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岁月 闪光的青春 ( 上篇 )

Xuyuhuan

<p>&nbsp;2007年 6月&nbsp;7日---11日 福空文工团战友在福州 茶园山欢聚一堂,这是福空文工团1981年撤编</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6年以后的首次聚会。这次聚会是由福空文工团演唱队 61年入伍的老同志 刘念一同志动意 策划 并联合1970年以后到文工团工作的朱国义同志共同 组织 承办的。刘念一和朱国义二位同志不辞辛苦,从住宿 餐饮 游览&nbsp; 车辆等,都安排的有条不紊 面面俱到。这次聚会也得到了 70年代初期接任文工团政治委员的吴相德同志和几个当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年轻同志的资助。许多战友提起这次聚会,都由衷地感到眷恋和温暖,这次聚会凝聚和加深了战友之间的友谊和情感,为以后战友之间的联系 相聚 建群 开创了先河。 转瞬之间又过了14年,如今 再看一看 2007首次聚会的视频,虽然由于视频格式的三翻四转, 画面已经不够清晰了,然而那 "激情重聚茶园山" 共同高歌的情景,那激动人心 载歌载舞 欢快热烈的场面,仍然会把人带回到 50多年前的茶园山。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那火红年代的点滴往事和革命战友间 那纯真 深厚的战斗情意; 那才是一段 真实的 " 战斗的岁月 闪光的青春" 芳华 。</span></p><p><br></p><p><br></p> <p>在大家欢乐团聚的时刻,我们更加怀念这些曾经和我们一起生活,领导过的老领导。他们创建、发展了文工团。多年来出色地领导全体同志完成了各项任务。还有那些老战友,他(她)们也同样为福空文工团的建设与发展辛勤的工作过,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为部队的文化工作建设建立过功勋,做出过不可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他们已经过早地离我们而去。我们永远怀念他们!</p> <p>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始建于1961年6月,于1981年正式从部队撤编。在这20年中,福空文工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军队工作的需要,曾经三起三落。1961年6月建团不到一年,1962年2月即奉命与南空文工团合并,组成“铁鹰文工团”,辗转 苏、浙、闽、赣 四省为南空、福空驻军部队演出。1964年 3月 福空、南空又奉命分开各自组建文工团。</p> <p>这是张60年前的一张合影照片,虽然已经模糊不清,如果仔细查找: 何捷明 张远 姚世奇 姚加政等一些老领导和一些61年福空文工团的老同志仍然依稀可见。</p> <p>那个时期文工团的着装为55式军服,军服配套有礼服和常服。礼服主要用于重要场合和出国时穿着。无论是军服的式样 用料 都很考究,男兵大檐帽,女兵无檐帽,帽徽 肩章 识别标志光鲜靓丽,令人羡慕之极。</p> <p>1963年 王美英 表演唱 "南泥湾"</p> <p>1963年 王美英 "兄妹开荒" 剧照</p> <p>60年代初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特别强调,1964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 ,许多优秀作品不仅官兵喜爱,并且迅速流行社会各阶层,如新疆军区战士演出队的歌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立功喜报寄回家"等都曾脍炙人口,更有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有口皆碑的"长征组歌",海政文工团的歌剧"红珊瑚",空政文工团的歌剧"江姐"等,每一曲都被称谓"传世佳作"。就在军中文艺盛行一时的背景下,福空政治部党委决定: 1964年3月份开始调配干部,同年 6月30日第二次正式组建,成立了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p> <p>1964年 6月30日 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正式成立 </p><p>军区空军政委 李世安 (前排右起 11 ) 军区空军司令员 陈华堂 (前排右起 12 ) </p><p>政治部主任 陈兴畴 (前排左起 11 ) 政治部副主任 黄 峰 (前排左起 10 )</p><p>文化部长 何捷明 (前排左起 7)等领导 和文工团领导及全团演职员合影</p> <p>当时文工团人员构成: 1.由军委空军空政文工团调派5位同志: 狄平 、刘声、严纪芳、刘航、付守礼。分别担任团 队领导职务。</p> <p>左起: 狄 平 ( 文工团副团长) 刘 航 (演唱队副队长) 付守礼 ( 文工团舞美队副队长)</p> <p>左: 刘 声 ( 话剧队 队长 兼话剧 歌剧 歌舞晚会总导演 ) </p><p>右: 严纪芳 (话剧队一分队长 兼全团演员形体基本功训练教练)</p> <p>2.由南空文工团调编原福空文团的16位业务骨干;姚世奇、賈立如 、谢友良、金美玲、许雁、</p><p>张健行、陈正青、贺素梅、刘念一、王美英、张 翅、朱在良、张永钦、 戴鸿光、洪哲铭 、</p><p>邱亦源、汪哲民 ; 当时,他们是文工团年轻的"老同志",是老师 教练 小导演; 有的担任队长 分队长 副分队长职务; 我们是在他(她)们直接的帮扶下起步 成长,他们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师长。</p> <p>3.60年代初军队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成立了文工团,还带动起军以下都成立了战士演出队,水平高到足以调到北京给毛主席汇报演出。为此福空文工团成立即从战士演出队调进10多位文艺骨干; 其中有张光勋. 曹德才. 张远望、郭洪礼、袁茂川、陈金宝、张耀昌、李玉山、等。</p> <p>1964年5月 福州军区空军雷达22团 "战士演出队" 参加空军调演,</p><p> 空军政委吴法宪 (中将) 副政委 王辉球接见演员</p><p> 前排左起 第2位 袁茂川 右起 第4位 余春生 </p> <p>1964年11月 "福空战士演出队" 在福空政治部文化部长何捷明带领下,在首都北京</p><p> 参加 "空军战士演出队调演" 天安门合影 留念</p><p> 后排 左起第3位 陈国典 第5位 何捷明部长 右起第2位 余春生</p> <p>福州军区空军 向塘基地 "战士演出队" 在福州鼓山合影</p> <p>1965年 福州军区空军 向塘基地 "战士演出队" 创作 排练了许多反映部队 连队生活的节目,如活报剧"白宫黑幕" "美国兵收尸" 等剧目,在全空军乃至全军引起了很大范响。</p> <p>4.在上海,天津,山东等部分省市招收一批地方文艺骨干; 山东省: 朱 萍、 沈玲玲、 许玉环、王崇德、陈新民,刘振国、田鸿志、张秋萍、庄民蔚、金凤梅、等; 天津:李世涛、郑文昆、 杨怀涛、郝 辰、常宝庆、陈锡敏、杨鲜梅、高云芳、等。</p> <p>1966年4月 王崇德 朱 萍 沈玲玲 许玉环 4人一起从山东 济南乘坐火车到上海转乘到福州的火车,全程 1951 公里。当年去福州的火车没有直达和特快,没有京九线,没有动车和高铁,只有普快和见站就停的慢车,一条铁路线行驶5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p> <p>福空文工团组建初期,全团在军区空军政治部党委和团党委领导下集中精力抓政治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为了从各地方招入文工团的新同志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军区政委李世安、政治部主任陈兴畴、文化部长何建明等领导同志经常深入文工团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首先进行"文艺整风",认真执行"三不准"的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当兵不准谈恋爱,男女之间不能私自交往,私自交谈当天要在班务会上说明实情。强调的是:文艺兵首先是兵,要当兵、学兵、写兵、演兵、像兵,每个同志都要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又红又专文艺兵。每次的班务会我们以诚相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斗私字一闪念”,哪怕是"当兵是为了能穿上心中最喜爱的绿军装","8月15想家想哭了","偷偷的把军装改得合体一些"被发现后要斗私批修进行深刻的检讨,深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根源",取得大家的帮助认真学习改造自己。那是一个纯真的年代,人人要求进步,互相关心,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创四好" "争五好",你追我赶。</p> <p>工团领导: 团长 张思凯 (前排左起 6 )</p><p><br></p><p> 团政委 张 远 (前排右起 5 ) 副团长 狄 平 ( 前排左起 5 )及全团演职员合影</p> <p>当时文工团的行政组织架构:</p><p> 团部: 团 长:张思凯 政 委:张 远</p><p> 副团长:狄 平 业务干事:张光勋</p><p>下设创作组(直属团部领导)冯亚超(组长) 姚加政 郝占春 董克菲 </p><p>话剧队队长:刘 声 指导员:张中政</p><p>下设 三个演员分队: 分队长: 严纪芳、贾立如、张远望(副分队长)</p><p> 一个舞台工作分队: 副分队长:付守礼</p><p>演唱队 队长:姚世奇 副队长:刘 航 </p><p>政治指导员:郭天禧</p><p>下设四个演员分队; 分队长:陈正青、曹德才 陆竹青 贺素梅、</p><p> 一个乐器分队; 分队长:朱在良</p><p>同时还在基层部队抽调部分后勤人员:管理员、司务长、司机、通讯员、随团医生、</p><p> 食堂炊事员</p><p> 总共90多名</p> <p>刚进文工团期间,在抓政治思想建设的同时,狠抓业务和基本功的训练是令人难忘的。</p><p>话剧队一分队长严纪芳总负责全团演员的基训课、形体训练。从最基础的压腿、下腰到开始上民间舞课、做各种舞蹈片段组合等,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至今难忘。演唱队的邱艺源、汪哲民同志,他们既是演员又当教员。主楼对面的食堂又是练功房。老同志每天带领和监督我们把上把下的训练,练习拿顶倒立,胳膊累的颤抖、汗水洒了一地; 和话剧队比赛走圆场…….。那时的刻苦训练,比学赶帮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正是这些老领导、老同志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他们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的道理灌输给我们,他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老带新、老教新,我们从学中练,在练中学,受益匪浅。</p> <p>1964年 福空文工团成立后话剧队首先排演排演大戏来练兵练队伍,由老演员挑大梁,排演了由团长张思凯创作的反映空军飞行员生活的大型话剧《雄鹰怒火》。该剧由副团长狄平主演,话剧队队长刘声担任导演。同年8月 话剧《雄鹰怒火》参加了全空军文艺汇报演出并获奖。受到周总理、陈毅、罗瑞卿、陆定一、刘亚楼、吴法宪等党和国家、军队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p> <p>1965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在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号召,经团党委研究,报请军区空军党委批准, 1965年2月春节过后,文工团全体成员到江西省加入江西宜春地区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团, 话剧队、演唱队一起到清江县大桥公社东里大队、南上大队,按照“三同”和“鸡鸭鱼肉蛋五不吃”的规定,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四个人一组分散吃住在贫下中农家里。</p><p>在农村社教期间,我们居住的农村离福空所辖的江西樟树基地不远,军区空军领导关心爱护我们,安排我们隔一个星期就去樟树基地场站学习休息一天,当时我们努力学习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斗私批修,开展批评自我批评,加强自己的思想教育。最难忘的还是可以吃一餐空勤灶的饭菜。那可不是一般的伙食标准,有肉有蛋每人分餐一大盘,有时还吃韭菜肉馅的大包子,随便你吃几个不限量。当时对于我们既要"同吃"又要 "五不吃",真的吃不饱的年青人来说,真是幸福之极。可也有乐极生悲的事发生过。有一次因为在场站军人服务社花了几分钱悄悄地买了几粒糖果和一斤炒黄豆带回村里,夜里老鼠把挎包咬破黄豆撒出来漏了底,第二天班务会写检查坦白交代,一次检讨违反纪律不深刻,二次深挖思想根源思想改造不彻底,折腾了几天,落了个全队点名批评。</p><p><br></p><p><br></p><p><br></p><p><br></p> <p>社教期间:不忘本职工作,向江西省采茶戏剧团学习地方戏曲,排演了反映老一代农民培养红色接班人的“小保管上任”和反映弘扬“公”字,批判“私”字,宣传了文明健康的农村生活的小戏“怎么谈不拢”为农民演出,引起了当地轰动。</p> <p>社教期间,我们大力宣传党中央关于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政策,提高农民觉悟;对仍期盼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留有“变天账”的地主富农分子,在村民会上予以揭露批判、斗争;批斗会结束后,夜间还要轮流值班站岗,要监督地富反坏右的一举一动。同时也为生病的农民送医送药做了不少好事;话剧队协调空军江西樟树工程队为所在生产队打了一口水质较好的甜水井,解决了老俵们的吃水难题。农民为这口井竖了石碑,上刻“吃水不忘挖井人”至今。</p><p>1965年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国务院在5月份作出"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帽徽领章和部分军服样式的决定",规定全军统一取消"55式军服",改为"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65式军装"。当年五月份我们穿着佩有红五星、红领章的军装列队时,围观的老乡兴奋地呼喊“红军又回来了”。1965年7月份,当我们撤出社教工作队时,老乡眼含热泪,紧紧拉着我们的手,村里的男女老少舍不得我们离开,她们把自己家做的粽子,鸡蛋,鸭蛋,鹅蛋,花生等一个劲儿的往我们挎包里面塞,送了一程又一程......。那种军民鱼水之情一样,如同影片"历史歌曲表演唱"中"十送红军"的场景一样,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p> <p>回到福州茶园山防地,为检验社教成果,话剧队立即投入了创作和排练。由张思恺团长创作的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话剧“火妹子”,由副团长狄平创作的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生活的话剧“一墙之隔”,和反映农村生活的大型话剧“红石钟声”很快搬上了舞台。</p> <p>狄 平 副团长创作的话剧 "一墙之隔" 剧照</p><p>主要演员 : 金美玲 杨怀涛 陈国典 张远望</p> <p>话 剧: "千万不要忘记" 剧照</p><p>主要演员: 谢友良 陈金宝 许 雁 严纪芳 金美玲 张健行</p> <p>反映农村生活的话剧: "红石钟声" 剧 照</p><p>主要演员: 瞿 翟</p> <p>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7月从农村回到茶园山以后,为了提高我们的声乐专业水平,团领导从上海音乐学院专门聘请了劳景贤教授和林明萍讲师来团授课一年。这在当年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当时军队1964年成立解放军艺术学院,40后参军搞文艺的这代人,有几个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大量是民歌手,有嗓子你就来,能唱就招收你。文工团的定位很清楚,能唱敢跳不怵台,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为了鼓动宣传。所以在跟两位先生学习声乐的那段时间,是部队领导给予我们事业上最大的支持 培养和关怀,使我们终生受益匪浅。于此同时,演唱队排练了大型革命歌剧"红灯记",该剧由姚加正谱曲,话剧队队长刘声导演。歌剧“红灯记”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排练,向军区领导机关做了汇报演出,当年10月份至12月份两个队分别到江西和闽南空军各部队做慰问演出。遗憾的是当年没有资料保存的概念,几乎所有的演出剧目都没有拍摄剧照存档。</p><p>同年12月底接到军区首长命令,紧急撤回福州执行重要任务,为李纯光、胡英法击落蒋军水上飞机举行庆功演出。创作组人员和演员齐上阵,连夜创作了对口词“两把飞刀”,和用山东扬琴,东北“莲花落”曲牌填词等形式歌颂英雄事迹,演出受到空军首长和福州军区部队的赞扬。</p> <p>2007年 战友聚会茶园山联谊会视频之二</p> <p>  1966年1月 毛主席发出"调高炮部队入越作战"的指示。春节之前,经文工团党委申请,军区空军党委同意,报请军委空军党委批准,吴法宪司令员签署命令: 福空文工团除后勤人员和个别伤病员外,先后分两批随空军高炮三师入越参战,要到援越抗美的最前沿阵地经受战争的考验和锻炼。</p><p>1966年春节 ( 大年初四 ) 1月24日 第一批 20位同志( 创作组4人,话剧队3人,演唱队12人),作为文工团的先遣小分队,由团政委 张远同志带队离开茶园山奔赴越南战场。</p><p>1月31日到达广西南宁,在南宁换装并和军队 其他3个( 沈阳 广州 总政 ) 文艺团体派出入越的同志一起学习 ; 2月5日文工团13位同志分派到空军高炮三师九团 ( 代号为33支队309大队文工队) ; 另有3位同志作为骨干力量分编到高炮三师 师部战士演出队工作和战斗 ; 2月6日上午共同参加了部队出国参战誓师大会 ;</p><p>1966年2月8日 夜间 出发,9日 凭祥,在凭祥两天排练节目。2月11日 下午 随空军高炮三师部队从友谊关秘密出关,当日到达越南重镇 谅山。</p> <p>第一批入越人员: 领队 张 远 创作组(4人) 董克菲 姚加正 冯亚超 郝占春 </p><p>演唱队 (12人): &nbsp; 姚世奇&nbsp;&nbsp;陈正青 曹德才&nbsp; 张永钦 余春生&nbsp; 常宝庆 洪哲铭&nbsp; </p><p> 陆竹青 朱&nbsp; 萍&nbsp;&nbsp;&nbsp;&nbsp; 刘念一&nbsp;&nbsp; 贺素梅&nbsp;&nbsp;&nbsp; 庄民蔚&nbsp;</p><p> 话剧队 ( 3人) 谢友良 潘玉民 瞿翟 </p><p><br></p> <p>入越参战纪实片 (节选之一)</p> <p>1966年 在第一批先遣小分队赴越参战后,与此同时,福空文工团的同志利用待命的时机,抓紧时间投入紧张的节目排练。从3月到5月,话剧队带“红石钟声”,活报剧"白宫黑幕"和一些小节目赴闽南各部队演出 ; 演唱队则组成两支小分队带采茶戏“小保管上任”,歌剧“飞虎山”、活报剧"美国兵收尸"和山东琴书"唱王杰"," 刘英俊勇拦惊马救儿童",唢呐独奏"打枣""百鸟朝凤"等演唱 演奏节目,分别赴闽南和江西两地慰问部队官兵。除了为部队演出外,还对部队业余演出队和连队的文艺骨干进行业务辅导,教战士打快板,唱革命歌曲。</p> <p>1966年3至5月 演唱队组成两支小分队分赴闽南和江西为部队演出。去闽南地区连成场站,嶅峰山雷达站的小分队由狄平副团长带队,上海音乐学院来团授课的音乐老师林明萍先生,也穿上军装和我们一起下部队锻炼。在嶅峰山上每天早上在雷达站附近的山头上出操跑步,为了攀登下一个闽西 "天宫山雷达站" 锻炼身体 增强体力。福建闽西龙岩有个神奇的天宫山,山顶海拔1594.3米,上山羊肠小道蜿蜒盘旋,有3482个台阶,沿途有24个弯,途中要经过四个亭,即: 再上亭 乐善亭 西涧亭 定心亭。一个星期后,我们拄着甘蔗当拐杖,用了八个多小时才到达山顶雷达站。山上有个尼姑庵,演出后在山上住了一晚。那是芬芳年华 永存于心的记忆。</p> <p>赴江西演出的小分队由郭天喜指导员带队,除为部队各场站 基地 雷达团 雷达战演出外,还对战士演出队和连队的文艺骨干进行业务辅导。在井冈山革命老区为老区人民进行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江西佬俵把鞭炮扔到了演出舞台上。井冈山革历史博物馆馆长亲自带领参观黄洋界,桐木岭,拴马石等五大哨口,参观毛主席故居和大 小五井,讲解黄洋界大捷的经过等革命历史,使文工团的同志们深受教育。</p> <p>五月底两队奉命撤回福州排练 "歌颂毛主席和五个伟大" 专题晚会。</p><p>整台晚会由话剧队队长刘声为总导演,以严纪芳、邱奕源等一批业务骨干为辅助力量,大家热情高涨,夜以继日的投入创作和排练仅用一个月便为部队和地方奉献了一台精美的专题晚会,接着巡回演出一个多月,受到军区首长和司政后三大机关和地方领导的赞赏和鼓励。</p><p><br></p><p><br></p><p><br></p> <p>1966月年7月中旬接到命令回到茶园山。7月24日按照预定方案,第二批 48位文工团员乘坐部队运送物资的闷罐子列车,自福州出发,一路上吃着配发的压缩饼干,喝着凉开水日夜兼程5天以后,7月29日到达广西 凭祥。当天转换部队披着伪装网的汽车到凭祥留守处脱下65式军服,改换成越南人民军制式的服装 ; 下午4点钟从祖国的南大门友谊关出关进入越南。</p> <p>高炮三师八团一营: 85炮营</p><p> 刘 声 张中政 郑文崑 付守礼 陈维章 </p><p> 徐少华 陈新民 陈金宝</p> <p>高炮三师八团二营: 37炮营</p><p> 郭天喜 张光勋 严纪芳 汪哲民 杨鲜梅 林克群 朱在良 雷纪明 刘振国</p> <p>高炮三师八团三营 : 37炮营</p><p> 李世涛 严隽铨 张耀昌 贾立如 张健行 邱奕源 许玉环 谭广忠 沈玲玲 许 雁</p> <p> 四管高射机枪连: </p><p> 王崇德 李玉山 戴鸿光 金凤美 张远望 金美玲 张秋萍 郭洪礼</p><p> 王美英 张 翅 田鸿志</p> <p>高炮三师七团: 85炮营</p><p> 陈国典 朱从贤 郝 辰 杨怀涛 曲 平 李小木 林祖赢</p> <p>15位援越抗美女同志在69公里住处合影</p> <p>分派在高炮三师八团三营八连的四位同志在阵地上自编自演 宣传鼓动</p><p>左起 : 许玉环 张健行 贾立如 邱奕源</p> <p>分派在高炮三师八团二营六连的三位同志 在战斗间隙宣读各班稿件,表扬好人好事。</p><p>右起 : 杨鲜梅 汪哲民 严纪芳</p> <p>分派在四管高射机枪连 连队的同志在阵地上充当枪手 ,挑水 帮厨 战地宣传样样工作抢着干。</p><p> 图为: 王崇德 金凤美 戴鸿光 所在的高机连 阵地</p> <p>入越参战纪实片 (节选之二)</p> <p>六十年代后期、全国都处于“文革”动乱之中,福空文工团同样也受到影响。1969年9月大批的老同志复转离团,有的返回原籍,有的分配到地方各单位工作。全团原有90多人只留下19人,按照上级领导要求: "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年,一天都不能少"。所留下的19位同志就严格执行"一天都不能少"的规定,在军区空军政治部委派的革委会主任的带领下下放到江西清江县,樟树场站附近的农村接受再教育劳动锻炼。当时只带有一位同志负责伙食管理和采买工作,所以我们轮流做饭,每天早起分组上山砍柴,把枯树伐倒,齐力抬下山。自己组织几个男同志炭以备冬天取暖。农忙季节跟江西佬俵一起插秧,耘田。开始我们集中住在村里一个由旧祠堂改造的小学校里。进门后左边有个用木板搁出来的很小的耳间,可能是老师的休息室。我们6位女同志睡一个大通铺挤在里边。门外面就是10多个男同志的床位,每人都支起自己的蚊帐睡觉。平日里吃饭,学习,开会 讨论问题都在一个屋子里。村里的公厕离我们住的地方虽然不远,但也是很不方便,狗叫猫叫虫叮蚊咬会让你不敢一个人出去,只能象当地农民一样屋里角边放一个木桶方便。木板搁间外面男同志的鼾声,怪笑声会让人感到无比尴尬。</p> <p>话剧队: ( 九位 ) 贾立如 陈国典 张远望 付守礼 郭洪礼 </p><p> 谢友良 陈金宝 张健行 王崇德</p> <p>演唱队: ( 10 位 ) 曹德才 邱奕源 戴鸿光 林祖赢 张光勋 余春生</p><p> 王美英 杨鲜梅 朱 萍 许玉环</p> <p>1964年6月 -- 1969年 9月 五年多的时间在人生的路途中很短很短,人生中的相遇 相知 相识 相惜都是生命里最美的缘。缘分珍贵 真情无限; 美丽缘分 相伴永远 。</p><p>以此美篇 : 福空文工团20年 "风雨坎坷 " 三起三落 (上 篇) ; 感谢18位老战友提供珍贵的照片</p><p> 资料! 感谢战友们的关注和分享!</p><p> 请 看 下 篇</p><p><br></p><p> 许玉环 美国 洛杉矶 2021年2月26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