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学年班主任读书活动纪实</span></p> <p class="ql-block">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立足课堂,从容地传道授业;只有多读书,我们才可以坦然地面对人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只有多读书,我们才能让自己的教育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也悄悄地葱茏自己。</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书香浸润校园,阅读照亮人生”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p><p class="ql-block"> 为保障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我校图书馆原有藏书的基础上,教育局又投入资金100000余元,为我校购置了种类丰富的图书,在师生中掀起了读书热潮。</p> <p class="ql-block"> 2020年寒假我校开展了教师共读活动,我们三学年班主任共同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大家感触颇深!老师们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并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三年一班杨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真正的语文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读于永正《我的教育故事》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今年寒假,我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这本书。书读完了,我的眼睛也模糊了。于老师在白血病复发的2个月时间,在病床上竟然完成了30篇教育故事;在生病治病的三年时间里,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20多篇。于老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依然挚爱着教育,挚爱着语文教学,坦然面对生死,催人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于老师用自己五十年教育教学的实践,回答了如何做好班主任,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什么是素质教育等问题,使我们这些热爱教育,追求真知,却不知从何处努力的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则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于老师这样说,同时也这样做,他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军营去参观,到田野去秋游,到河边去钓鱼,他带学生看桃花,赏菊花。他建议班主任在一个学期里要设计一次校外活动,校内的小活动要设计更多,比如: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书法比赛、体育活动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于永正老师说,他的教育不空虚,因为他有情,他的情无处不在。他总是蹲下来看学生,对学生格外尊重,他把学生当作朋友,无论在课堂,还是其他场合,他与学生“平等对话”。他总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抬起头走路;他对“差生”格外青睐,坚信“儿童,往往因错误而美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教师怎样教语文?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于老师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写。语文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表达(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培养兴趣和习惯。识字教学的起点不是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学生会了不教,只教不会的,省下时间让学生读书写字。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是人的名片。儿童上小学六年,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我们何谈对学生尽到了教育的责任。我们要把字作为学校的名片,教学生人人写一手好字。我们要重视写字的教学,指导学生观察、描红、临帖,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字,做到字字入体(楷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关于朗读,于老师讲得最多,也是他最拿手的功夫。他建议老师,少做题,多读书,让孩子读懂大意即可,国学经典要不求甚解,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他强调低年级老师要加强领读,要抱着走,一直到学生能够读好为止。朗读要语句连贯,要自然,要注意语气,做到读谁像谁。儿童的语文是“涵养”的语文,重在积累。老师在背诵的量和时间上,要有具体的要求,要有强制性的措施。只有海量的积累,方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学语言是为了运用,对于儿童来说,运用要求不能高,课标只是要求儿童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把文章写通顺、写具体。运用,重在训练。语文老师要做“语言医生”,随时随地指出、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于老师开设了联系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课。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加强,只有多写多练,学生才能熟练运用语言。关于课外阅读,于老师说,如果孩子在我们的培养下喜欢读书,喜欢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于老师把阅读和练字作为每天的必做作业,每天布置一定量的阅读,并检查落实。检查生字生词,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检查朗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对于素质教育,于老师说,这么多年,他悟出一个道理,素质教育就是教师素质的教育。教师有什么素质,学生就会有什么素质。语文老师一定要有好的语文素养:写一手好字,会朗读,会说,会写作。语文老师素质提高了,一切都水到渠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语文老师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获得好的成绩、好的语文素养,又学得轻松愉快呢?于老师说,我们要把最关键的东西教会。也就是把读书、写字、写作这三件事做好。只要做好这三件事,任何时候都不怕考试。为了防备万一,于老师建议我们可以按照钱梦龙老师的做法:平时按学语文的规律去做,让学生多读多写,基本不做练习题。考试前夕。搞点“应试”——做一做练习题、练习卷。但有一条,会了的不做,不会的尽力做出来,实在不会做的、老师讲一讲。于老师说,他曾经如法炮制,果然有效。有考试,就有“应试”,但我们不搞“应试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朝闻道,夕死足矣。于老师一生以教育为乐,一生都在修炼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者教育的真谛。虽然我无缘成为他的学生,不能聆听他的谆谆教导,但我是他的崇拜者,于老师永远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年二班王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有一本书,一本教育类著作的书,却让我读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感动满怀,它就是于永正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荐语,“五十年的教育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孩子。”是的,读于老师的教育故事,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赤子之心,对孩子的敬畏之心,他一直在用童眼看孩子,用童真教孩子,用童心育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他重视对话交流,《对话,一扇窥见自己和学生的窗口》一文中,能够从学生的言谈中找到教育契机;他关注“学困生”,《他脸上终于有了阳光》一文中,让学生成为一个“人”,比分数更重要;他激发学生兴趣,《不让地里长草,就种上庄稼》一文中,给孩子们成长的希望,减少他们“长草”的空间;他善于思考,《雪中送炭》一文中,从不同角度看学生,寻找最佳切入点;他教学生求真讲诚信,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了表率;他教学生向善,言传身教,播撒阳光,传递正能量;他教学生尚美,观察生活,感受艺术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于老师说:“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是的,他将生命扎根在语文教育的土壤,站在讲台上,他就是语文,而且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语文教科书!《教学,呼唤“实打实”》一文告诉我们,教学不能走过场,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把语文教好,于老师的课堂的五重教学法,特别值得学习和研究;《也谈“语言积累”》一文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方向和希望,即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我的小学老师》一文表达了于老师对恩师的谢意和敬意;《病中吟》一文则真实地记录了于老生病后几次住院的经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坦然面对,坚持与病魔抗争,不忘自己的使命,尽最大努力为语文,为教育做最后的贡献(每读此文,必会泪流满面)。他用生命点亮了课堂,用智慧开启了心灵,用大爱诠释了师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于老师的“教育故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每一个“小故事”里都蕴含着“大智慧”。他真正践行了启功的“行文简浅显,做事诚平恒”原则。愿我们都能沿着于老师的足迹,坚持行走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教育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三年三班高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个特级教师的爱与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读于先生《我的教育故事》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如果没有故事,教育就缺少了些滋味;如果没有爱,教育就只剩空虚;如果没有时光的沉淀,教育就难免青涩、虚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于永正,一个中国基础教育界“闪亮”的名字,一个令无数教育人景仰的名字。许许多多的老师,无数的学生及家庭都曾受惠于他的教海和影响。“特级教师”“跨世纪师”“劳动模范”每一项荣誉都刻着他在教育这块田里的辛勤耕耘。可抛却这些荣誉,他只是一个想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一个快乐地行走在教学道路上的教育者。如此而已。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一辈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病榻上,先生仍然怀着一颗童心,诉说着对教学和课堂真诚的爱。他能记得那么多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学生得到了精神滋养,于永正也成为于永正。文中那些有名有姓的小学生,如今虽已年过半百,仍然能赶到于老师病榻前,给他系上红领巾,可见童年教育真是刻骨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生命的最后的段,于老师能记住的的,仍然是学生和课堂。这是他的职业境界。读着这些回忆,我仿佛看到了青年于永正和中年于永正,看到了他的教室、他的班级、他的学生。激情与爱心,智慧和理性,一点一滴,点点滴滴,成就了一名教师的理想和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于永正老师像一团火,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学生,也照亮了自己。一名教师,就这样完成了使命。我想,假如有来世,让于老师重生,他还会这样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名教师,尽个人所能,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困苦,用自己的教学,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消除社会的不公以及人间的不幸。我觉得,于永正老师正像一团一直在燃烧的火,在学生面前,有热、也有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象牙筷子》一文所回忆的,是多年前的事,学生因父亲再婚缺乏安全感,于老师便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接受新妈妈,温暖了一个家庭。在《想念贝贝》一文中,于老师在电视台录制课堂教学电视片时,特意多给身患绝症的上官贝贝发言机会,为的是尽量多地留下她的甜美笑容……对人世间苦难和不幸的同情,让于老师的教育教学充满悲悯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教育以“立人”为要务,于老师做到了。那些顽皮的学生、缺乏信心的学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遇上了有智慧的、有耐心的、有爱心的于老师,课堂有了生命之光,他们的道路也因此而敞亮。真正有意义的教育,莫过于一位教师用个体生命点亮课堂,形成有血有肉的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和例行公事的灌输。于老师用生命照亮课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职业幸福,实现了个人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当年那些不拘一格的教学以及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帮助了学生,让他们改正了缺点。如同物体有“向心力”一般,学生也有“向师性”,他们尊重有经验、有办法的教师。于老师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不完全因为他的专业素养,更在于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其实和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把“教”的过程也当成个人的“学”,就有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因为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他们一起在“学”,“教学”就实现了。成长为“会教”的教师,通常比一般人善于思考。在《中庸的智慧》一文中,于老师“所谓中庸的智慧’,说白了,就是做事要把握好度”,又说“其实,我的教育故事,都是用中庸的智慧写成的”。于老师想说的,也许就是兼有"适时”和“正确”的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再“慢”一些,再有耐心一些呢?我们有属于个人的思考和感悟,才有可能体会教育工作的趣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于老师在弥留之际,反复说道:“如果上苍在给我些时间该多好哇,我就可以再多给教师们留下些文字了。”我想,虽然病痛难忍,但于老师在做这些时,必定甘之如饴;而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远影响,也如火种。于永正老师写完了他的故事,所留下的火种自然也会点亮更多的课堂,你的,我的,他的。在不可知的情境下,无数奇迹般的故事即将出现。教育的魅力,常常就在于教师的恒心与智慧。上好一节课未必有多难,可要想让每节课都能保持职业品质,一节一节地上,目送一届一届的学生走出校门,让课堂、学校和教师像画面、像雕像一样,成为学生的记忆符号,成为他们一生“精神底子”的一部分,则要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去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我想,于老师这一生是幸福的,因为,于老师此生深爱的语文教育是他灵魂的香味……“情”字让于老师的生命充实、厚重,他始终热爱着教育,他遵从内心,如一个赤子,真诚坦然,如一阵春风,吹过茫茫林海……</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积极带动下,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空前高涨!</p> <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徜徉在书海。在清晨的霜露里,遥望蒹葭苍苍;在对酒的短歌中,感受慨当以慷,在王维的长河里,高唱大漠的悲壮,在苏轼的明月里,祝福永久久的安康。</p>