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羲之早年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为王羲之幼年居住处。正门上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春节再访王羲之却见门前灯笼高挂,防疫把关严格,装修焕然一新。</h3> <h3>洗砚池:王羲之故居始建于晋代琅琊郡境内,是书圣王羲之出生并生活过的地方,内有洗砚池、普照寺、集柳碑、晒书台、王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五贤祠、琅琊书院等历史古迹。</h3> <h3>羲之故居中的"普照夕阳"曾经作为古代"琅琊八景"之首名扬九州。1989年临沂市政府对其修缮,1990年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完成拓建。 现作为中国十大文化节之一的书圣文化节永久承办地名扬海内外。</h3> <h3>书圣王羲之,字逸少,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尤善隶书。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史上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因为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h3> <h3>著名的“洗砚池“畔,有一座荟萃众多现、当代名人法书墨宝的碑廊,名为“墨华轩”。对联:繼永和雅興集歐柳顏趙眾家風範衍箕裘勿忘先賢 續淳化遺韻匯蘇黃米蔡諸體精粹刊碑帖以昭後昆</h3> <h3>琅琊重望標千古,王草顏真冠書府。我今執筆也題碑,魯班門前弄大斧。山东臨沂王羲之舊居重建徵題為賦絕句末七字 本昔人雅谑至今則莊誚之 一九八六廿冬啟功</h3> <h3>碑廊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此后又陆续增補了数位名家的墨宝刻石。目前陈列的碑刻约百余方,展示了后人对书圣王羲之的景仰之情,同时也为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珍贵典范。</h3> <h3>书法碑廊。在这里可欣赏到书圣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家同风格书法作品。</h3> <h3>二十四孝桥:桥上刻了中国的24孝的故事,其中7孝就在临沂,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卧冰求鲤,说的是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因继母病重想吃鲤鱼,不顾小时候继母曾对自己的百般虐待而脱衣卧冰之上化冰求鱼的故事。</h3> <h3>二十四孝临沂七孝:负米养亲、単衣顺母、啮指心痛、戏彩娱亲、鹿乳奉亲、闻雷泣墓、卧冰求鲤。</h3> <h3>流觞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h3> <h3>留香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h3> <h3>不出十五,梅开争春,空气晴朗,感慨摄之矣。</h3> <p class="ql-block">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西晋末,"永嘉之变"(307年-313年),临沂"诸王南迁,舍宅为寺。</p> <h3>时晴茶室: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h3> <h3>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同治年间,在忠教祠西又修建了万善庵。昔时,这一带琳宫梵宇,错落分布,苍松古桧,林立其间,为临沂城五大形胜之地。</h3> <h3>每年四月书圣王羲之书法节。</h3> <h3>澄怀堂</h3> <h3>快雪斋</h3> <h3>纪念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右军祠</h3> <h3>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因为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h3> <h3>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h3> <h3>王羲之看着这幅父子共同完成的书法作品,就说:“你去拿给你母亲看。”王献之又拿着纸张来到母亲身边让母亲点评,母亲看完之后只在纸上留了一句评语“吾儿写尽九缸墨,只有一点像羲之”。</h3> <h3>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h3> <h3>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h3> <h3>晒书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内陈列书圣的碑帖、石刻及全国书法名家精品等。春、夏之际,临台凭眺,故居内亭堂参差错落,花红柳绿,白鹅绿水,池光桥影,环境清幽。游人来此,观美景,赏书法,思前贤,心旷神怡,叹为佳景。</h3> <h3>鹅池:传说“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手笔。王羲之非常爱鹅,《晋书.王羲之传》载:“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h3> <h3>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传说王羲之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于书学颇为自负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一碑二字,一肥一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h3> <h3>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h3> <h3>集柳碑:集柳碑系金皇统四年(1144年)妙济禅师历尽千辛万苦搜集齐的柳公权字,集成《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全文雕刻在石碑上,世人称为"集柳碑",与"西柳"西安玄秘塔碑齐名为"东柳"。 康熙七年(1668年)集柳碑于郯城大地震中折断为数截,精心修复后仍残缺128字。</h3> <h3>《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h3> <h3>后魏时,名律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赐名开元寺。北宋改称天宁万寿禅寺。伪齐刘豫时,易名普照寺。</h3> <h3>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僧妙济禅师觉海来的普照寺任主持。4年后,在沂州防御使高召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建立围墙;并架石桥,跨望月湖,将原偏僻的水池隘寺,扩成空旷之境。</h3> <h3>同进翻修殿宇,并在大雄宝殿北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h3> <h3>夕阳西下时,暮霭朦胧,古城沐于一片灰暗之中,唯普照寺内高耸的大雄宝殿的西山壁上,被夕辉所映射,红光熠辉,光彩夺目,堪称奇观。古琅琊八景之一"普照夕阳"即指此景。</h3> <h3>《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h3> <h3>琅琊王氏,是长期生活于琅琊郡这一特定行政区域内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自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郡高虞(在今山东即墨市温泉镇西高虞村)徙家于琅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后,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长达400余年,遂以郡望为名,称"琅琊王氏"。</h3> <h3>洗砚池旁的晋墨斋:书法展室和百米长的书法碑廊,可使欣赏到书圣的手迹、碑帖以及当代南北大家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h3> <h3>临沂五贤祠,原名景贤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临沂城南关。清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为祠题诗一首,由沂州知府王垲主持乔迁于洗砚池边,并更名为五贤祠。</h3> <h3>五贤祠的五位圣贤均是临沂籍贯,分别是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他们其中有的不仅是一代书法家,还是政治家、军事家,主张精关简文,进言改革,一生抱有救国旷世之志,以国事为重。</h3> <h3>五贤祠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三间,大殿前是御碑亭,亭内有乾隆题诗碑:"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皋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h3> <h3>乾隆皇帝题琅琊五贤祠御碑</h3> <h3>王羲之晚年隐世故居位于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镇--金庭观。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