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 | 正月初一那些事

黎明的春天

<h3>2021.3.1</h3> <h3>小时候,十分期待过年。因为过年就会有新衣服穿,过年就会有好东西吃,过年还可放肆玩......男孩子们特别欢喜放鞭炮!八十年代,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就靠父亲一人在镇上的互助社打铁养家。但父母从来没有亏待我们姐妹三个。早早的到城里扯了布匹,然后请裁缝到家里,为一家人量身定做新衣服。新衣制作好后,便由母亲统一收着。我和妹妹时常会偷偷打开母亲的衣橱,翻出新衣,在身上比试比试,过过隐。等到大年夜,母亲才将新衣放置在我们的床头,让我们一觉醒来,在迎接新年的同时有崭新的衣服在等着我们。奶奶提早浸泡了糯米,在初一早晨放到铺了白纱布的竹蒸盘上隔水蒸熟。等我们起床后,让我们按照饭量各自盛到碗里,然后又从另外一口锅里打出已熬好的冰糖水,里面有去核剪成细条的红枣丝、切成0.5-1CM左右的冬瓜糖块,以及山桔子(或者是桔饼剪成小块)等,用汤匙搅拌一会儿,让甜汤与糯米充分融合,一碗寓予新年甜美兆头甜饭便成了。农村有个风俗,就是新年开门前一定要放一挂鞭炮,寓意新年开门大吉,日子红红火火。鞭炮放完后,便可开门迎客。心情在看到新衣的那一刻,已然欢快起来。迅速的起床,穿衣洗漱,急急忙忙吃完奶奶精心准备的甜饭,便要出门,与小伙伴们挨家拜年去了。奶奶便会拉住我们,稍等一会儿,说等父亲放了炮再出去。可哪里按捺得了我们孩童雀跃的心,一溜烟,就跑了。父亲赶紧放下碗筷,跟在后脚先点了鞭炮。算了与我们出门同步了。按照我们老家的规矩,大年初一,同一个祖厝的亲房们是要互相拜年的。小时候不明就理,只知道到了叔叔伯伯婶婶家,进门说声“恭喜”或是“新年好”,主人便会笑脸回应“大家恭喜”或是“新年好”,然后便端起备好的茶点招呼来客。小鬼们忠厚老实的,伸手从主人手中用拇指和食子夹了一粒放进嘴里,调皮一点的,便会越过主人,从桌上挑选自己喜欢的茶点。那时候农村最常见的三样茶点是“红锦”“兰花根”“花生仁”,分别是红、黄、白(或粉)三色。嘴里一咬,满口留香。更有甚者,张口求要桔子,男生还会求鞭炮。随口奉上一句“拜一拜,红桔子两介,孔一孔,花生一捧”。然后拿个桔子转身溜出门,到下一家继续上演拜年礼。那时候,春节能有水果的家庭不多,或者仅能备一点。我们接了桔子,也舍不得吃掉,揣在衣服裤子的兜里,当四个口袋都装满时,就跑回家里去清仓,把那些桔子放在自家的桌上,成为家为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准备的水果。那些桔子,就这样被我们这些孩子们一次次的“出口转内销”。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的桔子是做了记号的,那它们会几进几出家门呢?初一,各家也是准备了发鞭炮的。但不象现在,品种丰富,数量繁多。那时候大概只有“红光”一种牌子吧。一根芯交叉串着一串炮,大概只有二三十公分长,每个炮细细小小的,只有二三公分。每当有孩子求炮时,主人便从那一串鞭炮中拆出几个,在孩子们们期盼的眼神中,递到我们的手心里。得了炮,赶紧又跑回家,给奶奶要来一支香,把炮夹在砖或石头缝里,将香吹红,一只脚前一只脚后的半蹲,怯生生的去够那鞭炮。看着引线着了,慌忙起身,捂着耳朵跑开了。有胆大了男孩,很会玩,直接一只手拿炮一只手拿香,点着后随手往远处一扔,听得前面有人“唉哟”吓了一跳,便哈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往池塘或水缸扔,嘭的一声闷响,炸起水花。玩得十分开心。如今,城市建设发展,老厝里的亲房们从原来的众厝搬到了公寓楼里居住,一扇时常关闭的铁门,疏远了彼此的距离。虽然春节里待客的茶点从各种进口的水果到私人手工制作的糖果、蜜饯等琳琅满目,却怎么也找不到小时候在老房子走家串户热闹拜年场景。那儿时的年味呀,一去不复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