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变迁

福全

<p class="ql-block">第一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p><p class="ql-block">  主笔:董希文</p><p class="ql-block">  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北平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因为这天还是一个的特别的日子,二十多万北平市民将在天安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那天,天安门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城门上挂着写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这是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挂上天安门城楼。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一次悬挂这么多的人物画像,这在天安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也是惟一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第二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p><p class="ql-block">  主笔:董希文</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7日,抗战12周年纪念日这天,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前举行。天安门城楼上同时悬挂上了毛泽东和朱德两幅画像。</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p><p class="ql-block">  主笔:周令钊</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悬挂起戴八角帽的毛主席画像,当时,北平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周令钊画领袖像颇有名气。六国饭店(今为华风宾馆)国共和平谈判会场、北京饭店会议室等处悬挂的毛泽东画像都是他的杰作。这幅画像宽4.6米、高6米,重达1.5吨。</p> <p class="ql-block"><b>开国大典毛泽东画像戴着“八角帽”</b></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开国大典时,要在天安门城楼上正式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p><p class="ql-block">为了开国大典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一幅满意的毛泽东画像,周恩来多次派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几幅正面肖像。当时,毛泽东刚从北平城外香山的双清别墅搬进中南海不久。秘书把那些专为天安门悬挂而拍摄的照片摆在毛泽东菊香书屋的案头上,让主席本人挑选,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我不喜欢这一本正经的标准像,如果天安门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随便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样的照片自然。”周恩来在得知毛泽东的意见后,又派人送来几幅战争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毛泽东和朱瑞在一起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记得,那是在一个秋天的清晨,他和正在延安组建炮兵学校的朱瑞同志沿延水河边散步的时候,由摄影师郑景康在无意中给他们留下的难忘纪念。经毛泽东建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加工,作为他最满意的个人肖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终于,在开国大典之日,由国立艺专美术教师周令钊主笔的这幅宽4.6米、高6米,重达1.5吨的毛泽东戴八角帽的画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毛主席与朱瑞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p><p class="ql-block">  主笔:辛莽</p><p class="ql-block">  1950年5月1日,毛泽东主席免冠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担任主笔的是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左辉、张松鹤协助绘制。</p> <p class="ql-block"><b>第五幅画像</b></p><p class="ql-block">悬挂时间: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p><p class="ql-block">主笔:辛莽</p><p class="ql-block">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陈石林精心制作出毛泽东第一张标准像后,新华社向全中国正式公布</p> <p class="ql-block">天安门第一幅免冠标准像诞生</p><p class="ql-block">  1950年初,胡乔木将辛莽邀请到中南海,布置绘制毛主席巨幅新画像的任务。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接到任务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的照片,经过认真挑选之后,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上看的半侧面像。辛莽从解放区来的画家中挑选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在共同研究制定绘画方案后,左辉、张松鹤站在脚手架上,辛莽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边看边指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毛主席画像画好了。但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之后,一些群众提出意见说:“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只突出一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他老人家‘偏听偏信’,好似‘目无群众’的感觉。”群众的意见反映到北京市领导那里,市领导于是考虑再制作一张两耳都全的正面标准像。为此指示有关部门,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画像要进行更换。接到市里的指示,辛莽和几位画家再次挑选适宜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的照片,并开始了绘制第五版毛主席画像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0年八九月份,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萨空了,叫来摄影局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说:“建国快一年了,毛泽东同志还没有一幅庄严的免冠标准像,这怎么能行呢?”经过一番认真的评判,摄影处的陈石林被定为最佳人选。陈石林把开国大典后一年多来的记者们拍摄的与毛主席有关的照片全部找了出来,一张一张地看,一张一张地审视,最后选中了一张1950年9月毛主席同几位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经过几个工作日的精心制作,第一幅毛泽东标准像终于制作出来了,随后新华社向全国正式公布了毛主席的标准像。与此同时,参与毛主席画像绘制任务的辛莽等画家,以这幅标准像为摹本,很快绘制出毛泽东画像,并于1950年10月1日前夕,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幅画像挂出后,各方面反映很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毛主席第一张标准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一张标准照的来源是从上万张底片中选中的一张毛泽东与劳模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其实,在此之前的1950年之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郑景康就为毛主席拍摄了他的第一张标准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不过这张照片并不是专门为毛主席拍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而是从这张活动照片中裁剪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第六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52年“十一”至1963年“五一”</p><p class="ql-block">  主笔:张振仕</p><p class="ql-block">  1952年国庆节,第六个版本的毛泽东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幅画像的主笔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2年国庆节,第六个版本的毛泽东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这幅画像的主笔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当时中央有关领导从全国美术院校召集了30多人进京画马、恩、列、斯、毛、刘、周等领袖像。在肖像展中,著名肖像画家张振仕凭借实力顺利通过了中宣部、文化部、出版总署的审查。从那时起张振仕和学生金石担任了11年主席像的绘制工作。张老画的主席像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天安门城楼共挂过张先生画的两个版本的主席像,那两张主席像和当时生活中的毛主席十分相似,那时的主席依然年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第二幅毛主席标准像</span></p> <p class="ql-block"><b>第七幅画像</b></p><p class="ql-block">悬挂时间: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p><p class="ql-block">主笔:张振仕</p><p class="ql-block">1963年10月1日,第七个版本的毛泽东画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这版画像主笔仍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毛主席标准像</p> <p class="ql-block">第八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悬挂时间:1967年10月1日至今</p><p class="ql-block">  主笔:王国栋</p><p class="ql-block">  1967年10月1日,第八版毛泽东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主笔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1977年,其徒弟葛小光接任主笔,直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为毛主席拍一张标准正面照的任务</p><p class="ql-block">落到了时为新华社记者郑景康的头上。</p><p class="ql-block">为了不惊动毛主席,</p><p class="ql-block">郑景康只带了简单的灯光,只身赴中南海。</p><p class="ql-block">为毛主席留下了这张传神的照片。</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第四张标准像</p> <p class="ql-block"><b>天安门挂像的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来,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投去崇敬的目光。号称全球最大的人工绘制的毛泽东像,在天安门城楼一挂就是60多年,已成为天安门的一个重要标志。追忆天安门领袖挂像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新中国成立初期</b></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时,毛泽东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免冠)。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正式开始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戴八角帽)。此后,每逢重大节日天安门都要悬挂毛泽东画像。</p><p class="ql-block">1956年以后,除在天安门城楼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外,逢重大节日或举行庆祝活动时,还要在天安门广场北端的东西两侧竖立革命导师画像。具体是:</p><p class="ql-block">“五一”国际劳动节:天安门城楼正中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天安门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p><p class="ql-block">“十一”国庆节:除保持“五一”劳动节模式外,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正中位置上,增加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画像,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画像相对。</p><p class="ql-block">以上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一周,即:节前2天至节后5天。这一做法沿袭了17年。</p><p class="ql-block"><b>“文革”期间</b></p><p class="ql-block">从1966年8月“文革”开始至今,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只是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每年的“立秋”前后开始准备,到国庆节前几天换上一幅新绘制的毛泽东画像。“文革”期间,天安门城楼、端门城楼的南北门两面均天天悬挂毛泽东主席画像。</p><p class="ql-block">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还和“文革”前一样,节日期间,天安门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p><p class="ql-block">“十一”国庆节也与以前一样,天安门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增加摆放孙中山先生画像。</p><p class="ql-block">1971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继续悬挂。其中也有一度在马、恩、列、斯画像的像座牌子上书写标语。到1975年“红海洋”降温时,天安门城楼北面和端门城楼南北两面的毛泽东主席画像撤了下来。</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80年代至今</b></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30日,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发布之后,中宣部办公厅于1980年8月16日下发了“关于对外解释撤除天安门广场马、恩、列、斯像的措辞的通知”。依据上级的要求,8月25日天安门管理处组织人员撤除了天安门广场上马、恩、列、斯画像的像座。1980年9月国庆节前夕,天安门管理处又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广场挂像仍按以前惯例办理。据此,以后的几年里,每逢 “五一”、“十一”天安门广场上继续竖立革命领袖画像。</p><p class="ql-block">1986年,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天安门广场只保留天安门城楼毛泽东画像,今后在必要的时候才摆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1989年4月,中央对节日礼仪活动进行了改革。从此之后,“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只竖立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不再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郑景康还记录了毛主席不少的经典时刻。</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戴四方帽的经典照片(修复上色版)。</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会见美军观察组。</p> <p class="ql-block">▼1945年,郑景康(中持相机者)在延安跟拍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共发布过4版毛泽东主席标准像。很多人猜想,这应该是最优秀的摄影师用最顶级的摄影器材拍摄的,其实,这些标准像从选片、修版到制作,均出自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和翻修组组长陈石林之手。</p> <p class="ql-block">▼陈石林书桌上方悬挂着四张毛泽东标准像。</p><p class="ql-block">陈石林制造了红色影像的神话。依靠暗房技艺,他加工制作出了毛泽东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标准照,彼此承继,永不衰老,以至于毛泽东进入晚年时,画面怎么修,都“不像主席了”</p><p class="ql-block">陈石林,中国摄影家学会高级工程师,曾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翻修组组长,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长。除了毛泽东的标准像,陈石林当时加工过所有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林彪在内。</p><p class="ql-block">陈石林10来岁就被父亲送到南京照相馆学艺,后来又到香港和台湾谋生,学习加工照片。1950年7月,陈石林回到大陆,当时还很少有人会加工照片,并且能够修出光线的层次、密度和立体感,陈石林被作为人才留下了,进了中央新闻摄影局,后来又进了新华社摄影部,而且享受着和延安来的老革命一样的高级待遇,可以吃小灶,睡沙发床。</p><p class="ql-block">恰好赶上要为毛泽东制作标准照,陈石林的技术派上了用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陈石林书房照。王永 供图</span></p> <p class="ql-block">▼张大力在被“改造”的历史照片中发现,1960年以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逐渐膨胀。顺应这个潮流,他在照片中的存在开始逐渐脱离芸芸众生甚至其他高层干部。</p><p class="ql-block">一张拍摄于1943年的《毛主席在延安》,原本身后不远处有很多分散的其他干部,但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幅照片中毛主席身后的人消失了,唯一和主席形象构成联系的是象征革命根据地的延安宝塔。</p><p class="ql-block">另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毛主席检阅八路军359师》,原本毛主席的两边是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359旅旅长王震,但这张照片在文革中发表时,朱德和王震都被裁掉了。</p><p class="ql-block">张大力的展览中,许多历史照片都经历了这样的“改造”,在毛主席身后,被“隐去”的人物有刘少奇、林彪、彭德怀、博古等人,甚至江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