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常常会听说这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因为人们常会说:那不是个省油的灯。这是一句很常用的俗语,至今为止还是很多人这么说。这么看来"省油灯"好像就是一个贬义词,指那些:精明、厉害、不好对付、从不吃亏,经常做损人利己的人。其实“省油灯”是一种瓷器,它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里,默默无名。经过考古人员几十年的挖掘,这种神秘的瓷器,慢慢出现在使人眼前,它就是“省油灯”。</p> <p class="ql-block">“省油灯”这一说出自陆游的诗文《老学庵笔记》卷十记载中。陆游诗中这样描写的:“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陆游十分推崇这神奇的省油灯,不仅将其记录了下来,还为它作过两首诗。那么在以前,省油灯是怎么省油的呢?让我们好好地弄清楚一下。</p> 乍看之下,这盏省油灯与普通油盏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研究会发现,它的碟壁其实是一个中空的夹层,碟壁侧面还有一个小的圆嘴。这个圆嘴是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盏省油灯的模样和陆游诗中描述的是一样的。“蜀中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这句诗大意是:四川有一种带有夹层的盛油瓷灯,把水倒进夹层中,这样可以省一半的油。 其实在唐宋之际,省油灯就已在民间普及,其中以四川邛崃窑生产的最为出名,展现出了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统一。早期的省油灯只有壁孔式一种,釉色有青绿色釉、酱褐色釉和酱黑色釉等,以青绿色釉为上品。这种通过小孔向夹层中倒冷水,点燃油灯,再利用冷水能降低油温减少油的蒸发,由此来达到省油的目的。这样的操作按现在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古代版“节能灯”。<br>在提倡节能环保的今天,却早在唐宋时的工匠期制作出了“省油灯”。看来节能节能环保这个理念,从古至今,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br> 当时四川的邛窑是盛产省油灯的地方,一些当地官员甚至将此处所产的省油灯作为礼物馈赠京城达官好友。在那时,蜡烛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还是较为昂贵的照明工具,特别是秉烛夜读更是所费颇多。相对来说,点一盏省油灯就要省钱得多了。现代学者张彦晓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计算出,宋代时寻常百姓所使用的蜡烛价格大约为每根18至20文钱,彻夜秉烛则需3至4根蜡烛。而若是点油灯,每夜一瓶灯油只消四五文,再加上省油灯“省油几半”来计算,则每夜只需3文钱左右便可,实在是省油又省钱。 <p class="ql-block">那么古人究竟是用了什么方法打造出如此省油的神器呢?答案就在省油灯的设计上。省油灯一般都设有夹层,上层盛油,下层贮水,而关键就在这下层。点燃灯油前,先往注水孔中注入冷水,当灯盏点燃后,下层低温的冷水能降低上层灯油在持续燃烧时所产生的高温。与油相比,水在受热时蒸发速度更快,并会不断吸收灯油燃烧所产生的热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油温过高而致使灯油急速蒸发、快速耗油的状况。最终不仅能达到省油的效果,同时还能减少燃烧所产生的烟灰,使屋内更为洁净。若每日按时更换盏中冷水,便能达到持续降温省油的效用了。</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环保节能的概念,而“省油灯”也是这一环保节能理念的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