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休闲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蓟门烟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些年前,到北京出差,一次傍晚时沿街散步,走到蓟门桥向北拐,来到西土城路上,只见一道绿树覆盖的土岗向北延伸。远远看见丛林中有一大石碑,到近前一看,才知此处是北京历史上很著名风景地一一“蓟门烟树"。</p><p class="ql-block"> 在喧嚣的城市中,这地方显得幽静古朴自然,感觉不错。现在有机会逛逛北京,又想起这个地方,于是就来了一次故地重游。 </p> <p class="ql-block"> “蓟门烟树”位于海淀区西土城路元土城遗址公园内。天气寒冷,加上疫情,游人很少,很清静。</p><p class="ql-block"> 树木无叶,丛林中土城上的石碑更加显目。石碑高约三米,碑阳面是乾隆手书“蓟门烟树"四个大字。碑背面刻的字己模糊难辨,据说是刻着乾隆御题七律诗一首:十里轻扬烟霭浮,蓟门指点认荒丘。青帘贳酒今何少?黄土填入即渐稠。牵客未能留远别,听鹂谁解作清游。梵钟欲醒红尘梦,断续常飘云外楼。</p> <p class="ql-block"> 土城是元朝都城元大都的城墙遗迹,这里是西面城墙的一段。西边和土城并行的是一条小河,应该是当时城外的护城河。土城两侧是车流滚滚的马路。</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包围中的荒废土城遗址和古石碑,显示出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和沧桑变化。</p> <p class="ql-block"> 蓟门即蓟丘。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p><p class="ql-block"> 《史记乐毅列传》乐毅报燕惠王书中提到“蓟丘之植,植於汶篁”。说的是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他给燕惠王书信中说把齐国汶水河边的竹子栽到我们燕国的都城蓟丘。(也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把燕国蓟丘的树,栽到齐国汶水边竹田里)。</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一527年)在他的名著《水经注》里写到:“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说蓟这个名子的由来,是因为城内西北角有座小山叫蓟丘。</p><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千余年里,这里历经辽、金、元、明、清的朝代更替,经过多次的战火焚毁和重建,古蓟城的痕迹己越来越少,蓟门和蓟丘也就成了古蓟地遗迹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蓟门烟树”的由来。 </p><p class="ql-block"> 北宋时,辽国(907一1125年)占据了北方。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辽在今天北京这个地方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国的陪都。</p><p class="ql-block"> 金灭辽后,金的第四位皇帝完颜亮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决定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参照北宋都城汴京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燕京城的基础上向外扩展,历经两年,至天德五年(1153年)完成。正式迁都,定燕京为中都。</p><p class="ql-block"> 金把中都建成了繁华的都市,风景宜人,美丽景色引来无数游人。金代明昌年间(1190一1196),把公认最好的景点列为“燕京八景”。后代文人纷纷题诗作赋,燕京八景遂名闻遐迩。八景中有一景为“蓟门飞雨”。</p><p class="ql-block"> 蒙古灭金的过程中,将金燕京尽毁。后忽必烈在此建元大都,城市规模远大于金中都,于至元四年(1267年)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 元末,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队攻占元大都。朱棣夺取皇位后又把都城由南京迁到这里。明代建的北京城把元大都北侧城墙向南移了五里,原来的元大都北面的城墙遂荒废,成为废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废弃的土城墙上草木丛生,绿树成荫,成了城郊美景。明代的文人到此郊游,便把此处当成了古蓟州的遗迹,认定此地就是古蓟门,又见此树木繁茂,郁郁葱葱,于是将燕京八景之一的“蓟门飞雨”改称为“蓟门烟树”,用来形容此地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p><p class="ql-block"> 明朝文人沈榜《宛暑杂记古迹》中记载:“蓟丘,在德胜门外五里西北隅,旧有楼台并废,止存二十阜,旁多林木,殷郁芲翠,为京师八景之一,名日'蓟门烟树’。'”</p><p class="ql-block"> 显然明朝燕京八景中的“蓟门烟树"是把元大都城墙遗址当成了古蓟城,是个错误认定。</p> <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清代人沿用了明朝人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清代的乾隆皇帝,喜欢吟诗题字,寻幽访胜。亁隆十六年(1151年)乾隆决定要钦定燕京八景。而且每一处都要卸题刻石立碑,并把自己的诗文刻在石碑后面。</p><p class="ql-block"> 蓟门烟树在哪?亁隆皇帝决定亲自考定。出德胜门,向西北方向,见有夯土而成的古城遗迹,乾隆顺着古城走,发现一座古城门,登城远望,绿荫连绵,犹如一片林海云烟,好一派幽静自然景色。乾隆诗兴大发,赋诗七律一首,并挥笔写下“蓟门烟树”四个大字。从此蓟门就有了固定的地点。碑立在这,这里就是古蓟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蓟门烟树”御碑竖立在土城之上,御碑南侧下面是一个修复的城门,城门之外北边是一个碑廓,刻有历代文人咏蓟门烟树的诗词。南边有一处仿古的院落。一个仿古亭上有一副楹联,上联是“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下联是"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第一次到此时,就想这亭子和亭子上的楹联和“蓟门烟树”有什么关联呢?此后经查阅,得知此楹联乃是戏联,国内现存的古戏台中就有写此联的。这次再一次来,景致如故,看这仿古亭,有一面是镶嵌在墙里,说它是个戏台也未尝不可。</p><p class="ql-block"> 我似乎感觉到了这戏台的寓意。从商周算起,古蓟地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演义了多少故事,谁能说得清。</p><p class="ql-block"> 单就是这里,也应该有过多少次攻伐守战的血腥厮杀;有过多少文人墨客吟诗唱赋的抒情怀古;有过多少客商牵着驼队马帮的往来穿行;更有过多少次古道上的凄情送别、多少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悠悠岁月似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