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许多地方的帝陵都有神路,可规模最大的还是要数北京的明十三陵神路,这条神路长7.3公里,从南到北沿途依次建有石牌坊、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一系列皇家仪仗建筑。这里的石像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石像群,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包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代表了中国古代大型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我们是在大宫门南边下的车,65岁以上的老人直接刷身份证入园,非常便利。我们从大宫门进入,沿着神路一直向北参观游览,最后从北边的龙凤门出来。这里的文物没有铁栏杆的遮拦,可以近距离接触,仔细观赏,也利于拍照摄影。</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大红门,也称大宫门,是陵区的正门。它的建筑规制是单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红墙,中间开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是死了皇帝走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边的门是活着的皇帝走的,右边的门是大臣们走的。</span></p> <p class="ql-block"> 过了大宫门就是神功圣德碑亭,碑亭高25.14米,重檐歇山顶,四面各有券门。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碑亭是清朝乾隆年间整修后的样子。乾隆皇帝在位的时候,为了笼络汉族人心,曾经把十三陵全部修缮了一番,主持修缮的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人物,他就是宰相刘罗锅——刘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本明朝修建的碑亭是木结构,因为时间久远坏掉,清朝把顶部改成了石券顶,至今保存完好。</span>碑的正面,上刻篆书“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下面的碑文是明成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亲书写的碑文,记录了明成祖朱棣一生的丰功伟绩,全文有3000多字。</p> <p class="ql-block"> 在碑亭的四角有四座高大的白石华表,高接近11米。它们既是陵墓前的标志之一,又是碑亭前后的石雕装饰物。在华表的最上面的石兽称为望天吼,朝南的两个叫“望君出”,意思是企盼君王走出深宫,体察民情,关心百性的疾苦;朝北的叫“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君王及早回朝理政。</p> <p class="ql-block"> 走出碑亭就是一条长长的神道,从一对六边形石望柱开始。依次有18对,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36个石象生,分</span>石兽和石人两种。石兽是12对,分两种姿势,一种站着,一种卧着,表示日夜守护着皇陵。它们分别是,两对石狮、两对石獬豸、两对石骆驼、两对石象、两对石麒麟和两对石马。石人有6对,它们是将军、品官和功臣。</p> <p class="ql-block">卧着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站立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石獬豸</p> <p class="ql-block">石骆驼</p> <p class="ql-block">石象</p> <p class="ql-block">石马</p> <p class="ql-block">石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威风凛凛,一派虎威。</p> <p class="ql-block">石品官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态肃穆。</p> <p class="ql-block">两个石像的眼神生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石功臣</p> <p class="ql-block">走完石象生就是棂星门。 棂星门是象征天门,从棂星门穿过就是象征神住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经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span>神道上的棂星门中间开三个门洞,门上有火焰宝珠,因此又称火焰牌坊。而牌坊顶部的火焰只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和寺庙才有资格享用这样等级的装饰,从这座门穿过,就算是走完了7公里的明总神道,接下去就是通往十三陵每个帝陵的分神道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