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 往事并不如烟 ——记我的二次进山》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 往事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 ——记我的二次进山》</p><p class="ql-block">文|李华宁</p><p class="ql-block">提笔| 2020·10·20 修文| 2021. 3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中,我曾经有过一段当兵的历史,它成了藏于心底永不退色的那道“彩虹”,什么时候回望,它都是那么清澈、亮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情不自禁地打开了心底的那个“收藏夹”。半个世纪前的那道山沟、那条坑道,以及坑道中的报房机房,一个个绿色的身影,像一幅幅长长的画卷又展现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两鬓染霜的我,抚摸自己那段青春岁月,心中仍然充满感慨、激情!</p><p class="ql-block">半个多世纪岁月斗转星移,但那些往事并不如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想说的,是我在四十多年前二次进山,做为沈阳军区通信总站的一名载波技师,到22分队既“02机务站”工作的那些事。我1969年12月入伍,当了一名通信兵。在山沟里,我先后工作了十个年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闹市进山沟、常年驻守坑道值班工作,时时刻刻保障通信上通下达”。这是我当兵时所在的部队,及我和同志们所工作的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分队(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是我第一次进山工作的岗位,在那里工作七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沈阳军区通信总站02机务站)——是我第二次进山工作的岗位,在那里工作了三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为一名军人,担当的是使命、承担的是责任。十年、一个年代,也是一个时代。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这里的各工作岗位上,官兵们轮番值守。但因工作需要,也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留在这里长期工作。我在这里工作了十个年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工作了十年。“十年”!让我成了军区通信总站女同志中,在坑道里坚守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的青春年华,每天我和同志们与大山为邻、与机房为伴,承受着单调艰苦的生活、保障着军事通信准确、无误、快速传递。现在想起来仍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人担当着“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领土完整、防御外来侵扰、百姓安稳生活”的使命。军人的使命,光荣、艰巨而伟大。我为自己曾经是一名军人而感到骄傲、为自己曾是一名通信兵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次进山 </p><p class="ql-block">二次进山,我做为一名载波技师来到22分队既02机务站工作,在这里工作了三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选择了二次进山</p><p class="ql-block">“山里”的生活和工作虽然艰苦,但自己是一名专业技术干部,我喜欢那里的工作氛围。那里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12月我于沈阳军区403通信训练大队以优秀的成绩学习毕业,在工作分配时,我选择了再次进山。其原因有三:一是,02机务站囊括业务多、专业范围广,它是军区通信枢纽台站,在这里工作可以尽快提升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二是,这里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山里生活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我是从山沟里走出去的,对这里很有感情。当时自己的年纪还很年轻,能适应山里的工作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p><p class="ql-block">进山、进入那道山沟。过了26分队原驻地,( 1977年26分队即有线电报站撤出坑道,转入新的地域工作。我原来在26分队工作七年,后去参加学习。我二次进山时,23分队既“坑道维护连”,他们连队已经从山上3号口搬下来,搬入26分队原来驻地的营房。)再往山里去,在一道小山梁的后面就是22分队的“宿营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是1971年从坑道一号口搬到了二号口新建起来的营区。当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26分队工作,目睹了工程兵往山上运料,给他们盖房子和22分队搬家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里没有平地,22分队新营区位置选在四、五十度的半山坡上。为了往山上运送盖房子的材料,工程兵用推土机先在山坡上推出一条临时使用的路。这条路也是非常陡的,每次看见汽车🚙 往山上运送材料都十分危险。汽车上山,每次都是喘着粗气慢慢地向山上“爬”。我们真怕那汽车从山上滑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为男女混编连队,其男同志比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的营房是紧贴着山盖起来高矮不一的三趟石头平房。房子顺着山的走势而建,朝向不太正,差不多是坐东朝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趟房子贴着山,一趟比一趟高。</p><p class="ql-block">最底下一趟房靠着公路边,是连队的食堂。食堂边上的公路也是22分队小小的篮球场;食堂的北边有一个侧门,侧门外用石头垒起一个大平台。拾阶而上可到连队中间一趟平房,中间这趟房是连部和女兵宿舍;顺着石阶再往山上去,最上面一趟房是男兵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到天黑时,各宿舍灯亮了,站在山下往上看,宿营地似被镶嵌在山半腰上的“三层楼”。山沟里到了夜晚一片漆黑,而夜晚“三层楼”的景色显得那么有“生气”,起码比白天看到的要漂亮许多。</p><p class="ql-block">白天看到宿营区那三趟石房子,显得有些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过年前,连队的男兵们都会在“宿营地”最下边一层平台的石阶入口处扎上一座“大彩门”。这彩门是用树干捆扎、用松枝装饰而成的,敦实、庄重、有气派,再在大门上挂两盏大红灯笼。大彩门扎好了,山沟里马上就有了一种过年的氛围,每当大家看见这景致,喜庆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大彩门,每年只有过年时能看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术竞赛</p><p class="ql-block">1978年过完元旦,我进山去22分队报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我到连队已经是下午,正赶上连队在食堂里举行一场“技术竞赛”,在山里,食堂也是连队开大会学习的场所。我不想错过观摩学习的机会,“背包”先交给连队的“文书”,连里领导为我在前面找了一个座位让我坐下看。我看见,前排就座的还有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中间的地方是竞赛的赛区,周围是观看的位置。前边的人坐着、后面的都站着看。除了值班的、连队里的人都来了,把食堂塞的满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赛区边上摆放着各种工具套件、复用表、工具小车,工作中用到的各种仪器;电源线、接线板甩到前面,还有各区队操作用的小件设备、“机盘”等物品。竞赛的评委们坐在前面,为参赛选手的每场比赛给出评价和成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机务站有五个机房,分别由五个区队负责相应的工作。技术竞赛中,五个区队各派出自己的选手,根据竞赛科目的要求进行“专业操作”,并按要求说明自己的操作过程。技术竞赛科目比较多,直到晚饭前结束。我坐在那里认真的看,不肯漏掉每个细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竞赛的观摩,真是02机务站送给我的最好“见面礼”,为刚刚来到的我,上了非常生动的“一堂课”,使我开阔了视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这场竞赛,让我感到,连队工作所辖范围之广泛,随着通信现代科技的发展,作为专业人员的学习无止境;让我看到了,22分队里的老同志多、技术人员密集,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让我领悟到,在实战中,“会工作”只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让我豁然明白了,走进02机务站,自己还是一名“小学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这是我在02机务站工作时,我们连队住的营房</p><p class="ql-block">这些房子是1971年工程兵部队给盖的石头房子。22分队于71年从一号口搬到这里。</p><p class="ql-block">三趟房子贴着山,一趟比一趟高。</p><p class="ql-block">最底下一趟房靠着公路边,是连队的食堂。食堂边上的公路也是22分队小小的篮球场;食堂的北边有一个侧门,侧门外用石头垒起一个大平台。拾阶而上可到连队中间一趟平房,中间这趟房是连部和女兵宿舍;顺着石阶再往山上去,最上面一趟房是男兵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写这篇文章既我的二次进山,是于2020年10月20日这天开始写的,那时每天做完家务就在笔记本上写这篇文章。那些天满脑子想的都是坑道、机房、营房、山里,仿佛感到连队里的同志们都没有走远,他们她们好像就在我身边……。也常常为自己经历的那个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所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动</p><p class="ql-block">在02机务站工作三年,时间不算长,但很多事情让我感动。山沟里的生活比较艰苦,但连队这个家很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原在26分队工作多年,26分队与22分队同为一个营的两个连队。过去两个连队的驻地离的很近,工作区域又同在一条坑道里,相距也不远。每到上下班交接时间,两个连队的同志们在坑道的走廊里有时能擦肩而过。两个连队中的一些同志过去就认识。这次,在军区403通信训练大队学习毕业后,二次进山来到22分队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报到——连领导与我一番诚恳的谈话</p><p class="ql-block">那天晚饭后,我到22分队连部正式报到。连队领导,曹福指导员、刁兴林连长与我谈话。一阵寒暄后,他们很诚恳地对我讲:“你人没到,调令就到了,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大家都很高兴。你学习之后做为老同志能再次进山工作,我们都很佩服你。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有什么事情就找我们,02机务站欢迎你来工作!”并分配我去二区队(2号机房)工作。同时和我谈到,二区队77年来了一批女兵,我到了二区队也方便带带她们。接着,连长让文书打电话通知山上男兵宿舍二区队的区队长来连部接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见到了区队长——迎接我的场面太热情</p><p class="ql-block">二区队长李静真是位66年入伍的老同志。老区队长接到通知后,带着李卫东(69年入伍)、黄振军(71年入伍)等几位老技师及区队里在家的同志们来到连部接我,并一一的把区队里的同志介绍给我,这是李京、刘建、还有国权,还有在坑道机房里值班的同志们······。女兵宿舍的大门在这趟房子的另一边。区队里一群小伙子在老区队长的带领下,一起送我去女兵宿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女兵宿舍——让出暖屋让我住、新兵们各个精神、阳光、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宿舍与26分队一样,是上下铺板床。宿舍里,技师李艳波(73年入伍)、任玉琴(75年入伍)及同志们帮我打开背包,铺好床铺。我初来乍到,大家都过来看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二区队的那群77年新兵,她们是李军、张平、春英、秦艳、晓雨、刘淑芳、赫晓萍、高艳茜······。高艳茜后来被分配与我一起工作,成了我专门帮带的小徒弟。这些77年入伍的小同志们,朝气蓬勃、阳光,稚气的脸上带着微笑,一个个精精神神的很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到连队的时间,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后来我知道了,因暖屋子床位不够住,为给我安排住的地方,李艳波技师从这间暖屋子搬到了最北边的那间宿舍。山里的冬天特别冷,最北边的宿舍一侧是“山墙”。一般情况下,到了冬天那间宿舍是不能住的。可为了给我安排住宿,艳波技师住到了那间最冷的房间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4、一碗面条——最有滋味的一顿饭</p><p class="ql-block">一次,下午在坑道机房里维护设备,我的胃突然开始疼起来。越来越厉害了,我请假独自出坑道回宿舍休息。区队长问我,“是不是找医生过来看一下?”营里有医生,营部距离我们这座坑道的驻地有八里地的山路,常值夜班的人胃疼是常事。我想,这也算不了什么大事。我说:“不用找医生,我回去休息一下就好了。”我回到连队宿舍,找到卫生员小谢,她给了几片治胃疼的药片“颠茄片”。我休息了一会,胃痛有所缓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开晚饭了。我正准备“下楼”(去山下)去食堂时,看见一个新兵跑了进来,告诉我:“李技师,你晚一会去吃饭。区队长让我告诉你,炊事班给你做‘病号饭’了,现在炊事班正忙,你的饭需要晚一会才能好。”我一听,心里着急起来,“连队细粮不多,再说我这点‘小毛病’,怎么能吃病号饭呢!”我想阻止炊事班为我做病号饭,带着新兵三步并两步下楼梯石阶,跑到食堂里面的厨房,还是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见区队老同志黄振军技师身扎围裙,亲自上阵擀面条,拿着切好的面条下锅,老区队长也在旁边帮助“打下手”。黄技师又将切碎的蒜用烧好的热油激熟激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怕大家见怪,那个年代生活条件不好,那时我当兵快十年了,还从来没有吃过面条,就更不要说吃“手擀面”了。这么多老同志为我做病号饭,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被感动的不知所措。从来不爱流眼泪的我,眼睛已经湿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碗面条,那是我在连队吃的最有滋味的一顿饭。</p> <p class="ql-block">05、讲课——都来听课了</p><p class="ql-block">连队派我去参加总站教导队技师轮训班的学习(上级要求,专业技术干部要定期去参加轮训班的专业训练学习。根据通信总站给出的名额,各营派出技师前去学习)。学习结束后,我从沈阳返回山里。刚回连队,指导员高兴地对我说:“总站召开干部电话会议,会上,总站对你提出了‘通报表扬’。这次去参加教导队轮训,你们这么多技师你学习成绩考试得了第一名。李华宁,你为咱连增光了、为咱们营也增光了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回到区队,见到区队长。区队长说:“你不用汇报了,我和连里说好了,区队准备办一期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对新兵进行专业课的培训,由你来当教员。”我领命之后,经过准备,做好计划、写出讲课方案,经过领导同意后,对新同志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培训。上课的教室设在坑道里面的一个房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好是对新同志们培训,可每次上课都有休班的老同志们来听课。我每次把课后作业留在黑板上,他们和新同志一样,认真记笔记、做习题。我的老区队长李静真、区队老技师李卫东、黄振军等同志也常来听课。他们都是工作多年的老技师了,工作经验都非常丰富。这些老同志认真学习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和敬佩!当时区队里有七位技师、多名值机员。老同志们也来学习听课,新同志们学习的劲头更高了。有的为了多做练习,晚上熄灯后在床上打着手电进行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课程讲到晶体管、及晶体管电路时,课后区队长经常与大家结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实际上,区队的专业学习训练一直抓得很紧。在多年的工作中,区队长经常组织大家在日常训练中结合工作进行培训学习,或送部分人员去工厂进修。爱学习、肯钻研是区队的一种风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06、眼中无苦——生活中新老同志互相关心</p><p class="ql-block">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那时我们连队伙食费标准,每人每天是4角5分钱,主食中是以粗粮高粱米为主,细粮很少,油、肉、蛋都非常少。22分队在山里有个“生产点”,那里每天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比较长,能长出庄稼来,就是有些远,距离连队差不多有七八里地的路程。连队吃的应季蔬菜基本都靠这个生产点。大家常年值夜班很辛苦,半夜零点时的夜餐,多少年来也只是大米粥、咸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年生活在山沟里,生活上日用品,如:牙膏、肥皂、信封邮票等都是在连队上士那里去买。上士进城为连队采买时,就能把这些生活日用品一起顺便买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队宿舍都在山上,厕所是室外的。女厕所与我们宿舍有段距离,修在半山坡上。女兵用的厕所要靠自己清掏,每周都得清理。夏天是“掏粪”,到了冬天要用“镐刨”,把被冻上的“粪坨子”刨出来。一镐头下去,粪便冻在一起的“冰碴子”就会溅到我们的身上、脸上、头发上。干这些活,没有人去要求你,但大家都会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去做。女兵们把厕所打扫的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区队的女兵与我们同住一趟宿舍。四区队长胡晓燕(73年兵)、班长杨波(73年兵)等,她们特别能吃苦。尤其到了冬天,厕所需要勤清理,她们总是带头去干那些脏活累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上的宿舍没有水。洗漱、洗衣要去山下的食堂。为节省每次洗漱时间,我们“下山时”,常常把脸盆带下去,每次回宿舍时,就顺便带回一盆水以备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冬天,山里的水很凉(凉的扎手),晚上就寝之前,大家会打一盆水放在宿舍走廊里,放一晚上缓一下水的温度,以便第二天起床时洗漱用。如果你早上起床时没有备水也没关系,别人也会分给你一些水使用,大家在生活上都是互相帮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洗澡还是问题。天气暖和了,我们会想一些办法。到了夏天,天气暖和了,男同志们会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去山下有小溪的地方“洗澡”。我们女兵会去山下多端几盆水回宿舍,把水放在室外露天地里,让太阳把水晒温,以解决女同志之用。到了夏天,每到休息时间,女兵们在宿舍门前的露天地里,洗头、洗衣在一起说说笑笑的,那场面也是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7、我保密、我不说——地里的活都干完了</p><p class="ql-block">这是发生在夏天的一件事。连队“生产点”在山下,离连队有七八里的山路。八月的一天上午,连队在休班人员中派六七个人去生产点劳动,给菜地锄草。我们二区队是我和刘建去的,刘建是区队老兵、值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点下地干活,天气还凉快些。吃了早饭,我和这些男同志就下山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产点”有两位男同志长期驻寨。我们到了那里,他们已经把劳动工具给我们准备好了。我拿了一把锄头去房后的菜地,“拿上一根垄”准备锄地。这时,那群男同志们嘻嘻哈哈地朝我走来,其中有人对我说:“李技师,天气这么热,你就别下地了,”我说:“来都来了,怎么能不下地呢?”(实际在日常劳动中,连队对女兵是很关照的。)他们七嘴八舌的跟我说话,我也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这时候,我听刘建说到:“还是我说吧。李技师,是这么回事。咱们在连队也吃不着什么,我们都挺馋,想吃点“好吃的”。咱们到了生产点了,你给我们做点吃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看着这帮弟兄们一个个期盼的眼神,我问:“想吃什么,在这里除了蔬菜什么都没有?”有一个说:“想吃饺子!”那时只有到过年了连队才包饺子吃,看来他们是真馋了。我说,“没肉,拿什么包饺子。”刘建说:“不用肉,拿菜包就行,只要是饺子就好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想让大家扫兴。我问生产点的那个男兵小王,“你这里有白面吗?”小王说,“还有一些,”我又问,“这么多人吃一次饺子够不够?”小王说“勉强够”。这群男兵一听,真是太高兴了,恳求我,说:“李技师,我们就吃饺子了,你给我们包一次吧!”我心里想,“我们这一顿可就把生产点的细粮都给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兵们去地里干活了,我叫小王带我去地里“选菜”。我俩拣了三四个有些老了的大西葫芦抱回来,顺便在地里拔了两颗大葱。我让他把面粉、调料及干活用的盆碗等都给我找出来,然后让他下地干活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兵十年了,没当过炊事员,但在连队经常去帮厨,所以这些活基本都会干。我先把西葫芦去皮、刮瓤,然后用檫板檫成丝,找来菜刀横竖剁几刀,馅就弄完了。将切好的西葫芦馅放到盆子里、撒上一点盐放到一边,让它把其中的水分煞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馅弄完了,开始“和面”。留出一碗干面粉,剩下的全部倒入盆里。一看面粉真不太多。我就把面袋子翻过来,把沾到袋子上的面都抖落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水舀子去水缸里舀水,一会半盆面和好了。找个盖子,盖上面盆让它醒一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把馅里的水分攥干了,放上花椒面、酱油、盐、糖(可以帮助提鲜)油,再把葱切碎了放到里面。把馅拌好了,马上闻到了一股香味(那时候还没见过味素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把面板檫干净,我就一个人开始包饺子。活干得顺手,小王回来看我时饺子包了一半了。小王也是把干活的好手,三个“盖帘”上摆满了饺子,有二百多个。我俩一会功夫把饺子全包好了。我让他把厨房收拾一下,我自己又把大蒜切成泥状,兑上酱油,做了一碗吃饺子时的蘸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活全部干完。</p><p class="ql-block">我对小王说:“你去告诉刘建,我不在这里吃饭了。我先回连队,下午还要接班呢。让刘健留下来,别急着回去,因为我们值下午班的,区队还有人,我先回去就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王说:“李技师,你先别走,我去地里把刘建叫回来。”一转眼,干活的一群人都从地里跑了回来,他们不愿意让我走。我对大伙说:“我下午得去接班,原来也是这么定的,不走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月,天气很热。小王、刘建到水井里捞出两根拔在凉水里的黄瓜,让我带在路上解渴,又有人到地里摘了几个西红柿给我,让我拿着路上吃。我说:“这么多,我哪能吃得了。”我拿了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准备回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让小王去找一根烧火棍子给我带着。山里蛇多,有时候在路上能碰到。以前我遇到过。“蛇不攻击你,你也不要去碰它,绕过去就行,”这也是老兵教给我的。这次我一个人往回走,准备一根棍子,以防路上遇到意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王、刘建送我走到“小路口”。我说,“地里活还没有干完呢,快回去吧。”刘建对我说:“李技师,求你个事。回连队以后别说咱们在生产点包饺子的事,在这吃饺子是违反纪律的。”我对刘建说:“你们都放心,我保密、我不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出了生产点附近的那条小路,上了土道,往左走一段、过一道土岗子豁口,上了公路。山里面静悄悄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路在“23外线小组”的房子后面绕过去。在这里往右边看,那面有一片菜地,长得绿油油的。“我认识那片菜地,那是26分队的菜地。过去我在26分队工作的时候常去地里劳动,那是我们亲手开荒出来的一片地。26分队已经搬到山下去了,这片菜地可能他们还种着呢!”我边走边看边想着。</p><p class="ql-block">过了前面的山口,再往里去,就是通向山上的盘山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午我在坑道值班,看见刘建来机房。我对他说:“刚回来吧,现在机房不忙,你快坐下休息一会。”刘建告诉我:“有饺子吃,大家一鼓作气把一天的活都干完了。李技师,你能给我们包饺子吃,大伙很感动。你包的饺子真香、真好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沟里的小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山里的路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心中的02机务站既22分队</p><p class="ql-block">“通信”是军队指挥系统中的那根神经。神经受损,部队将丧失一切战斗力。</p><p class="ql-block">“通信”是军队建设中的那根大动脉,上至指挥系统、下至各部队及前沿,动脉梗阻,军队将瘫痪,再强的战斗力也将不堪一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军队的建设中、还是在战事中,通信的作用不言而喻。当年,毛泽东主席曾为通信兵题词,指明“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信兵担负的使命是神圣而艰巨的。沈阳军区所辖我国东北广袤地域及战事前沿。</p><p class="ql-block">02机务站是沈阳军区通信枢纽台站,它担负着重要的通信保障任务。这里工作的老技师、值机员们及一代代的官兵们,他们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己对这份专业的执着,他们默默地在这里工作,承担着通信兵的那份责任。在单调清苦的山里工作生活中,每个人所付出的那份奉献承载着我们通信兵那不平凡的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五个区队,对应着02机务站的五个机房。五个机房的工作即相互联系为一体、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p><p class="ql-block">现在脑海里还经常想起各机房里面的那些“模样”:</p><p class="ql-block">各机房中纵横排列着一架架的机器,很多机器的高度都在两米六、七左右;</p><p class="ql-block">一排排林立的“接线架”,接线柱上按照“导线”的秩序打好的一条条“线把”,接线架上的N个“端子板”及板面上标准的“焊点”;</p><p class="ql-block">机房中那些高高的总机台、机台桌面上的那些“插塞”、机台侧面挂着的那副耳机;</p><p class="ql-block">高高的“走线架”连接到各机房,走线架上有序的平铺着各种规格的电缆线;</p><p class="ql-block">各机房的工具柜、备件柜、仪器、仪表、工具车、图纸资料档案柜等永远是排列整齐的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以待我们工作人员随时使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耳边还经常回响起那熟悉的声音:</p><p class="ql-block">“呼叫xx”请上线,我是02,请送一个800周(信号)过来;</p><p class="ql-block">“呼叫报房”我是02机务站,xx线路测试完毕、现在开通、请上机试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眼前还经常浮现出我们那时工作中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脚下踩着工具车,检测机架上方的机器;</p><p class="ql-block">神情专注的几个人围着工作台上铺开的图纸讨论问题;</p><p class="ql-block">席地而坐拿着仪器维护机架下方的机盘;</p><p class="ql-block">用特殊的接线板把机盘一组组代出来,放到工具车上、借助工作灯的照明,用仪器测调机盘中各点的工作参数值;</p><p class="ql-block">蹬着梯子在高高的走线架上平铺电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机房值班,准确判断、快速处理问题,保证通信时刻畅通;日常在机房,做好机器和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使机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p><p class="ql-block">每到夜深人静时,也是机务站工作忙碌的时候。从零点到黎明,各机房的同志们按照计划完成各自的机器设备调测等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机房里工作,同志们永远要穿着夏装。男同志们经常是受不了那个热劲,干脆脱掉衬衣、穿着背心工作。每当工作告一段落,我们一个个经常是汗流满面,因为机房里面的温度常常在28、9度,有时竟然达到30多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在工作间隙,我们各机房的同志们也会轮着班的到机房外的坑道走廊里站一会稍作休息,那里通风好、也凉快一些。</p><p class="ql-block">机务站中我所工作的2号机房大门距原26分队的“几个报房”不远。在休息时,我也会一个人去那边,背靠着坑道走廊的墙壁、坐在地上,面对着几间报房已经关闭的大门“发一会呆”。我在“报房”里工作了七年,这里过去曾是灯火通明、曾是那么多有线电报站的同志们日日夜夜工作的地方。现在,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这里已经大门封闭、渺无声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信的质量是通信的生命。通信质量要靠严谨的工作作风、严密的工作制度,专业人员精湛技术、勤奋和智慧,军人对事业的奉献精神来保障的。看似平凡的一群年轻军人,每天在认真的做着自己的那份工作,多年来他们恪尽职守,用无私无畏的付出担当着通信兵神圣的使命。而22分队几十年,年复一年的在山里、在坑道里夜以继日的工作,他们承载的就是这项伟大而神圣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2分队是我十分敬重的连队,它是具有历史渊源的老连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22分队的前辈们,在这“大山里”一号口外的位置,开始创建座落在这里的通信系统工程,于1963年,首期工程完成。1963年6月这里成立了载波机务站,在这里正式开通了通信保障工作,昼夜24小时工作、值班分四班倒。它的首任站长李继生(1949年入伍)1963年到站,第二任站长宋宝忱(1948年入伍)1965年到站·····。</p><p class="ql-block">初始建站,没有交通工具,生活上更是困难重重。吃的要靠步行几十里地,去“公社”采买扛回站里,没菜吃时就用盐水就饭,担水、打柴在深山里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和军队财力物力匮乏、这些老前辈的通信专业技术人员一路创业是多么的不容易!之后,随着国防建设的加强、及通信保障系统的发展、通信科技水平的提高,这里的通信设备和人员编制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军区成立“一0五大站”。1967年秋,机务站开始进入坑道机房工作。1971年,22分队的营房从一号口外搬到了二号口的宿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的过去,是我们营在山里工作的前身。22分队的老前辈们是军区通信系统工程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分队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和基因,它在担负着重要的通信保障工作的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22分队在多年的工作中,为通信总站及其它部队输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及优秀人才。在完成通信报障工作任务的同时,为沈阳军区通信报障系统工程做出了特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02机务站建站50周年。在这个纪念日上,我对老连队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1.)02机务站通讯录中的老照片之一</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22分队的老前辈们在大山里安装首期通信保障工程。此张照片中显示了当年通信工程的所在地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机务站通讯录中的老照片之二</p><p class="ql-block">当年,首期通信保障工程的机务站机房,站部、宿舍等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02机务站通信录中的老照片之三</p><p class="ql-block">通信报障工程机务站及其它相关设施的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02机务站通讯录中的老照片之四</p><p class="ql-block">这是1971年之后,22分队搬到二号口外的宿营地旧址。当年,为了上下山方便,连队官兵利用休息时间,在每趟房子之间用大石头砌起了大台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02机务站通讯录中的老照片之五</p><p class="ql-block">这是1971年之后,22分队搬到二号口外的宿营地旧址。1977年,山洪将营房四周冲的面目全非,连队同志们利用休息时间清理泥土、搬运石块对营区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七九年</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九年是我们这些军人忘不了的年代,当时我是沈阳军区通信总站02机务站的一名载波技师,在“机务站2号机房”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9年二月中旬,我军拉开了对越反击战的帷幕。全国一盘棋,南边开战,我们做为东北沈阳军区通信枢纽台站,在对越开战之前就进入了战备状态。东北区域国境线漫长,特别是中苏、外蒙边境都是我军既沈阳军区的重点防御区和作战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战时准备,上级对02机务站下达了多项通信保障工作任务。接到任务的同时,全站各区队的同志们,在坑道各个机房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任务多任务重,我们不分白班夜班,同志们都加班加点的工作。我们在保障正常通信工作任务的同时,在规定的时间内陆续的完成各项战备任务,使各方通信设备处于战时工作状态。工作中,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我们为打大仗的通信保障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工作量大、工作任务重,大家都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经受着锻炼和考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机务站的“2号”工作。黄振军技师、我、值机员刘建、高艳茜,我们四人——两名技师两名值机员,平时常被编排在一个值班组,这时我们四人也是一组,共同完成区队或站里划分的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战备第一个月的工作任务相当繁重!老技师黄振军同志业务精湛、技术娴熟,思维敏捷、工作中动手能力强。无论是我们单独在“2号”工作,还是与其它机房协同工作,他有条不紊的带领我们这一组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许多工作是需要大家相互配合的,值机员刘建、高艳茜工作能力都很强,工作起来不怕苦不怕累,我们大家在一起工作配合默契、协调一致。在站里统一指挥下,我们这一组人员与站里的同志们一道,工作中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打硬仗敢于拼搏的精神,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站完成这段工作任务的后期。有一天,黄技师从连部出来碰到了我,说有事情正要去找我。原来,他被派到“前方”要去执行任务。他告诉我,说他马上就出发,并告诉我,我们原来这一组少了一个人,连队会另外安排一个人过来的,并叮嘱我工作时悠着点,不能“太拼了”。我也嘱咐他,执行任务中注意安全,工作中忙时要注意休息,要注意保存体力。因为工作任务摆在面前,有时限、要质量、工作量又大,每当忙起来,同志们都是忘我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同志之间相互提醒,注意保护好身体。在工作任务面前,大家经常顾不上休息,而使身体透支严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完成后,我们02机务站受到了上级的表彰,机务站五区队长田晓光同志被授予记“三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我做为一名军人虽然没有亲临一线战场,但我们的工作一直伴随着前线的战斗。那几个月的工作让我无法忘记。那真是一段及其艰苦、特殊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那道山沟</p><p class="ql-block">记得,我是在四十年前离开的那道山沟。离开了当兵为之工作十个年头的那条坑道、那个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每到秋天,大街小巷,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瓜果飘香。</p><p class="ql-block">那年秋天,山沟里是另一番景色。连队生产点的菜地里种的秋菜,绿油油一片、长势良好;沟里茂密植被的山坡上,隐约的能看到那些七扭八歪的枣树藤子上垂吊着熟透了的“圆枣子”;山里那些高矮不一的山核桃树在密林中探出头,树顶头的树杈上结出了一堆堆裹着墨绿色皮衣的山核桃;山坡上有连成片、长得齐腰深的灌木丛,在那被榛树叶挤得密密实实的灌木树丛中已经结满了山榛子;沟里的山丁子、山里红树也不少,那些即将成熟的果实一串串地挂在树叶下面。若你走在盘山路上,在路边有一伸手就能够得着的一串串山里红小果······。</p><p class="ql-block">说不上哪一年,山里的野生作物也有长得不好的时候。1980年是个好年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就是在秋天那个季节,我接到了“工作变动”的通知。从此离开了连队、离开了02机务站、离开了我生活工作十年的那道山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22分队工作三年,许多经历让我回想。老区队长、老技师对我的关心帮助,区队新老同志们工作上的相互支持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坑道机房值班、学习训练、营区维护、下山劳动,带领女兵去营里参加排球比赛、在连队举办的联欢会上与同志们一起表演节目、认真地唱着无伴奏的小合唱,以及在工作中与其它区队的同志们相互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到22分队报到时,连长、指导员对我热心的接待,及那些诚恳的话语还在耳畔······。知道要离开了,对22分队有太多的不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要走了。离开前,上级领导对我说,“这些年来,你是总站女同志中在坑道里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山沟里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男同志在这里工作不容易,女同志在这里工作需要付出的就更多。你已经在这里完成了十年的通信保障工作任务,很不容易,也很不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山里”的工作,被定格在第十个年头上。按照上级的安排,我离开了那道山沟,那是1980年的秋天!(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这一组照片,是2016年22分队部分战友在哈尔滨聚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面两张照片,是2019年22分队部分战友在哈尔滨聚会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上面两张图片:2023年9月12日02机务站战友们在沈阳举办战友联谊会—庆祝02机务站建站60周年,前去参加聚会的战友有60余人,这两张照片是战友聚会相见的场面。这次聚会我因家里有事情脱离不开而没有去参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2023年9月12日庆祝02机务站建站60周年,部分战友在沈阳聚会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2023年9月12日庆祝02机务站建站60周年,部分战友在沈阳聚会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李华宁</p><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入伍,当兵十六年。曾在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工作七年、02机务站工作三年。</p><p class="ql-block">曾任沈阳军区通信总站有线电报站报务员、台长,02机务站载波技师等职务。后在黑龙江省军区通信营任技师、台长、训练队报务教员等职。</p><p class="ql-block">在沈阳军区通信总站工作期间,在山沟里工作、在坑道值班十年。当兵十六年,曾参加两次专业训练、两次带兵、担任教员一次。</p><p class="ql-block">1985年转业于地方工作,2010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上图:作者2020年9月于哈尔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图:作者2024年3月于杭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