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美术高峰论坛的论文征稿入选了,排名第48位,全国一共入选80篇。论文题目为《从大数据看徐渭艺术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CNKI知识元与文献检索的可视化分析》。 —————————————————————— <h5>论文摘要</h5> <h5>论文摘要</h5> <h5>论文摘要</h5> <h5>论文摘要</h5> ———————————————————— <h1> 论文题外题:</h1><h1><b> 感悟“悲情狂士,笔意驰骋”的徐渭</b></h1> <div> (曾建平)<br><b><br></b></div><div><b> 徐渭:“明代三才子”之一 </b><br><br> 他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转折性的人物,美术史上绕不过他,也是一个有开创性意义的人物,他叫徐渭。地处浙江北部的绍兴,自古就是文化高地。有王羲之、王冕、徐渭、陈洪绶、任伯年、赵之谦等书画名家圣手,其中以王羲之和徐渭的成就最令人瞩目。<br> 徐渭(1521年-1593年),汉族,明代中期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等。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徐渭书画的大气磅礴让人高山仰止,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他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br> 徐渭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七年。徐渭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而离世。<br> 徐渭不仅是美术史上,还是文艺史上的一个高峰,事实上他是建立一种语言体系的人物。在今天看来,人们对徐渭的画显然说的最多评价也最高,但徐渭自己却是认为:"书法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br> 伟大的天才大多有着悲剧的一生。徐渭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郁结之情赋予书画的线条与泼墨之中,将其看作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br><br><b> 书法:张狂不羁,气势雄浑</b> <br><br> 徐渭的诗、文、书、画无不蕴涵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其一生际遇坎坷,最能表现积压于胸中的孤愤之情,非其行草书莫属。<br> 徐渭书法以行草为特佳,能以隶书笔法溶入行书,尤具独创。其行草效苏、米之风。作为同乡人,他倾慕王羲之的人品书艺,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心墓手追。他的草书纯粹是个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其草书笔意奔放豪迈,有如狂风骤雨,渴骥奔泉,点画纷披。用笔沉着浑圆,颇有黄庭坚一波三折的之意, 萧疏爽逸、苍劲奇倔。飞动跳跃的笔法又有米芾的情趣,颇能代表徐渭的风格。他所有的才情、悲愤、苦闷都郁结在“扭曲”的笔画中。<br> 如具有代表性的草书《李太白诗卷》,运笔狂肆,张狂不羁,气势雄浑,随处可见突出夸张而不失法度的结体,姿态奇伟。整卷书作一气呵成,随情感的波动而跌宕起伏,如浩浩荡荡之江水,时而湍急,时而缓流,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宣泄。<br> 徐渭的笔墨回环往复,映带牵连中不失厚重沉稳之味。整卷草书高超的用笔,丰富多变的结字技巧与苍润变幻的笔墨相间,如音乐旋律在作品中给人以情感强烈的冲击。<br> 徐渭将作书视为抒发自己情感的途径,他的卷子草书摆脱礼法的束缚,完全是情感主导者一切。用笔之狂,结字之奇、恢弘之势,皆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br><br> <b> 绘画:创水墨写意画新风</b><br><br>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写意人物画大师奔走呼吁,希望社会关注这位“东方梵高”。<br> 徐渭把绘画当作生命的存在方式,在自然山水、花鸟虫鱼中寄托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在传达视觉美的同时,又能给人以深长而别样的感动。他的画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他常在作品中借题发挥,把恣意纵横的笔墨与题跋诗结合起来,抒拨胸中的块垒和愤懑。徐渭的写意花卉用笔狂放,率意驰骋,惊世骇俗,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创水墨写意画新风,与陈道复并称“青藤、白阳”,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br><br> 在徐渭诞生500周年之际纪念徐渭,有两个方面的学习价值:一是畅神,学习徐渭通过书画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世界观。提倡独抒性灵的创作个性,反对不讲真话的伪道统。二是思想,他的书画和文学有浪漫思想,作品充满着浪漫情感。弘扬徐渭写意精神,塑造中国当代美术的民族气派。<br><br></div> ————————————————————— <h5>徐渭像</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2</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3</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4</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5</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6</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7</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8</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9</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0</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1</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2</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3</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4</h5> <h5>草书《李太白诗卷》15</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