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记忆(记184医院抗洪救灾医疗队)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距1982年江西新余县那次特大洪灾已过去36年了。但那一次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得1982年7月一个倾盆大雨的傍晚,医院广播喇叭播出紧急组建二支医疗小分队的重要通知,队长分别由张文奎和陈成伟担任。大家都竖起耳朵听以下队员的名单,没想到其中竟有我这个瘦弱的“旱鸭子”,我们小队由内外科医生陈成伟、呂立葆、王坦治、杨月榕,护士李毅君、蔡素珍、王萍辉和卫生员郭峰组成。翌日清晨经过简短的动员,我们就带着简单行装(几件换洗衣服,一顶軍用小蚊帐,一些生活用品,用軍用雨衣打了个标准的小背包)和战备药品器械乘着解放牌大卡车匆匆奔赴灾区。 </p><p class="ql-block"> 下午一进入新余县,顿时被映入眼帘的情景惊呆了。此生至今除了影视中所见,我们每个人还是首次见到如此壮观洪水泛滥的场景。当地政府给我们派了二艘冲锋舟,一艘滿载药品器材,一艘承载着我们一行8人摇摇晃晃飘飘荡荡在一望无际的汹涌波涛中。顿时大家都沉静在紧张,兴奋和迷茫中,眼前除了偶见一些树梢,电线杆顶尖和屋顶外,就剩下我们二叶孤独的小舟。据说当地群众都聚集在大堤上,我们必须奋力朝那个方向划去。不知划了多久,终于在傍晚时分接近目的地。因越靠近大坝决堤处水流越湍急,突然,满载药品的小舟严重倾斜,陈成伟队长第一个奋不顾身跃入水中拼命拉紧小舟的绳索,紧接着大家一个接一个无论水性如何均跳入水中。说实在,从跳下水的那一瞬间,我都不知自己能否活着回来。在抓紧小舟蝇索时,完全不知水深,人是呈飘浮水中的状态,对大多数不会游泳的战友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但彼时彼刻无人贪生怕死。不知飘浮了多长时间,我们终于护送小舟安全抵达公社为我们准备的临时居住和医疗场所。大家顾不上一路奔波劳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灾区大约工作了一周。起早贪黑,从划舟出行到洪水退去后踏着齐腰→齐膝→齐踝的泥泞深入百姓聚居地,后至重返家园的群众家中,送医送药,同时也送去人民军队的关怀。白天顶着炎炎烈日,晚上踩着沆沆洼洼的泥泞,经常顾不上吃饭,开始时仅能提供空投的馒头咸菜和面包,每天疲劳奔波,几乎都浸透在泥水和汗水的混合中,甚至深夜还有急诊需要出诊,陈成伟和王坦治医生主动承担出诊任务。救灾期间,王坦治医师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完成几台普外科手术。我们还及时救治了心衰,有机磷中毒等急危重症。大灾后必有传染病的流行,当时以肠道传染病为主,还有少量疑似钩端螺旋体病出现。</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我们青春而单纯,有时也会忙中偷闲。收工后大家一路歌唱,踏着田埂爬上小山坡,坐在青草地上高声唱着那个年代人特爱的几首苏联歌曲,是不是很浪漫?总之,经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了上级赋予我们的任务。並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 </p><p class="ql-block"> 胜利凯旋的那天,医院在礼堂前组织了简单的欢迎仪式,此时我才感到我们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任务。虽然事后把集体三等功授与二队(张文奎队),但我们还是感到快乐着,人生经历再次获得难能可贵的体验不正是当时的我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吗?! </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回想当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从一路惊险艰辛到达目的地,到艰难劳累的工作付出,无不真正体现了我们小分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那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玩真格的),充分表达了那个年代青年的追求,理想,和人生价值观。我把这段184医院给予的难忘记忆分亨给战友们,共同回忆那时我们的快乐,艰苦,奋斗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月儿2018.7.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纯朴会心的微笑永载184医院史册</p><p class="ql-block">也浸入当时每一位年青战友们的心田</p> <h3>回医院时,战友们说我们晒的比煤炭还黑,微笑时露出洁白的牙哈……</h3> <p class="ql-block">致敬一一我们的芳华岁月!!!</p> <h3>艰苦着并快乐着正是那个时代的标志</h3> <h3>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是陈成伟队长保存的,摄影作者系宣传干事杨荣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