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誓师”?

遥望夜空

<p class="ql-block"> 誓师在古代是指军队出征前,主帅向全军将士宣示作战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的一种仪式。《尚书》中有《甘誓》、《汤誓》、《牧誓》,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誓师。《孟子》中引用的“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就出自《汤誓》。武王伐纣的时候也曾在牧野誓师,要求将士们“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今发惟恭行天之罚(现在,我姬发奉行老天的惩罚)”。</p><p class="ql-block"> 如今,誓师多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比如很多学校都会在高考前一百天的时候进行“百日誓师”。誓师,意味是把高考当成了一次出征一次打仗,那么对手是谁呢?表面上看应该是四张高考试卷,是卷子上的那些题,实际上呢,是出题人,是出题人所尊奉的“考试大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育人目标。有形的无形的出题人用试题排兵布阵,巧设机关,在每道题后面都放一个叫做分数的旗子等你拔取。最后你手中旗子的多少将决定着你能不能成功闯关,能不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能不能学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誓师,就是要让我们更加的明确目标,鼓舞斗志!</p><p class="ql-block"> 当然对手还有一起向试题发起进攻的几十万“同年”们,所谓“多得一分,干掉千人”,说的就是这么个情况。不过我更愿意把“同年”理解为“友军”,大家一起向共同的阵地发起冲锋,一路上更多的是鼓励和陪伴,可如果你自己怕了倦了不愿意冲锋了,也没有人会停下来等你陪你。所以“被干掉”其实是怪不得别人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把高考当成打仗合不合适呢? 我觉得是合适的。现阶段,高考的本质依然是筛选,是分类。考题就是那个筛子,你要想自己不被早早筛掉,就得在考场上做出尽可能多的题。这像不像打仗时候的攻城掠地?教育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高考却必须扬鞭策马,吹角连营。所谓“誓师”,就是大家为出征的学子们鼓劲加油,呐喊助威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可能有人会质疑,是不是太形式主义了?可是什么事可以离开形式而独立存在呢?形式和内容本来就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啊!如果一味质疑形式,你可能也会错过了内容了!而各个方面大费周章搞出这么个形式 ,当然不可能没有一点自己的盘算,但是客观上,如果能够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获得满满的能量,你不就是“形式主义”的“受益者”了吗?当今是一个讲求双赢甚至多赢的时代,呈现“百日誓师”这个仪式,参与和付出的各方能从中赢得什么,其实也是由各方自己决定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所以,无论是出征打仗,还是备战高考,“誓师” 这样的仪式还是有必要搞一搞的,毕竟,生活需要仪式感嘛。即便别人不组织,我们自己也应该“誓师”一下,明确一下目标,鼓舞一下干劲,激励一下斗志,增强一下信心。然后呢,更加用心地钻研,更加努力地拼搏吧,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向着高考,进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