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做书蠹,更不为老冬烘!————我的二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二月读书共十种(十一本)。在作读书报告的时候因字数超标(限定五千字),忍痛删除了三本书的读书心得。这也给我一个经验教训,以后作文字,尽量做到言简意赅,切勿逞一时之快而废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为奴十二年》:我想要的不仅仅是生存,而是生活 (美国 所罗门·诺瑟普 吴超译 纪实 同心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十九世纪的美国最黑暗,最耻辱的历史就是对黑人的压榨和迫害。经过了二百多年时至今日,种族歧视依然是美国没有彻底解决,仍最尖锐和敏感的社会问题。而这个问题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更有力度和张力了。从《根》、《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杀死一只知更鸟》、《最蓝的眼睛》,再到《为奴十二年》,无不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也是美国光滑香艳皮肤下治愈不了的疮。那些不朽的作品所反映的美国黑人在不同时期受到非人道对待的真实状态的刻画,时刻提醒美国的有色人民要获得尊严需要去奋斗和抗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为奴十二年》是黑人作家所罗门·诺瑟普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一本自传纪实文学。这本书语言朴实、自然流畅,代入感十分强。而书中有关邪恶的黑奴制度进行了如实记述,作者本人遭到的非人待遇又触目惊心,使人不忍卒读。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并非是有多么高明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而是只要能把故事如实顺畅的讲出来,无需煽情,一样会打动人。所以我们接受素人作家的作品就是与读者沟通无障碍的缘故。</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兰贝斯的丽莎》:初涉文坛的敲门砖,没有碰头彩,但也起步不低。(英国 威廉 萨姆赛特 毛姆 先洋洋译 小说 译林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不看作者署名,只看小说的行文,很难想像这是毛姆的作品。因为,毛姆作品里最有性辨识度的那些特点,在这本书中几乎一点儿也找不到。比如,在这本书中,他运用大的短句式,使小说的节奏和情节的推进都显得快而高效。另外就是他很少用的感性语言在这本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后来读完这本书后,我做了一些功课,查找了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他的处女作。这说明毛姆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并且在探索的创作中,他摒弃了原有的文风,找到了一种更适合自己创作的一种风格。但尽管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依然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医学院的学生已经有了做优秀作家的潜质。会为这本小书真心的说声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3,《炸裂志》:无论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神实主义都要有个度,用力过猛有给人坠崖的失重感。 (中国 阎连科 小说 上海文艺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阎连科通常被圈内和圈外的定性为和莫言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但阎连科认为莫言和魔幻现实主义还有差距,他的小说也更多有中国神怪小说的影子。他称自己的《炸裂志》也不是魔幻现实主义而是神实主义。但不管阎连科怎么一厢情愿努力想和莫言撇清,也挡不住读者把他和莫言比较。圈内有个公认,阎连科是中国未来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作家。不知道阎作家知道读者和同道中人对他的高期待值是感到受宠诺惊呢?还是要抗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炸裂志》是阎连科最“神神叨叨”的一部作品。小说中那些癫狂的人和荒诞的事,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小说人物精神分裂后出现的癔症。唯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其合理性。当然,这本小说是努力要学马尔克斯、卡夫卡和卡尔维诺,但似乎他用力有点过猛,有点扳不过来的感觉。另外,模仿的痕迹太重,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如果非要拿他和莫言比,我觉得他的《炸裂志》没有莫言的《丰乳肥臀》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4,《老古玩店》:悲剧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美好的东西一点一点撕毁给我们看。(英国 狄更斯 许君远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狄更斯是个很神奇的作家。他没读过几年书,却却创作出了使同时代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顶礼膜拜的作品。他一生为善者歌,为美者颂,把世界看做并不美好,却值得去奋斗。他的读者分布很广泛,从英国底层不是几个大字的劳苦大众,到王室和文坛主流刊物无不是他的拥趸。他善写小人物,喜欢用笑中带泪的语调讲一个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老套故事。他同时也被局限,小说人物脸谱化,以致看他的书多了就容易混淆,难以辨析。同时他的写作技巧和把握读者读书心理的能力极强。能够写出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又良莠不齐,有极高文学艺术的不朽之作,也有写得极粗略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老古玩店》在他的作品中属于中等水准的作品。小说叙事拖沓,人物脸谱化。主角很难让读者喜欢或同事。但里边的那个恶人奎尔普却塑造的极其成功。全书的最大亮点也都是这个邪恶的坏人奉献的。另外小说最后大团圆的结局也削弱了小说的力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期望值不高的作品。保持平常心去看,未必不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5,《亚特兰蒂斯之心》:年少时以为自己生活在梦幻仙境,如同那消失的亚特兰蒂斯,长大后才发现,我们心破碎成两半。(美国 斯蒂芬金 齐若兰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亚特兰蒂斯之心》可以看作是斯蒂芬.金试图尝试一次突破的冒险,结果证明他离开他善写的惊悚、悬疑、玄幻之类的畅销小说,一样可以写出非常严肃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此书也证明了他最好的发展还在通俗小说领域,在那个地盘他是王,到了各个领域他职能称勉强合格而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亚特兰蒂斯之心》可以看做美国的伤痕文学,也可以称作治愈文学。在这本书中,斯蒂芬.金在小说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上做了一此创新。因此,这本小说,可以看作是一部大长篇,也可以看作是两个中篇和三个短篇的合集。故事貌似完整人物贯穿始终,但分离开读一样不影响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和以往斯蒂芬 .金小说慢热的起始,冲刺的结尾的传统不一样,《亚特兰蒂斯之心》开始即进入故事的快节奏,但结尾却疲沓艰难。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我很喜欢小说的第一部分,因为它非常像我喜欢的《四季奇谭》中的《尸体》。这篇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体小说。故事写的是并不温暖的童年,但却很有温度,一点儿也不觉得残忍。后来这一部分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 领衔主演是奥斯卡影帝安东尼.霍布金斯。第二部分写美国六十年代中垮掉的一代的心路历程。迷茫、绝望、沉沦的大学生活让让看着丧。当然个别先知先觉的人成了反战斗士,随即又妥协和中立了。总之,这一部分对于从那个时代过来的美国人来说一定会有共鸣。后边的部分我觉得比较差,越战对战后老兵的心理造成的创伤写得很充分,但没有《现代启示录》中的震撼。我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我死的时候,会直接去天堂,因为我生活在地狱”。这是一个过来人对不堪回首人生回首的一句撕裂语。我们同时代的年轻人又何尝不会有这种呻吟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特别推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6,《死屋手记》:在苦役生活中,除了失掉自由,除了强迫劳动之外,还有一种痛苦要比其他痛苦都要强烈。那就是:被迫过集体生活。(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王健夫译 自传体小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正用灵魂写书的人。在他所在的那个大师频出的时代,他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现在我们翻那些老旧的书会有一种与时代脱节的感觉,敬仰而疏离。只有陀妥的作品能给我们心灵的交流 ,能在沉重中明白人生。(个人观点,不喜勿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需要一个递进阶段。初读者往往从《罪与罚》、《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和《被欺凌和被侮辱的》入手。那这作品初读艰涩枯燥,可能难以看进去。但是如果看进去其中一本,也许就自拔不能。(从《被欺凌和侮辱的》开始读)。过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会找他比较出名的中长篇来读。《群魔》、《少年》、《地下室手记》、《死屋手记》、《穷人》,属于此类作品。第三阶段便是入坑了。这一阶段的读者以近乎狂热的心态搜寻着作家的各种作品,以达到自己对于阅读的渴望。这一阶段的读者进入第一个狂热期,有种迫切希望彻底了解了这位作家的渴望。《双重人格》、《白夜》、《舅舅的梦》、《小英雄》、《赌徒》、《斯捷潘琦科沃村及其居民》、《温顺的女性》、《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都是国内一些小众出版社可以找到。经历过前三阶段对作家的了解显然还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作家的思想。阅读作家的论著,演讲稿,才是真正开始进入作家的思想世界。这时就会几乎偏执地看他所有的文字,这里包括作家的书信,演讲稿,以及论文等。等把这些完全读过,你基本就是坊间半个陀专家了。当然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如果真正了解陀翁的哲学思想,还要广泛拓展浏览的范围,其中同时代人和当代学者对陀妥思想的各种不同的观点阐述,也可佐证我们对大师的认识。国内出版的几种相关的回忆和评论文章便是很好的认领渠道。《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回忆录》、《一八六七年日记》、《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三大师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都是市面上可以找到。当然,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浅尝辄止,不妨把开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书读完就行。阅读为了享受文字,不可沦为老冬烘和书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陀翁不仅在文学爱好者中有一大批的粉丝,更是一个“作家中的作家”,也是职业作家中的一个指路明灯和文学导师。《死屋手记》影响了苏俄作家,包括影响到索尔仁尼琴这样重量级的作品。而在中国,他也有大量的拥趸。张贤亮的《我的菩提树》和张宇的《蚂蚁》里边多多少少都有《死屋手记》的影子。如果说他们没看过这本书,我是不相信的。当然,《我的菩提树》和《蚂蚁》一样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他们不仅仅是拿来,更是一种创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死屋手记》不是大部头,没有细思孔密的心理描写,也没有宗教和哲学上的宏篇论述。但它依然震撼人的心理。这是他作品中比较好懂的一部。阅读会非常顺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7,《被欺凌与被侮辱的》:一个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是傻瓜,他就不再是傻瓜了。(俄国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南江译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是老陀早期的作品,也是他文风转型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845年,时年24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的处女作《穷人》一经发表,就得到别林斯基等文坛前辈大佬的推崇,从而奠定了他俄罗斯文坛的地位。但因为他与别林斯基等因为文学观点的分歧而决裂。此后他又因涉嫌参加反沙皇的活动而被判处死刑,后虽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但能使影响和制约了他的文学发展的方向。在西伯利亚其间,他的思想发生了突变,同时癫痫症的频繁发作也影响到了他此后小说的创作。(在他的多部小说里主要人物都患有癫痫症和身份是苦役犯)185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释放,次年他创作了《被欺凌域侮辱的》。这篇小说虽然没有成分为他分量最终的作品,但承前启后的作用,仍是了解老陀创作轨迹回避不了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被欺凌域侮辱的》的创作时代正是俄罗斯从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向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前期。上层社会的贵族与平民以及农奴的矛盾处于尖锐化。小说中的奥尔斯基公爵和他雇佣的官家,前军官伊赫缅涅夫的诬陷以及对自己儿子和官家女儿私奔的阴谋处理都是一种侮辱和伤害。这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恩怨,更是两个阶级矛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部小说公爵对工厂主史密斯财产的掠夺,以及对其女儿始乱终弃的伤害,以及自己私生女悲惨处境的置若罔闻又是一种凌辱和伤害。老陀多线条并进叙事方式的娴熟运用,不仅是技巧上的成熟,也是内容上的一个重要成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 读这本书在观感上不会轻松和愉悦,这是因为除了这个主题有点沉重之外,更是对故事里的人物不理解。笔者一直不理解娜塔莎怎么会爱上阿辽沙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那种心智不健全的傻瓜人物根本不值得她去爱。但她知道那个人很糟糕,还是义无反顾跟着那样的人去私奔,侮辱了自己的父亲。而父亲也不原谅女儿,两人为了这样一个人彼此诅咒,好在最后他们和解了。才让笔者长舒一口气。小说中最让人心疼和塑造最成功的的人物要属小女孩涅莉。老陀在这个人物身上花费了很多的笔墨。人物心理轨迹也写得很清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是老陀最好看的一本小说,可以作为他的入坑之作来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