危险哨位去坚守战斗,在我们连是常有的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的战士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坚持战斗。战士周慎辉背部多处负伤,排长、班长几次要他下阵地治疗,他坚决不肯,直到伤口感染化脓。战士王胜,曾三次负伤,浑身被弹片击伤15处,伤口化脓感染,他就用棉球把伤口堵上坚持战斗,一直未下阵地。在战斗中,他对生与死的问题有这样的感慨:“我不是想去死,也没想到我会能死。可是生与死,存与亡并不完全决定与自己所思所想。但是你要敢于和死亡去搏斗,你才是强者。活着是多么美好,人生又是那样使人留恋,可是战争是那样生死难卜,战争毕竟有流血的,有付出的,但是你要用你的机智和勇敢和敌人厮杀,你就是敢于向死神挑战的人。虽然人生是那样的美好,让人留恋,我又是那样的厌恶战争,但是我并不怕死,并不害怕强加在头上的战争,一旦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会毫无犹豫的去献身。王胜1985年10月9日"。这就是我们战士的生死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战士王胜誓言:“生死存亡亦如何?大江东去英灵多。为国捐躯不拭泪,视死如归荡回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更有的隐瞒病情,带病坚持战斗。我连坚守的四个高地,共有三十三个哨位即猫耳洞,阴暗潮湿的猫耳洞又窄又低矮,每个洞一般都有三人或四人坚守,个别的因太小只能两人坚守,有的洞低矮的坐着直不起腰,躺着伸不开腿,白天不能出洞(都在当面之敌火力控制内)。我们坚守阵地的时候正值盛夏季节,白天太阳暴晒,猫耳洞里就像蒸笼,让人闷热的喘不过气来,遇到雨天,洞顶的石缝流水不断,是名副其实的水帘洞,再加上蚊叮虫咬,更有老鼠和蛇光顾也是"常客"。</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狭窄低矮的猫耳洞,闷热潮湿,衣服已经多余了。二排战士王云胜在168高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期战斗生活在这里,几乎所有的人员都有皮肤感染溃疡的疾病,轻者浑身瘙痒,重者腿部、裆部溃烂,疼痛难忍,166高地战士王保忠、无名高地班长郑福祥浑身多处溃烂生疮,裆部溃疡,走路都很困难,外出加修工事都是爬着行动,但是他们不声不响,一直坚持战斗到最后。有的战士生病,班长和排长叫他下去治疗,说啥也不去,在我们坚守阵地的一百多天里,没有一人因病下阵地治疗的。共产党员九班长王广生,一次感冒发烧39度,硬是挺过去了,既没下阵地治疗,也没耽误他的军工任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连长孙喜发,为了完成好战斗任务,尽可能地避免伤亡,对当面之敌的敌情和地形反复进行观察、研究,对各阵地及时调整和部署,经常吃不好睡不好,体重明显下降,有时遇有战事,更是通宵不眠。战士们在给连队的信中,都提出叫领导放心,保证完成战斗任务,坚决做到人在阵地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右)与连长孙喜发(左)在前线连指挥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的战士在给我的信中劝慰我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多加休息。因为每当军工前运后送物资和伤员时,我都要全身心地进行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有时整宿都得不到休息也是常事,遇有战斗频繁激烈时几天睡不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姚庆和指导员在连指挥所通过电台鼓舞士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刚上阵地时,敌人发现我们的换防行动,对我上阵地的路线进行严密的火力控制,从连救护所至前沿166和无名高地的通路都在当面之敌的火力控制范围内,有些地段是在敌直瞄火炮和狙击步枪、枪榴弹的有效杀伤射程内,这样给我们上下运送物资和人员更补都造成极大的威胁。加之初上阵地,由于地形、敌情都不熟悉,大家也都没有实战经验,在短短的十几天里,就有三名战友牺牲,多名战友负伤,从166和无名高地向下抢运伤员和烈士遗体,最快也要两三个小时,有时最多需五六个小时,在这期间,既要防炮伤,又要防雷伤,还要防误伤,稍有不周,就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从军工出发到完成任务返回到达原地,在这全过程中,都需要有周密的组织、调度和协调指挥,为了抢救战友,组织运送烈士遗体,我一连几天没睡个整觉,所以,大家都担心我的身体,经常来信、来电劝慰我,上级领导也经常关心着我们。</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5年的仲秋节和国庆节期间,我决定要和防守条件最艰苦,后勤保障最困难,战斗最频繁、也是距敌人最近的166高地和无名高地的战友们一起,过个仲秋节和国庆节。</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在前线收到成都军区慰问的月饼。月饼盒珍藏至今:“祖国在我心中”“人民与我同在”“愿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在中秋节的前两天夜里,我随本连军工战士一起踏上了去往前沿高地的路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三连坚守的168、147、166及无名高地现地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路上,我们多次遭遇敌人的冷炮袭击,敌人发射的枪榴弹打得石头火花乱飞,时有空爆炮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当晚天气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的军工战士全凭自己对地形的熟练程度辩认通路,有时也趁炮弹爆炸产生的光亮查看通路,这里地雷遍布,一有不慎就有踏雷的危险,我们上阵地以后,就有三名战友在执行军工任务中被地雷炸掉了腿脚。</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当年战场上用过的物品:1、小药盒,2、手枪套,3、止血带,4、“光荣弹”拉火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大约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我们终于到达了166高地09号哨位(副连长高龙明、见习排长王树军、战士江先智、郑恩树所在猫耳洞)。</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指导员(左)与副连长高龙明(右)等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我的突然到来,大家都非常惊呀,几乎同时说出,“指导员这么危险的时候您怎么来了!”我说,我是来和你们一起过仲秋节和国庆节的,大家都非常激动和高兴,但回过神来又是一顿瞒怨,“指导员,这么危险你来看我们……",其实我那次去前沿哨位,也是有备而行的,我背着营团领导,从团里去我们阵地的孙干事手里借了个海欧120相机,带了3个胶卷,准备为坚守166高地和无名高地的战士们照张阵地上的纪念照,也是为缓解一线哨位上战友们的紧张情绪给大家个见面礼。结果,到了一线哨位(猫耳洞)之后,才发现,能照几张照片非常困难,一是白天不能出洞口外,因为距敌太近,几十米就是敌人的阵地,一但发出声响,敌人的手雷立刻就会投过来,也会成为当面之敌直瞄火炮和机枪、狙击步枪的猎杀目标,极易造成伤亡,所以,大白天在猫耳洞外照相简直不可能。没办法,只能在洞内拍照,有些哨位洞内十分狭窄,又阴暗低矮,无法拍照,最后,我们还是尽可能地选择了一些地方,为部分战友照了相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带斑点和漏光的猫耳洞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遗憾的是,我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胶卷带回连指挥所后,就交给下阵地人员去麻栗坡县城冲洗,一个多月后,当我找回这些冲洗过的胶卷时,发现大部分胶片都毁坏了,有的跑光了,有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上边很多黑色斑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军画报》社记者车夫(左)、骆飞(右)在前线编辑战地快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个胶卷(36张)中,勉强找出几张能冲洗照片的底片,太可惜了。当时到连队采访的《解放军画报》社记者车夫和骆飞,听说我到过166高地和无名高地给战士们照过相,都非常高兴地期盼着我能拿出来给他们看看,可当我拿出来时,他们都傻眼了,三个胶卷,三十多张底片,多数报废,他们当场就责怪我,“这种冒着生命危险拍照的胶片怎么随意叫人去冲洗呢?如果你能把胶片保存到现在,交给我们去办,该有多好啊!" 其实对此,我也很内疚,原本是想给大家在阵地上拍个照片,留个永久的纪念,这该是多好呀,战友们也都期望着等待自己的阵地照,结果因我的一时疏忽,就这样给毁了。在车夫和骆飞的帮助下,勉强从中挑出十来张底片由二位代为冲洗成照片,后来在1986年《解放军画报》第二期上以“山一样的情怀"为题,发表了这些珍贵的照片。</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解放军画报刊登了连队的战地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今天与朋友们分享36年前战场上连队指导员珍藏的书信,让我们一同感受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忠诚、担当与奉献。生命里有了参战的历史,青春和热血都在战场上沸腾绽放,血色的记忆牢牢刻在心底,永远也不会忘记……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姚庆和时任步兵第138师414团一营三连指导员,1985年8月5日至11月21日,他所在的连队奉命坚守老山前沿那拉口地域四个高地、33个哨位的防御任务。在阵地前出,地形复杂、敌情较多,战斗异常频繁激烈,物资供应保障困难,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三连官兵牢固的树立了“为祖国而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提出了“宁愿自己鲜血流,不叫祖国寸土丢;有我三连勇士在,敌人休想度边关”的战斗口号。他们官兵一致,团结奋战,以顽强的战斗作风,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石缝和泥水里生存,在血与火中拼搏,连续坚守阵地108个昼夜,顶住了敌人一万多发炮弹的轰击,打退敌人数十次的偷袭和进攻,以毙敌87人,伤敌131人的战绩,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战中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战士周慎辉代表全连光荣地参加了1985年10月1日的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军委首长的亲切接见。并被选入解放军英模报告团。该连的英雄事迹,曾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共产党员》杂志《前卫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刊登。在1986年5月16日召开的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庆功大会上,三连被成都军区授予“坚守英雄连”荣誉称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编辑: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3年7月毕业至2004年11月在步兵第138师医院先后任化验员、检验军医、主治医师、防疫所长。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两山轮战),时任步兵第138师医院化验员,参加了“5.31”、“9.23”、“1.28”等战斗的伤员救治,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1986年4月在老山前线师后勤部嘉奖。在部队20多年受嘉奖多次,1998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12月转业地方,选择“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奎文区徒步协会2014年12月27日成立之后,我自2015年至2019年,已经连续五年随奎文区徒步协会团队参加了环泰山T60徒步大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