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

明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除夕夜,酒桌上说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大年三十中午,孩子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大扫除、贴春联、贴墙贴画。父母亲忙着杀鸡宰鱼,准备年夜饭。堂屋里的香灯一天一夜都在点亮。年三十杀鸡很有讲究,杀鸡前要在自家猪圈门口进行祷告,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叫领生),鸡煮熟了,还要端到庙里祷告,祈求天地保佑全家万事顺利,财源广进(这叫回熟)。贴完春联和墙贴画,母亲做的年夜饭也端到堂屋里的青松毛上,开始放鞭炮庆祝,春节拉开序幕。除夕夜,一家人吃一年四季最奢侈的一顿年夜饭:洋花菜炒肉、蒜苗炒肉、鸡肉,鱼肉,算是高配,大人们不舍得放开吃,要留着大部分到年初二待客。那个年代,吃肉几乎一年也就是一两次,特别是鸡肉,每年就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可以吃到鸡肉,所以特别好吃,那是一个“香”,每一道菜都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吃完年夜饭,男孩们把一串小小的电光炮拆散了一五一十的平分,分完就开始炸炮仗。母亲忙着“送岁”。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春晚,但村里的路上都是出门炸炮仗的孩子,很是热闹。最好玩的是第二天(大年初一)的炸炮仗,富裕人家的孩子总是拿着威力大的炮仗出来人多的地方炸,洋瓷碗掀起飞过房顶,炸鱼塘里的水,水花四溅,炸牛粪,所有人飞奔撤离到隐蔽的地方看,笑声一浪高过一浪。</span></p> <p class="ql-block">  年初一吃斋饭,其实是为了把大年三十吃剩的菜留到初二待客。尽管初一吃素,但所有人都惦记着年夜饭,孩子们总会偷偷的到厨房里看看周围没人,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偷吃一两片薄薄的肉,那叫一个解馋,也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新衣服、压岁钱(那时的压岁钱一般家庭的孩子一次收到最亲的长辈给的压岁钱就是2—5角)是过年最让人期待的和激动人心的事,大年初一,特别富裕人家的孩子会骑家里最值得炫富的“永久”或是“凤凰”牌单车出去游玩,或是在村里大场上学骑单车,这足可以让全村人羡慕嫉妒恨,有得起自行车🚲 的家庭简直就是那个年代的土豪,“永久”或“凤凰”绝对不亚于现在的“奔驰”或“宝马”。年初一骑单车的孩子直接就是当时的“高富帅”“白富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初一约上村里的同龄人用硬币“丢窝”,用一片瓦片或石头做“老打”,打中对方指定的一枚最难击中的分数钱算赢,手准技术高的邻居每天“丢窝”可以赢得不少分币,那时算得上是一种豪赌。也算是一种游戏,这是我们60-70年代人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今年除夕夜,儿子问我:大年初一的糯斋需不需要他起来煮?还问我煮了多少年了?我略略一算,从十岁开始到现在几乎都是我包揽,不多,也就四十一年,孩子早早起来煮糯斋,这是每年能为母亲分担一下煮饭,因为平日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是母亲做饭,大年初一是唯一破例给母亲一次解脱,这也体现孩子们为大人们分担责任,那时的孩子们总是很勤劳。唉,现在的孩子,20多岁也帮不了父母什么,更没有多少责任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初二,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那时候的人除了过年没有人买得起新衣服,所以穿新衣服就像现在的新娘子穿上婚纱的感觉)约着一起去姑妈家或是嫁出去的姐姐家接客,没有车,都是走路去。远的要走十多公里,一路上人来人往,自行车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但是极少,所以路上很是安全。外婆家要等舅舅小姨来接了再去。其实接客主要是去蹭吃蹭喝,蹭压岁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孩子们是一群一群的出来玩,不像现在的孩子,各自玩手机,不跟人交流,宅在家里,全是“低头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过年记忆总是就给60/70年代的人们美好的记忆。过年总是令人期盼的,充满幸福的时刻,这就是我们儿时过年的记忆,也许现在的孩子无法理解,尽管现在看起来那时很寒碜,但真的让我们陶醉,满满的幸福,深深的记忆,我留恋孩提的“过年”。</p><p class="ql-block"> 禄丰县猫街中学</p><p class="ql-block"> 吴良昌写于2021年春节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